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25版肖1000题选择题知识点(乱序)

  •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著作《神圣家族》(在巴黎)
  •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 《反杜林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地体现为革命性。
  •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 评价结果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价值评价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 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 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
  •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根本上不可认识之物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 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
  •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
  •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 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不能超出必然性规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这就是人的自由的限度。必然既是自由的根据,也是自由的限度
  •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 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不能因为真理的客观性而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 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表现在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
  • 知识性认识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对象,以客体本身的属性、关系和发展过程为反映内容,追求客体“是什么”,以求“真”为认识目的
  • 价值评价则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主体的意向、愿望和要求包含在其中,追求“应该怎样”,以求“善”和“美”为认识目的
  •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是一个范围、限度,不是某个点。
  •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区别在于,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 “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响全局的关键。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体现的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 物质和意识之间具有同一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 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 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 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变化和发展。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生产力是结构复杂的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物质标志)。
  •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 生产关系不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
  •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
  • 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特征
  •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集中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 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就是人的自由限度,也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人既不能创造也不可能改变规律。
  •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实践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 唯物史观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把人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方式
  •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重要因素。
  •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
  • 商品经济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 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也即社会财富)的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 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 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
  •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 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商品才有价值)
  •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有用),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因此,不能说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而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所以不能说互为前提)。
  •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不可兼得是指,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 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
  •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
  •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 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的过程。
  • 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 获得垄断地位、垄断统治是获取垄断利润的条件,获得垄断价格是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方式,获取垄断利润才是垄断资本的实质所在。
  • 当代资本主义最突出、最鲜明、最主要的特征是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
  • 最简单的、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
  • 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为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则是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 早期的国际垄断同盟主要是国际卡特尔。
  • 国家资本所有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由于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 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 西方国家普遍走上强化市场调节、弱化政府干预的道路,即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来提升经济竞争力;通过福利制度改革,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通过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释放经济活力。

  •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
  •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 12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冬天的枫树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