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驱动开发-PCI和中断(二)

谈到中断使用PCI总线来作为例子是最合适的,在Windows发展过程中,PCI作为最成功的底层总线,集成了大量的外设,不夸张的说,目前PCI几乎是唯一的总线选择,故大部分情况下,只有PCI设备驱动程序会遇到需要使用中断的情况。

PCI的升级版本是PCIe,但是在协议上,PCIe兼容PCI总线,在编程上,这两者几乎一致,PCIe兼容了PCI的结构和定义,以至于仅看代码很难理解这些知识,这个文档推迟了很久,是因为我还需要一些PCI方面的文档。

直接架构于PCI总线的设备类型包括: USB总线、1394总线、网络适配器、显示适配器等等,PCI可能目前最广泛的总线体系,这套体系不仅仅是软件也是硬件。

PCI总线最早采用的中断机制是INTx,这是基于边带信号的。后续的PCI/PCI-X版本,为了消除边带信号,降低系统的硬件设计复杂度,逐渐采用了MSI/MSI-X的中断机制。INTx一般被称为传统的(Legacy)PCI中断机制,MSI和MSIX中断则属于PCIE后来使用的中断方式。

注意: 由于PCI和PCIe是前向兼容的,所以在下面的讨论中,讨论PCI就是指PCIe。

PCI配置空间

PCI配置空间是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设备特有的一个物理空间,它支持即插即用功能,允许操作系统自动配置PCI设备的参数。PCI配置空间总长度为256个字节,分为两部分:

配置首部:前64个字节的配置空间称为配置头,对于所有设备都一样,主要功能是用来识别设备、定义主机访问PCI卡的方式(I/O访问或存储器访问,以及中断信息);
本地配置空间:其余的192个字节称为本地配置空间,主要定义卡上局部总线的特性、本地空间基地址及范围等;

PCI分为两种,一种成为PCI设备,另一种则是PCI桥,PCI设备容易理解,PCI桥则是用于将几个PCI总线连接起来的,一般认为每个PCI桥上可以有多个PCI设备。它们都使用相同的首部,不过PCI设备的首部称为type 0,PCI桥则是type 1,不过,遗憾的是,PCI的配置空间实际上是0x0或者0x81,位于PCI配置空间的14字节。

学习PCI最好实际看看PCI的配置空间,下图是我截取我系统上的PCI网卡的配置空间图;:

同样的PCI桥的配置空间如下:

在后续的文档中会详细解释这部分。 遗憾的是,我无法直接修改PCI的中断寄存器,无法演示两种中断模式。

INTx中断

在设备早期的开发中,很可能采用这种方式的中断,但是这种有边带信号触发的中断,有许多缺点: 系统其实无法准确分辨是PCI桥中具体哪一个设备引发的中断,需要调用所有的中断处理程序、系统每次收到中断的时候,数据其实并未准备好;每个设备最多有4个引脚可以触发传统中断。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中断方式在硬件体系设计的早期是非常方便的,设备设计的早些版本很容易触发一个INTx中断,从而传输数据,从INTx中断升级到MSIX中断非常简单,并且对于主机侧来说,代码改动并不算太复杂,也不会改变程序结构。

目前的PCIe设备之间的中断信息传输中使用的并非边带信号INTx,而是基于消息(Message)的。其中Assert_INTx消息表示INTx信号的下降沿;Dessert_INTx消息表示INTx信号的上升沿。当发送这两种消息时,PCIe设备还会将配置空间的相关中断状态bit的值也进行更新。接收中断的物理设备的驱动程序会注册一个或多个中断服务例程, ISR为中断提供服务。 系统每次收到该中断时都会调用 ISR。

当驱动程序收到 IRP_MN_START_DEVICE 请求时,驱动程序将可以处理 IO_STACK_LOCATION 结构的 Parameters.StartDevice.AllocatedResources 和 Parameters.StartDevice.AllocatedResourcesTranslated 成员中的原始中断和已转换的硬件资源。 为了连接其中断,驱动程序使用 AllocatedResourcesTranslated.List.PartialResourceList.PartialDescriptors[] 中的资源。 驱动程序必须扫描部分描述符数组中 CmResourceTypeInterrupt 类型的资源。

如果驱动程序为 SpinLock 提供存储,则必须先调用 KeInitializeSpinLock ,然后才能将其中断旋转锁传递给 IoConnectInterrupt。

从成功调用 IoConnectInterrupt 返回后,如果在驱动程序的设备上启用了中断,或者 ShareVector 设置为 TRUE,则可以调用调用方 ISR。 在 IoConnectInterrupt 返回之前,驱动程序不得启用中断。

注意: 原始中断和已经分配的中断都是系统提供的,一般都会存储它们来为后面的一系列操作做准备。

有两个中断函数,不过先介绍第一个中断函数:

NTSTATUS IoConnectInterrupt(
  [out]          PKINTERRUPT       *InterruptObject,
  [in]           PKSERVICE_ROUTINE ServiceRoutine,
  [in, optional] PVOID             ServiceContext,
  [in, optional] PKSPIN_LOCK       SpinLock,
  [in]           ULONG             Vector,
  [in]           KIRQL             Irql,
  [in]           KIRQL             SynchronizeIrql,
  [in]           KINTERRUPT_MODE   InterruptMode,
  [in]           BOOLEAN           ShareVector,
  [in]           KAFFINITY         ProcessorEnableMask,
  [in]           BOOLEAN           FloatingSave
);
  • [out] InterruptObject: 指向指向一组中断对象的指针的驱动程序提供的存储地址的指针。 此指针必须在后续调用 KeSynchronizeExecution 中传递;
  • [in] ServiceRoutine: 指向驱动程序提供的 InterruptService 例程的入口点的指针;
  • [in, optional] ServiceContext: 指向驱动程序确定的上下文的指针,该上下文将在调用时提供给 InterruptService 例程。 ServiceContext 区域必须位于驻留内存中:在驱动程序创建的设备对象的设备扩展中、驱动程序创建的控制器对象的控制器扩展中,或位于设备驱动程序分配的非分页池中;
  • [in, optional] SpinLock:指向初始化的旋转锁的指针,驱动程序为其提供存储,该锁将用于同步对由其他驱动程序例程共享的驱动程序确定数据的访问。 如果 ISR 处理多个向量或驱动程序有多个 ISR,则此参数是必需的。 否则,驱动程序无需为中断旋转锁分配存储,并且输入指针为 NULL;
  • [in] Vector: 指定在CM_PARTIAL_RESOURCE_DESCRIPTOR的 u.Interrupt.Vector 成员处的中断资源中传递的中断向量;
  • [in] Irql: 指定在 CM_PARTIAL_RESOURCE_DESCRIPTOR 的 u.Interrupt.Level 成员处的中断资源中 传递的 DIRQL;
  • [in] SynchronizeIrql: 指定运行 ISR 的 DIRQL。 如果 ISR 处理多个中断向量或驱动程序具有多个 ISR,则此值必须是每个中断资源中 u.Interrupt.Level 传递的 Irql 值的最高值。 否则, Irql 和 SynchronizeIrql 值是相同的;
  • [in] InterruptMode: 指定设备中断是 LevelSensitive 还是 Latched;
  • [in] ShareVector: 指定中断向量是否可共享;
  • [in] ProcessorEnableMask: 指定一个 KAFFINITY 值,该值表示此平台中设备中断可能发生的处理器集。 此值在 u.Interrupt.Affinity 处的中断资源中传递;
  • [in] FloatingSave: 指定在驱动程序的设备中断时是否保存浮点堆栈。 对于基于 x86 和基于 Itanium 的平台,此值必须设置为 FALSE; 

 中断例程函数原型如下:

KSERVICE_ROUTINE KserviceRoutine;

BOOLEAN KserviceRoutine(
  [in] _KINTERRUPT *Interrupt,
  [in] PVOID ServiceContext
)
{...}

 下面我们从一个实际的案例来看中断:

NTSTATUS
NICMapHWResources(
    __in PFDO_DATA FdoData,
    __in PIRP Irp
    )
{
    PCM_PARTIAL_RESOURCE_DESCRIPTOR resourceTrans;
    PCM_PARTIAL_RESOURCE_LIST       partialResourceListTranslated;
    PIO_STACK_LOCATION              stack;
    ULONG                           i;
    NTSTATUS                        status = STATUS_SUCCESS;
    DEVICE_DESCRIPTION              deviceDescription;
    ULONG                           MaximumPhysicalMapping;
    PDMA_ADAPTER                    DmaAdapterObject;
    ULONG                           maxMapRegistersRequired, miniMapRegisters;
    ULONG                           MapRegisters;
    BOOLEAN bResPort = FALSE, bResInterrupt = FALSE, bResMemory = FALSE;
    ULONG                           numberOfBARs = 0;
#if defined(DMA_VER2) // To avoid  unreferenced local variables error
    ULONG                           SGMapRegsisters;
    ULONG                           ScatterGatherListSize;
#endif

    stack = IoGetCurrentIrpStackLocation (Irp);

    PAGED_CODE();

    if (NULL == stack->Parameters.StartDevice.AllocatedResourcesTranslated) {
        status = STATUS_DEVICE_CONFIGURATION_ERROR;
        goto End;
    }

    partialResourceListTranslated = &stack->Parameters.StartDevice.\
                      AllocatedResourcesTranslated->List[0].PartialResourceList;

    resourceTrans = &partialResourceListTranslated->PartialDescriptors[0];

    // 此处我们可以遍历所有IRP提供的硬件资源,一般是寄存器、端口、中断这三类
    for (i = 0;
         i < partialResourceListTranslated->Count;
         i++, resourceTrans++) {

        switch (resourceTrans->Type) {

        case CmResourceTypePort:

            numberOfBARs++;

            DebugPrint(LOUD, DBG_INIT,
                "I/O mapped CSR: (%x) Length: (%d)\n",
                resourceTrans->u.Port.Start.LowPart,
                resourceTrans->u.Port.Length);

            if(numberOfBARs != 2) {
                DebugPrint(ERROR, DBG_INIT, "I/O mapped CSR is not in the right order\n");
                status = STATUS_DEVICE_CONFIGURATION_ERROR;
                goto End;
            }


            FdoData->IoBaseAddress = ULongToPtr(resourceTrans->u.Port.Start.LowPart);
            FdoData->IoRange = resourceTrans->u.Port.Length;

            FdoData->ReadPort = NICReadPortUShort;
            FdoData->WritePort = NICWritePortUShort;

            bResPort = TRUE;
            FdoData->MappedPorts = FALSE;
            break;

        case CmResourceTypeMemory:

            numberOfBARs++;

            if(numberOfBARs == 1) {
                DebugPrint(LOUD, DBG_INIT, "Memory mapped CSR:(%x:%x) Length:(%d)\n",
                                        resourceTrans->u.Memory.Start.LowPart,
                                        resourceTrans->u.Memory.Start.HighPart,
                                        resourceTrans->u.Memory.Length);

                ASSERT(resourceTrans->u.Memory.Length == 0x1000);
                FdoData->MemPhysAddress = resourceTrans->u.Memory.Start;
                FdoData->CSRAddress = MmMapIoSpace(
                                                resourceTrans->u.Memory.Start,
                                                NIC_MAP_IOSPACE_LENGTH,
                                                MmNonCached);
                if(FdoData->CSRAddress == NULL) {
                    DebugPrint(ERROR, DBG_INIT, "MmMapIoSpace failed\n");
                    status = STATUS_INSUFFICIENT_RESOURCES;
                    goto End;
                }
                DebugPrint(LOUD, DBG_INIT, "CSRAddress=%p\n", FdoData->CSRAddress);

                bResMemory = TRUE;

            } else if(numberOfBARs == 2){

                DebugPrint(LOUD, DBG_INIT,
                    "I/O mapped CSR in Memory Space: (%x) Length: (%d)\n",
                    resourceTrans->u.Memory.Start.LowPart,
                    resourceTrans->u.Memory.Length);


                FdoData->IoBaseAddress = MmMapIoSpace(
                                                resourceTrans->u.Memory.Start,
                                                resourceTrans->u.Memory.Length,
                                                MmNonCached);
                if(FdoData->IoBaseAddress == NULL) {
                       DebugPrint(ERROR, DBG_INIT, "MmMapIoSpace failed\n");
                       status = STATUS_INSUFFICIENT_RESOURCES;
                       goto End;
                }

                FdoData->ReadPort = NICReadRegisterUShort;
                FdoData->WritePort = NICWriteRegisterUShort;
                FdoData->MappedPorts = TRUE;
                bResPort = TRUE;

            } else if(numberOfBARs == 3){

                DebugPrint(LOUD, DBG_INIT, "Flash memory:(%x:%x) Length:(%d)\n",
                                        resourceTrans->u.Memory.Start.LowPart,
                                        resourceTrans->u.Memory.Start.HighPart,
                                        resourceTrans->u.Memory.Length);

            } else {
                DebugPrint(ERROR, DBG_INIT,
                            "Memory Resources are not in the right order\n");
                status = STATUS_DEVICE_CONFIGURATION_ERROR;
                goto End;
            }

            break;

        case CmResourceTypeInterrupt:

            ASSERT(!bResInterrupt);

            bResInterrupt = TRUE;
            //
            // 将所有中断特定信息保存在设备中
            // 因为我们稍后在电源暂停和恢复期间需要它来断开和连接
            //
            FdoData->InterruptLevel = (UCHAR)resourceTrans->u.Interrupt.Level;
            FdoData->InterruptVector = resourceTrans->u.Interrupt.Vector;
            FdoData->InterruptAffinity = resourceTrans->u.Interrupt.Affinity;

            if (resourceTrans->Flags & CM_RESOURCE_INTERRUPT_LATCHED) {

                FdoData->InterruptMode = Latched;

            } else {

                FdoData->InterruptMode = LevelSensitive;
            }


            ASSERT(FdoData->InterruptMode == LevelSensitive);

            DebugPrint(LOUD, DBG_INIT,
                "Interrupt level: 0x%0x, Vector: 0x%0x, Affinity: 0x%x\n",
                FdoData->InterruptLevel,
                FdoData->InterruptVector,
                (UINT)FdoData->InterruptAffinity); // casting is done to keep WPP happy
            break;

        default:

            DebugPrint(LOUD, DBG_INIT, "Unhandled resource type (0x%x)\n",
                                        resourceTrans->Type);
            break;

        }
    }

    if (!(bResPort && bResInterrupt && bResMemory)) {
        status = STATUS_DEVICE_CONFIGURATION_ERROR;
        goto End;
    }

    NICDisableInterrupt(FdoData);

    IoInitializeDpcRequest(FdoData->Self, NICDpcForIsr);

    status = IoConnectInterrupt(&FdoData->Interrupt,
                              NICInterruptHandler,
                              FdoData,                   // ISR Context
                              NULL,
                              FdoData->InterruptVector,
                              FdoData->InterruptLevel,
                              FdoData->InterruptLevel,
                              FdoData->InterruptMode,
                              TRUE, // shared interrupt
                              FdoData->InterruptAffinity,
                              FALSE);
    if (status != STATUS_SUCCESS)
    {
        DebugPrint(ERROR, DBG_INIT, "IoConnectInterrupt failed %x\n", status);
        goto End;
    }

    MP_SET_FLAG(FdoData, fMP_ADAPTER_INTERRUPT_IN_USE);


    RtlZeroMemory(&deviceDescription, sizeof(DEVICE_DESCRIPTION));


#if defined(DMA_VER2)
    deviceDescription.Version = DEVICE_DESCRIPTION_VERSION2;
#else
    deviceDescription.Version = DEVICE_DESCRIPTION_VERSION;
#endif

    deviceDescription.Master = TRUE;
    deviceDescription.ScatterGather = TRUE;
    deviceDescription.Dma32BitAddresses = TRUE;
    deviceDescription.Dma64BitAddresses = FALSE;
    deviceDescription.InterfaceType = PCIBus;

    miniMapRegisters = ((NIC_MAX_PACKET_SIZE * 2 - 2) / PAGE_SIZE) + 2;

    maxMapRegistersRequired = FdoData->NumTcb * NIC_MAX_PHYS_BUF_COUNT;

    MaximumPhysicalMapping = (maxMapRegistersRequired-1) << PAGE_SHIFT;
    deviceDescription.MaximumLength = MaximumPhysicalMapping;

    DmaAdapterObject = IoGetDmaAdapter(FdoData->UnderlyingPDO,
                                        &deviceDescription,
                                        &MapRegisters);
    if (DmaAdapterObject == NULL)
    {
        DebugPrint(ERROR, DBG_INIT, "IoGetDmaAdapter failed\n");
        status = STATUS_INSUFFICIENT_RESOURCES;
        goto End;
    }

    if(MapRegisters < miniMapRegisters) {
        DebugPrint(ERROR, DBG_INIT, "Not enough map registers: Allocated %d, Required %d\n",
                                        MapRegisters, miniMapRegisters);
        status = STATUS_INSUFFICIENT_RESOURCES;
        goto End;
    }

    FdoData->AllocatedMapRegisters = MapRegisters;

    FdoData->NumTcb = MapRegisters/miniMapRegisters;

    FdoData->NumTcb = min(FdoData->NumTcb, NIC_MAX_TCBS);

    DebugPrint(TRACE, DBG_INIT, "MapRegisters Allocated %d\n", MapRegisters);
    DebugPrint(TRACE, DBG_INIT, "Adjusted TCB count is %d\n", FdoData->NumTcb);

    FdoData->DmaAdapterObject = DmaAdapterObject;
    MP_SET_FLAG(FdoData, fMP_ADAPTER_SCATTER_GATHER);

#if defined(DMA_VER2)

    status = DmaAdapterObject->DmaOperations->CalculateScatterGatherList(
                                            DmaAdapterObject,
                                            NULL,
                                            0,
                                            MapRegisters * PAGE_SIZE,
                                            &ScatterGatherListSize,
                                            &SGMapRegsisters);


    ASSERT(NT_SUCCESS(status));
    ASSERT(SGMapRegsisters == MapRegisters);
    if (!NT_SUCCESS(status))
    {
        status = STATUS_INSUFFICIENT_RESOURCES;
        goto End;
    }

    FdoData->ScatterGatherListSize = ScatterGatherListSize;

#endif

    FdoData->AllocateCommonBuffer =
                   *DmaAdapterObject->DmaOperations->AllocateCommonBuffer;
    FdoData->FreeCommonBuffer =
                   *DmaAdapterObject->DmaOperations->FreeCommonBuffer;
End:
    return status;
}

可以看到,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会调用IoConnectInterrupt函数来连接中断。

这里的代码中有一部分遗憾,由于没有使用自旋锁,所以调用SpinLock之前需要初始化自旋锁这一点并未体现。

还有另外一个遗憾就是,中断本身适合处理器相关的,但是IoConnectInterrupt的返回值中,可能出现STATUS_INVALID_PARAMETER,这个错误的本质是没有指定合适的处理器,但是它的返回值上没有说明这一点,参数ProcessorEnableMask指的就是处理器组,它的解释如下: 

KAFFINITY 类型在 32 位版本的 Windows 上为 32 位,在 64 位版本的 Windows 上为 64 位。

如果组包含 n 个逻辑处理器,则处理器的编号从 0 到 n-1。 组中的处理器编号 i 由关联掩码中的位 i 表示,其中 i 在 0 到 n-1 的范围内。 与逻辑处理器不对应的关联掩码位始终为零。

例如,如果 KAFFINITY 值标识组中的活动处理器,如果处理器处于活动状态,则处理器的掩码位为 1;如果处理器不处于活动状态,则为0。

关联掩码中的位数确定组中逻辑处理器的最大数目。 对于 64 位版本的 Windows,每个组的最大处理器数为 64。 对于 32 位版本的 Windows,每个组的最大处理器数为 32。 调用 KeQueryMaximumProcessorCountEx 例程以获取每个组的最大处理器数。 此数字取决于多处理器系统的硬件配置,但永远不能超过 64 位和 32 位版本的 Windows 分别设置的固定 64 处理器和 32 处理器限制。

GROUP_AFFINITY 结构包含一个相关性掩码和一个组编号。 组号标识应用相关性掩码的组。

禁止和启用中断

和我们的直觉相反,禁止和启用中断非常频繁,这有几个原因:

首先,中断等级直接等于代码运行等级,windows明确规定中断不会被同级别的中断打断,只能被更高级别的中断打断;其次,边带信号可以理解为引脚上拉这种操作,这对于硬件那边也很好设计;最后,中断可以共享,因为系统内可以使用的中断向量只有两百多个,但是明显系统需要使用的中断远多于这个,故共享中断的时候,也需要注意避免中断之间的干扰。

中断的禁用也非常简单:

__inline VOID
NICDisableInterrupt(
    __in PFDO_DATA FdoData
    )
{
   FdoData->CSRAddress->ScbCommandHigh = SCB_INT_MASK;
}

KSYNCHRONIZE_ROUTINE NICEnableInterrupt;
    
__inline 
BOOLEAN
NICEnableInterrupt(
    PVOID Context
    )
{
    PFDO_DATA FdoData = Context;
    FdoData->CSRAddress->ScbCommandHigh = 0;
    return TRUE;
}

此处解释一下, CSRAddress->ScbCommandHigh是已经映射进系统空间的中断寄存器的地址,对它修改之后,系统会检测到这种行为并设置,硬件那边在发起中断之前可以查询这个寄存器来决定要不要中断。

我们由此也能知道什么时候禁用和启用中断:

在中断例程正在执行时;

系统进入深度睡眠(< S4)同时设备不需要唤醒时;

设备禁用和启用;设备进入D3同时不需要唤醒时;

  • 50
    点赞
  • 4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这是书的光盘。共分为两个部分,这是第一部分。 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Windows驱动程序的开发方法与调试技巧。本书共分23章,内容涵盖了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NT驱动程序与WDM驱动程序的构造、驱动程序中的同步异步处理方法、驱 动程序中即插即用功能、驱动程序的各种调试技巧等。同时,还针对流行的PCI驱动程序、USB驱动程序 、虚拟串口驱动程序、摄像头驱动程序、SDIO驱动程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每一节 的例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力求让读者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掌握各类Windows驱动 程序的开发技巧,学习尽可能多的Windows底层知识。   本书适用于中、高级系统程序员,同时也可用做高校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实验课的补充教材。 原创经典,威盛一线工程师倾力打造。深入驱动核心,剖析操作系统底层运行机制,通过实例引导,快 速学习编译、安装、调试的方法。   从Windows最基本的两类驱动程序的编译、安装、调试入手讲解,非常容易上手,用实例详细讲解 PCI、USB、虚拟串口、虚拟摄像头、SDIO等驱动程序的开发,归纳了多种调试驱动程序的高级技巧,如 用WinDBG和VMWARE软件对驱动进行源码级调试,深入Windows操作系统的底层和内核,透析Windows驱动 开发的本质。 本书是作者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不仅详细介绍了Windows内核原理,而且介绍了编程技 巧和应用实例,兼顾了在校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生产和科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专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推荐   目前,电子系统设计广泛采用通用操作系统,达到降低系统的设计难度和缩短研发周期。实现操作 系统与硬件快速信息交换是电子系统设计的关键。   通用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编写者不仅需要精通硬件设备、计算机总线,而且需要Windows 操作系统知识以及调试技巧。学习和掌握Windows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是电子系统设计人员必备的能力。   本书是作者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不仅详细介绍了Windows内核原理,并且介绍了编 程技巧和应用实例,兼顾了在校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生产和科研有现实的指导 意义,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专著。 第1篇 入门篇 第1章 从两个最简单的驱动谈起 本章向读者呈现两个最简单的Windows驱动程序,一个是NT式的驱动程序,另一个是WDM式的驱动程序。 这两个驱动程序没有操作具体的硬件设备,只是在系统里创建了虚拟设备。在随后的章节中,它们会作 为基本驱动程序框架,被本书其他章节的驱动程序开发所复用。笔者将带领读者编写代码、编译、安装 和调试程序。   1.1 DDK的安装   1.2 第一个驱动程序HelloDDK的代码分析    1.2.1 HelloDDK的头文件    1.2.2 HelloDDK的入口函数    1.2.3 创建设备例程    1.2.4 卸载驱动例程    1.2.5 默认派遣例程   1.3 HelloDDK的编译和安装    1.3.1 用DDK环境编译HelloDDK    1.3.2 用VC集成开发环境编译HelloDDK    1.3.3 HelloDDK的安装   1.4 第二个驱动程序HelloWDM的代码分析    1.4.1 HelloWDM的头文件    1.4.2 HelloWDM的入口函数    1.4.3 HelloWDM的AddDevice例程    1.4.4 HelloWDM处理PNP的回调函数    1.4.5 HelloWDM对PNP的默认处理    1.4.6 HelloWDM对IRP_MN_REMOVE_DEVICE的处理    1.4.7 HelloWDM对其他IRP的回调函数    1.4.8 HelloWDM的卸载例程   1.5 HelloWDM的编译和安装    1.5.1 用DDK编译环境编译HelloWDM    1.5.2 HelloWDM的编译过程    1.5.3 安装HelloWDM   1.6 小结  第2章 Windows操作驱动的基本概念  驱动程序被操作系统加载在内核模式下,它与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的其他组件进行密切交互。本章主 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概念,同时还介绍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之间的通信方法。   2.1 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    2.1.1 Windows家族    2.1.2 Windows特性    2.1.3 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    
这是书的光盘。共分为两部分,这是第二部分。 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了Windows驱动程序的开发方法与调试技巧。本书共分23章,内容涵盖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NT驱动程序与WDM驱动程序的构造、驱动程序中的同步异步处理方法、驱动程序中即插即用功能、驱动程序的各种调试技巧等。同时,还针对流行的PCI驱动程序、USB驱动程序、虚拟串口驱动程序、摄像头驱动程序、SDIO驱动程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每一节的例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力求让读者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掌握各类Windows驱动程序的开发技巧,学习尽可能多的Windows底层知识。   本书适用于中、高级系统程序员,同时也可用做高校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实验课的补充教材。 原创经典,威盛一线工程师倾力打造。深入驱动核心,剖析操作系统底层运行机制,通过实例引导,快速学习编译、安装、调试的方法。   从Windows最基本的两类驱动程序的编译、安装、调试入手讲解,非常容易上手,用实例详细讲解PCI、USB、虚拟串口、虚拟摄像头、SDIO等驱动程序的开发,归纳了多种调试驱动程序的高级技巧,如用WinDBG和VMWARE软件对驱动进行源码级调试,深入Windows操作系统的底层和内核,透析Windows驱动开发的本质。 本书是作者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不仅详细介绍了Windows内核原理,而且介绍了编程技巧和应用实例,兼顾了在校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生产和科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专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推荐   目前,电子系统设计广泛采用通用操作系统,达到降低系统的设计难度和缩短研发周期。实现操作系统与硬件快速信息交换是电子系统设计的关键。   通用操作系统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编写者不仅需要精通硬件设备、计算机总线,而且需要Windows操作系统知识以及调试技巧。学习和掌握Windows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是电子系统设计人员必备的能力。   本书是作者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不仅详细介绍了Windows内核原理,并且介绍了编程技巧和应用实例,兼顾了在校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生产和科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专著。 第1篇 入门篇 第1章 从两个最简单的驱动谈起 本章向读者呈现两个最简单的Windows驱动程序,一个是NT式的驱动程序,另一个是WDM式的驱动程序。这两个驱动程序没有操作具体的硬件设备,只是在系统里创建了虚拟设备。在随后的章节中,它们会作为基本驱动程序框架,被本书其他章节的驱动程序开发所复用。笔者将带领读者编写代码、编译、安装和调试程序。   1.1 DDK的安装   1.2 第一个驱动程序HelloDDK的代码分析    1.2.1 HelloDDK的头文件    1.2.2 HelloDDK的入口函数    1.2.3 创建设备例程    1.2.4 卸载驱动例程    1.2.5 默认派遣例程   1.3 HelloDDK的编译和安装    1.3.1 用DDK环境编译HelloDDK    1.3.2 用VC集成开发环境编译HelloDDK    1.3.3 HelloDDK的安装   1.4 第二个驱动程序HelloWDM的代码分析    1.4.1 HelloWDM的头文件    1.4.2 HelloWDM的入口函数    1.4.3 HelloWDM的AddDevice例程    1.4.4 HelloWDM处理PNP的回调函数    1.4.5 HelloWDM对PNP的默认处理    1.4.6 HelloWDM对IRP_MN_REMOVE_DEVICE的处理    1.4.7 HelloWDM对其他IRP的回调函数    1.4.8 HelloWDM的卸载例程   1.5 HelloWDM的编译和安装    1.5.1 用DDK编译环境编译HelloWDM    1.5.2 HelloWDM的编译过程    1.5.3 安装HelloWDM   1.6 小结  第2章 Windows操作驱动的基本概念  驱动程序被操作系统加载在内核模式下,它与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的其他组件进行密切交互。本章主要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概念,同时还介绍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之间的通信方法。   2.1 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    2.1.1 Windows家族    2.1.2 Windows特性    2.1.3 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    2.1.4 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   2.2 操作系统分层    2.2.1 Windows操作系统总体架构    2.2.2 应用程序与Win32子系统    2.2.3 其他环境子系统    2.2.4 Native API    2.2.5 系统服务    2.2.6 执行程序组件    2.2.7 驱动程序    2.2.8 内核    2.2.9 硬件抽象层    2.2.10 Windows与微内核   2.3 从应用程序到驱动程序   2.4 小结  第3章 Windows驱动编译环境配置、安装及调试  本章将带领读者一步步对驱动程序进行编译、安装和简单的调试工作。这些步骤虽然简单,但往往困惑着初次接触驱动程序的开发者。  3.1 用C语言还是用C++语言    3.1.1 调用约定    3.1.2 函数的导出名    3.1.3 运行时函数的调用   3.2 用DDK编译环境编译驱动程序    3.2.1 编译版本    3.2.2 nmake工具    3.2.3 build工具    3.2.4 makefile文件    3.2.5 dirs文件    3.2.6 sources文件    3.2.7 makefile.inc文件    3.2.8 build工具的环境变量    3.2.9 build工具的命令行参数   3.3 用VC编译驱动程序    3.3.1 建立驱动程序工程    3.3.2 修改编译选项    3.3.3 修改链接选项    3.3.4 其他修改    3.3.5 VC编译小结   3.4 查看调试信息    3.4.1 打印调试语句    3.4.2 查看调试语句   3.5 手动加载NT式驱动   3.6 编写程序加载NT式驱动    3.6.1 SCM组件和Windows服务    3.6.2 加载NT驱动的代码    3.6.3 卸载NT驱动的代码    3.6.4 实验   3.7 WDM式驱动的加载    3.7.1 WDM的手动安装    3.7.2 简单的INF文件剖析   3.8 WDM设备安装在注册表中的变化    3.8.1 硬件子键    3.8.2 类子键    3.8.3 服务子键   3.9 小结  第4章 驱动程序的基本结构  本章首先对Windows驱动程序的两个重要数据结构进行介绍,分别是驱动对象和设备对象数据结构。另外还要介绍NT驱动程序和WDM驱动程序的入口函数、卸载例程、各种IRP派遣上函数等。   4.1 Windows驱动程序中重要的数据结构    4.1.1 驱动对象(DRIVER_OBJECT)    4.1.2 设备对象(DEVICE_OBJECT)    4.1.3 设备扩展   4.2 NT式驱动的基本结构    4.2.1 驱动加载过程与驱动入口函数(DriverEntry)    4.2.2 创建设备对象    4.2.3 DriverUnload例程    4.2.4 用WinObj观察驱动对象和设备对象    4.2.5 用DeviceTree观察驱动对象和设备对象   4.3 WDM式驱动的基本结构    4.3.1 物理设备对象与功能设备对象    4.3.2 WDM驱动的入口程序    4.3.3 WDM驱动的AddDevice例程    4.3.4 DriverUnload例程    4.3.5 对IRP_MN_REMOVE_DEVICE IRP的处理    4.3.6 用Device Tree查看WDM设备对象栈   4.4 设备的层次结构    4.4.1 驱动程序的垂直层次结构    4.4.2 驱动程序的水平层次结构    4.4.3 驱动程序的复杂层次结构   4.5 实验    4.5.1 改写HelloDDK查看驱动结构    4.5.2 改写HelloWDM查看驱动结构   4.6 小结  第5章 Windows内存管理   本章围绕着驱动程序中的内存操作进行了介绍。在驱动程序开发中,首先要注意分页内存和非分页内存的使用。同时,还需要区分物理内存地址和虚拟内存地址这两个概念。   5.1 内存管理概念    5.1.1 物理内存概念(Physical Memory Address)    5.1.2 虚拟内存地址概念(Virtual Memory Address)    5.1.3 用户模式地址和内核模式地址    5.1.4 Windows驱动程序和进程的关系    5.1.5 分页与非分页内存    5.1.6 分配内核内存   5.2 在驱动中使用链表    5.2.1 链表结构    5.2.2 链表初始化    5.2.3 从首部插入链表    5.2.4 从尾部插入链表    5.2.5 从链表删除    5.2.6 实验   5.3 Lookaside结构    5.3.1 频繁申请内存的弊端    5.3.2 使用Lookaside    5.3.3 实验   5.4 运行时函数    5.4.1 内存间复制(非重叠)    5.4.2 内存间复制(可重叠)    5.4.3 填充内存    5.4.4 内存比较    5.4.5 关于运行时函数使用的注意事项    5.4.6 实验   5.5 使用C++特性分配内存   5.6 其他    5.6.1 数据类型    5.6.2 返回状态值    5.6.3 检查内存可用性    5.6.4 结构化异常处理(try-except块)    5.6.5 结构化异常处理(try-finally块)    5.6.6 使用宏需要注意的地方    5.6.7 断言   5.7 小结 第6章 Windows内核函数  本章介绍了Windows内核模式下的一些常用内核函数,这些函数在驱动程序的开发中将会经常用到。   6.1 内核模式下的字符串操作    6.1.1 ASCII字符串和宽字符串    6.1.2 ANSI_STRING字符串与UNICODE_STRING字符串    6.1.3 字符初始化与销毁    6.1.4 字符串复制    6.1.5 字符串比较    6.1.6 字符串转化成大写    6.1.7 字符串与整型数字相互转换    6.1.8 ANSI_STRING字符串与UNICODE_STRING字符串相互转换   6.2 内核模式下的文件操作    6.2.1 文件的创建    6.2.2 文件的打开    6.2.3 获取或修改文件属性    6.2.4 文件的写操作    6.2.5 文件的读操作   6.3 内核模式下的注册表操作    6.3.1 创建关闭注册表    6.3.2 打开注册表    6.3.3 添加、修改注册表键值    6.3.4 查询注册表    6.3.5 枚举子项    6.3.6 枚举子键    6.3.7 删除子项    6.3.8 其他   6.4 小结  第7章 派遣函数   本章重点介绍了驱动程序中的处理IRP请求的派遣函数。所有对设备的操作最终将转化为IRP请求,这些IRP请求会被传送到派遣函数处理。   7.1 IRP与派遣函数    7.1.1 IRP    7.1.2 IRP类型    7.1.3 对派遣函数的简单处理    7.1.4 通过设备链接打开设备    7.1.5 编写一个更通用的派遣函数    7.1.6 跟踪IRP的利器IRPTrace   7.2 缓冲区方式读写操作    7.2.1 缓冲区设备    7.2.2 缓冲区设备读写    7.2.3 缓冲区设备模拟文件读写   7.3 直接方式读写操作    7.3.1 直接读取设备    7.3.2 直接读取设备的读写   7.4 其他方式读写操作    7.4.1 其他方式设备    7.4.2 其他方式读写   7.5 IO设备控制操作    7.5.1 DeviceIoControl与驱动交互    7.5.2 缓冲内存模式IOCTL    7.5.3 直接内存模式IOCTL    7.5.4 其他内存模式IOCTL   7.6 小结 第2篇 进阶篇  第8章 驱动程序的同步处理  本章介绍了驱动程序中常用的同步处理办法,并且将内核模式下的同步处理方法和用户模式下的同步处理方法做了比较。另外,本章还介绍了中断请求级、自旋锁等同步处理机制。   8.1 基本概念    8.1.1 问题的引出    8.1.2 同步与异步   8.2 中断请求级    8.2.1 中断请求(IRQ)与可编程中断控制器(PIC)    8.2.2 高级可编程控制器(APIC)    8.2.3 中断请求级(IRQL)    8.2.4 线程调度与线程优先级    8.2.5 IRQL的变化    8.2.6 IRQL与内存分页    8.2.7 控制IRQL提升与降低   8.3 自旋锁    8.3.1 原理    8.3.2 使用方法   8.4 用户模式下的同步对象    8.4.1 用户模式的等待    8.4.2 用户模式开启多线程    8.4.3 用户模式的事件    8.4.4 用户模式的信号灯    8.4.5 用户模式的互斥体    8.4.6 等待线程完成   8.5 内核模式下的同步对象    8.5.1 内核模式下的等待    8.5.2 内核模式下开启多线程    8.5.3 内核模式下的事件对象    8.5.4 驱动程序与应用程序交互事件对象    8.5.5 驱动程序与驱动程序交互事件对象    8.5.6 内核模式下的信号灯    8.5.7 内核模式下的互斥体    8.5.8 快速互斥体   8.6 其他同步方法    8.6.1 使用自旋锁进行同步    8.6.2 使用互锁操作进行同步    8.7 小结  第9章 IRP的同步  本章详细地介绍了IRP的同步处理方法和异步处理方法。另外,本章还介绍了StartIO例程、中断服务例程、DPC服务例程。   9.1 应用程序对设备的同步异步操作    9.1.1 同步操作与异步操作原理    9.1.2 同步操作设备    9.1.3 异步操作设备(方式一)    9.1.4 异步操作设备(方式二)   9.2 IRP的同步完成与异步完成    9.2.1 IRP的同步完成    9.2.2 IRP的异步完成    9.2.3 取消IRP   9.3 StartIO例程    9.3.1 并行执行与串行执行    9.3.2 StartIO例程    9.3.3 示例   9.4 自定义的StartIO    9.4.1 多个串行化队列    9.4.2 示例   9.5 中断服务例程    9.5.1 中断操作的必要性    9.5.2 中断优先级    9.5.3 中断服务例程(ISR)   9.6 DPC例程    9.6.1 延迟过程调用例程(DPC)    9.6.2 DpcForISR   9.7 小结  第10章 定时器  本章总结了在内核模式下的四种等待方法,读者可以利用这些方法灵活地用在自己的驱动程序中。最后本章还介绍了如何对IRP的超时情况进行处理。   10.1 定时器实现方式一    10.1.1 I/O定时器    10.1.2 示例代码   10.2 定时器实现方式二    10.2.1 DPC定时器    10.2.2 示例代码   10.3 等待    10.3.1 第一种方法:使用KeWaitForSingleObject    10.3.2 第二种方法:使用KeDelayExecutionThread    10.3.3 第三种方法:使用KeStallExecutionProcessor    10.3.4 第四种方法:使用定时器   10.4 时间相关的其他内核函数    10.4.1 时间相关函数    10.4.2 示例代码   10.5 IRP的超时处理    10.5.1 原理    10.5.2 示例代码   10.6 小结  第11章 驱动程序调用驱动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在驱动程序中调用其他驱动程序。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将被调用的驱动程序以文件的方式操作。比较高级的方法是构造各种IRP,并将这些IRP传送到被调用的驱动程序中。   11.1 以文件句柄形式调用其他驱动程序    11.1.1 准备一个标准驱动    11.1.2 获得设备句柄    11.1.3 同步调用    11.1.4 异步调用方法一    11.1.5 异步调用方法二    11.1.6 通过符号链接打开设备   11.2 通过设备指针调用其他驱动程序    11.2.1 用IoGetDeviceObjectPointer获得设备指针    11.2.2 创建IRP传递给驱动的派遣函数    11.2.3 用IoBuildSynchronousFsdRequest创建IRP    11.2.4 用IoBuildAsynchronousFsdRequest创建IRP    11.2.5 用IoAllocateIrp创建IRP   11.3 其他方法获得设备指针    11.3.1 用ObReferenceObjectByName获得设备指针    11.3.2 剖析IoGetDeviceObjectPointer    11.4 小结  第12章 分层驱动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了分层驱动的概念。分层驱动可以将功能复杂的驱动程序分解为多个功能简单的驱动程序。多个分层的驱动程序形成一个设备堆栈,IRP请求首先发送到设备堆栈的顶层,然后依次穿越每层的设备堆栈,最终完成IRP请求。   12.1 分层驱动程序概念    12.1.1 分层驱动程序的概念    12.1.2 设备堆栈与挂载    12.1.3 I/O堆栈    12.1.4 向下转发IRP    12.1.5 挂载设备对象示例    12.1.6 转发IRP示例    12.1.7 分析    12.1.8 遍历设备栈   12.2 完成例程    12.2.1 完成例程概念    12.2.2 传播Pending位    12.2.3 完成例程返回STATUS_SUCCESS    12.2.4 完成例程返回STATUS_MORE_PROCESSING_REQUIRED   12.3 将IRP分解成多个IRP    12.3.1 原理    12.3.2 准备底层驱动    12.3.3 读派遣函数    12.3.4 完成例程    12.3.5 分析   12.4 WDM驱动程序架构    12.4.1 WDM与分层驱动程序    12.4.2 WDM的加载方式    12.4.3 功能设备对象    12.4.4 物理设备对象    12.4.5 物理设备对象与即插即用   12.5 小结  第13章 让设备实现即插即用  本章首先介绍即插即用的概念和驱动程序支持即插即用功能的必要性。另外,本章还介绍如何利用WDM驱动程序开发框架设计支持即插即用功能的驱动程序。   13.1 即插即用概念    13.1.1 历史原因    13.1.2 即插即用的目标    13.1.3 Windows中即插即用相关组件    13.1.4 遗留驱动程序   13.2 即插即用IRP    13.2.1 即插即用IRP的功能代码    13.2.2 处理即插即用IRP的派遣函数   13.3 通过设备接口寻找设备    13.3.1 设备接口    13.3.2 WDM驱动中设置接口    13.3.3 应用程序寻找接口    13.3.4 查看接口设备   13.4 启动和停止设备    13.4.1 为一个实际硬件安装HelloWDM    13.4.2 启动设备    13.4.3 转发并等待    13.4.4 获得设备相关资源    13.4.5 枚举设备资源    13.4.6 停止设备   13.5 即插即用的状态转换    13.5.1 状态转换图    13.5.2 IRP_MN_QUERY_STOP_DEVICE    13.5.3 IRP_MN_QUERY_REMOVE_DEVICE   13.6 其他即插即用IRP    13.6.1 IRP_MN_FILTER_RESOURCE_REQUIREMENTS    13.6.2 IRP_MN_QUERY_CAPABILITIES   13.7 小结  第14章 电源管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在WDM驱动程序中进行电源处理。电源处理主要是处理好电源状态和设备状态。   14.1 WDM电源管理模型    14.1.1 概述    14.1.2 热插拔    14.1.3 电源状态    14.1.4 设备状态    14.1.5 状态转换   14.2 处理IRP_MJ_POWER   14.3 处理IRP_MN_QUERY_CAPABILITIES    14.3.1 DEVICE_CAPABILITIES    14.3.2 一个试验   14.4 小结 第3篇 实用篇  第15章 I/O端口操作  本章总结了多种I/O端口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将端口输入输出的汇编指令运行在内核模式中。   15.1 概述    15.1.1 从DOS说起    15.1.2 汇编实现    15.1.3 DDK实现   15.2 工具软件WinIO    15.2.1 WinIO简介    15.2.2 使用方法   15.3 端口操作实现方法一    15.3.1 驱动端程序    15.3.2 应用程序端程序   15.4 端口操作实现方法二    15.4.1 驱动端程序    15.4.2 应用程序端程序   15.5 端口操作实现方法三    15.5.1 驱动端程序    15.5.2 应用程序端程序   15.6 端口操作实现方法四    15.6.1 原理    15.6.2 驱动端程序    15.6.3 应用程序端程序   15.7 驱动PC喇叭    15.7.1 可编程定时器    15.7.2 PC喇叭    15.7.3 操作代码   15.8 操作并口设备    15.8.1 并口设备简介    15.8.2 并口寄存器    15.8.3 并口设备操作   15.9 小结 第16章 PCI设备驱动 本章主要介绍PCI设备的驱动开发。首先介绍了PCI总线协议。作为驱动程序员,开发PCI驱动程序首先要了解PCI配置空间。根据读取PCI配置空间,可以得到PCI设备的所有资源。另外,本章还总结了四种获取PCI配置空间的方法。   16.1 PCI总线协议    16.1.1 PCI总线简介    16.1.2 PCI配置空间简介   16.2 访问PCI配置空间方法一    16.2.1 两个重要寄存器    16.2.2 示例   16.3 访问PCI配置空间方法二    16.3.1 DDK函数读取配置空间    16.3.2 示例   16.4 访问PCI配置空间方法三    16.4.1 通过即插即用IRP获得PCI配置空间    16.4.2 示例   16.5 访问PCI配置空间方法四    16.5.1 创建IRP_MN_READ_CONFIG    16.5.2 示例   16.6 PCI设备驱动开发示例    16.6.1 开发步骤    16.6.2 中断操作    16.6.3 操作设备物理内存    16.6.4 示例   16.7 小结 第17章 USB设备驱动  本章首先介绍了USB总线协议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USB总线的拓扑结构,USB通信的流程,还有USB的四种传输模式。另外,本章介绍了如何编写USB总线设备的驱动程序。   17.1 USB总线协议    17.1.1 USB设备简介    17.1.2 USB连接拓扑结构    17.1.3 USB通信的流程    17.1.4 USB四种传输模式   17.2 Windows下的USB驱动    17.2.1 观察USB设备的工具    17.2.2 USB设备请求    17.2.3 设备描述符    17.2.4 配置描述符    17.2.5 接口描述符    17.2.6 端点描述符   17.3 USB驱动开发实例    17.3.1 功能驱动与物理总线驱动    17.3.2 构造USB请求包    17.3.3 发送USB请求包    17.3.4 USB设备初始化    17.3.5 USB设备的插拔    17.3.6 USB设备的读写   17.4 小结  第18章 SDIO设备驱动 本章首先介绍了SDIO协议,讲述了SD内存卡和SDIO卡的兼容问题。然后介绍了SDIO协议中的发送命令、回应命令、传送数据等相关协议。随后,本章又介绍了Windows中,DDK提供的对SDIO卡设备的支持。然后介绍了如何利用总线驱动,使SDIO设备初始化,接收中断,发送和接收数据等操作。   18.1 SDIO协议    18.1.1 SD内存卡概念    18.1.2 SDIO卡概念    18.1.3 SDIO总线    18.1.4 SDIO令牌    18.1.5 SDIO令牌格式    18.1.6 SDIO的寄存器    18.1.7 CMD52命令    18.1.8 CMD53命令   18.2 SDIO卡驱动开发框架    18.2.1 SDIO Host Controller驱动    18.2.2 SDIO卡的初始化    18.2.3 中断回调函数    18.2.4 获得和设置属性    18.2.5 CMD52    18.2.6 CMD53   18.3 SDIO开发实例   18.4 小结  第19章 虚拟串口设备驱动  本章介绍了串口开发的框架模型,在串口的AddDevice例程中需要暴露出一个串口的符号连接,另外在相应的注册表中需要进行设置。在串口与应用程序的通信中,主要是一组DDK定义的IO控制码,这些IO控制码负责由应用程序向驱动发出请求。   19.1 串口简介   19.2 DDK串口开发框架    19.2.1 串口驱动的入口函数    19.2.2 应用程序与串口驱动的通信    19.2.3 写的实现    19.2.4 读的实现   19.3 小结  第20章 摄像头设备驱动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了微软提供的摄像头驱动框架。在该框架中,微软提供了类驱动和小驱动的概念。对于驱动程序员的任务就是编写小驱动程序。   20.1 WDM摄像头驱动框架    20.1.1 类驱动与小驱动    20.1.2 摄像头的类驱动与小驱动    20.1.3 编写小驱动程序    20.1.4 小驱动的流控制   20.2 虚拟摄像头开发实例    20.2.1 编译和安装    20.2.2 虚拟摄像头入口函数    20.2.3 对STREAM_REQUEST_BLOCK的处理函数    20.2.4 打开视频流    20.2.5 对视频流的读取   20.3 小结 第4篇 提高篇  第21章 再论IRP  本章将相关IRP的操作做了进一步的总结。首先是转发IRP,归纳了几种不同的方式。其次总结了创建IRP的几种不同方法。创建IRP总的来说分为创建同步IRP和创建异步IRP。对于创建同步IRP,操作比较简单,I/O管理器会负责回收IRP的相关内存,但是使用不够灵活。对于创建异步IRP,操作比较复杂,程序员需要自己负责对IRP及相关内存回收,但使用十分灵活。   21.1 转发IRP    21.1.1 直接转发    21.1.2 转发并且等待    21.1.3 转发并且设置完成例程    21.1.4 暂时挂起当前IRP    21.1.5 不转发IRP   21.2 创建IRP    21.2.1 IoBuildDeviceIoControlRequest    21.2.2 创建有超时的IOCTL IRP    21.2.3 用IoBuildSynchronousFsdRequest创建IRP    21.2.4 关于IoBuildAsynchronousFsdRequest    21.2.5 关于IoAllocateIrp   21.3 小结 第22章 过滤驱动程序  本章主要介绍WDM和NT式过滤驱动程序开发。过滤驱动程序开发十分灵活,可以修改已有驱动程序的功能,也可以对数据进行过滤加密。另外,利用过滤驱动程序还能编写出很多具有相当功能强大的程序来。  22.1 文件过滤驱动程序   22.1.1 过滤驱动程序概念   22.1.2 过滤驱动程序的入口函数   22.1.3 U盘过滤驱动程序   22.1.4 过滤驱动程序加载方法一   22.1.5 过滤驱动程序加载方法二   22.1.6 过滤驱动程序的AddDevice例程   22.1.7 磁盘命令过滤  22.2 NT式过滤驱动程序   22.2.1 NT式过滤驱动程序   22.2.2 NT过滤驱动的入口函数   22.2.3 挂载过滤驱动   22.2.4 过滤键盘读操作  22.3 小结  第23章 高级调试技巧  本章将介绍一些Windows开发驱动的高级调试技巧。有一些高级驱动程序调试技巧,可以帮助程序员找出驱动程序中的Bug。另外,利用一些第三方工具软件,也可以帮助程序员找到驱动程序中的漏洞,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23.1 一般性调试技巧   23.1.1 打印调试信息   23.1.2 存储dump信息   23.1.3 使用WinDbg调试工具  23.2 高级内核调试技巧   23.2.1 安装VMWare   23.2.2 在虚拟机上加载驱动程序   23.2.3 VMWare和WinDbg联合调试驱动程序  23.3 用IRPTrace调试驱动程序  23.4 小结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