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五代变化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制成的。这台机器用了18000多个电子管,占地170m²,重量达30吨,而运算速度只有5000次/秒。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台计算机耗费既大又不完善,但却是科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它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基础。自从这台计算机问世70多年来,从使用器件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代的变化。

第一代为1946~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体积庞大,成本很高,可靠性较低。在此期间,形成了计算机的基本体系,确定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数据处理机开始得到应用。

第二代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可靠性提高,体积缩小,成本降低。在此期间,工业控制机开始得到应用。

第三代为1965~1971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体积进一步缩小,成本进一步下降,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在此期间形成机种多样化,生产系列化,使用系统化,小型计算机开始出现。

第四代为1972~1990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可靠性更进一步提高,体积更进一步缩小,成本更进一步降低,速度提高到每秒1000万次至1亿次。由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开始出现。

第五代为1991年开始的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0亿次。由一片巨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的单片计算机开始出现。

总之,从1946年计算机诞生以来,大约每隔五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可靠性提高10倍,成本降低为1/10,体积缩小为1/10。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生产数量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

计算机从第三代起,与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LSI的采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可以放置1000个元件,VLSI达到每个芯片1万个元件,现在的ULSI芯片超过了100万个元件。1965年摩尔观察到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年翻一番,1970年这种态势减慢成每18个月翻一番,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摩尔定律。

在国际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序中,中国2004年“曙光4000A”位居第10;2009年“星云号”位居第2;2010年“天河1号”位居第1,运算速度达2500万亿次/秒。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