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五章文件管理

1.文件管理


文件――就是一组有意义的信息/数据集合。

一个文件有哪些属性?

文件名:由创建文件的用户决定文件名,主要是为了方便用户找到文件,同一目录下不允许有重名文件。
标识符:一个系统内的各文件标识符唯一,对用户来说毫无可读性,因此标识符只是操作系统用于区分各个文件的一种内部名称。
类型:指明文件的类型
位置:文件存放的路径(让用户使用)、在外存中的地址(操作系统使用,对用户不可见)
大小:指明文件大小创建时间、上次修改时间文件所有者信息
保护信息:对文件进行保护的访问控制信息
文件分为有结构文件和无结构文件。image-20210810142605554

操作系统向上(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的功能

image-20210810142721956

2.文件的逻辑结构

image-20210810144248520
按文件是否有结构分类,可以分为无结构文件、有结构文件两种。

无结构文件:文件内部的数据就是一系列二进制流或字符流组成。又称“流式文件”。如: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txt文件。

有结构文件:由一组相似的记录组成,又称“记录式文件”。每条记录又若干个数据项组成。如:数据库表文件。一般来说,每条记录有一个数据项可作为关键字(作为识别不同记录的ID)

我们主要研究有结构文件。image-20210810144515415

1.顺序文件


顺序文件:文件中的记录一个接一个地顺序排列(逻辑上),记录可以是定长的或可变长的。各个记录在物理上可以顺序存储(相当于数组)或链式存储(相当于链表)。

顺序存储又可以分为串结构和顺序结构。image-20210810144803262

那么这几种存储方式可以快速找到第i个记录对应的地址呢?image-20210810145032903

结论:定长记录的顺序文件,若物理上采用顺序存储,则可实现随机存取;若能再保证记录的顺序结构,则可实现快速检索(即根据关键字快速找到对应记录)

2.索引文件


思考:对于可变长记录文件,要找到第i个记录,必须先顺序第查找前i-1个记录,但是很多应用场景中又必须使用可变长记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我们可以建立一张索引表来快速找到第i个记录。如图所示:image-20210810145421034

**索引表本身是定长记录的顺序文件。**因此可以快速找到第i个记录对应的索引项。

可将关键字作为索引号内容,若按关键字顺序排列,则还可以支持按照关键字折半查找。

每当要增加/删除一个记录时,需要对索引表进行修改。由于索引文件有很快的检索速度,因此主要用于对信息处理的及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另外,可以用不同的数据项建立多个索引表。如:学生信息表中,可用关键字“学号”建立一张索引表。也可用“姓名”建立一张索引表。这样就可以根据“姓名”快速地检索文件了。(Eg: SQL就支持根据某个数据项建立索引的功能)

3.索引顺序文件


思考索引文件的缺点:每个记录对应一个索引表项,因此索引表可能会很大。比如:文件的每个记录平均只占8字节,而每个索引表项占32个字节,那么索引表都要比文件内容本身大4倍,这样对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就太低了。

那么如何解决呢?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索引顺序文件。

索引顺序文件是索引文件和顺序文件思想的结合。索引顺序文件中,同样会为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但不同的是:并不是每个记录对应一个索引表项,而是一组记录对应一个索引表项。

在本例中,学生记录按照学生姓名的开头字母进行分组。每个分组就是一个顺序文件,分组内的记录不需要按关键字排序。image-20210810145653881

4.多级索引顺序文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索效率,可以为顺序文件建立多级索引表。

例如,对于一个含10^6个记录的文件,可先为该文件建立一张低级索引表,每100个记录为一组,故低级索引表中共有10000个表项(即10000个定长记录),再把这10000个定长记录分组,每组100个,为其建立顶级索引表,故顶级索引表中共有100个表项。

image-20210810145950405

3.文件目录

image-20210810151340203
目录本身就是一种有结构文件,由一条条记录组成。每条记录对应一个在该放在该目录下的文件。如图所示

image-20210810151448625


1.文件控制块(FCB)


目录文件中的一条记录就是一个“文件控制块(FCB)
FCB的有序集合称为“文件目录”,一个FCB就是一个文件目录项。

FCB中包含了文件的基本信息(文件名、物理地址、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等),存取控制信息(是否可读/可写、禁止访问的用户名单等),使用信息(如文件的建立时间、修改时间等)。

最重要,最基本的还是文件名、文件存放的物理地址。

2.单级目录结构

image-20210810151856934
3.二级目录结构

 image-20210810151925508


4.多级目录结构(树形目录结构)

image-20210810152024749
树形目录结构可以很方便地对文件进行分类,层次结构清晰,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文件的管理和保护。但是,树形结构不便于实现文件的共享。为此,提出了“无环图目录结构”。

5.无环图目录结构

image-20210810152149951
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指向同一个文件,甚至可以指向同一个目录(共享同一目录下的所有内容)。

需要为每个共享结点设置一个共享计数器,用于记录此时有多少个地方在共享该结点。用户提出删除结点的请求时,只是删除该用户的FCB、并使共享计数器减1,并不会直接删除共享结点。

只有共享计数器减为0时,才删除结点。

注意:共享文件不同于复制文件。在共享文件中,由于各用户指向的是同一个文件,因此只要其中一个用户修改了文件数据,那么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文件数据的变化。

6.索引结点(对FCB的改进)

image-20210810152356089
当找到文件名对应的目录项时,才需要将索引结点调入内存,索引结点中记录了文件的各种信息,包括文件在外存中的存放位置,根据“存放位置”即可找到文件。

存放在外存中的索引结点称为“磁盘索引结点”,当索引结点放入内存后称为“内存索引结点”。相比之下内存索引结点中需要增加一些信息,比如:文件是否被修改、此时有几个进程正在访问该文件等。

4.文件分配方式(文件物理结构)

image-20210810160612269
在介绍这些分配方式之前,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文件块,磁盘块。

在内存管理中,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被分为一个一个页面。

同样的,在外存管理中,为了方便对文件数据的管理,文件的逻辑地址空间也被分为了一个一个的文件“块”。

于是文件的逻辑地址也可以表示为(逻辑块号,块内地址)的形式。

用户通过逻辑地址来操作自己的文件,操作系统要负责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image-20210810160801866

1.连续分配


**连续分配方式要求每个文件在磁盘上占有一组连续的块。**如图所示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

物理块号=起始块号+逻辑块号

当然,还需要检查用户提供的逻辑块号是否合法(逻辑块号≥长度就不合法)、

优点:支持顺序访问和直接访问(即随机访问);连续分配的文件在顺序访问时速度最快

缺点:不方便文件拓展;存储空间利用率低,会产生磁盘碎片image-20210810161040710

2.链接分配——隐式链接


链接分配采取离散分配的方式,可以为文件分配离散的磁盘块。分为隐式链接和显式链接两种。

从逻辑块号到物理块号的转变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i,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

从目录项中找到起始块号(即0号块),将0号逻辑块读入内存,由此知道1号逻辑块存放的物理块号,于是读入1号逻辑块,再找到2号逻辑块的存放位置…以此类推。

因此,读入i号逻辑块,总共需要i+1次磁盘l/O。

结论:采用链式分配(隐式链接)方式的文件,只支持顺序访问,不支持随机访问,查找效率低。另外,指向下一个盘块的指针也需要耗费少量的存储空间。image-20210810161314939

3.链接分配——显式链接


把用于链接文件各物理块的指针显式地存放在一张表中。即文件分配表(FAT,File Allocation Table)。如图所示

注意:一个磁盘仅设置一张FAT。开机时,将FAT读入内存,并常驻内存。FAT的各个表项在物理上连续存储,且每一个表项长度相同,因此“物理块号”字段可以是隐含的。

从逻辑块号到物理块号的转变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i,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 FCB)

从目录项中找到起始块号,若i>0,则查询内存中的文件分配表FAT,往后找到i号逻辑块对应的物理块号。逻辑块号转换成物理块号的过程不需要读磁盘操作。

结论:采用链式分配(显式链接)方式的文件,支持顺序访问,也支持随机访问(想访问i号逻辑块时,并不需要依次访问之前的 0~i-1号逻辑块),由于块号转换的过程不需要访问磁盘,因此相比于隐式链接来说,访问速度快很多。

显然,显式链接也不会产生外部碎片,也可以很方便地对文件进行拓展。image-20210810161613102

4.两种链接分配方式总结


隐式链接――除文件的最后一个盘块之外,每个盘块中都存有指向下一个盘块的指针。文件目录包括文件第一块的指针和最后一块的指针。

优点:很方便文件拓展,不会有碎片问题,外存利用率高。
缺点:只支持顺序访问,不支持随机访问,查找效率低,指向下一个盘块的指针也需要耗费少量的存储空间。
显式链接――把用于链接文件各物理块的指针显式地存放在一张表中,即文件分配表(FAT,FileAllocation Table)。一个磁盘只会建立一张文件分配表。开机时文件分配表放入内存,并常驻内存。

优点:很方便文件拓展,不会有碎片问题,外存利用率高,并且支持随机访问。相比于隐式链接来说,地址转换时不需要访问磁盘,因此文件的访问效率更高。
缺点:文件分配表的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


5.索引分配


索引分配允许文件离散地分配在各个磁盘块中,系统会为每个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索引表中记录了文件的各个逻辑块对应的物理块(索引表的功能类似于内存管理中的页表――建立逻辑页面到物理页之间的映射关系)。索引表存放的磁盘块称为索引块。文件数据存放的磁盘块称为数据块。

从逻辑块号到物理块号的转变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i,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

从目录项中可知索引表存放位置,将索引表从外存读入内存,并查找索引表即可知道i号逻辑块在外存中的存放位置。

可见,索引分配方式可以支持随机访问。文件拓展也很容易实现(只需要给文件分配一个空闲块,并增加一个索引表项即可)

但是索引表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image-20210810162255818

如果一个文件的索引表太大,一个磁盘块放不下,那么如何解决呢?
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解决。

①链接方案:如果索引表太大,一个索引块装不下,那么可以将多个索引块链接起来存放。image-20210810162649614

②多层索引:建立多层索引(原理类似于多级页表)。使第一层索引块指向第二层的索引块。还可根据文件大小的要求再建立第三层、第四层索引块。image-20210810162724018

③混合索引:多种索引分配方式的结合。例如,一个文件的顶级索引表中,既包含直接地址索引(直接指向数据块),又包含一级间接索引(指向单层索引表)、还包含两级间接索引(指向两层索引表)。image-20210810162801596

总结

①链接方案 : 如果索引表太大,一个索引块装不下,那么可以将多个索引块链接起来存放。缺点:若文件很大,索引表很长,就需要将很多个索引块链接起来。想要找到i号索引块,必须先依次读入0~i-1号索引块,这就导致磁盘I/O次数过多,查找效率低下。

②多层索引:建立多层索引(原理类似于多级页表)。使第一层索引块指向第二层的索引块。还可根据文件大小的要求再建立第三层、第四层索引块。采用K层索引结构,且顶级索引表未调入内存,则访问一个数据块只需要K+1次读磁盘操作。缺点:即使是小文件,访问一个数据块依然需要K+1次读磁盘。

③混合索引:多种索引分配方式的结合。例如,一个文件的顶级索引表中,既包含直接地址索引(直接指向数据块),又包含一级间接索引(指向单层索引表)、还包含两级间接索引(指向两层索引表)。优点:对于小文件来说,访问一个数据块所需的读磁盘次数更少。

6.三种分配方式总结

image-20210810163334462

5.对空闲磁盘块的管理(文件存储空间管理)

image-20210810165416231
1.文件卷


存储空间的划分:将物理磁盘划分为一个个文件卷(逻辑卷、逻辑盘)。所谓的文件卷就相当于电脑上的C盘,D盘等。

 image-20210810165312412

2.空闲表法

image-20210810165513344
为一个磁盘创建一个表,来存储空闲磁盘块的位置。

如何分配磁盘块 : 与内存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很类似,为一个文件分配连续的存储空间。同样可采用首次适应、最佳适应、最坏适应等算法来决定要为文件分配哪个区间。

如何回收磁盘块:与内存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很类似,当回收某个存储区时需要有四种情况―—①回收区的前后都没有相邻空闲区;②回收区的前后都是空闲区;③回收区前面是空闲区;④回收区后面是空闲区。总之,回收时需要注意表项的合并问题。

3.空闲链表法

image-20210810165802397
空闲链表发分为空闲盘块链和空闲盘区链。

1.空闲盘块链

image-20210810170003033
操作系统保存着链头、链尾指针。
如何分配:若某文件申请K个盘块,则从链头开始依次摘下K个盘块分配,并修改空闲链的链头指针。
如何回收:回收的盘块依次挂到链尾,并修改空闲链的链尾指针。
适用于离散分配的物理结构。为文件分配多个盘块时可能要重复多次操作。


2.空闲盘区链


操作系统保存着链头、链尾指针。
如何分配:若某文件申请K个盘块,则可以采用首次适应、最佳适应等算法,从链头开始检索,按照算法规则找到一个大小符合要求的空闲盘区,分配给文件。若没有合适的连续空闲块,也可以将不同盘区的盘块同时分配给一个文件,注意分配后可能要修改相应的链指针、盘区大小等数据。
如何回收:若回收区和某个空闲盘区相邻,则需要将回收区合并到空闲盘区中。若回收区没有和任何空闲区相邻,将回收区作为单独的一个空闲盘区挂到链尾。
离散分配、连续分配都适用。为一个文件分配多个盘块时效率更高image-20210810170223448


4.位示图法


位示图:每个二进制位对应一个盘块。在本例中,“0”代表盘块空闲,“1”代表盘块已分配。位示图一般用连续的“字”来表示,如本例中一个字的字长是16位,字中的每一位对应一个盘块。因此可以用(字号,位号)对应一个盘块号。当然有的题目中也描述为(行号,列号)

(字号,位号)=(i j) 的二进制位对应的盘块号 b= ni + j

b号盘块对应的字号i = b/n,位号j = b%n。

如何分配:若文件需要K个块,

①顺序扫描位示图,找到K个相邻或不相邻的“0”;

②根据字号、位号算出对应的盘块号,将相应盘块分配给文件;

③将相应位设置为“1”。

如何回收:

①根据回收的盘块号计算出对应的字号、位号;

②将相应二进制位设为“0”。image-20210810170334688

5.成组链接法


空闲表法、空闲链表法不适用于大型文件系统,因为空闲表或空闲链表可能过大。UNIX系统中采用了成组链接法对磁盘空闲块进行管理。
文件卷的目录区中专门用一个磁盘块作为“超级块”,当系统启动时需要将超级块读入内存。并且要保证内存与外存中的“超级块”数据一致。如图所示。image-20210810170623901

超级块中存储的内容

image-20210810170801760
如何分配?
Eg :需要100个空闲块
①检查第一个分组的块数是否足够。100=100,是足够的。

②分配第一个分组中的100个空闲块。但是由于300号块内存放了再下一组的信息,因此300号块的数据需要复制到超级块中。

Eg :需要1个空闲块
①检查第一个分组的块数是否足够。1<100,因此是足够的。

②分配第一个分组中的1个空闲块,并修改相应数据

如何回收?
Eg :假设每个分组最多为100个空闲块,此时第一个分组已有99个块,还要再回收一块。

Eg : 假设每个分组最多为100个空闲块,此时第一个分组已有100个块,还要再回收一块。需要将超级块中的数据复制到新回收的块中,并修改超级块的内容,让新回收的块成为第一个分组。
 

6.文件的基本操作


1.创建文件


进行Create系统调用时,需要提供的几个主要参数:

所需的外存空间大小(如:一个盘块,即1KB)

文件存放路径(“D:/Demo”)

文件名(这个地方默认为“新建文本文档.txt”)

操作系统在处理Create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两件事:

1.在外存中找到文件所需的空间(结合上小节学习的空闲链表法、位示图、成组链接法等管理策略,找到空闲空间)
2.根据文件存放路径的信息找到该目录对应的目录文件(此处就是 D:/Demo目录),在目录中创建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目录项中包含了文件名、文件在外存中的存放位置等信息。

2.删除文件


进行Delete系统调用时,需要提供的几个主要参数:

1.文件存放路径(“D:/Demo”)

2.文件名(“test.txt”)

操作系统在处理Delete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几件事:

1.根据文件存放路径找到相应的目录文件,从目录中找到文件名对应的目录项。

2.根据该目录项记录的文件在外存的存放位置、文件大小等信息,回收文件占用的磁盘块。(回收磁盘块时,根据空闲表法、空闲链表法、位图法等管理策略的不同,需要做不同的处理)

3.从目录表中删除文件对应的目录项。

3.打开文件


在很多操作系统中,在对文件进行操作之前,要求用户先使用open系统调用“打开文件”,需要提供的几个主要参数:
1.文件存放路径(“D:/Demo”)

2.文件名( “test.txt”)

3.要对文件的操作类型(如:r只读;rw读写等)

操作系统在处理open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几件事:

1.根据文件存放路径找到相应的目录文件,从目录中找到文件名对应的的目录项,并检查该用户是否有指定的操作权限。

2.将目录项复制到内存中的“打开文件表”中。并将对应表目的编号返回给用户。之后用户使用打开文件表的编号来指明要操作的文件。image-20210813142750578

需要注意的是,有两张打开文件表,一个是进程自带的,另一个是系统的(只有一张)。

image-20210813142335669
4.关闭文件


进程使用完文件后,要“关闭文件”。
操作系统在处理Close系统调用时,主要做了几件事:

1.将进程的打开文件表相应表项删除

2.回收分配给该文件的内存空间等资源

3.系统打开文件表的打开计数器count 减1,若count =0,则删除对应表项。

5.读文件


进程使用read系统调用完成写操作。

需要指明是哪个文件(在支持“打开文件”操作的系统中,只需要提供文件在打开文件表中的索引号即可),

还需要指明要读入多少数据(如:读入1KB)、

指明读入的数据要放在内存中的什么位置。

操作系统在处理read 系统调用时,会从读指针指向的外存中,将用户指定大小的数据读入用户指定的内存区域中。

6.写文件


进程使用write系统调用完成写操作,

需要指明是哪个文件(在支持“打开文件”操作的系统中,只需要提供文件在打开文件表中的索引号即可),

还需要指明要写出多少数据(如:写出1KB)、

写回外存的数据放在内存中的什么位置

操作系统在处理write系统调用时,会从用户指定的内存区域中,将指定大小的数据写回写指针指向的外存。

7.文件共享


1.基于索引节点的共享方式(硬链接)


知识回顾:索引结点,是一种文件目录瘦身策略。由于检索文件时只需用到文件名,因此可以将除了文件名之外的其他信息放到索引结点中。这样目录项就只需要包含文件名、索引结点指针。image-20210813144036702

索引结点中设置一个链接计数变量 count,用于表示链接到本索引结点上的用户目录项数。
若count =2,说明此时有两个用户目录项链接到该索引结点上,或者说是有两个用户在共享此文件。若某个用户决定“删除”该文件,则只是要把用户目录中与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删除,且索引结点的count值减1。
若count>0,说明还有别的用户要使用该文件,暂时不能把文件数据删除,否则会导致指针悬空。当count =0时系统负责删除文件。

2.基于符号链的共享方式(软链接)

image-20210813144244690
当User3访问“ccc”时,操作系统判断文件“ccc”属于Link类型文件,于是会根据其中记录的路径层层查找目录,最终找到User1的目录表中的“aaa”表项,于是就找到了文件1的索引结点。类似于快捷方式。

8.文件保护


1.口令保护


为文件设置一个“口令”(如: abc112233),用户请求访问该文件时必须提供“口令”。

口令一般存放在文件对应的FCB或索引结点中。用户访问文件前需要先输入“口令”,操作系统会将用户提供的口令与FCB中存储的口令进行对比,如果正确,则允许该用户访问文件。

优点:保存口令的空间开销不多,验证口令的时间开销也很小。

缺点:正确的“口令”存放在系统内部,不够安全。

2.加密保护


使用某个“密码”对文件进行加密,在访问文件时需要提供正确的“密码”才能对文件进行正确的解密。
Eg:一个最简单的加密算法――异或加密。
假设用于加密/解密的“密码”为“01001”。

优点:保密性强,不需要在系统中存储“密码”。

缺点:编码/译码,或者说加密/解密要花费一定时间。image-20210813145725112

3.访问控制


在每个文件的FCB(或索引结点)中增加一个访问控制列表(Access-Control List, ACL),该表中记录了各个用户可以对该文件执行哪些操作。如图所示:image-20210813145849324

精简的访问列表:以“组”为单位,标记各“组”用户可以对文件执行哪些操作。如:分为系统管理员、文件主、文件主的伙伴、其他用户几个分组。当某用户想要访问文件时,系统会检查该用户所属的分组是否有相应的访问权限。image-20210813145938099

4.总结 

9.文件的层次结构

image-20210813150515554
用一个例子来辅助记忆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

假设某用户请求删除文件“D:/工作目录/学生信息.xlsx”的最后100条记录。

用户需要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发出上述请求一用户接口。
由于用户提供的是文件的存放路径,因此需要操作系统一层一层地查找目录,找到对应的目录项――文件目录系统
不同的用户对文件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因此为了保证安全,需要检查用户是否有访问权限―一存取控制模块(存取控制验证层)
验证了用户的访问权限之后,需要把用户提供的“记录号”转变为对应的逻辑地址――逻辑文件系统与文件信息缓冲区
知道了目标记录对应的逻辑地址后,还需要转换成实际的物理地址――物理文件系统
要删除这条记录,必定要对磁盘设备发出请求――设备管理程序模块
删除这些记录后,会有一些盘块空闲,因此要将这些空闲盘块回收――辅助分配模块。


10.磁盘结构


磁盘的表面由一些磁性物质组成,可以用这些磁性物质来记录二进制数据
磁盘的盘面被划分成一个个磁道。这样的一个“圈”就是一个磁道。
一个磁道又被划分成一个个扇区,每个扇区就是一个“磁盘块”。各个扇区存放的数据量相同(如1KB)。

image-20210813151311575
所有盘面中相对位置相同的磁道组成柱面。

 image-20210813151500796


可用(柱面号,盘面号,扇区号)来定位任意一个“磁盘块”。

可根据该地址读取一个“块”
①根据“柱面号”移动磁臂,让磁头指向指定柱面;
②激活指定盘面对应的磁头;
③磁盘旋转的过程中,指定的扇区会从磁头下面划过,这样就完成了对指定扇区的读/写。

磁盘分类image-20210813151834210

11.磁盘调度算法


1.一次磁盘读/写操作需要的时间

image-20210813155004975
寻找时间(寻道时间)Ts:在读/写数据前,将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所花的时间。
①启动磁头臂是需要时间的。假设耗时为s;
②移动磁头也是需要时间的。假设磁头匀速移动,每跨越一个磁道耗时为m,总共需要跨越n条磁道。则:
寻道时间Ts = s + m*n

延迟时间T:通过旋转磁盘,使磁头定位到目标扇区所需要的时间。设磁盘转速为r(单位:转/秒,或转/分),则平均所需的延迟时间T=(1/2)*(1/r)= 1/2r。

1/r就是转一圈需要的时间。找到目标扇区平均需要转半圈,因此再乘以1/2

传输时间Tt:从磁盘读出或向磁盘写入数据所经历的时间,假设磁盘转速为r,此次读/写的字节数为b,每个磁道上的字节数为N。则:
传输时间Tt = (1/r)*(b/N) = b/(rN)

每个磁道要可存N字节的数据,因此b字节的数据需要b/N个磁道才能存储。而读/写一个磁道所需的时间刚好又是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1/r。

总的平均存取时间 T=Ts+ 1/2r + b/(rN)

延迟时间和传输时间都与磁盘转速相关,且为线性相关。而转速是硬件的固有属性,因此操作系统也无法优化延迟时间和传输时间。但是操作系统的磁盘调度算法会直接影响寻道时间。

2.先来先服务算法

image-20210813154130996
根据进程请求访问磁盘的先后顺序进行调度。


3. 最短寻找时间优先(SSTF)


SSTF算法会优先处理的磁道是与当前磁头最近的磁道。可以保证每次的寻道时间最短,但是并不能保证总的寻道时间最短。(其实就是贪心算法的思想,只是选择眼前最优,但是总体未必最优)image-20210813154241694

4.扫描算法(SCAN)


SSTF算法会产生饥饿的原因在于:磁头有可能在一个小区域内来回来去地移动。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可以规定,只有磁头移动到最外侧磁道的时候才能往内移动,移动到最内侧磁道的时候才能往外移动。这就是扫描算法(SCAN)的思想。由于磁头移动的方式很像电梯,因此也叫电梯算法。image-20210813154355809

5.LOOK调度算法


扫描算法(SCAN)中,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事实上,处理了184号磁道的访问请求之后就不需要再往右移动磁头了。LOOK调度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在磁头移动方向上已经没有别的请求,就可以立即改变磁头移动方向。(边移动边观察,因此叫LOOK)。

image-20210813154445923

6.循环扫描算法(C—SCAN)


SCAN算法对于各个位置磁道的响应频率不平均,而C-SCAN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规定只有磁头朝某个特定方向移动时才处理磁道访问请求,而返回时直接快速移动至起始端而不处理任何请求。image-20210813154603757

7.C-LOOK调度算法


C-SCAN 算法的主要缺点是只有到达最边上的磁道时才能改变磁头移动方向,并且磁头返回时不一定需要返回到最边缘的磁道上。C-LOOK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磁头移动的方向上已经没有磁道访问请求了,就可以立即让磁头返回,并且磁头只需要返回到有磁道访问请求的位置即可。image-20210813154656781

总结

 

12.减少延迟时间的方法

image-20210813160340909
假设要连续读取橙色区域的2、3、4扇区:
磁头读取一块的内容(也就是一个扇区的内容)后,需要一小段时间处理,而盘片又在不停地旋转
因此,如果2、3号扇区相邻着排列,则读完2号扇区后无法连续不断地读入3号扇区
必须等盘片继续旋转,3号扇区再次划过磁头,才能完成扇区读入。

结论:磁头读入一个扇区数据后需要一小段时间处理,如果逻辑上相邻的扇区在物理上也相邻,则读入几个连续的逻辑扇区,可能需要很长的“延迟时间”。image-20210813160402020

1.交替编号

image-20210813160529803
若采用交替编号的策略,即让逻辑上相邻的扇区在物理上有一定的间隔,可以使读取连续的逻辑扇区所需要的延迟时间更小。如图所示。

2.磁盘地址结构的设计


思考:为什么磁盘的物理地址是(柱面号,盘面号,扇区号),而不是(盘面号,柱面号,扇区号)?

答:读取地址连续的磁盘块时,采用(柱面号,盘面号,扇区号)的地址结构可以减少磁头移动消耗的时间

注:不是很理解

3.错位命名image-20210813160725166

image-20210813160747164

13.磁盘的管理


1.磁盘初始化


磁盘初始化:
Step 1:进行低级格式化(物理格式化),将磁盘的各个磁道划分为扇区。一个扇区通常可分为头、数据区域(如512B大小)、尾三个部分组成。管理扇区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结构一般存放在头、尾两个部分,包括扇区校验码(如奇偶校验、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等,校验码用于校验扇区中的数据是否发生错误)

Step 2:将磁盘分区,每个分区由若干柱面(磁道)组成(即分为我们熟悉的C盘、D盘、E盘)

step 3:进行逻辑格式化,创建文件系统。包括创建文件系统的根目录、初始化存储空间管理所用的数据结构(如位示图、空闲分区表)

2.引导块


计算机开机时需要进行一系列初始化的工作,这些初始化工作是通过执行初始化程序(自举程序)完成的。

初始化程序可以放在ROM(只读存储器)中。ROM中的数据在出厂时就写入了,并且以后不能再修改 。

初始化程序程序(自举程序)放在ROM中存在什么问题?万一需要更新自举程序,将会很不方便,因为ROM中的数据无法更改。如何解决呢?

ROM中只存放很小的“自举装入程序”。开机时计算机先运行“自举装入程序”,通过执行该程序就可找到引导块,并将完整的“自举程序”读入内存,完成初始化

完整的自举程序放在磁盘的启动块(即引导块/启动分区)上,启动块位于磁盘的固定位置。

拥有启动分区的磁盘称为启动磁盘或系统磁盘(c:盘)

3.坏块的管理


坏了、无法正常使用的扇区就是“坏块”。这属于硬件故障,操作系统是无法修复的。应该将坏块标记出来,以免错误地使用到它。
对于简单的磁盘,可以在逻辑格式化时(建立文件系统时)对整个磁盘进行坏块检查,标明哪些扇区是坏扇区,比如:在FAT表上标明。(在这种方式中,坏块对操作系统不透明)
对于复杂的磁盘,磁盘控制器(磁盘设备内部的一个硬件部件)会维护一个坏块链表。
在磁盘出厂前进行低级格式化(物理格式化)时就将坏块链进行初始化。
会保留一些“备用扇区”,用于替换坏块。这种方案称为扇区备用。且这种处理方式中,坏块对操作系统透明。
 

  • 2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