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始,许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阿德勒却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和异性谈话会脸红,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焦虑,但阿德勒告诉我们,探讨这个症状没什么意义,探讨这个症状的功能却很有意义。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造成了人的骄傲与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每个人的课题分离又独特。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很多人认为只有实现一定的目标,比如学历提升、娶妻生子,才能叫人生,而现在只是通往人生的道路。当我们这么想时,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当下才是生活的真谛。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也许是因为这样,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无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比如,一个年轻人不出门,决定论可能会认为是过去不好的经历导致的恐惧。而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年轻人是由于先有了“不出门”这个目的,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
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典型的原因论。阿德勒则否定了心理创伤学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时间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让人,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了,所以想用更加便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不要急于得到答案,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比如你现在感到不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位关注着“被给予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不应该无视现实,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也不会改变。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使一种“善”(此处善指哲学中善即对自己有好处)。
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10岁左右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我们自己。生活方式不是先天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 我们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谁都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也许你会有不满,会对别人的出身羡慕,但是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当你了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行为就是自己的责任了。
人无论在何时都可以改变,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往往会选择后者。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首先就是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许会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所谓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如果一直不去投稿应征,那就不会有所发展。梦也许会破灭,但那又怎样?应该去做,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梦想着做小说家的他,正是“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阿德勒不是要我们去定罪,而是“无论之前的人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公司职员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一切都会顺利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即使那些愿望实现了,事态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认为即使考试也会考不上,会更加没有自信,对换工作没有自信,即使改行也可能会失败,会更加没有自信。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你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预期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如何实现这种目的呢?答案很简单。只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缺点、极度厌恶自己的人就可以了,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保持满是缺点的“这样的自己”对你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有好处”。
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非常害怕自己被人拒绝和否定!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毋庸置疑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的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例如,在报纸上看到同龄人活跃的姿态时,就会感到极其自卑。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那么活跃,而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呢;或者是看到朋友过得幸福,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躁。当然,也不喜欢自己这张满是粉刺的脸,对于学历、职业以及年收入等社会境况也抱有强烈的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赋予什么样的价值。例如,身高矮小可能会让部分人自卑,但是矮小赋予了让对方放下警惕心理的能力。自卑感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困扰我们的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且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人因为“追求卓越性”而有了自卑感,也就是说,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拜托这种无力状态,继而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