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开发(3)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软件测试&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如何描述一个bug?如何定义bug的级别?bug的生命周期、如何开始第一次测试?测试的执行和BUG管理、产生争执怎么办?(处理人际关系)

接上次博客:测试开发(2)(需求的概念 、测试用例的概念、软件错误(BUG)的概念、开发模型和测试模型: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增量和迭代、敏捷、软件测试v模型、软件测试W模型 )-CSDN博客 

目录

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

软件测试&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如何描述一个bug

为什么我们要学描述Bug?

一个合格的bug描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如何定义bug的级别

1、Blocker(崩溃):

Blocker级别的Bug特征:

Blocker级别的Bug解释:

2、Critical(严重):

Critical级别的Bug特征:

Critical级别的Bug解释:

3、Major(一般):

Major级别的Bug特征:

Major级别的Bug解释:

4、Minor(次要):

Minor级别的Bug特征:

Minor级别的Bug解释:

处理顺序

bug的生命周期

 如何开始第一次测试

测试的执行和BUG管理

如何发现更多的bug?

产生争执怎么办?(处理人际关系)


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

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 需求分析→测试计划→ 测试设计→测试开发→ 测试执行→ 测试评估

  1. 需求分析:

    • 判断用户需求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实现?
    • 用户需求验证: 在需求分析阶段,测试团队应该验证用户需求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确保需求清晰、可测量,有助于后续测试计划的制定。
    • 需求可测性评估: 评估用户需求的可测性,确保每个需求都能够被量化和验证,从而形成明确的测试标准。
  2. 测试计划:

    • 计划项目由谁做?什么时候测试开始?什么时候测试结束?什么时候上线?
    • 项目计划详细化: 在测试计划中,应该详细描述项目的计划,包括测试的起止时间、资源需求、测试环境准备、测试人员培训等。
    • 责任分配和沟通计划: 明确项目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责任,确保测试计划的顺利执行。制定有效的沟通计划,保障信息流畅和透明。
  3. 测试设计:

    • 全面性和深度: 在测试设计阶段,测试团队应该追求全面性和深度,确保测试用例涵盖所有功能和业务场景,包括边界条件和异常情况。
    • 验证性测试用例编写: 编写验证性测试用例,以确认系统满足用户期望的功能需求。
  4. 测试开发:

    • 开发可以支持测试、提高测试效率的测试工具
    • 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 在测试开发阶段,团队应选择适当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并确保开发的测试脚本能够提高效率、减少重复性工作。
    • 测试支持工具集成: 集成各种测试支持工具,如性能测试工具、缺陷管理工具,以提高整体测试效能。
  5. 测试执行:

    • 设计测试用例,目的是发现BUG,验收BUG
    • 主动性测试: 在测试执行阶段,测试人员应该采用主动性测试方法,积极寻找潜在的缺陷,并及时报告和修复。
    • 持续集成和自动化执行: 实施持续集成,确保每次代码变更都能够快速进行自动化测试,以提高交付速度。
  6. 测试评估:

    • 产出测试报告:可以理解为一个邮件,抄送人是项目相关人(研发、测试领导、产品领导),收件人是项目的直接相关人(开发、产品),内容(测试项目名称、仓库地址、项目直接人员、测试用例链接、BUG、产品规格说明书、技术文档……)
    • 度量指标分析: 在测试评估阶段,应该仔细分析度量指标,例如测试覆盖率、缺陷密度,以便为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 团队回顾和总结: 进行项目团队回顾会议,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项目提供改进方向。
  7. 邮件内容:

    • 项目状态更新: 在邮件中,项目状态更新应该清晰明了,突出项目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有助于相关人员了解项目状况。
    • 持续改进提案: 每封邮件应该提供一些持续改进的提案,例如流程改进、工具使用优化,以促进团队学习和进步。
    • 风险和问题报告: 在邮件中及时报告项目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应对计划。
  8. 软件发布阶段:

    • 预发布测试: 在软件发布前进行预发布测试,以确保最终版本的稳定性和符合用户期望。
    • 上线计划制定: 制定详细的上线计划,包括上线时间、回滚计划等,以最小化上线风险。

测试报告是软件测试过程中产生的一份文档,用于总结和记录测试活动的执行情况、测试结果、发现的缺陷以及对项目整体质量的评估。测试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组织的标准进行定制。一般而言,测试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测试项目信息:

    • 测试项目名称: 标识测试报告所属的具体测试项目。
    • 仓库地址: 提供版本控制仓库的地址,方便查看代码变更和版本信息。
  2. 项目直接人员:

    • 列出直接参与测试的团队成员,包括测试人员、开发人员、产品经理等。
  3. 测试执行情况:

    • 测试开始和结束时间: 记录测试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帮助了解测试周期。
    • 测试执行进度: 提供关于测试进度的概要,包括已执行的测试用例数量、通过的用例数量等。
  4. 测试用例链接:

    • 提供测试用例的链接或路径,方便查看具体测试用例的设计和执行情况。
  5. 缺陷报告(BUG):

    • 已发现的缺陷数量: 汇总已发现的缺陷数量,包括已解决和待解决的缺陷。
    • 缺陷详细信息: 列举每个缺陷的详细信息,包括缺陷编号、状态、优先级、严重程度、发现者、发现日期等。
  6. 产品规格说明书和技术文档:

    • 产品规格说明书: 提供产品规格说明书的链接或路径,以便测试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了解产品功能和需求。
    • 技术文档: 提供技术文档的链接或路径,方便开发人员查看系统架构、设计和实现细节。
  7. 测试总结和评估:

    • 测试总结: 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总结,包括测试的成功和挑战,以及取得的成果。
    • 项目质量评估: 对项目整体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已发现缺陷的影响程度、解决情况等。
  8. 建议和改进:

    • 提供针对未来测试活动的建议和改进意见,以促进团队学习和不断提升测试效能。

测试报告的目的是为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对项目测试状态和质量的清晰了解,帮助团队和管理层做出明智的决策。邮件形式的测试报告如您所描述,更方便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软件测试&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软件测试:

  1. 需求阶段:

    测试需求分析: 在需求阶段,测试团队需要仔细了解用户需求,理解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测试需求。测试人员应确保需求是明确、可测量、可验证的。
  2. 计划阶段:

    测试计划/测试方案编制: 在计划阶段,测试团队制定测试计划或测试方案,其中包括测试的范围、目标、资源需求、进度安排、风险评估等。测试计划是测试工作的蓝图,确保测试全面而有条理。
  3. 设计阶段:

    测试用例设计: 测试团队在设计阶段开始创建测试用例。这些用例是根据需求和设计文档编写的,涵盖了系统的各个方面。测试用例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测试的全面性和深度。
  4. 编码阶段:

    单元测试: 在编码阶段,开发人员负责编写代码,而白盒测试人员可以执行单元测试。这有助于发现和修复在代码层面的缺陷。测试人员也会完善和细化测试用例,以确保测试的全面性。
  5. 测试阶段:

    执行测试用例: 在测试阶段,测试团队执行之前设计的测试用例,记录测试结果,并管理缺陷。这一阶段涉及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多个方面,确保软件质量。
  6. 运行维护:

    项目实施支持: 测试人员参与项目的实施工作,包括用户培训、问题收集和反馈。测试人员因为对系统了解深入,通常能够为用户提供支持和培训。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1. 需求阶段:

    需求获取: 收集、分析和明确定义用户的需求,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
  2. 计划阶段:

    项目计划: 制定项目计划,明确项目的目标、范围、资源需求、时间表和风险评估。
  3. 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 基于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系统设计,包括软件架构设计和模块设计。
  4. 编码阶段:

    软件编码: 开发人员根据设计文档编写代码,并进行单元测试。
  5. 测试阶段:

    软件测试: 测试团队执行各种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
  6. 部署阶段:

    软件部署: 将软件交付给用户,进行系统部署和安装。
  7. 运行维护:

    系统维护: 监测和维护系统,修复漏洞、更新功能、提高性能,以满足用户需求。

这些阶段在实际项目中可能有所变化,特别是在采用敏捷开发等灵活方法时。软件测试和开发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测试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确保交付的软件质量和可靠性。

如何描述一个bug

为什么我们要学描述Bug?

学习如何描述 Bug 是软件测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项技能,尽管写 Bug 确实需要花费时间,但有几个关键的理由使得这项技能对测试团队和整个软件开发流程至关重要:

  1. 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良好的 Bug 描述有助于测试团队与开发团队之间的高效沟通。清晰、准确的描述帮助开发人员迅速理解问题,并减少解释和澄清的时间。这对于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2. 问题追踪和管理:

    每个 Bug 描述都充当着问题的记录。详细的描述和标识使得问题可以被更好地追踪、管理和优先处理。这有助于团队更有序地进行软件开发和测试。
  3. 问题定位和复现:

    一个清晰的 Bug 描述对于开发人员来说是定位和修复问题的关键。详细的步骤、环境信息和错误行为描述使得问题更容易被复现,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4. 提高软件质量:

    良好的 Bug 描述有助于提高软件质量。通过清晰地记录问题,团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系统中的缺陷,并采取措施确保这些问题在后续的开发中不再发生。
  5. 节省整体时间和成本:

    尽管写 Bug 确实需要花费时间,但与因为模糊不清的描述而导致的多次交流、重新测试和解释相比,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投入。有效的 Bug 描述在整个软件开发周期中可以为团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6. 提高团队专业水平:

    学习如何描述 Bug 是测试团队提高专业水平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对测试人员个体能力的提升,还是整个团队协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7. 难以复现的 Bug:

    对于难以复现的 Bug,更加详细的描述尤为重要。提供足够的环境信息、步骤和其他相关信息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从而更好地处理这类难以捉摸的问题。

总体来说,尽管写 Bug 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从长远来看,这是投资于团队协作、软件质量和整体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个合格的bug描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发现问题的版本:

    • 提供完整的版本信息,包括主要版本号和次要版本号。例如:V2.0.1。
    • 开发人员需要知道出现问题的版本,才能够获取对应版本的代码来重现故障。并且版本的标识也有利于 统计和分析每个版本的质量。
  2. 问题出现的环境:

    • 环境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 硬件环境: 描述服务器、设备等硬件的相关信息。
    • 软件环境: 对于 Web 项目,明确浏览器版本、操作系统等;对于 App 项目,注明机型、分辨率、操作系统版本等。
    • 详细的环境描述有利于故障的定位。
  3. 错误重现的步骤:

    • 描述问题重现的最短步骤。
    • 提供详细的步骤,确保它们是清晰、简洁且可重复的。每个步骤都应具有独立性,以便开发人员准确复现问题。
  4. 预期行为的描述:

    • 以用户的角度描述预期行为,确保开发人员能够理解正确的程序行为。若问题是基于需求提出的,注明需求的来源。
    • 要让开发人员指导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尤其要以用户的角度来描述程序的行为是怎样的。如果是依据需求提出的故障,能写明需求的来源是最好的。 要相信:测试人员是最懂需求的。
  5. 错误行为的描述:

    • 对错误现象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但不限于程序崩溃(crash)情况,crash等可以上传log;对于 UI 问题,提供截图;对于崩溃问题,上传相关日志。
  6. 其他:

    • 某些公司会有一些其他的要求,例如故障的分类;有些有优先级的分类。
    • 故障分类: 根据公司规定分类,如功能故障、界面故障、兼容性故障等。标记高优先级以确保严重影响测试的问题优先处理。
  7. 不要把多个 Bug 放在一起:

    • 在无法确认是同一段代码引起的故障时,确保每个 Bug 描述都是独立的,以避免混淆。每个 Bug 应有唯一的标识。
    • 不要把Bug放在一起提交。

 还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截图和附件:

对于 UI 相关的问题,提供详细的截图以直观展示问题。如果有其他相关的文件、日志或配置信息,可以作为附件上传,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复现频率:

描述问题发生的频率,是每次都出现还是偶发性的。这有助于开发人员判断问题的稳定性和重现难度。

测试数据:

如果问题与特定的测试数据有关,提供相关的测试数据,以便开发人员能够在相同的环境中模拟问题。

日志文件:

对于崩溃等问题,提供相关的日志文件。这有助于开发人员深入分析问题根本原因。

影响范围:

描述问题可能对系统的影响范围,以便开发人员更好地评估问题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

复现步骤截图或录屏:

如果可能,提供步骤的截图或录屏,使得问题的复现更为清晰和直观。

相关链接:

提供相关的链接,如需求文档、设计文档、测试计划等,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了解背景信息。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实例:

BUG描述:

  1. 故障发现版本和故障类别:

    • 故障发现版本: V3.0.2
    • 故障类别: 功能性
  2. 故障优先级和故障标题:

    • 故障优先级:
    • 故障标题: IE11下无法正确上传文件
  3. 故障描述:

    • 测试环境: Windows 10 + Internet Explorer 11.0.220
    • 测试步骤:
      1. 在系统中进入文件上传页面。
      2. 选择一个文件并点击上传按钮。
      3. 预期应该成功上传文件,系统显示上传成功的提示。
    • 预期结果: 文件上传成功,系统弹出提示框确认上传完成。
    • 实际结果: 文件上传过程中出现错误,未能成功上传,系统没有弹出上传完成的提示。
  4. 附件:上传截图

  5. 额外的建议:

    • 提供上传文件的具体类型和大小,以确保问题可以准确复现。
    • 描述是否尝试过不同的文件进行上传,以验证问题是否与特定文件相关。
    • 如果有相关的错误信息或控制台日志,也建议提供以便更好地诊断问题。

如何定义bug的级别

Bug 的级别定义在不同的公司和项目中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定义级别之前通常需要遵循公司的规范、质量标准和项目的具体需求。一般来说,Bug 的级别用于指示 Bug 的严重性和紧急性,帮助团队更好地分配和管理资源。

在定义 Bug 级别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严重性: Bug 对系统的影响有多大?
  • 紧急性: Bug 需要多快解决?
  • 可复现性: Bug 是否容易复现,是否频繁发生?
  • 业务影响: Bug 对业务流程和用户体验的影响如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Bug 级别定义,但注意,这只是一般性的指导,具体情况可能会因组织而异:

"Blocker"(崩溃)是软件开发和测试中常用的术语之一,通常用于描述严重的缺陷,它会阻碍项目的正常进行:

1、Blocker(崩溃):

Blocker级别的Bug特征:

  1. 系统崩溃或死机:

    该 Bug 导致系统完全崩溃或死机,无法正常运行。
  2. 数据库数据丢失:

    Bug 导致数据库发生异常,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不一致。
  3. 与数据库连接错误:

    Bug 导致系统无法正确连接到数据库,影响正常的数据库操作。
  4. 主要功能丧失:

    重要的核心功能无法正常使用,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无法完成关键任务。
  5. 基本模块缺失:

    Bug 导致一些基本模块或组件缺失,影响系统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Blocker级别的Bug解释:

"Blocker" 级别的 Bug 通常是紧急且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可能会使得软件的关键部分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导致系统的崩溃,严重妨碍了开发和测试工作的进行。在测试中,一旦发现 Blocker 级别的 Bug,测试人员通常会立即中止当前版本的测试,以便开发团队能够尽快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Blocker 级别的 Bug 对整个项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重大影响,因此需要迅速而优先地得到解决。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阻塞问题通常会成为团队的头等大事,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2、Critical(严重):

"Critical"(严重)是一个表示缺陷严重性的术语,通常用于描述系统的一些重要功能或部分受到影响,尽管系统可能仍能正常运行:

Critical级别的Bug特征:

  1. 系统主要功能部分丧失:

    该 Bug 导致系统的关键功能无法正常使用,但系统的其他部分可能仍能运行。
  2. 数据库保存调用错误:

    Bug 导致数据库保存或调用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完整性。
  3. 用户数据丢失:

    Bug 可能导致用户数据的丢失或不正确保存。
  4. 一级功能菜单不能使用:

    重要的一级功能菜单无法正常使用,影响用户的基本操作。
  5. 功能设计与需求严重不符:

    Bug 导致功能设计与需求文档存在严重的不一致。
  6. 模块无法启动或调用:

    与模块启动或调用相关的 Bug,可能导致整个模块无法正常工作。
  7. 程序重启、自动退出:

    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错误,可能导致程序重启或自动退出。
  8. 关联程序间调用冲突:

    如果系统中有多个关联的程序,Bug 可能导致它们之间的调用发生冲突。
  9. 安全问题、稳定性等:

    Bug 可能涉及到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或稳定性问题。

Critical级别的Bug解释:

"Critical" 级别的 Bug 是高度严重的问题,虽然系统可能仍能运行,但关键功能受到了影响。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现 Critical 级别的 Bug,通常仍会继续测试其他功能,但需要确保开发团队能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与 Blocker 不同,Critical 级别的 Bug 可能允许继续测试其他功能,但仍然需要优先解决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3、Major(一般):

"Major"(一般)是用于描述缺陷严重性的术语之一,通常用于标识一些功能缺陷,它们不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但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Major级别的Bug特征:

  1. 功能没有完全实现:

    Bug 导致某些功能没有完全实现,但系统仍然可用。
  2. 功能菜单存在缺陷:

    功能菜单可能存在一些缺陷,但不会对系统的整体稳定性造成重大威胁。
  3. 操作时间长、查询时间长:

    Bug 可能导致某些操作或查询的时间较长,但不会导致系统崩溃。
  4. 格式错误、边界条件错误:

    输入或输出的数据可能存在格式错误或边界条件错误,但不会导致系统崩溃。
  5. 删除没有确认框:

    缺少删除操作的确认框,可能导致用户误操作,但不会影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6. 数据库表中字段过多: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可能过多,但不会对系统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Major级别的Bug解释:

"Major" 级别的 Bug 表示功能上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通常不会对系统的整体稳定性造成威胁。在测试中,发现 Major 级别的 Bug 可能不会立即中止测试,但仍然需要在开发团队的计划中得到解决。

Major 级别的 Bug 可能会在系统的后续版本中得到修复,以提高系统的完整性和用户体验。在确定 Bug 级别时,通常需要权衡功能的重要性、用户体验和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4、Minor(次要):

"Minor"(次要)是指一些相对较小或次要的缺陷,通常不会对系统的操作功能产生重大影响:

Minor级别的Bug特征:

  1. 界面、性能缺陷:

    Bug 可能涉及到界面设计或系统性能方面的一些小问题。
  2. 建议类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改进,而非具体的缺陷。
  3. 不影响操作功能的执行:

    Bug 不会对操作功能的执行产生重大影响。
  4. 可以优化性能的方案:

    Bug 可能包括一些可以优化系统性能的建议,而非必须修复的问题。

Minor级别的Bug解释:

"Minor" 级别的 Bug 通常是一些相对较小的问题,可能包括拼写错误、界面格式不规范、光标位置不正确等。这类问题通常对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影响较小,但它们仍然值得关注和解决,以提高用户体验。

在测试过程中,发现 Minor 级别的 Bug 通常不会阻止测试的继续进行,但团队可能会在后续版本中考虑解决这些问题,以改善系统的完整性和质量。尽管 Minor 级别的 Bug 优先级较低,但仍然需要被记录和跟踪,以确保它们在适当的时候得到处理。

处理顺序

  1. Blocker级别:

    • 处理顺序: Blocker级别的Bug被认为是最紧急的,需要立即处理。通常,开发团队会中止当前版本的测试,专注于解决这些导致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 解释: Blocker级别的Bug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影响极大,因此是最高优先级的问题。团队会优先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项目能够继续进行。
  2. Critical级别:

    • 处理顺序: Critical级别的Bug也是紧急的,需要尽快解决。尽管系统可能仍能正常运行,但关键功能的丧失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 解释: Critical级别的Bug通常需要在下一个紧急修复版本中得到解决。团队会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
  3. Major级别:

    • 处理顺序: Major级别的Bug表示一些功能上的问题,但对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小。处理的顺序相对次要,可能会在后续版本中解决。
    • 解释: Major级别的Bug通常会进入开发团队的工作计划,但可能不会立即修复。团队可能会在后续的版本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4. Minor级别:

    • 处理顺序: Minor级别的Bug是相对较小的问题,对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影响很小。处理的顺序相对较低,通常可能会在后续版本中逐步解决。
    • 解释: Minor级别的Bug通常会被记录在问题跟踪系统中,但解决的优先级较低。它们可能会在后续的版本迭代中得到解决,以提高系统的完整性和用户体验。

总体而言,处理Bug的优先级是基于其影响范围、严重性以及对系统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影响。高优先级的Bug通常会得到更迅速的解决,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满意度。

如果项目需要按时交付,但是还有很多BUG咋办?

在项目需要按时交付但仍存在大量BUG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1. 紧急修复高优先级的BUG:

    优先解决那些影响系统核心功能、稳定性的高优先级BUG,以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这些问题可能会对用户体验产生重大影响,需要优先处理。
  2. 发布紧急版本:

    如果存在严重的BUG,并且对交付时间的压力非常大,考虑发布一个紧急版本,只包含解决高优先级BUG的修复。这样可以满足交付要求,并确保系统在关键方面稳定。
  3. 周知项目相关人:

    在修复和处理BUG的过程中,及时与项目相关人进行沟通。透明地向利益相关方说明当前项目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正在采取的措施。这样可以建立信任,同时让团队和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的进展有清晰的认识。
  4. 优先级较低的BUG放入下一版本迭代:

    对于那些优先级较低、影响相对较小的BUG,将其放入下一个版本迭代计划中。这样可以确保在当前版本中集中解决最关键的问题,同时在后续版本中逐步解决次要的问题。
  5. 开发人员优先处理高优先级的BUG:

    在BUG修复的过程中,确保开发人员优先处理高优先级的BUG。这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对系统影响最大的问题。
  6. 制定长期的质量改进计划:

    在紧急情况下交付版本的同时,考虑制定长期的质量改进计划。这可以包括加强测试流程、实施自动化测试、提升代码质量等方面的改进,以减少未来的BUG数量。

bug的生命周期

每个公司、每一个工具对bug生命周期的定义都是不一致的,下面仅是一个常见的例子

  1. New(新):

    • 描述:新发现的Bug,测试人员报告但尚未经过评审。
    • 操作:待评审,决定是否指派给开发人员进行修改。
  2. Open(开放):

    • 描述:Bug被确认,并认为需要进行修改,已经指派给相应的开发人员。
    • 操作:等待开发人员修改。
  3. Fixed(已修复):

    • 描述:开发人员进行了修改,并标识为已修复状态。
    • 操作:等待测试人员进行回归测试验证。
  4. Rejected(拒绝):

    • 描述:如果经过评审认为不是Bug,则拒绝修改。
    • 操作:关闭Bug,不进行修改。
  5. Delay(延后):

    • 描述:如果认为暂时不需要修改或者暂时不能修改,将Bug状态设为延后。
    • 操作:等待后续的决策,可能会重新评估是否需要修改。
  6. Closed(关闭):

    • 描述:修复状态的Bug经测试人员的回归测试验证通过,可以关闭。
    • 操作:关闭Bug,问题解决。
  7. Reopen(重新打开):

    • 描述:如果经验证Bug仍然存在,则需要重新打开Bug,开发人员重新修改。
    • 操作:重新指派给开发人员进行修复。
  8. 无效的Bug:

    • 描述:在Bug的生命周期中,如果最初被认为是Bug但后来确认是无效的,可以从Open状态直接关闭,或者经过Rejected状态后关闭。
    • 无效的bug:open->closed;open-rejected-closed

这个Bug生命周期的流程确保了Bug的及时发现、修复和验证,并提供了一套标准的操作步骤,以确保整个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不同公司和项目可能有一些定制化的Bug生命周期流程,但基本的状态转换和操作流程通常是相似的。

测试人员应该跟踪一个Bug的整个生命周期,从Open到Closed的所有状态。

这也表明了测试人员在软件开发和测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职责:监督并记录Bug(缺陷)从被发现到最终被解决的整个过程。

具体而言,测试人员需要在Bug的不同状态之间进行跟踪,确保每一个Bug都经历了从初始发现到修复和验证的全过程。测试人员需要确保Bug得到适当的处理,包括指派给开发人员进行修复、进行回归测试、验证修复是否成功等。这种跟踪过程的目的是确保Bug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以保证软件质量。

通过记录Bug的生命周期,测试人员能够提供有关Bug修复状态和历史的清晰视图,这对于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质量保证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有助于追踪项目的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软件交付的问题。

BUG状态转换图

注意,这个图其实有一定的问题:


缺陷状态变更流程每个项目团队的实际做法可能不大一样。并且需要结合实际的开发流程和协作流程来使用。

缺陷状态变更流程因项目、团队和组织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开发流程、协作流程和需求,因此缺陷管理流程应该根据这些因素进行定制。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差异的因素:

  1. 项目类型: 不同类型的项目(例如敏捷、瀑布、混合型等)可能有不同的工作流程和迭代周期,因此缺陷状态的变更可能会随之调整。

  2. 团队规模: 大型团队和小型团队可能有不同的沟通和决策过程。在大型项目中,可能需要更多的评审和协调步骤,而小型团队可能更加灵活。

  3. 行业规定: 某些行业可能有特定的质量标准和法规,这可能影响到缺陷管理的一些方面,例如记录、报告和解决问题的流程。

  4. 工具和技术: 使用的缺陷管理工具和开发平台可能会对流程产生影响。某些工具可能提供自定义工作流的功能,使得团队能够更灵活地配置状态变更流程。

  5. 团队文化: 团队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会影响到缺陷状态变更的流程。一些团队可能更注重快速响应和敏捷性,而另一些可能更注重详尽的文档和审查。

因此,确保缺陷状态变更流程符合实际的开发需求和团队的工作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是一个好的缺陷管理流程的关键特征,使得团队能够在项目演进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最终,关键是确保整个团队对流程的理解,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顺利执行。

缺陷管理流程确保了对每个缺陷的审查和修复都经过了明确的步骤,以维护软件质量和稳定性。

一种常见的缺陷管理流程——测试人员在发现Bug后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

  1. 测试人员发现Bug:

    测试人员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一个缺陷。
  2. 测试组长评审:

    Bug需要被提交给测试组长进行评审。评审可能包括对Bug的详细描述、复现步骤和截图的审查。
  3. 决定是否Open并分派给开发人员:

    测试组长根据评审的结果决定是否将Bug标记为Open,并将其分派给相应的开发人员进行修复。
  4. Bug分派:

    Bug可以直接分派给负责相关程序模块的开发人员,也可以要求将所有Bug先提交给开发主管,由开发主管审核后再分派给具体开发人员。
  5. 测试人员对每一个缺陷的修改必须重新取一个包含更改后的代码的新版本进行回归测试:

    一旦开发人员修复了Bug,测试人员需要获取包含修复代码的新版本进行回归测试,以确保修复没有引入新的问题。
  6. 对于拒绝修改和延迟修改的Bug,需要经过评审:

    如果存在Bug被拒绝修改或者延迟修改的情况,需要进行评审。评审可能涉及测试人员、开发人员代表和用户代表,以确保全面考虑各方意见。

这些基本原则和步骤有助于确保缺陷管理的透明性、一致性和质量。同时,每个步骤的明确责任人和流程确保了整个团队对Bug状态的了解,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并提高软件交付的可靠性。

 如何开始第一次测试

作为一个菜鸟在进入测试团队开始第一次测试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很多的准备:

  1. 阅读所有项目相关文档:

    • 需求文档:理解系统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明确产品的期望行为。
    • 设计文档:深入了解系统的架构、模块关系,以及各个模块的设计思路。
    • 用户手册:熟悉系统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操作流程,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和期望。
  2. 参加项目会议:

    • 通过参加项目会议,了解项目的整体情况,包括团队成员、项目目标、进展情况等。
    • 与团队成员互动,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3. 了解业务知识:

    • 针对业务专业性强的项目,例如银行业务,深入了解各种业务知识,如高低柜、账户类型、存款和贷款流程等。
    • 通过学习业务流程,更好地理解系统的业务逻辑。
  4. 熟悉测试工具和配置管理工具:

    • 获取测试管理工具和配置管理工具的地址和登录方式,确保能够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
    • 学会如何创建和管理测试用例、执行测试、记录缺陷等。
  5. 阅读已有的测试方案和测试案例:

    • 了解项目中已有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理解测试的范围和目标。
    • 如果存在已有的测试脚本,学习如何运行和维护。
  6. 阅读旧有的Bug库:

    • 通过研究旧有的Bug库,了解过去系统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情况。
    • 熟悉系统功能,尤其是和现有测试团队保持一致的故障定级原则,以确定问题的优先级。
  7. 了解公司规范要求:

    • 学习公司的规范和流程要求,包括用例编写规范、用例执行规范、Bug提交规范、测试工具使用规范等。
    • 遵循公司的标准和流程,确保团队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以上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测试团队的工作环境,提高对项目的理解和测试的效率。通过深入学习项目文档、参与团队会议、熟悉工具和规范,我们作为新成员,可以更好地融入团队,并在测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进行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之后,第一次测试工作到来了,我们需要与测试组长确认具体的工作内容:

  1. 确认测试计划:

    • 询问测试计划的详细信息,包括测试开始和结束日期,每个测试阶段的重点,以及可能的里程碑。
    • 确保了解整体测试进度和关键时间点,以便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
  2. 了解测试内容:

    • 确认测试的具体内容,包括要测试的功能、模块或系统的范围。
    • 了解测试用例的数量和执行时间,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覆盖所有测试用例。
    • 如果有自由测试的时间,了解何时可以进行自由测试以及相应的时间安排。
  3. 确认开发人员和需求人员:

    • 了解要测试的具体内容涉及的开发人员是谁,以便在发现问题时能够迅速进行沟通和解决。
    • 获取需求人员的联系信息,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及时了解需求方面的问题。
  4. 特殊测试资源和满足需要的资源:

    • 确认要测试的内容是否需要特殊的测试资源,例如特殊硬件、网络环境等。
    • 检查测试所需的资源是否已经准备就绪,确保资源的可用性和适用性。

通过与测试组长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测试计划的细节,清楚测试的范围和重点,知道相关开发人员和需求人员的联系方式,以及确保测试所需的资源是否齐备。这样的确认有助于确保我们在测试期间能够高效地工作,并能够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我们确认了以上内容之后,就可以开始测试的执行了。

测试的执行和BUG管理

现在我们开始进行测试了:

  1. 将软件部署到服务器上,然后打开待测试的系统:

    • 启动系统,确保系统环境准备就绪,以便进行后续的测试操作。
  2. 打开测试管理工具用例模块,开始执行用例:

    • 使用测试管理工具打开测试用例模块,获取待执行的测试用例。
    • 按照测试计划和用例设计执行相应的测试用例。
  3. 发现Bug!进行复现并确认bug的复现步骤:

    • 如果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了问题(Bug),立即停止测试,并记录问题的详细信息。
    • 尝试重现问题,确保能够稳定地复现该Bug。
    • 记录Bug的复现步骤、环境信息、截图等详细信息。
  4. 记录Bug:

    • 使用缺陷管理工具(例如Bug追踪系统)记录Bug。
    • 填写Bug报告,包括Bug的描述、复现步骤、期望行为和实际行为等信息。
  5. 沟通Bug:

    • 将记录的Bug分配给相应的开发人员。
    • 与开发团队沟通Bug的详细情况,确保开发人员能够理解问题并着手解决。
  6. 验证以前提交的Bug:

    • 检查之前提交的Bug是否已经被开发人员解决。
    • 如果Bug已解决,进行验证以确保问题已经修复。
  7. 确认本次测试完成:

    • 执行所有计划的测试用例,确保测试范围内的所有功能都经过了测试。
    • 确认所有Bug是否已经解决或得到妥善处理。
  8. 编写测试报告:

    • 汇总测试结果,包括执行的测试用例数量、通过的用例数量、发现的Bug数量等。
    • 撰写测试报告,描述测试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发现的问题和测试的总体结论。

这个测试流程有助于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可追溯性。及时记录和沟通Bug,验证Bug的解决状态,以及最终生成测试报告都是测试流程中关键的步骤,有助于提高软件质量并为团队提供决策支持。

  1. 临时发挥的能力:

    • 具备灵活性和创造力,能够在执行测试过程中灵活调整测试策略,尤其是在发现未覆盖到的场景时。
    • 对系统的深入了解使你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探索系统中潜在的问题。
  2. 根据经验总结测试方法和故障模型:

    • 在测试执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执行测试用例,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适用于项目的测试方法和故障模型。
    • 培养对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发现潜在问题的能力。
  3. 超越测试用例和方法:

    • 不要拘泥于已有的测试用例和方法,时刻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测试场景。
    • 尝试通过随机测试、边界值测试等手段,发现在正常测试用例中可能遗漏的缺陷。
  4. 深入了解系统:

    • 在执行测试时,对系统的处理相当了解是非常有益的。这包括了解系统的架构、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潜在问题点。
    • 熟悉系统的内部机制,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设计测试用例和理解系统的行为。
  5. 思考做着想,做着想:

    • 在测试执行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按照预定计划执行测试用例,还要时刻思考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去验证这些猜测。
    • 通过思考做着想,做着想,可以更全面地覆盖系统的各个方面,提高发现问题的概率。

总的来说,灵活性、创造力、经验总结和深入了解系统都是构建一个优秀测试人员的重要素质。这些素质能够使测试人员在测试过程中更高效、更全面地发现潜在问题,为提高软件质量做出贡献。

如何发现更多的bug?

发现更多的Bug是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目标:

  1. 关注关键路径和核心功能:

    软件测试同样存在二八原则,80%的故障集中于20%的模块,如果某部分问题较多,加强测试广度和深度!我们需要多关注复杂逻辑的模块,集中测试在项目的关键路径和核心功能上,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捕捉到对整体系统影响最大的缺陷。
  2. 重点测试问题集中的区域:

    根据项目经验,重点测试历史上问题较多的模块或功能区域。这有助于解决一些潜在的持久性问题。
  3. 关注高风险模块和场景:

    着眼于系统中的高风险模块和场景,这些区域可能存在潜在的问题。高风险模块可能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
     
  4. 重点关注高风险开发人员:

    开发人员也存在二八原则,80%的故障集中于20%的开发人员,如果某些开发人员的bug较多,我们一定要仔细测试。
     
  5. 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 通过逆向思维,考虑系统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和用户的非正常操作。
    • 发散性思维帮助我们放开思维局限,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隐藏在常规测试之外的缺陷。
  6. 不局限于用例和需求文档:

    不要仅仅局限于执行测试用例,更要进行探索性测试。通过个人经验和直觉,去挑战系统的稳定性,发现未考虑到的问题。
  7. 早期介入项目:

    • 尽早介入项目,从需求分析阶段就开始参与讨论,了解需求和设计,以便更好地理解系统和可能的问题点。
    • 提前介入有助于更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后期修复的成本。
  8. 与开发人员密切合作:

    与开发人员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理解他们的思路和代码结构,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
  9. 注重复杂交互和边界条件:

    重点测试系统的复杂交互场景和边界条件,这些地方常常是隐藏缺陷的重要区域。
  10. 利用自动化测试:

    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执行大量的重复性测试,以便集中精力在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测试任务上。

综合运用这些建议,我们作为测试人员可以更全面、深入地挖掘潜在的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产生争执怎么办?(处理人际关系)

能让开发人员解决最多Bug的测试人员是最优秀的测试人员。

在测试工作中,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分歧,特别是在Bug报告和缺陷修复方面。

作为一名测试人员,你很有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 这不是bug
  • 这个bug的级别太高了
  • bug影响不大,暂不修改

对于这些常见的情况的处理,我们建议:

  1. "这不是bug":

    解决方案: 在提交Bug之前,确保你对系统的预期行为有清晰的理解,并参考项目文档。如果开发人员认为这不是一个Bug,尽量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和测试条件,以促使他们重新评估。
     
  2. "这个bug的级别太高了":

    解决方案: 了解开发团队对缺陷级别的定义,并确保你的评估是基于一致的标准。如果存在分歧,与开发人员和团队一起讨论,并达成共识。在评估级别时,考虑缺陷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
     
  3. "Bug影响不大,暂不修改":

    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确保你的Bug报告提供了清晰的场景和影响描述。然后,与开发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观点。如果存在分歧,可以与项目经理一同参与,找到平衡点,权衡修复工作的紧急性和其他开发任务的进度。

如果是作为测试经理,与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的PK可能涉及进度、质量、需求理解等方面:

  1. 进度问题:

    解决方案: 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分享测试进展和问题。如果存在进度压力,与项目经理一同制定可行的计划,并明确资源需求。
     
  2. 质量问题:

    解决方案: 提前建立好测试标准和质量目标,确保所有相关方都对质量期望有一致的认知。定期与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进行沟通,分享质量状况和风险,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3. 需求理解问题:

    解决方案: 在项目启动阶段确保对需求有深入的理解,提前参与需求讨论。建立清晰的需求文档和沟通机制,以减少因为需求理解不一致而导致的问题。

在处理这些情况时,沟通和协作是关键。及时的双向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促使团队在共同的目标上保持一致。

遇到争执不要怕,记住批判性思维:清楚--准确、切题--深刻,有意义,有逻辑性--公正、全面

1、检查自身,确保Bug描述清晰:

  • 如果能正确地、高质量地录入一个Bug,那么基本上已经成功地与开发人员沟通了一大半的关于Bug的信息。在提交Bug之前,确保Bug描述中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便开发人员理解问题的本质。这可能包括复现步骤、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等。同时,注意使用清晰的语言和术语,避免歧义。
  • 主动沟通:总有“书难达意”的耐候,这时就需要测试人员主动与开发人员进行沟通了。 如果测试人员发现在写完一个缺陷后,觉得Bug描述不足以清晰传达问题,好像还有很多关于Bug的信息没有表达出来,或者很难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时,可以主动与开发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直接的沟通有助于消除可能的误解,确保开发人员理解问题的上下文。

2、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

  • 用户体验至关重要,确保开发人员了解Bug对用户可能带来的影响,可以促使他们更关注修复。提醒开发人员想象自己是最终用户,是否能够接受这个问题,以激发更多的关注和紧急感。
  • 利用用户故事:将Bug描述嵌入用户故事中,描述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Bug的实际影响。

3、BUG定级要有理有据:

用户角度定级: 考虑用户的体验和影响,尽量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待BUG。用户可能更关注的是功能是否可用,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

流程影响: 考虑BUG是否会影响到整个流程的正常运作。有些BUG可能看似不重要,但可能对流程的顺畅性产生重大影响。

综合评估: 不仅仅看BUG的技术级别,还要考虑业务的重要性、紧急性等因素,综合评估确定BUG的级别。

4、提高自身的技术和业务水平:

在工作中,你会发现同一个bug,资深测试工程师提出和初级测试工程师提出,两者的结果完全不同,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资深测试工程师往往会提出解决方案。而长此以往,权威性逐渐的建立起来,那么开 发人员看到bug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bug,而不是这是一个bug吗?

提出解决方案: 不仅能够指出问题,更能够提供解决方案是一个高级测试工程师的标志。这需要对系统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可能的解决方案的洞察力。除了能提出问题, 你最好也能提出解决方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更让人信服。

积极学习: 持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业务水平,参与培训、研讨会,关注行业动态。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系统和业务流程,提高在测试中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分享经验: 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团队成员,促进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也能够汲取更多经验和见解。

5. Bug评审:当开发人员拒绝接受,不要争吵。

在测试工作中,可能出现即便经过多轮沟通,开发人员依然拒绝接受测试人员提交的Bug。此时,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发起Bug评审,即“三方讨论会”。

会议上干什么?:描述清楚当前的BUG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这个BUG应该由谁来修复?

结论:明确这个BUG到底改不改如果不改,测试报告里面一定要注明;如果要改,由谁去改?时限是多少?什么时候QA验收结束?

该评审需着重考虑两个方面:

(1) 决定如何处理Bug

在决定如何处理Bug的评审中,项目组各方代表应全面参与,通常包括测试代表、开发代表和产品代表。各代表的角色如下:

  • 测试代表: 提供关于Bug的具体表现和严重程度等信息,并提出对Bug的处理建议。注意,测试人员不应仅仅要求修改Bug,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明智的选择,考虑回归测试风险。

  • 开发代表: 从修改缺陷的难度、风险和代价等方面出发,讨论缺陷修改的可行性,并提出初步方案,如果决定修改。

  • 产品代表: 从整体计划和用户要求等方面评估缺陷修改的必要性,提供对修改的时间和版本的意见。

这种评审方式有时被称为“Bug三方讨论会”,其目的是确保各方充分表达观点,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2) 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找出预防的对策

Bug评审不仅仅是对缺陷的处理,还应包括对原因的分析。为了找出Bug出现的真正原因,特别是那些反复出现的Bug,评审过程中你应该:

  • 进行根因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
  • 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同类型的Bug不再出现。

例如,如果某些Bug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引用为空”,而是源于开发人员的编码不规范或编程习惯不佳,那么必须建立起正确的编程方式来预防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Bug发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