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推回代法】含有分布式电源的三相不平衡配电网潮流计算【IEEE33节点】(Matlab代码实现)

💥💥💞💞欢迎来到本博客❤️❤️💥💥

🏆博主优势:🌞🌞🌞博客内容尽量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为了方便读者。

⛳️座右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本文目录如下:🎁🎁🎁

目录

💥1 概述

含分布式电源的三相不平衡配电网前推回代潮流计算研究综述

一、前推回代法的基本原理及优势

二、三相不平衡配电网的挑战与建模

三、前推回代法的改进策略

四、关键仿真案例与验证

五、未来研究方向

六、结论

📚2 运行结果

🎉3 参考文献

🌈4 Matlab代码实现


💥1 概述

配电网潮流计算是智能配电网实施中的基本要求,由于配电网三相参数不平衡,通常配网潮流计算采用三相不对称模型。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如风电、太阳能不断的快速渗入,研究有效的含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网三相潮流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分布式电源接入到配电系统中使其配电网络由放射状无源网络变成了含有中小型电源的有源网络。根据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为准确计算分布式电源并入配电网后的潮流问题,本文研究了三相潮流计算的关联矩阵,建立了含有分布式电源的三相配电网潮流计算模型。模型考虑了不同类型的不平衡负载,如恒定功率负载、恒定电流负载和恒定阻抗负载模型。对分布式电源分别作为PV 和PQ节点,进行了详细的三相潮流分析和计算。根据配电网拓扑结构,利用支路分层技术,加快了潮流计算速度,同时采用稀疏性处理降低了内仔需求,计算速度加快。

 配电网的-般定义为在电力系统职能上起到分配电能作用的电力网络。由于配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直接面向终端用户,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广大用户的用电可靠性和用电质
量,因而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
配电网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配电网络拓扑结构绝大多数为辐射型网络,且规模十分庞大;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短支路和复杂多分支;配电网线路上的电阻值与电抗值的大小接近,有时其电阻值可能大于电抗值";配电网络的三相网络参数不平衡,且三相负荷不平衡;在现有的配电网中其量测的配置相对不完但却无法得到方向信息。正因为配电网络;在量测中有虽然有电流幅值量测中存在的这些特点不同于传统的输电线路,所以其潮流计算区别于传统输电线路的潮流计算,对于配电网的潮流计算需要依据它本身具有的特点来制定和应用。
 在潮流程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同时也产生许多不同方法来改进配电网三目潮流算法,许多学者结合配电网自身特殊的网络结构,研究开发出一些适合于低压配电网的母线类和支路类潮流算法,例如母线类的Z法和Yu法,支路类的基于回路方程的算法、改进的牛顿-拉夫逊法等。综合以上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方法一般要求满足:(1)可靠收敛:(⑵)计算子度快:(3)具有网孔处理能力:(4)使用方便灵活,调整和修改容易,可满足工程上的需要:(5)内存占用量少等。配电网三相潮流如果能够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实现潮流算法快速、可靠收敛,将会给电力系统中三相潮流算法的研究和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含分布式电源的三相不平衡配电网前推回代潮流计算研究综述

一、前推回代法的基本原理及优势

前推回代法(Backward/Forward Sweep, BFS)是一种基于辐射状配电网拓扑结构的迭代算法,通过“前推”支路电流和“回代”节点电压的计算步骤,逐层逼近潮流解。其核心优势在于:

  1. 计算效率高:仅需对支路和节点进行分层编号,无需复杂矩阵运算,适用于大规模配电网。
  2. 收敛性好:对配电网高R/X比参数不敏感,迭代过程稳定,收敛速度快。
  3. 内存占用低:通过稀疏矩阵处理和分层计算策略,减少存储需求。
  4. 适应性广:可通过改进算法处理三相不平衡、分布式电源(DG)接入等复杂场景。
二、三相不平衡配电网的挑战与建模
  1. 三相不对称特性
    • 参数不平衡:线路阻抗、负荷分布和DG接入位置的三相差异导致电压电流不对称。
    • 互阻抗影响:相间互阻抗(如ab、ac、bc相)的存在使单相模型失效,需建立三相独立方程。
  2. 分布式电源的复杂影响
    • 节点类型多样化:DG可能作为PQ(恒功率)、PV(恒电压)或混合型节点,需分别建模。
    • 双向潮流与环网:DG接入使配电网从无源辐射状转为有源网络,可能形成弱环网结构,需结合叠加原理或断点修正处理。
    • 电能质量恶化:DG输出波动性和单相接入加剧三相不平衡,导致电压偏差、谐波污染等问题。
三、前推回代法的改进策略
  1. 节点编号与分层技术
    • 智能编号方法:采用“金字塔形”分层或自动叶节点搜索,适应DG接入后的拓扑变化。
    • 支路分层优化:利用稀疏性处理加速支路电流计算,减少迭代次数。
  2. DG模型与功率修正
    • PQ节点处理:直接纳入电流注入计算,如光伏逆变器的恒功率输出模型。
    • PV节点修正:通过无功补偿方程调整节点无功,如采用节点电抗矩阵修正电压偏差,将PV节点转换为等效PQ节点。
    • 混合型DG模型:针对燃料电池等Q=f(V)型DG,设计动态无功调整策略。
  3. 三相不平衡计算框架
    • 相分量法:独立计算各相电流和电压,考虑相间互阻抗的影响,精度高于序分量法。
    • 对称分量法扩展:结合正序、负序、零序分量分析,简化不平衡条件下的网络损耗计算。
  4. 环网与合环潮流处理
    • 两阶段法:第一阶段通过叠加原理将环网分解为纯辐射状网络,第二阶段修正断点功率直至收敛。
    • 多端口补偿技术:引入补偿电流处理弱环网,结合前推回代实现统一迭代。
四、关键仿真案例与验证
  1. IEEE 33节点系统
    • 三相不平衡验证:通过调整线路阻抗和负荷分布,模拟三相不对称场景,结果显示前推回代法能准确计算电压偏差(误差<0.1%)。
    • DG接入影响:在节点13接入光伏DG后,电压提升5%-8%,反向潮流导致部分支路功率流向逆转。
  2. 13节点含DG系统
    • 混合DG场景:包含单相/三相光伏和风机,算法在6次迭代内收敛,节点电压幅值误差低于0.5%。
    • 无功修正效果:PV型DG的无功补偿使电压波动范围缩小至±2%。
  3. 实际配电网应用
    • 网损分析:DG容量超过阈值时,网损降低幅度趋于饱和,最优渗透率约为30%-40%。
    • 位置敏感性:DG靠近负荷中心时电压支撑效果显著,但末端接入可能引发过电压。
五、未来研究方向
  1. 高渗透率DG场景:研究多DG协同控制策略,解决反向潮流和电压越限问题。
  2. 数据驱动算法:结合负荷预测和DG出力不确定性模型,提升动态潮流计算的实时性。
  3. 多目标优化:将潮流计算与分布式电源选址定容、网络重构结合,实现经济性与电能质量协同优化。
  4. 硬件加速:利用GPU并行计算或FPGA硬件实现,进一步提升大规模三相不平衡系统的计算效率。
六、结论

前推回代法通过改进节点处理、功率修正和三相建模,已成为含DG的三相不平衡配电网潮流计算的核心方法。其在IEEE标准系统和实际案例中的验证表明,改进算法在收敛速度(通常<10次迭代)、精度(电压误差<1%)和适应性(支持PV/PQ节点混合场景)方面表现优异。未来需结合智能预测技术和多目标优化,应对高比例DG接入带来的复杂挑战。

📚2 运行结果

🎉3 参考文献

部分理论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陈红松. 含有分布式电源的三相不平衡配电网潮流计算[D].华北电力大学,2012.

🌈4 Matlab代码实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