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好心情发布的2022数字化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蓝皮书,精神障碍是全球十大疾病负担之一,据推测,目前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几乎每8个人中就有一位精神障碍患者。
新冠肺炎爆发期,对我国14592名普通民众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阳性检出率53.5%,轻度抑郁占比29.3%,重度抑郁占比14.0%,重度抑郁占比10.1%,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平时,不少的抑郁症患者开始慢慢接受互联网医院问诊的方式,线上问诊的抑郁症患者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医生通过线上对抑郁症患者进行诊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此,好心情特邀采访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周平医生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李幼东医生。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视触叩听,线上问诊有很多局限性,即使有视频也会漏掉很多信息。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发现一些资料,这样才能够全面地看到病人的情况,并作出正确的诊断。
抑郁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偏心理的精神科医生和纯生物学派的精神科医生了解问题的思路不一样,纯生物学派的医生更注重症状有几条,患者有哪些和抑郁相关的一些症状;心理学背景的精神科医生,会尽可能的了解患者资料。
患者是否有伴随症状。除了抑郁,是否有睡眠问题、抑郁情绪、进食问题、体重明显改变。有的患者还会表现为以疼痛来做主诉,这种疼痛是查不出原因的慢性疼痛,它会投射在某一个部位,如胃部、心脏或者其它部位。所以我们除了搜集患者情绪相关的症状,还要了解身体其它问题,以便更加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
患者抑郁的病因。在心理学上我们叫创伤性事件,首先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创伤性事件,如果是产后抑郁很有可能是因为有分娩或者是终止妊娠的事件发生。其次,患者是否过分透支身体,有一些循环型人格的人情绪会高低变化,可能会高度透支身体,觉得自己特别能干,继发抑郁;也有的患者会因为特别疲劳,很集中的做了某件事情导致透支,这样也会继发抑郁。当然,患者生活环境是否有变化,比如说职务的升迁、失去亲人、失去财产或者是失去权力,也会成为患者的病因。
患者以前的性格。有的患者的抑郁是不典型的,以前可能是很温和的性格,也可能变得暴躁,容易激惹,并产生思维上的偏差。
患者是否有基础病。如果患者有糖尿病或者是癌症,且使用过大量的药物,有很多药物本身就容易产生抑郁,比如说免疫调节剂。
患者是否有家族史。患者的家族史非常重要,抑郁症有遗传因素。患者家里年长的人,是否有脑卒中、中枢神经的疾病,都是需要全面了解的。
用药单一,使用副作用小的药物。在使用药物之前,我们通过线上就诊能够获取患者的资料比较少,检查可能不够全面,有的时候患者也不能提供心电图、生化检查的资料。在使用药物的时候尽量单一用药,其次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和其他的药物合并使用的时候,尽量选择代解途径简单的药物。
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如果我们了解了患者的症状之后和突出的生活事件之后,
还应该结合心理治疗,如果医生没有心理学背景,不能同时做心理治疗的话,也可以推荐患者到有能力的,能够做心理治疗的医生处进行就诊。
患者需要及时复诊与反馈。如果怀疑患者有基础病或者相关疾病,还要在诊治的过程中,告诉他患者复诊的时间,让患能够及时复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或者变化。
只有我们做到以上这些点,在互联网医院诊治抑郁症患者的时候就会少一些疏漏,给患者更全面的保障。
周平-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主治医师
线上问诊诊断是否精准?
目前,随诊5G网络的覆盖,以及互联网医疗消费行为的普及,线上开通的语音+视频功能,基本可以达到面诊的效果,可以通过全面评估给予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线上问诊是否存在医疗纠纷问题?
线下,线上都有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线上诊疗,需做好充分的知情同意,并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服务,尽可能避免医疗纠纷问题。
患者是否能全程线上问诊?
大多数百姓,还没有养成互联网医疗消费的行为习惯,另外,就是对互联网医疗的信任问题,总体感觉在线下实体医院就诊比较踏实。部分患者在线上就诊后,也会到线下医院进一步完善检查,求得确诊。当然,互联网医院的服务体系也要完善,能够提供问诊,测评,诊断,治疗方案,随访等全病程服务。
疫情能否让老百姓改变对互联网医疗的看法,如何建议信任?
此次疫情,有利于促进百姓开始尝试并逐渐习惯互联网医疗消费行为。互联网医疗的确更加便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家的诊疗服药,且药物可邮寄到家。
患者首次线上就诊,需要提供优质的医疗及服务,疗效好,安全性高,让患者达到就医目的,获得信任。对于在线下就诊的患者来说,后期能够在线上找首诊的医生复诊,会大大减少顾虑,增加信任,患者自身也便捷,节约时间、交通等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