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描述符|重定向|缓冲区】

1 C语言文件操作的回顾

这块博主在讲解C语言时就已经做了很详细的讲解,这里就不详细讲了,直接给出代码。

写操作: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include<errno.h>    
    
#define LOG "log.txt"    
int main()    
{    
  FILE* fw=fopen("LOG","w");    
  if(fw==NULL)    
  {    
    perror("fopen:");    
    exit(1);                                                                                                                                
  }    
    
  const char* str="hello file\n";    
  fputs(str,fw);    
  fputs(str,fw);    
  fputs(str,fw);    
  fclose(fw);    
  return 0;    
}    

读操作:


  1 #include<stdio.h>
  2 #include<stdlib.h>
  3 #include<errno.h>
  4 
  5 #define LOG "log.txt"
  6 int main()
  7 {
  8   FILE* fr=fopen("LOG","r");
  9   if(fr==NULL)                                                                                                                          
 10   {
 11     perror("fopen:");
 12     exit(1);
 13   }
 14 
 15   char buffer[256];
 16   fgets(buffer,sizeof(buffer),fr);
 17   printf("%s\n",buffer);
 18   fclose(fr);
 19   return 0;
 20 }

除了用上面的方法外C语言我们还可以用fprintf/fscanf, fwrite/fread等等。输出到显示器有哪些方法呢?除了用printf外,我们还可以用fprintf参数给stdout,这是由于Linux下一切皆文件的准则,至于为啥我们在后面会给出解释。

在C语言我们知道C会默认打开三个流:标准输入(stdin),标准输出(stdout),标准错误(stderr),而这三个流的返回指针都是FILE*类型。

打开文件的方式:

r Open text file for reading.
The stream is positio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e.

r+ Open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stream is positio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e.

w Truncate(缩短) file to zero length or create text file for writing.
The stream is positio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e.

w+ Open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file is created if it does not exist, otherwise it is truncated.
The stream is positio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e.

a Open for appending (writing at end of file).
The file is created if it does not exist.
The stream is positioned at the end of the file.

a+ Open for reading and appending (writing at end of file).
The file is created if it does not exist. The initial file position
for reading i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e,
but output is always appended to the end of the file

如上,是我们之前学的文件相关操作。还有 fseek ftell rewind 的函数,有兴趣的老哥可以取移步博主讲解文件操作那里。


2 系统文件I/O

上面我们介绍的是语言层面的文件操作,但是系统层面的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一个一个来介绍。

2.1 open

我们可以通过man手册查询:

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参数:就是要打开文件的名字;第二个参数:这个要重点讲解。

我们翻到手册后面:

这里面出现了一堆宏,究竟是什么鬼呢?其实open的第二个参数是一个位图结构,里面每一个比特位对应这一个宏,如何通过比特位将宏联系起来可以参考这种方式:


#define ONE 0x1
#define TWO 0x2
#define THREE 0x4
#define FOUR 0x8
#define FIVE 0x10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void Print(int flags)
{
    if(flags & ONE) printf("hello 1\n"); //充当不同的行为
    if(flags & TWO) printf("hello 2\n");
    if(flags & THREE) printf("hello 3\n");
    if(flags & FOUR) printf("hello 4\n");
    if(flags & FIVE) printf("hello 5\n");
}

int main()
{
    printf("--------------------------\n");
    Print(ONE);
    printf("--------------------------\n");
    Print(TWO);
    printf("--------------------------\n");
    Print(FOUR);
    printf("--------------------------\n");

    Print(ONE|TWO);
    printf("--------------------------\n");

    Print(ONE|TWO|THREE);
    printf("--------------------------\n");

    Print(ONE|TWO|THREE|FOUR|FIVE);
    printf("--------------------------\n");

    return 0;
}

open接口的详细介绍: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fcntl.h>
int open(const char *pathname, int flags);
int open(const char *pathname, int flags, mode_t mode);
pathname: 要打开或创建的目标文件
flags: 打开文件时,可以传入多个参数选项,用下面的一个或者多个常量进行“或”运算,构成flags。
参数:
 O_RDONLY: 只读打开
 O_WRONLY: 只写打开
 O_RDWR : 读,写打开
 这三个常量,必须指定一个且只能指定一个,并且默认是不会清空文件的。
 O_TRUNC:清空文件
 O_CREAT : 若文件不存在,则创建它。需要使用mode选项,来指明新文件的访问权限
 O_APPEND: 追加写
返回值:
 成功:新打开的文件描述符
 失败:-1

若要使用mode选项,这里文件的权限还要受umask的影响,如果想要自己在参数中设置的就是文件权限,可以直接用umask(0)来设置文件的默认掩码。

2.2 write

我们可以来试试:



    //C库
    fprintf(stdout, "hello fprintf\n");
    //系统调用
    const char *msg = "hello write\n";
    write(1, msg, strlen(msg)); //+1?
这里问一下大家,这里strlen(msg)是否要+1?我们想想如果是要拷贝\0的话那的确是要加,但是别忘了现在我们是系统调用接口,我们并不想要\0进入到文件中,换一种说法就是在给文件中根本就不认识什么\0,因为\0是由C语言给我们提供的,系统根本就不认识,那上面还有个\n呢?\n文件系统是可以识别到的能够自动换行。所以这里就不要加上\0了。

2.3 read

我们可以来试试:


char buffer[1024];
    // 这里我们无法做到按行读取,我们是整体读取的。
    ssize_t n = read(fd, buffer, sizeof(buffer)-1); //使用系统接口来进行IO的时候,一定要注意\0问题
    if(n > 0)
    {
        buffer[n] = '\0';
        printf("%s\n", buffer);
    }
这里还是有一样的问题,我们将文件中的内容读到字符串中由于文件中是没有\0的,所以需要我们自己手动增加\0.(当然你调用C语言的接口是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的)

2.4 close

这个很简单,大家自己看看文档就懂了。

之前我们讲了C语言会默认打开3个文件流(stdin,stdout,stderr),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合理猜测我们继续打开文件会与我们默认打开的文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上手来验证验证:


  int fd1=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27   int fd2=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28   int fd3=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29   int fd4=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30   int fd5=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31 
 32   printf("%d %d %d %d %d\n",fd1,fd2,fd3,fd4,fd5);                                                                                       
 33   close(fd1);
 34   close(fd2);
 35   close(fd3);
 36   close(fd4);
 37   close(fd5);

运行结果:

我们发现打印的文件描述符是从3开始打印的,并没有从下标0开始打印,这也正好解释了系统默认给我们打开了三个文件,这三个文件的描述符恰好是0 1 2。

那如果在打开新的文件之前我们关闭标准输入和标准错误会发生什么呢?😝😝


    fclose(stdin);//close(0)
    fclose(stderr);//close(2)    
    int fd1=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int fd2=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int fd3=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int fd4=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int fd5=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0666);
  
    printf("%d %d %d %d %d\n",fd1,fd2,fd3,fd4,fd5);
    close(fd1);
    close(fd2);
    close(fd3);
    close(fd4);
    close(fd5);

运行结果:

不难发现此时新打开的文件描述符已经从0开始了。

文件描述符的分配规则是:在文件描述符的表中最小的没有被使用的数组下标分配给新文件。

2.5文件描述符fd

通过对open函数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件描述符就是一个小整数。

0 & 1 & 2

Linux进程默认情况下会有3个缺省打开的文件描述符,分别是标准输入0, 标准输出1, 标准错误2。0,1,2对应的物理设备一般是:键盘,显示器,显示器。

😝😝😝😝谈谈你对文件描述符的理解?

在进程中每打开一个文件,都会创建有相应的文件描述信息struct file,这个描述信息被添加在pcb的struct files_struct中,以数组的形式进行管理,随即向用户返回数组的下标作为文件描述符,用于操作文件

3 各种问题的引入

1 如何理解C语言文件操作和系统调用?

通过上面对C语言文件操作的回顾以及对系统文件调用方法的学习,我们不难知道其实C语言的文件操作必定是封装了系统调用的,还记得在给大家讲解进程时给大家看的这样一张图吗?

我们调用的库函数其实是对系统调用的封装,是为了方便用户使用而进行的二次开发。不仅仅是C语言包括C++/java/python等语言只要想在Linux平台下跑,进行文件操作时必定封装了系统调用。

2 文件操作时第一步是打开文件,为什么要打开文件呢?文件没有被操作时在什么位置?被操作时又在什么位置?文件load到内存load的是文件内容还是属性?

打开文件的目的是将文件load到内存,文件没有被操作时应该在磁盘,操作时应该在内存中,文件load到内存操作系统为了高效会将文件属性load到内存中。

3 是谁打开文件的?

很显然是OS打开文件的(OS是系统的管理者),那么问题来了是谁让OS打开文件的呢?

是不是因为我们创建了一个进程,让进程请求OS帮助我们打开文件,而进程打开文件很显然不只是打开一个文件,那么如何将这些文件管理起来呢?答案是先描述再组织。

操作系统管理所有文件时是通过file结构体来进行管理的,而进程为了管理文件是在进程的task_struck中又增加了一个files_struct来管理本进程中的文件,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files_struct结构体又指向了一个指针数组,指针数组中存放着进程所管理文件的地址,通过下标索引就能够轻易的找到文件,对文件进行操作。而现在知道,文件描述符就是从0开始的小整数。当我们打开文件时,操作系统在内存中要创建相应的数据结构来描述目标文件。于是就有了file结构体表示一个已经打开的文件对象。而进程执行open系统调用,所以必须让进程和文件关联起来。每个进程都有一个指针*files, 指向一张表files_struct,该表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包涵一个指针数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指向打开文件的指针!所以,本质上,文件描述符就是该数组的下标。所以,只要拿着文件描述符,就可以找到对应的文件。

所以此时我们就能够更加清晰的解释为啥在上面我们关闭标准输入和标准错误后文件描述符发生的改变,本质就是0下标映射的标准输入文件和2下标映射的标准错误文件指向发生了改变。

这样通过映射关系建立连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进程管理和文件管理进行了解耦合,将进程管理与文件管理分别管理了起来。


4 重定向

大家来看下面这个代码:


  close(1);    
  int fd=open(LOG,O_WRONLY | O_CREAT | O_APPEND,0666);    
  if(fd<0)    
  {    
    perror("open:");    
    exit(1);    
  }    
  umask(0);    
  printf("printf:hello linux\n");    
  printf("printf:hello linux\n");    
  printf("printf:hello linux\n");    
  fprintf(stdout,"fprintf:hello linux\n");    
  fprintf(stdout,"fprintf:hello linux\n");    
  fprintf(stdout,"fprintf:hello linux\n");    
  fprintf(stderr,"stderr:hello linux\n");    
  fprintf(stderr,"stderr:hello linux\n");    
  fprintf(stderr,"stderr:hello linux\n");    

大家猜猜运行后结果是啥?

我们运行试试:

我们发现了屏幕中只输出打印了stderr的内容,却没有输出stdout以及用printf打印的内容。

我们查看log.txt中内容:

我们发现内容居然输出到了log.txt文件中,这种现象我们在讲解指令时已经说过了,叫做输出重定向(由于我们打开文件用的O_APPEND,所以叫做追加重定向更加合理)

那么这种重定向的原理是什么呢?

我们画个图来分析分析:

从图中我们清晰的看出由于我们先关闭了文件描述符为1的文件(也就是标准输出文件),当我们打开新文件时就将新文件的地址填充到下标为1的数组中,但是操作系统是不会关注下标为1的数组究竟指向的是谁,他只是负责执行。所以当我们使用printf以及fprintf的标准输出时并不会输出到标准输出文件(屏幕),而是重定向到了log.txt文件中。

同理当我们关闭了标准输入文件时,我们进行标准输入文件的读取时(也就是在键盘上读取)变成了从另外一个文件(此时文件下标为0指向的文件)中读取数据。

有了上面的理解,我们立即实操一下:要求将普通信息输出到nor.txt中,将错误信息输出到err.txt

参考代码:


    close(1); 
    umask(0);      
    int fd1=open("nor.txt",O_CREAT | O_WRONLY | O_TRUNC,0666);    
    close(2);                                                                                                                               
    int fd2=open("err.txt",O_CREAT | O_WRONLY | O_TRUNC,0666);    
    printf("normal file\n");    
    printf("normal file\n");    
    printf("normal file\n");    
    fprintf(stderr,"err file\n");    
    fprintf(stderr,"err file\n");    
    fprintf(stderr,"err file\n");    
    fprintf(stderr,"err file\n");    

这样我们就将普通信息输出到nor.txt中,将错误信息输出到err.txt中了。除了这种方式,我们还可以使用命令行的方式来操作:在file.c中没有关闭标准输出和标准错误文件,我们通过命令行方式来进行分类:

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将文件信息正确的分类,那如果我们想要将错误信息也打印到log.txt中呢?

可以通过下面这种方式:

其实实际上这里是省略了一个1的,完整写法可以是这样:

在平时练习时我们无论使用命令行还是在代码中实现都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想想在代码中关闭文件的写法是不是有点太挫了,明明只需要替换一下文件地址就可以了为啥还要整一个关闭文件的操作呢?所以系统又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接口:dup2

一般我们经常使用dup2这个接口。

我们来看看它的参数:


int dup2(int oldfd, int newfd);

第一个参数是oldfd,第二个参数是newfd,那么假如我们将标准输出文件关闭(1)打开了一个新文件,新文件的文件描述符是fd,那么1和fd谁是oldfd?谁是newfd?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1是oldfd,fd是newfd(也包括我自己刚分析也是这样的)

但是大家一定要认真读读官方文档:

官方文档中是这么说的:newfd是oldfd的一份拷贝,换句话说就是最后只剩下了oldfd,newfd被oldfd所覆盖了。那么我们在回归话题,被覆盖的是谁?很明显是1被覆盖了,所以1就是newfd,那么

fd就是oldfd。参数顺序可不能够写反,不然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所以此时我们可以这样写代码:


  //close(1); 
  umask(0);    
  int fd1=open("nor.txt",O_CREAT | O_WRONLY | O_TRUNC,0666);    
  dup2(fd1,1);    
  //close(2);  
  umask(0);   
  int fd2=open("err.txt",O_CREAT | O_WRONLY | O_TRUNC,0666);    
  dup2(fd2,2);                                                                                                                              
  printf("normal file\n");    
  printf("normal file\n");    
  printf("normal file\n");    
  fprintf(stderr,"err file\n");    
  fprintf(stderr,"err file\n");    
  fprintf(stderr,"err file\n");    
  fprintf(stderr,"err file\n");    

这样也能够很方便的完成我们的需求。

😝😝😝😝谈谈重定向的实现原理?

每个文件描述符都是一个内核中文件描述信息数组的下标,对应有一个文件的描述信息用于操作文件,而重定向就是在不改变所操作的文件描述符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描述符对应的文件描述信息进而实现改变所操作的文件

5 缓冲区

在讲述struct file时还有一个小细节要提出,就是OS在维护的struct file时每一个struct都对应着一个缓冲区,可以理解为内核级别的缓冲区,那么这个缓冲区是有何作用?

这个其实是我们进行文件读写操作时将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的数据进行来回拷贝,至于何时刷新到用户磁盘中是由操作系统所决定的。

C语言提供的FILE与struct file有关吗?

因为IO相关函数与系统调用接口对应,并且库函数封装系统调用,所以本质上,访问文件都是通过fd访问的。所以C库当中的FILE结构体内部,必定封装了fd。这个我们之前都已经提及过。

FILE与struct file本质上是没啥关系的,非要扯一个关系的话就是一种上下层的关系。

来看这样的一段程序:


 close(1);    
  int fd= open(LOG,O_CREAT | O_APPEND | O_WRONLY,0666);    
  umask(0);    
  printf("hello file\n");    
  fprintf(stdout,"stdout,hello file\n");    
  close(fd);                       

当我们运行时:

这好像跟我们之前讲的不符合吧?我们关闭了标准输出,打开了新文件后应该将数据重定向到了log.txt中呀,为啥log.txt中还是没有数据?

原因其实就是我们代码在之前的基础上在最后一行写了一句close(fd)

写了这一句为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我们用C语言进行文件操作,在语言层面上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缓冲区,就像之前我们讲解一个进度条一样,语言会提供一个缓冲区给用户,当我们关闭该文件时缓冲区的内容还没有被刷新到文件中,至于为啥此时不刷新呢?是因为一个规定:显示器刷新采用的是行缓冲,而普通文件刷新采用的是全缓冲,全缓冲表示必须将缓冲区填满才能够刷新,而显然我们刚才写入的那点儿字符是不足以将缓冲区填满的,所以此时我们在关闭文件前刷新一下缓冲区,数据就能够被正确写入了,我们可以来试试:

运行结果:

这样就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了。

那么我们可能还会思考这个缓冲区是在哪儿的呢?其实该缓冲区是在FILE结构体中的,当我们用fopen打开文件时得到的FILE结构体,而缓冲区就在FILE结构体中。

我们可以看看FILE结构体的源码:


//在/usr/include/libio.h
struct _IO_FILE {
 int _flags; /* High-order word is _IO_MAGIC; rest is flags. */
#define _IO_file_flags _flags
 //缓冲区相关
 /* The following pointers correspond to the C++ streambuf protocol. */
 /* Note: Tk uses the _IO_read_ptr and _IO_read_end fields directly. */
 char* _IO_read_ptr; /* Current read pointer */
 char* _IO_read_end; /* End of get area. */
 char* _IO_read_base; /* Start of putback+get area. */
 char* _IO_write_base; /* Start of put area. */
 char* _IO_write_ptr; /* Current put pointer. */
 char* _IO_write_end; /* End of put area. */
 char* _IO_buf_base; /* Start of reserve area. */
 char* _IO_buf_end; /* End of reserve area. */
 /* The following fields are used to support backing up and undo. */
 char *_IO_save_base; /* Pointer to start of non-current get area. */
 char *_IO_backup_base; /* Pointer to first valid character of backup area */
 char *_IO_save_end; /* Pointer to end of non-current get area. */
 struct _IO_marker *_markers;
 struct _IO_FILE *_chain;
 int _fileno; //封装的文件描述符
#if 0
 int _blksize;
#else
 int _flags2;
#endif
 _IO_off_t _old_offset; /* This used to be _offset but it's too small. */
#define __HAVE_COLUMN /* temporary */
 /* 1+column number of pbase(); 0 is unknown. */
 unsigned short _cur_column;
 signed char _vtable_offset;
 char _shortbuf[1];
 /* char* _save_gptr; char* _save_egptr; */
 _IO_lock_t *_lock;
#ifdef _IO_USE_OLD_IO_FILE
};

我们再来看一段有趣的代码:


 const char* str="hello write\n";    
  printf("hello printf\n");    
  fprintf(stdout,"hello fprintf\n");    
  write(1,str,strlen(str));    
  fork();    

当我们运行时:

可以当我们重定向到另外一个文件中时:

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为啥会比之前多打印两行?为啥hello write没有多打印一行呢?

我们结合上面的思考再来分析分析:我们调用printf和fprintf时是自带缓冲区的,但是当我们重定向到文件中时缓冲区的刷新方式由行缓冲变成了全缓冲,我们放在缓冲区的数据就不会被立即刷新,当我们进行fork之后,由于缓冲区的数据也是数据,所以缓冲区的数据也会发生写时拷贝,而当我们退出进程时缓冲区的数据就会被刷新出来,这也就很好的的解释了为啥会多打印两行hello printf和hell fprintf。

至于为啥没有多打印hello write,别忘了write可是系统调用接口,是不会存在什么缓冲区的,会直接将数据刷新到文件对应的缓冲区,所以fork之后就不会存在什么缓冲区数据拷贝的概念了。

综上: printf/fprintf 库函数会自带缓冲区,而 write 系统调用没有带缓冲区。另外,我们这里所说的缓冲区,都是用户级缓冲区。其实为了提升整机性能,OS也会提供相关内核级缓冲区,不过不再我们讨论范围之内。那这个缓冲区谁提供呢? printf/fprint 是库函数, write 是系统调用,库函数在系统调用的“上层”, 是对系统调用的“封装”,但是 write 没有缓冲区,而 printf fprintf 有,足以说明,该缓冲区是二次加上的,又因为是C,所以由C标准库提供。

  • 21
    点赞
  • 1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9
    评论
第一部分 综述 第1章 BSD系统的历史和目标 1.1 UNIX系统的历史 1.1.1 UNIX系统的起源 1.1.2 Research小组的UNIX系统 1.1.3 AT&T UNIX System III和System V 1.1.4 伯克利软件发布(BSD) 1.1.5 UNIX无处不在 1.2 BSD和其他系统 1.3 BSD向开放源代码的转变 1.3.1 Networking Release 2 1.3.2 法律诉讼 1.3.3 4.4BSD 1.3.4 4.4BSD-Lite Release 2 1.4 FreeBSD的开发模式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FreeBSD设计概述 2.1 FreeBSD的功能和内核 2.2 内核结构 2.3 内核服务 2.4 进程管理 2.4.1 信号 2.4.2 进程组和会话 2.5 内存管理 2.5.1 BSD内存管理设计要点 2.5.2 内核中的内存管理 2.6 I/O系统 2.6.1 描述符与I/O 2.6.2 描述符管理 2.6.3 设备 2.6.4 套接口IPC 2.6.5 分散/聚集I/O 2.6.6 多文件系统支持 2.7 设备 2.8 文件系统 2.9 网络文件系统 2.10 终端 2.11 进程间通信 2.12 网络通信 2.13 网络实现 2.14 系统运行 2.15 复习题 2.16 参考文献 第3章 内核服务 3.1 内核结构 3.1.1 系统进程 3.1.2 系统入口 3.1.3 运行时刻的内核结构 3.1.4 内核的入口 3.1.5 从内核返回 3.2 系统调用 3.2.1 调用结果的处理 3.2.2 从系统调用返回 3.3 陷阱和中断 3.3.1 陷阱 3.3.2 I/O设备中断 3.3.3 软件中断 3.4 时钟中断 3.4.1 统计和进程调度 3.4.2 超时 3.5 内存管理服务 3.6 时间服务 3.6.1 真实时间 3.6.2 外部表示 3.6.3 调整时间 3.6.4 时间间隔 3.7 用户、用户组和其他身份标识 3.7.1 主机标识符 3.7.2 进程组和会话 3.8 资源服务 3.8.1 进程优先级 3.8.2 资源利用 3.8.3 资源限制 3.8.4 文件系统配额 3.9 系统运行服务 3.10 复习题 3.11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进程 第4章 进程管理 4.1 进程管理概述 4.1.1 多程序机制 4.1.2 调度 4.2 进程状态 4.2.1 进程结构 4.2.2 线程结构 4.3 上下文切换 4.3.1 线程状态 4.3.2 底层上下文切换 4.3.3 主动上下文切换 4.3.4 同步 4.3.5 互斥同步 4.3.6 锁管理器的锁 4.3.7 其他同步 4.4 线程调度 4.4.1 4.4BSD的调度程序 4.4.2 线程调度 4.4.3 线程优先级的计算 4.4.4 线程优先级例程 4.4.5 线程运行队列和上下文切换 4.4.6 ULE调度程序 4.5 创建进程 4.6 终止进程 4.7 信号 4.7.1 信号的历史 4.7.2 发送信号 4.7.3 接收信号 4.8 进程组和会话 4.8.1 会话 4.8.2 作业控制 4.9 监管环境 4.9.1 监管环境的语义 4.9.2 监管环境的实现 4.9.3 监管环境的限制 4.10 进程的调试 4.11 复习题 4.12 参考文献 第5章 存储管理 5.1 术语 5.1.1 进程与内存 5.1.2 调页机制 5.1.3 替换算法 5.1.4 工作集模型 5.1.5 交换机制 5.1.6 虚拟内存的优点 5.1.7 虚拟内存的硬件要求 5.2 FreeBSD虚拟内存系统概述 5.3 内核的存储管理 5.3.1 内核映射和子映射 5.3.2 内核地址空间的分配 5.3.3 内核的存储分配程序 5.3.4 内核的区域存储分配程序 5.4 进程独立拥有的资源 5.4.1 FreeBSD的进程虚拟地址空间 5.4.2 缺页处理 5.4.3 映射到对象 5.4.4 对象 5.4.5 对象到页面 5.5 共享存储 5.5.1 mmap模型 5.5.2 共享映射 5.5.3 私有映射 5.5.4 压缩影子链 5.5.5 私有快照 5.6 创建新进程 5.6.1 保留内核资源 5.6.2 复制用户地址空间 5.6.3 不通过复制创建新进程 5.7 执行一个文件 5.8 进程地址空间的操作 5.8.1 改变进程大小 5.8.2 文件映射 5.8.3 改变保护权限 5.9 终止进程 5.10 调页器接口 5.10.1 vnode调页器 5.10.2 设备调页器 5.10.3 物理内存调页器 5.10.4 交换调页器 5.11 调页机制 5.11.1 硬件高速缓存的设计 5.11.2 页面填色 5.12 页面替换 5.12.1 调页参数 5.12.2 pageout守护进程 5.12.3 交换机制 5.12.4 换入进程 5.13 可移植性 5.13.1 pmap模块的作用 5.13.2 初始化和启动 5.13.3 分配和释放映射 5.13.4 改变映射的访问和固定属性 5.13.5 管理页表的使用信息 5.13.6 初始化物理页面 5.13.7 管理内部数据结构 5.14 复习题 5.1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I/O系统 第6章 I/O系统概述 6.1 从用户到设备的I/O映射 6.1.1 设备驱动程序 6.1.2 I/O队列 6.1.3 中断处理 6.2 字符设备 6.2.1 原始设备和物理I/O 6.2.2 面向字符的设备 6.2.3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入口点 6.3 磁盘设备 6.3.1 块设备驱动程序的入口点 6.3.2 磁盘I/O请求的排序 6.3.3 磁盘标签 6.4 描述符的管理和服务 6.4.1 打开文件项 6.4.2 管理描述符 6.4.3 异步I/O 6.4.4 文件描述符的上锁机制 6.4.5 描述符上的多路I/O操作 6.4.6 select调用的实现 6.4.7 数据在内核中的转移 6.5 虚拟文件系统的接口 6.5.1 vnode的内容 6.5.2 对vnode的操作 6.5.3 路径名转换 6.5.4 文件系统的导出服务 6.6 与文件系统无关的服务 6.6.1 名字缓存 6.6.2 缓冲区管理 6.6.3 缓冲区管理的实现 6.7 可叠加的文件系统 6.7.1 简单的文件系统层 6.7.2 联合安装的文件系统 6.7.3 其他文件系统 6.8 复习题 6.9 参考文献 第7章 设备 7.1 设备概述 7.1.1 PC的I/O体系结构 7.1.2 FreeBSD海量存储I/O子系统的结构 7.1.3 设备的命名和访问 7.2 GEOM层 7.2.1 术语和拓扑规则 7.2.2 改变拓扑 7.2.3 运行 7.2.4 拓扑的灵活性 7.3 CAM层 7.3.1 SCSI子系统 7.3.2 I/O请求通过CAM子系统的路径 7.4 ATA层 7.5 配置设备 7.5.1 识别设备 7.5.2 自动配置数据结构 7.5.3 资源管理 7.6 复习题 7.7 参考文献 第8章 本地文件系统 8.1 文件系统的分层管理 8.2 inode的结构 8.2.1 inode格式的变化 8.2.2 扩展属性 8.2.3 文件系统的新功能 8.2.4 文件标志 8.2.5 动态的inode 8.2.6 管理inode 8.3 命名 8.3.1 目录 8.3.2 在目录中查找名字 8.3.3 路径名转换 8.3.4 链接 8.4 配额 8.5 文件上锁 8.6 软更新 8.6.1 文件系统中的更新依赖 8.6.2 依赖关系的数据结构 8.6.3 跟踪位映射表的依赖关系 8.6.4 跟踪inode的依赖关系 8.6.5 跟踪直接块的依赖关系 8.6.6 跟踪间接块的依赖关系 8.6.7 跟踪新间接块的依赖关系 8.6.8 跟踪新目录项的依赖关系 8.6.9 跟踪新目录的依赖关系 8.6.10 跟踪删除目录项时的依赖关系 8.6.11 截短文件 8.6.12 回收文件和目录的inode节点 8.6.13 跟踪目录项重命名时的依赖关系 8.6.14 跟踪删除文件时的依赖关系 8.6.15 fsync对软更新的要求 8.6.16 删除文件时对软更新的要求 8.6.17 fsck对软更新的要求 8.6.18 软更新的性能 8.7 文件系统的快照 8.7.1 创建文件系统快照 8.7.2 维护文件系统快照 8.7.3 大型文件系统的快照 8.7.4 快照性能 8.7.5 后台fsck 8.7.6 用户可见的快照 8.7.7 动态的转储 8.8 本地文件库 8.8.1 文件库概述 8.8.2 用户的文件I/O 8.9 伯克利快速文件系统 8.9.1 伯克利快速文件系统的组成 8.9.2 引导块 8.9.3 优化存储空间利用率 8.9.4 读写文件 8.9.5 布局策略 8.9.6 分配机制 8.9.7 将块组成簇 8.9.8 基于扩展的分配 8.10 复习题 8.11 参考文献 第9章 网络文件系统 9.1 历史和概述 9.2 NFS的结构和操作 9.2.1 NFS协议 9.2.2 FreeBSD的NFS实现 9.2.3 客户机/服务器的交互操作 9.2.4 RPC的传输问题 9.2.5 安全问题 9.3 提高性能的技术 9.3.1 租约 9.3.2 崩溃恢复 9.4 复习题 9.5 参考文献 第10章 终端处理 10.1 终端处理模式 10.2 行规程 10.3 用户接口 10.4 tty结构 10.5 进程组、会话和终端控制 10.6 C-list 10.7 RS-232和调制解调器控制 10.8 终端操作 10.8.1 打开终端 10.8.2 输出到行规程 10.8.3 终端的输出 10.8.4 终端的输入 10.8.5 ioctl例程 10.8.6 调制解调器转换 10.8.7 关闭终端设备 10.9 其他行规程 10.10 复习题 10.11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进程间通信 第11章 进程间通信 11.1 进程间通信的模型 11.2 实现的结构和概述 11.3 内存管理 11.3.1 mbuf 11.3.2 存储管理算法 11.3.3 mbuf工具例程 11.4 数据结构 11.4.1 通信域 11.4.2 套接口 11.4.3 套接口地址 11.4.4 锁 11.5 建立连接 11.6 传送数据 11.6.1 发送数据 11.6.2 接收数据 11.7 关闭套接口 11.8 本地进程间通信 11.8.1 信号量 11.8.2 消息队列 11.8.3 共享内存 11.9 复习题 11.10 参考文献 第12章 网络通信 12.1 内部结构 12.1.1 数据流 12.1.2 通信协议 12.1.3 网络接口 12.2 套接口到协议的接口 12.2.1 协议的用户请求例程 12.2.2 协议的控制输出例程 12.3 协议到协议的接口 12.3.1 pr_output 12.3.2 pr_input 12.3.3 pr_ctlinput 12.4 协议和网络的接口 12.4.1 发送数据包 12.4.2 接收数据包 12.5 路由选择 12.5.1 内核路由选择表 12.5.2 路由选择查找 12.5.3 路由选择重定向 12.5.4 路由选择表接口 12.5.5 用户级的路由选择策略 12.5.6 用户级路由选择接口:路由选择套接口 12.6 缓冲和拥塞控制 12.6.1 协议缓冲策略 12.6.2 队列限制 12.7 原始套接口 12.7.1 控制块 12.7.2 输入处理 12.7.3 输出处理 12.8 网络子系统的其他主题 12.8.1 带外数据 12.8.2 地址解析协议 12.9 复习题 12.10 参考文献 第13章 网络协议 13.1 IPv4网络协议 13.1.1 IPv4地址 13.1.2 广播地址 13.1.3 组播 13.1.4 端口与关联 13.1.5 协议控制块 13.2 UDP协议 13.2.1 初始化 13.2.2 输出 13.2.3 输入 13.2.4 控制操作 13.3 Internet协议(IP) 13.3.1 输出 13.3.2 输入 13.3.3 转发 13.4 TCP协议 13.4.1 TCP连接状态 13.4.2 序号变量 13.5 TCP算法 13.5.1 定时器 13.5.2 往返时间的估计 13.5.3 建立连接 13.5.4 SYN缓存 13.5.5 关闭连接 13.6 TCP输入处理 13.7 TCP输出处理 13.7.1 发送数据 13.7.2 避免糊涂窗口综合症 13.7.3 避免小数据包 13.7.4 确认延迟和窗口更新 13.7.5 重发状态 13.7.6 慢启动 13.7.7 源拥塞的处理 13.7.8 缓冲与窗口大小分配 13.7.9 使用慢启动避免拥塞 13.7.10 快速重发 13.8 ICMP协议 13.9 IPv6 13.9.1 IPv6地址 13.9.2 IPv6数据包格式 13.9.3 套接口API的调整 13.9.4 自动配置 13.10 安全 13.10.1 IPSec概述 13.10.2 安全协议 13.10.3 密钥管理 13.10.4 IPSec实现 13.10.5 密码子系统 13.11 复习题 13.12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系统运行 第14章 启动和关机 14.1 概述 14.2 引导 14.3 初始化内核 14.4 初始化内核模块 14.4.1 基本服务 14.4.2 初始化内核线程 14.4.3 初始化设备模块 14.4.4 内核的可加载模块 14.4.5 启动进程间通信 14.4.6 启动内核线程 14.5 用户级初始化 14.5.1 /sbin/init 14.5.2 系统的启动脚本 14.5.3 /usr/libexec/getty 14.5.4 /usr/bin/login 14.6 系统运行 14.6.1 内核的配置 14.6.2 系统关机与自动重启 14.6.3 系统调试 14.6.4 同内核传递信息 14.7 复习题 14.8 参考文献 术语表
深入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第4版) ISBN:9787121039690 本书是著名的操作系统内核专家Mark Russinovich和David Solomon撰写的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的最新版著作,全面和深入地阐述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内部工作细节。本书针对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XP和Windows 2000做了全面更新,通过许多练习实验让你直接感受到Windows的内部行为。另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高级诊断技术,以便使你的系统运行得更加平稳和高效。无论你是开发人员还是系统管理员,你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一些关键的、有关体系结构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你可以更好地做系统设计、调试,以及性能优化。 全书内容丰富、信息全面,主要包括的Windows操作系统深度知识有:理解Windows的关键机制,包括系统服务分发和调度机制、启动和停机,以及注册表;挖掘Windows的安全模型,包括访问控制、特权和审计;利用内核调试器和其他的工具来检查内部系统结构;检查与进程、线程和作业相关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观察Windows如何管理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理解NTFS的操作和格式,诊断文件系统访问问题;从上往下查看Windows的网络栈,包括映射、API、名称解析和协议驱动程序;诊断引导问题,执行崩溃分析。 本书适合广大Windows平台开发人员、IT专业从业人员等参考使用。 编辑推荐 ■ 国内知名译者潘爱民先生译作 ■ Windows系统之父Jim Allchin亲自撰文推荐! ■ Windows NT首席设计师David N. Cutler亲自撰文推荐! ■ 深入解析Windows操作系统!彻底揭开Windows技术内幕! ■ Csdn、博客堂、博客园、《程序员》杂志鼎力推荐! 目录第1章 概念和工具 1 1.1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版本 1 1.2 基础概念和术语 3 Windows API 3 服务、函数和例程 5 进程、线程和作业 6 虚拟内存 14 内核模式和用户模式 16 终端服务及多个会话 21 对象和句柄 22 安全性 23 注册表 24 Unicode 25 1.3 挖掘Windows内部机理 25 性能工具 27 Windows支持工具箱 27 Windows资源工具箱 27 内核调试 28 Platform SDK 33 DDK(设备驱动程序开发工具) 34 Sysinternals工具 34 1.4 本章总结 34 第2章 系统结构 35 2.1 需求和设计目标 35 2.2 操作系统模型 36 2.3 总体结构 37 可移植性 40 对称多处理 41 可伸缩性 46 客户和服务器版本之间的差异 47 检查版本 49 2.4 关键的系统组件 51 环境子系统和子系统DLL 53 硬件抽象层(HAL) 67 设备驱动程序 69 系统进程 75 2.5 本章总结 84 第3章 系统机制 85 3.1 陷阱分发 85 中断分发 87 异常分发 109 系统服务分发 119 3.2 对象管理器 124 执行体对象 126 对象结构 128 3.3 同步 149 高IRQL的同步 151 低IRQL的同步 155 3.4 系统辅助线程 166 3.5 Windows全局标志 168 3.6 本地过程调用(LPC) 171 3.7 内核事件追踪 175 3.8 Wow64 178 Wow64进程地址空间布局结构 179 系统调用 179 异常分发 179 用户回调 179 文件系统重定向 180 注册表的重定向和反射 180 I/O控制请求 181 16位安装器应用程序 182 打印 182 一些限制 182 3.9 本章总结 182 第4章 管理机制 183 4.1 注册表 183 查看和修改注册表 183 注册表用法 184 注册表数据类型 185 注册表逻辑结构 186 注册表问题的诊断 192 注册表的内部机理 197 4.2 服务 211 服务应用 212 服务账户 217 服务控制管理器 223 服务启动 225 启动错误 229 接受当前引导和“最后已知的好控制集” 230 服务失败 231 服务停机 232 共享的服务进程 233 服务控制程序 236 4.3 Windows管理规范 237 WMI体系结构 237 提供者 239 公共信息模型(CIM)和可管理对象的格式语言 240 WMI名字空间 243 类关联 244 WMI实现 247 WMI安全性 248 4.4 本章总结 249 第5章 启动和停机 251 5.1 引导过程 251 x86和x64引导准备 251 x86/x64引导扇区和Ntldr 255 IA64引导过程 264 初始化内核和执行体子系统 266 Smss、Csrss和Winlogon 269 自动启动的映像文件 273 5.2 引导和启动问题的故障检查 274 最后已知的好配置 274 安全模式 274 安全模式下的驱动程序加载 275 恢复控制台(Recovery Console) 279 解决常见的引导问题 281 5.3 停机 286 5.4 本章总结 288 第6章 进程、线程和作业 289 6.1 进程的内部机理 289 数据结构 289 内核变量 297 性能计数器 297 有关的函数 298 6.2 CreateProcess的流程 300 阶段1:打开将要被执行的映像 302 阶段2:创建Windows执行体进程对象 304 阶段3:创建初始线程,以及它的栈和执行环境 308 阶段4:将新进程通知Windows子系统 309 阶段5:启动初始线程的执行 310 阶段6:在新进程环境下执行进程初始化 310 6.3 线程的内部机理 313 数据结构 313 内核变量 320 性能计数器 321 有关的函数 322 一个线程的产生 322 6.4 检查线程活动 323 6.5 线程调度 325 Windows调度的概述 326 优先级别 327 Windows调度API 330 有关的工具 331 实时优先级 333 线程状态 334 分发器数据库 338 时限 340 调度情形 345 环境切换 347 空闲(Idle)线程 348 优先级提升 348 多处理器系统 357 多处理器的线程调度算法 366 6.6 作业对象 369 6.7 本章总结 374 第7章 内存管理 375 7.1 内存管理器简介 375 内存管理器组件 376 内部同步 377 配置内存管理器 378 检查内存的使用情况 378 7.2 内存管理器提供的服务 382 大页面和小页面 382 保留的和提交的页面 384 锁住内存 385 分配粒度 385 共享内存和映射文件 386 保护内存 388 “不可执行”页面保护 390 写时复制 392 堆管理器 394 地址窗口扩展 399 7.3 系统内存池 401 配置内存池的大小 401 监视内存池的使用 404 预读列表(Look-Aside List) 408 驱动程序检验器(Driver Verifier) 409 7.4 虚拟地址空间的布局结构 413 x86用户地址空间的布局结构 415 x86系统地址空间的布局结构 417 x86会话空间 418 系统页表项(PTE,Page Table Entry) 421 64位地址空间布局结构 422 7.5 地址转译 425 x86虚拟地址转译 425 地址转译快查缓冲区 434 物理地址扩展(PAE) 435 IA-64虚拟地址转译 437 x64虚拟地址转译 438 7.6 页面错误处理 439 无效PTE 440 原型PTE 441 页面换入I/O 443 冲突的页面错误 444 页面文件 444 7.7 虚拟地址描述符 448 7.8 内存区对象 450 7.9 工作集 457 按需换页 458 7.10 逻辑预取器 458 放置策略 462 工作集管理 463 平衡集管理器和交换器 466 系统工作集 467 7.11 页面帧编号数据库 469 页面列表的动态变化 472 已修改页面写出器 475 PFN数据结构 476 低内存通知和高内存通知 479 7.12 本章总结 483 第8章 安全性 485 8.1 安全系统组件 488 8.2 保护对象 492 访问检查 493 安全描述符和访问控制 506 8.3 账户权限和特权 516 账户权限 517 特权 518 超级特权 523 8.4 安全审计 524 8.5 登录(Logon) 526 Winlogon初始化 528 用户登录步骤 529 8.6 软件限制策略 533 8.7 本章总结 535 第9章 I/O系统 537 9.1 I/O系统组件 537 I/O管理器 539 典型的I/O处理过程 540 9.2 设备驱动程序 541 设备驱动程序的类型 541 驱动程序的结构 548 驱动程序对象和设备对象 550 打开设备 555 9.3 I/O处理 561 I/O类型 561 映射文件I/O和文件缓存 564 I/O请求包 564 针对单层驱动程序的I/O请求 569 针对分层的驱动程序的I/O请求 577 I/O完成端口 585 驱动程序检验器(Driver Verifier) 589 9.4 即插即用(PnP)管理器 590 即插即用支持的级别 591 驱动程序对于即插即用的支持 592 驱动程序加载、初始化和安装 594 驱动程序安装 603 9.5 电源管理器 607 电源管理器的操作 609 驱动程序的电源操作 610 驱动程序对于设备电源的控制 613 9.6 本章总结 613 第10章 存储管理 615 10.1 有关存储的术语 615 10.2 磁盘驱动程序 616 Ntldr 616 磁盘类、端口和小端口驱动程序 617 磁盘设备对象 620 分区管理器 622 10.3 卷的管理 622 基本磁盘 624 动态磁盘 626 多分区卷的管理 632 卷名字空间 638 卷的I/O操作 646 虚拟磁盘服务 648 卷影像(shadow)拷贝服务 649 10.4 本章总结 654 第11章 缓存管理器 655 11.1 缓存管理器的关键特性 655 单个中心化的系统缓存 656 内存管理器 656 缓存一致性 656 虚拟块缓存 658 流式缓存机制 658 对可恢复文件系统的支持 658 11.2 缓存的虚拟内存管理 660 11.3 缓存的大小 662 LargeSystemCache 662 缓存的虚拟大小 663 缓存的工作集大小 665 缓存的物理大小 667 11.4 缓存的数据结构 668 系统范围的缓存数据结构 669 针对每个文件的缓存数据结构 670 11.5 文件系统接口 674 从缓存中来回拷贝数据 676 通过映射和锁定接口进行缓存 677 通过直接内存访问接口进行缓存 678 11.6 快速I/O 679 11.7 预读(Read Ahead)和滞后写(Write Behind) 682 智能预读 682 回写缓存(Write-Back Caching)和延迟写(Lazy Writing) 683 写节流(Write Throttling) 686 系统线程 687 11.8 本章总结 688 第12章 文件系统 689 12.1 Windows文件系统格式 690 CDFS 690 UDF 691 FAT12、FAT16和FAT32 691 NTFS 694 12.2 文件系统驱动程序总体结构 694 本地FSD 695 远程FSD 696 文件系统操作 700 文件系统过滤型驱动程序 705 12.3 诊断文件系统的问题 711 Filemon的基本和高级模式 711 Filemon诊断技巧 712 12.4 NTFS设计目标和特性 717 高端(High-End)文件系统的需求 717 NTFS的高级特性 719 12.5 NTFS文件系统驱动程序 729 12.6 NTFS在磁盘上的结构 732 卷(volume) 732 簇(cluster) 732 主文件表(MFT) 733 文件引用号 739 文件纪录 740 文件名 742 驻留的和非驻留的属性 744 数据压缩和稀疏文件 747 变化日志文件 752 索引 753 对象ID 754 配额跟踪 755 统一的安全性 756 重解析点 758 12.7 NTFS的恢复支持 758 文件系统设计的演变 759 日志记录 761 恢复 767 NTFS的坏簇恢复 771 12.8 加密文件系统(EFS)安全性 775 第一次加密一个文件 778 解密过程 783 加密文件的备份 784 12.9 本章总结 785 第13章 网络 787 13.1 Windows的网络总体结构 787 OSI参考模型 787 Windows网络组件 789 13.2 网络API 791 Windows套接字(Windows Sockets) 791 远过程调用 798 Web访问API 803 命名管道和邮件槽 804 NetBIOS 811 NetBIOS的操作 812 其他的网络API 813 13.3 多重定向器支持 815 多提供者转发器 816 多UNC提供者 818 13.4 名称解析 820 域名系统 820 Windows Internet名称服务 820 13.5 协议驱动程序 821 TCP/IP的扩展 824 13.6 NDIS驱动程序 828 NDIS小端口的变化形式 832 面向连接的NDIS 832 外接NDIS(Remote NDIS) 835 QOS 836 13.7 绑定 838 13.8 分层的网络服务 839 远程访问(Remote Access) 839 活动目录 840 网络负载平衡 841 文件复制服务 843 分布式文件系统 843 13.9 本章总结 844 第14章 崩溃转储分析 845 14.1 Windows为什么会崩溃 845 14.2 蓝屏 846 14.3 崩溃转储文件 849 崩溃转储的生成 852 14.4 Windows错误报告 853 14.5 在线崩溃分析 854 14.6 基本的崩溃转储分析 855 Notmyfault 855 基本的崩溃转储分析 856 详细的分析 858 14.7 使用崩溃诊断工具 860 缓冲区溢出和特殊内存池 861 代码改写和系统代码写保护 863 14.8 高级的崩溃转储分析 864 栈破坏 865 挂起的系统或无响应的系统 866 当没有崩溃转储时 869 术语表 871 术语对照表 895 索引 901
第一章:数据结构和算法 1.1 解压序列赋值给多个变量 1.2 解压可迭代对象赋值给多个变量 1.3 保留最后N个元素 1.4 查找最大或最小的N个元素 1.5 实现一个优先级队列 1.6 字典中的键映射多个值 1.7 字典排序 1.8 字典的运算 1.9 查找两字典的相同点 1.10 删除序列相同元素并保持顺序 1.11 命名切片 1.12 序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 1.13 通过某个关键字排序一个字典列表 1.14 排序不支持原生比较的对象 1.15 通过某个字段将记录分组 1.16 过滤序列元素 1.17 从字典中提取子集 1.18 映射名称到序列元素 1.19 转换并同时计算数据 1.20 合并多个字典或映射 第二章:字符串和文本 2.1 使用多个界定符分割字符串 2.2 字符串开头或结尾匹配 2.3 用Shell通配符匹配字符串 2.4 字符串匹配和搜索 2.5 字符串搜索和替换 2.6 字符串忽略大小写的搜索替换 2.7 最短匹配模式 2.8 多行匹配模式 2.9 将Unicode文本标准化 2.10 在正则式中使用Unicode 2.11 删除字符串中不需要的字符 2.12 审查清理文本字符串 2.13 字符串对齐 2.14 合并拼接字符串 2.15 字符串中插入变量 2.16 以指定列宽格式化字符串 2.17 在字符串中处理html和xml 2.18 字符串令牌解析 2.19 实现一个简单的递归下降分析器 2.20 字节字符串上的字符串操作 第三章:数字日期和时间 3.1 数字的四舍五入 3.2 执行精确的浮点数运算 3.3 数字的格式化输出 3.4 二八十六进制整数 3.5 字节到大整数的打包与解包 3.6 复数的数学运算 3.7 无穷大与NaN 3.8 分数运算 3.9 大型数组运算 3.10 矩阵与线性代数运算 3.11 随机选择 3.12 基本的日期与时间转换 3.13 计算最后一个周五的日期 3.14 计算当前月份的日期范围 3.15 字符串转换为日期 3.16 结合时区的日期操作 第四章:迭代器与生成器 4.1 手动遍历迭代器 4.2 代理迭代 4.3 使用生成器创建新的迭代模式 4.4 实现迭代器协议 4.5 反向迭代 4.6 带有外部状态的生成器函数 4.7 迭代器切片 4.8 跳过可迭代对象的开始部分 4.9 排列组合的迭代 4.10 序列上索引值迭代 4.11 同时迭代多个序列 4.12 不同集合上元素的迭代 4.13 创建数据处理管道 4.14 展开嵌套的序列 4.15 顺序迭代合并后的排序迭代对象 4.16 迭代器代替while无限循环 第五章:文件与IO 5.1 读写文本数据 5.2 打印输出至文件中 5.3 使用其他分隔符或行终止符打印 5.4 读写字节数据 5.5 文件不存在才能写入 5.6 字符串的I/O操作 5.7 读写压缩文件 5.8 固定大小记录的文件迭代 5.9 读取二进制数据到可变缓冲区中 5.10 内存映射的二进制文件 5.11 文件路径名的操作 5.12 测试文件是否存在 5.13 获取文件夹中的文件列表 5.14 忽略文件名编码 5.15 打印不合法的文件名 5.16 增加或改变已打开文件的编码 5.17 将字节写入文本文件 5.18 将文件描述符包装成文件对象 5.19 创建临时文件和文件夹 5.20 与串行端口的数据通信 5.21 序列化Python对象 第六章:数据编码和处理 6.1 读写CSV数据 6.2 读写JSON数据 6.3 解析简单的XML数据 6.4 增量式解析大型XML文件 6.5 将字典转换为XML 6.6 解析和修改XML 6.7 利用命名空间解析XML文档 6.8 与关系型数据库的交互 6.9 编码和解码十六进制数 6.10 编码解码Base64数据 6.11 读写二进制数组数据 6.12 读取嵌套和可变长二进制数据 6.13 数据的累加与统计操作 第七章:函数 7.1 可接受任意数量参数的函数 7.2 只接受关键字参数的函数 7.3 给函数参数增加元信息 7.4 返回多个值的函数 7.5 定义有默认参数的函数 7.6 定义匿名或内联函数 7.7 匿名函数捕获变量值 7.8 减少可调用对象的参数个数 7.9 将单方法的类转换为函数 7.10 带额外状态信息的回调函数 7.11 内联回调函数 7.12 访问闭包中定义的变量 第八章:类与对象 8.1 改变对象的字符串显示 8.2 自定义字符串的格式化 8.3 让对象支持上下文管理协议 8.4 创建大量对象时节省内存方法 8.5 在类中封装属性名 8.6 创建可管理的属性 8.7 调用父类方法 8.8 子类中扩展property 8.9 创建新的类或实例属性 8.10 使用延迟计算属性 8.11 简化数据结构的初始化 8.12 定义接口或者抽象基类 8.13 实现数据模型的类型约束 8.14 实现自定义容器 8.15 属性的代理访问 8.16 在类中定义多个构造器 8.17 创建不调用init方法的实例 8.18 利用Mixins扩展类功能 8.19 实现状态对象或者状态机 8.20 通过字符串调用对象方法 8.21 实现访问者模式 8.22 不用递归实现访问者模式 8.23 循环引用数据结构的内存管理 8.24 让类支持比较操作 8.25 创建缓存实例 第九章:元编程 9.1 在函数上添加包装器 9.2 创建装饰器时保留函数元信息 9.3 解除一个装饰器 9.4 定义一个带参数的装饰器 9.5 可自定义属性的装饰器 9.6 带可选参数的装饰器 9.7 利用装饰器强制函数上的类型检查 9.8 将装饰器定义为类的一部分 9.9 将装饰器定义为类 9.10 为类和静态方法提供装饰器 9.11 装饰器为被包装函数增加参数 9.12 使用装饰器扩充类的功能 9.13 使用元类控制实例的创建 9.14 捕获类的属性定义顺序 9.15 定义有可选参数的元类 9.16 *args和**kwargs的强制参数签名 9.17 在类上强制使用编程规约 9.18 以编程方式定义类 9.19 在定义的时候初始化类的成员 9.20 利用函数注解实现方法重载 9.21 避免重复的属性方法 9.22 定义上下文管理器的简单方法 9.23 在局部变量域中执行代码 9.24 解析与分析Python源码 9.25 拆解Python字节码 第十章:模块与包 10.1 构建一个模块的层级包 10.2 控制模块被全部导入的内容 10.3 使用相对路径名导入包中子模块 10.4 将模块分割成多个文件 10.5 利用命名空间导入目录分散的代码 10.6 重新加载模块 10.7 运行目录或压缩文件 10.8 读取位于包中的数据文件 10.9 将文件夹加入到sys.path 10.10 通过字符串名导入模块 10.11 通过导入钩子远程加载模块 10.12 导入模块的同时修改模块 10.13 安装私有的包 10.14 创建新的Python环境 10.15 分发包 第十一章:网络与Web编程 11.1 作为客户端与HTTP服务交互 11.2 创建TCP服务器 11.3 创建UDP服务器 11.4 通过CIDR地址生成对应的IP地址集 11.5 创建一个简单的REST接口 11.6 通过XML-RPC实现简单的远程调用 11.7 在不同的Python解释器之间交互 11.8 实现远程方法调用 11.9 简单的客户端认证 11.10 在网络服务中加入SSL 11.11 进程间传递Socket文件描述符 11.12 理解事件驱动的IO 11.13 发送与接收大型数组 第十二章:并发编程 12.1 启动与停止线程 12.2 判断线程是否已经启动 12.3 线程间通信 12.4 给关键部分加锁 12.5 防止死锁的加锁机制 12.6 保存线程的状态信息 12.7 创建一个线程池 12.8 简单的并行编程 12.9 Python的全局锁问题 12.10 定义一个Actor任务 12.11 实现消息发布/订阅模型 12.12 使用生成器代替线程 12.13 多个线程队列轮询 12.14 在Unix系统上面启动守护进程 第十三章:脚本编程与系统管理 13.1 通过重定向/管道/文件接受输入 13.2 终止程序并给出错误信息 13.3 解析命令行选项 13.4 运行时弹出密码输入提示 13.5 获取终端的大小 13.6 执行外部命令并获取它的输出 13.7 复制或者移动文件和目录 13.8 创建和解压压缩文件 13.9 通过文件名查找文件 13.10 读取配置文件 13.11 给简单脚本增加日志功能 13.12 给内库增加日志功能 13.13 记录程序执行的时间 13.14 限制内存和CPU的使用量 13.15 启动一个WEB浏览器 第十四章:测试、调试和异常 14.1 测试输出到标准输出上 14.2 在单元测试中给对象打补丁 14.3 在单元测试中测试异常情况 14.4 将测试输出用日志记录到文件中 14.5 忽略或者期望测试失败 14.6 处理多个异常 14.7 捕获所有异常 14.8 创建自定义异常 14.9 捕获异常后抛出另外的异常 14.10 重新抛出最后的异常 14.11 输出警告信息 14.12 调试基本的程序崩溃错误 14.13 给你的程序做基准测试 14.14 让你的程序跑的更快 第十五章:C语言扩展 15.1 使用ctypes访问C代码 15.2 简单的C扩展模块 15.3 一个操作数组的扩展函数 15.4 在C扩展模块中操作隐形指针 15.5 从扩张模块中定义和导出C的API 15.6 从C语言中调用Python代码 15.7 从C扩展中释放全局锁 15.8 C和Python中的线程混用 15.9 用WSIG包装C代码 15.10 用Cython包装C代码 15.11 用Cython写高性能的数组操作 15.12 将函数指针转换为可调用对象 15.13 传递NULL结尾的字符串给C函数库 15.14 传递Unicode字符串给C函数库 15.15 C字符串转换为Python字符串 15.16 不确定编码格式的C字符串 15.17 传递文件名给C扩展 15.18 传递已打开的文件给C扩展 15.19 从C语言中读取类文件对象 15.20 处理C语言中的可迭代对象 15.21 诊断分析代码错误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9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