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

目录

一、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代:早期远程联机系统

1.初级阶段

2.远程联机系统

第二代:计算机-计算机阶段

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

第三代: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第四代:高速,融合智能化网络

二、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三、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按地理范围划分: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s ,LANs)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s ,WANs)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 MANs)

按通信所使用的介质

按使用网络的对象

按通信传播方式分类 :

点对点传播方式的网络:

广播方式网络:

按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

星型

环型

树型

网状型

混合型

四、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总线型

2、星型

3、环型

5、网状型

6、混合型

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说明

五、网络有关的标准组织与管理机构

六、网络体系结构

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

各层主要功能:

(1)物理层(Physical)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3)网络层(Network)

(4)传输层(Transport)

(5)会话层(Session)

(6)表示层(Presentation)

(7)应用层(Application)

OSI参考模型的总结

3. TCP/IP模型

TCP/IP基本概念

TCP/IP的发展

TCP/IP的主要特点

TCP/IP参考模型

4. OSI 模型和TCP/IP模型的比较

类似之处

不同之处


一、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代 早期远程联机系统 20世纪40-50年代

第二代 计算机-计算机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

第三代 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20世纪80-90年代

第四代 高速,智能化网络 至今

194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

第一代:早期远程联机系统

典型:美国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

早期网络终端:只具有输入/输出能力,不具有数据处理能力

1.初级阶段

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这一阶段已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2.远程联机系统

是指终端 – 通信线路 – 计算机,由此开始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

第二代:计算机-计算机阶段

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简称ARPA。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也被称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这时出现了网络的二级结构: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里程碑:ARPANET(阿帕网)

资源子网

提供用户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包括加入网络的所有的计算机、终端外设及各种软件和数据资源

通信子网

提供网络的通信功能(数据的传输与转发)

包括通信处理机通信设备与通信线路

大量科技成果涌现:

保罗.巴兰 :提出分布式通信系统理论

罗伯特.凯恩:发明TCP/IP协议

温顿.瑟夫:发明TCP/IP协议

伦纳德.克兰罗克:提出分组交换的概念

第三代: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OSI/RM互联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为什么标准化?

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是推动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的原动力。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铁道部在 1980 年开始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

2、1994年4月20日我国用64 kb/s专线正式连入因特网。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承担建设和管理运行的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每年两次公布的我国因特网的发展情况。

第四代:高速,融合智能化网络

高速:带宽的增加达到Gbps

互连:多网融合

智能:大数据,人工智能

二、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网络的主要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

硬件:手机,平板,电脑

介质:WiFi,流量,宽带网

软件:操作系统,各种app等

目的:数据通信,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且功能相对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相互连在一起、遵循共同的网络协议、由专门的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三、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计算机网络有多种分类标准,如按传输技术、通信介质、按数据交换方式、通信速率和使用范围等。

最普遍的是按地理范围(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按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网)

使用网络的对象(公用网,专用网)

按网络传输技术 (广播式,点到点式)

按传输速度(低速网络和高速网络)

按逻辑功能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按拓扑结构分(星,环,总线,树,网)

按地理范围划分: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s ,LANs)

范围:小,<10KM

传输技术:基带,10Mbps-1000Gbps,延迟低,出错率低

拓扑结构:总线,环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s ,WANs)

范围:大,>100KM

传输技术:宽带,延迟大,出错率高

拓扑结构:不规则,点到点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 MANs)

范围:中等,<100KM

传输技术:宽带/基带

拓扑结构:总线

按通信所使用的介质

        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有线网络是指采用有形的传输介质如铜缆、光纤等组建的网络;而使用微波、红外线等无线传输介质作为通信线路的网络属于无线网络。

按使用网络的对象

        分为公众网络和专用网络。公众网络是指对所有公众开放、用于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网络,如 Internet;而专用网络是指专门为特定的部门或应用而设计的网络,如银行系统的网络。

按通信传播方式分类 :

点对点传播方式的网络:

由一对对机器间的多条链路构成。这种网络上的报文分组在信源和信宿之间需通过一台和多台中间设备进行传播。

广播方式网络:

仅有一条通道,由网络上所有的计算机共享。

广播式的网络的两个特点

1.任何一台计算机发出的消息都能够被所有连结到这条共享通信信道上的其他计算机收到,接收到信息的计算机根据消息报文中的目的地址来判断是进一步处理该收到的报文还是丢弃该报文;

2.是任何时间内只允许一个结点使用信道,从而在广播式网络中需要为信道争用提供相应的解决机制。

按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

星型

环型

树型

网状型

混合型

四、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来自离散数学中的图论

拓扑就是把实体抽象成与其大小、形状无关的点、将连接实体的线路抽象成线来研究这些点、线特性的方法。

常见的网络拓朴结构

总线型 星型 树型 环型 网状型

为什么要研究网络的拓朴结构?

网络拓朴结构反映了计算机网络中各设备结点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是决定网络性能的主要因素。

构造网络时,首先要选择采用何种网络拓朴结构来物理连接所有的节点与计算机。

1、总线型

特点:所有节点直接连到一条物理链路上,除此之外节点间不存在任何其他连接。

优点: 结构简单、易于扩充、投资省

缺点:

1、线路出现故障时,整个网络瘫痪

2、广播式竞争多址通信协议不利于网络业务量的增加,在重负荷下,网络性能急剧恶化.可靠性和灵活性差,传输延时不确定

2、星型

特点:网络由各节点以中央节点为中心相连接,各节点与中央节点以点对点方式连接。任何两点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结点。

优点:容错性高、结构简单、实现容易、便于管理

缺点:中心节点成为全网可靠性的关键

扩展星型(树形)(campus-based)

星型结构的重复( 中央星型拓朴上的节点是另一个星型拓朴的中心节点).

减少了链路与设备的投资

优点:在星型的优点之外,更富于层次,从而可隔离某些网络流量

3、环型

特点:各结点通过通信线路组成闭合环路。环中的数据沿一个方向传输。每个节点必须将信息转发给下一个相邻的节点。

优点: 结构简单、实现容易

缺点:

1、扩充不如总线型容易

2、可靠性差,环中任何一个结点出现故障都会导致全网瘫痪

双环(FDDI)

两个非相连的独立同心环

主环+备用环(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环在使用)

优点:在单环之上增加了高度的可靠性。

缺点:维护与管理复杂,投资大

5、网状型

特点:结点间的连接是任意的,没有规律,网络的任一结点一般至少有两条链路与其它结点相连。

优点:系统可靠性高

缺点:结构复杂

完全网状结构

每一个节点均与其他每一个节点直接相连。

数据的传输有赖于所采用的网络设备

优点:多条链路提供了冗余连接

缺点:链路随着节点数目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6、混合型

在一些庞大复杂的应用系统中,有时需要将各种拓扑结构的局域网连接在一起而组合成复合型的拓扑结构。

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说明

1、局域网的基本拓扑结构:总线型 星型 环型

2、广域网的网络基本形式:网状拓扑

3、局域网中经常使用的混合拓扑:总线型-星型

4、网络拓扑是决定网络性能的主要因素

五、网络有关的标准组织与管理机构

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负责制定电子工业的标准,此外也制定其他行业的标准,如化学和核工程、健康和安全。 A N S I 标准的一个例子即是ANSI T1 .2 4 0 - 1 9 9 8 ,“电信—操作、管理、维护、供应—操作系统和网络部件之间接口的通用网络系统信息模型”。可通过A N S I 网站(w w w. a n s i . o rg )在线购买A N S I 标准文档。

E I A :(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 电子工业联盟)是一个商业组织,其代表来自全美各电子制造公司。涉及到电视机、半导体、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该组织不仅为自己的成员设定标准,还帮助制定A N S I 标准。从网站h t t p : / / w w w. e i a . o rg ,你可获得更多的E I A 信息。

I E E 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ngineers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或称为I - 3 - E ),是一个由工程专业人士组成的国际社团,其目的在于促进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和教育。I E E E 主办大量的研讨会、会议和本地分会议,发行刊物以培养技术先进的成员。同时,I E E E 有自己的标准委员会,为电子和计算机工业制定自己的标准,并对其他标准制定组织如A N S I 的工作提供帮助。

I E E E 技术论文和标准在网络专业受到高度重视。I E E E 标准的例子:“信息技术2 0 0 0 年测试方法”、“虚拟桥接局域网”,以及“软件项目管理计划”。网站IEEE - The world's largest technical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advancing technology for the benefit of humanity. 提供在线订购。

I S O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代表了1 3 0 个国家的标准组织的集体。I S O 的目标是制定国际技术标准以促进全球信息交换和无障碍贸易。但“I S O ”并不只意味着是一个首字母缩略字。实际上,在希腊语中,“I S O ”意味着“平等”。通过这个词汇表达了组织对标准的贡献。在I S O 大约1 2 , 0 0 0 标准中,仅有大约5 0 0 个应用于计算机相关的产品和功能中。网址:http://www. iso.ch

I T 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国际电信同盟)是联合国特有的管理国际电信的机构,它管理无线电和电视频率、卫星和电话的规范、网络基础设施、全球通信所使用的关税率。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专家和设备以提高其技术基础。

六、网络体系结构

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1、为什么要分层?

分层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复杂性,提高灵活性----“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2、分层的原则

分层是根据功能的抽象分层

每个层次所要实现的功能或服务均有明确的规定

不同的系统分成相同的层次,对等层次具有相同功能。

每层功能的选择应有利于标准化

高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时,下层服务的实现是不可见的

层次的数目要适当(太少功能不明确,太多体系结构过于庞大)

分层的好处: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结构上可分割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二、与层次模型相关的若干术语

源和目标

实体与对等实体

服务与接口

协议与协议数据单元

1、源和目标

源 : 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发送方

目标: 通信过程中,数据的接收方

2、实体 和 对等实体

Entity(实体): 每一层上的活动元素,包括实现该层功能的所有硬件与软件,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Peer-Peer Entity (对等实体) :相互通信的两个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次 完成相同功能的实体

3、服务 和 接口

Service(服务) :每一层为上一层所提供的功能称为服务。N层使用N-1层所提供的服务,向N+1层提供更高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n层被称为服务提供者,n+1层是服务用户。

Interface (接口): 定义下层向其相邻的上层提供的服务及原语操作,但服务的实现细节对上层是透明的(不可见的)。

4、协议(Protocols)和N层协议

定义: 为网络通信所制定的一组规则、约定和标准。协议可以使通信更有效地进行。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网络通信是一种层到层的对等通信,第N层上的通信规则或约定称为N层协议

协议的三大要素

语法:定义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

语义:规定协议语法成分的含义

语序:协议语法成分的顺序和速度匹配关系

协议和服务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算法或约定,包括语法、语义和语序三要素。(N)协议

网络服务——(N)实体向相邻的上一层的(N+1)实体提供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称为(N)服务。

2. ISO/OSI网络参考模型

1.OSI参考模型的基本知识

197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即七层网络通信模型。

OSI/RM体系结构七层模型从上到下依次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参见图。

各层主要功能:

物理层:透明传送bit流。

数据链路层:传送无差错的数据帧。

网络层:选择最佳路径将数据包传到目的地。

传输层:屏蔽下层,实现端到端的通信。

会话层:会话管理与数据传输同步。

表示层:数据格式转换。

应用层:为用户使用网络提供接口。

(1)物理层(Physical)

①功能:透明传送bit流。物理层定义了以下4个规章特性,用以确定如何使用物理传输介质来实现两个结点间的物理连接。

②处理的数据:二进制比特信号,如,二进制的基带信号或模拟信号。

③ 处理的地址:直接面向物理端口的各个管脚,如RS-232的管脚。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1.功能: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2.处理的数据单元:数据帧。

3.处理的地址:MAC地址。

4.提供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

(3)网络层(Network)

1.功能:使用逻辑地址(IP地址)进行寻址,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数据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并提供网络互联及拥塞控制功能。

2.处理的数据单元:分组。

3.处理的地址:逻辑地址,IP地址。

(4)传输层(Transport)

1.功能:在两个端系统(源站和目的站)的会话层之间,建立一条可靠或不可靠的运输连接,以透明的方式传送报文。

2.处理的数据单元:报文段。

3.处理的地址:进程标识,TCP和UDP端口号。

(5)会话层(Session)

功能:会话层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协商、管理两个应用进程之间的会话。

会话的含义:就是在不同主机的应用进程之间建立、维持联系。

处理的数据单元:报文。

本层基本为空

(6)表示层(Presentation)

功能:处理结点间或通信系统间信息表示方式方面的问题。

处理的数据单元:报文。

加密,解密。GIF、JPEG

(7)应用层(Application)

功能: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根据进程之间的通信性质,负责完成用户要完成的各种程序或网络服务的接口工作。

处理的数据单元:报文。

处理的地址:进程标识,端口号。

Internet网络服务:www,FTP,E-mail,网络APP等服务都在这一层。

OSI参考模型的总结

OSI模型从控制上分为2个部分

① 第1、2、3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属于通信子网,负责处理数据的传输、转发、交换等通信方面的问题;

② 第4、5、6、7层:即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属于资源子网,负责数据的处理、网络服务、网络资源的访问和服务方面的问题。

3. TCP/IP模型

TCP/IP基本概念

网络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中通信主体间共同遵守的规则与约定。

TCP/IP协议是Internet中计算机之间通信所必须共同遵循的一种通信规定;

TCP/IP是以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协议为核心的一组协议。

TCP/IP的发展

1.1974年Kahn定义了最早的TCP/IP参考模型;

2.1985年Leiner、Clark等对TCP/IP参考模型进一步的研究;

3.TCP/IP协议一共出现了6个版本,后3个版本是版本4、版本5与版本6;

4.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版本4,一般被称为IPv4;

5.IPv6被称为下一代的IP协议。

TCP/IP的主要特点

1、功能丰富

是以TCP和IP为核心的一组协议,还包括有FTP、HTTP、SMTP、POP等一系列的协议。基本可以满足网络服务的各种功能。

2、开放性

由非专利性质的协议组成,这些协议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并且随着新的网络服务的出现,TCP/IP协议还在不断的补充。

3、普遍性

由于开放,所以被普遍使用,并成为一个工业标准,从而得到大多数网络设备制造商的认同。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OSI的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应用层

应用层

表示层

应用层

会话层

应用层

传输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际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

网络接口层

1. 网络接口层

又被称为网络访问层,它对应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TCP/IP参考模型的最低层,负责通过网络介质发送和接收数据包;

允许主机连入网络时使用多种现成的与流行的协议,例如局域网的Ethernet、令牌网、分组交换网的X.25、帧中继、ATM协议等;

2. 网际层(网络互联层)

网际层所执行的主要功能:

将分组形成数据包(IP数据包),并为该数据包进行路径选择,最终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的主机。

处理接收的数据报:检查地址、处理或转发。

处理互连的路径、流量控制、拥塞问题。

在网际层中,最常用的协议是网际协议IP,其它一些协议用来协助IP的操作。

网际层的协议

网际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IP协议的任务是对数据包进行相应的寻址和路由,并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为IP协议提供差错报告。专门用来处理错误报告和控制。

地址解析协议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和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3. 传输层

(1)主要负责主机到主机之间实体间端对到端通信。

(2)传输控制协议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是传输层一种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完成流量控制和差错检验的任务,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

(3)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 UDP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UDP不进行差错检验,必须由应用层的应用程序实现可靠性机制和差错控制,以保证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4. 应用层

包含多有的高层协议,为应用程序提供访问其它层服务的能力,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

在TCP/IP模型中,它与OSI模型中的高三层的任务相同,用于提供网络服务,比如文件传输、远程登录、域名服务和简单网络管理等。

应用层协议(一)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用于Internet中的客户机与WWW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

文件传输协议FTP

实现主机之间的文件传送;

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本地主机作为仿真终端,登录到远程主机上运行应用程序;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实现主机之间电子邮件的传送;

域名服务DNS

用于实现主机名与IP地址之间的映射;

4. OSI 模型和TCP/IP模型的比较

类似之处

均为层次结构

存在可比的传输层和网络层

均有应用层,但其所提供的服务有所不同

均是一种基于协议数据单元的包交换网络

作为概念上的模型和事实上的标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不同之处

TCP/IP将OSI中的上三层合并成了一个应用层

TCP/IP将OSI中的下两层合并成了一个网络接口层

TCP/IP由于层次更少显得比OSI更简洁

TCP/IP作为从INTERNET上发展起来的协议,已成了网络互连的事实标准

目前还没有按OSI实现的网络产品,OSI仅作为理论的参考模型被广泛使用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lby.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