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期(1865-20世纪初):
特征:
1.全新的产品出现:摩托车行业是在汽车与自行车两大产业间的交叉融合中分化出来的。19世纪末,德国人哥德利·博·戴姆勒将改进后的汽车引擎安装在木制两轮车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并获得专利。
2.独立生产该产品的厂家出现:印第安摩托车制造公司(1901)、英国凯旋公司(1902开始生产摩托车)哈雷戴维森机车公司(1903)
影响因素:
1.需求:此时市场对摩托车的需求并不旺盛,市场被作为其母产业的汽车与自行车产业占据。
2.供给:此时生产摩托车的技术仍不成熟,摩托安全性差。
3.环境:此时的城市道路与城市布局并不适合摩托行驶,适应摩托车发展的交规如摩托车驾照等仍未形成。
4.文化:初步举办摩托车赛事,机车文化初步形成。
成长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特征:
1.新产业从不完善、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
两次世界大战是摩托车技术成熟重要的契机。为了加快军队、物资的运输效率,摩托车厂商被卷入战争,大力研发成本更低与性能更好的摩托车。
2.摩托车产业规模急剧膨胀:
许多原本生产汽车等的机械制造公司于五六十年代纷纷进入摩托车产业,典型的地区有日本与欧洲:日本有本田、铃木、雅马哈等;欧洲有意大利的比亚乔与奥古斯塔,和德国的宝马。
3.骨干企业建成,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三足鼎立的局势。
影响因素:
1.需求:战后美国与日本欧洲等地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剧增,人们对摩托车的需求增加。
2.供给:各项生产技术成熟,并且各个厂家积极推进创新;摩托车行业也正好赶上了这些地方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机,人力资源、资金供给重组。
3.环境:战后重建使道路更好适应摩托车行驶。
4.文化:以美国的退役老兵为首形成了成熟的机车文化,摩托车逐渐与反叛、独立等标签挂钩,迎合了战后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需要。各大摩托车赛事兴起。
5.政策:马歇尔计划与美国对日本的扶持。
成熟期(70年代-21世纪初)
特征:
1. 该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已经建成,各主件和主要的零部件已经自己生产,独立的生产体系已基本建成;
2.亚洲经济快速发展,掀起城市化浪潮。摩托车成为农民工等工农阶级进城打工的主要交通工具。具有先发优势的摩托车巨头大批进入中国与东南亚市场中国与东南亚开始接受产业转移。这一点笔者深有印象,因为我生活的村镇曾在90年代兴起了摩托车贸易,我的一位熟人便是靠销售雅马哈的摩托车起家。
4.本土摩托车制造业兴起。据一名老乡介绍,当时镇上卖的摩托车主要来自重庆、浙江台州与广东。他们在承接欧美日先进制造技术后,逐渐发展出钱江、五羊本田等知名本土品牌。
5.欧美日国家的摩托车需求开始转变。小排量摩托销量下降,价格昂贵的中大排量摩托成为主流。摩托的代步功能减弱,摩托更多地成为发达国家居民旅游、追求刺激的工具。
影响因素:
1.需求:中国与东南亚等地的快速城市化推动了摩托车市场需求的又一波剧增,以至于人们一提起印度,便会想到满街的摩托车喇叭声;一提起春运,便会想起浩浩荡荡而又心酸的摩托车返乡故事。
2.供给:新兴发展中国家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而新兴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又为其提供了较低成本与较强的竞争力。
3.政策:改革开放,南巡讲话。
衰弱期(21世纪以后)
特征:
1.综合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主要产品开始滞销和长期积压:据老乡介绍,摩托车销量的下降是在2008年以后。而欧美市场的衰退应早于这个时间。不久前我曾在家乡的一个仓库里看到许多崭新的摩托车,而货单显示这批货起码放了十年了。
2.部分厂家开始退出这一产业:如中裕摩托等。而家乡的摩托车贸易市场,现在道路两旁也换成卖老头乐与电动车了。
3.摩托车逐渐转向高端化,内地以大排量摩托为主的摩托文化圈开始兴起。
因素:
1.需求:城市化进程减缓,高铁、电动车等挤占了摩托车原有的市场。
2.政策:去产能、限摩令、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