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广东云浮一名男子在高速公路上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因疲劳闭眼酣睡长达1小时,车辆以超速20%-50%的速度行驶超100公里。交警调查发现,其驾驶行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最终被处以罚款400元、驾驶证记6分的处罚。该事件暴露了部分驾驶员对辅助驾驶功能的严重误解,以及过度依赖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
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的五大风险
- 系统功能局限性
- 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如L2级)仅属于“辅助驾驶”,驾驶员仍需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权。在复杂路况(如施工路段、夜间、强光、弯道)或突发情况下,系统可能无法准确识别障碍物或及时响应,导致事故风险剧增。
- 实验显示,雨天、夜间逆光、前车货物掉落等场景下,辅助驾驶系统可能失效,无法触发紧急制动或避让动作。
- 驾驶员技能退化与分心
- 长期依赖辅助驾驶会导致驾驶员对路况的敏感度下降,应变能力减弱,甚至出现“自动化自满”现象(反应速度下降40%,风险感知能力降低58%)。
- 分心行为(如看手机、睡觉)会直接丧失对车辆的控制权。例如,浙江台州、福建福鼎等地曾发生驾驶员因使用辅助驾驶时分心导致剐蹭事故。
- 系统故障与安全隐患
- 辅助驾驶系统存在硬件或算法故障风险,可能引发车辆失控。例如,问界新M7等车型的驾驶员监测系统存在漏检闭眼状态的漏洞,部分车主甚至通过“方向盘配重块”等工具规避监测。
- 法律与责任风险
- 根据国家标准GB/T 40429-2021,0-2级辅助驾驶仍要求驾驶员为第一责任人。若因系统误判或驾驶员失职引发事故,驾驶员需承担全部责任,甚至可能触犯危险驾驶罪。
- 社会示范效应与监管漏洞
- 网络平台流传的“破解教程”(如使用墨镜、遮挡传感器)助长了危险驾驶行为,形成恶性循环。部分车企在宣传中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加剧了公众认知偏差。
交警与专家的警示
- 操作规范: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手握方向盘、视线观察路况,复杂路段(施工区、隧道、弯道)应主动接管车辆。
- 技术伦理:智能驾驶技术尚未成熟,不能替代人类判断。例如,北方工业大学专家指出,当前系统无法处理无保护左转、突然出现的障碍物等场景。
- 法律完善:需推动“自动驾驶滥用”入刑,并强制要求车企提升驾驶员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如生物识别准确率需达98%以上)。
总结
该事件是智能驾驶普及进程中的一次“警钟”。技术便利与安全责任的平衡需依赖驾驶员的理性认知、车企的规范宣传,以及监管体系的完善。驾驶员应牢记:辅助驾驶是工具,而非替代品。安全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