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内功篇:内存管理之虚拟内存

一 虚拟内存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内存中同时运行两个程序是不可能的。如果第一个程序在 2000 的位置写入一个新的值,将会擦掉第二个程序存放在相同位置上的所有内容,所以同时运行两个程序是根本行不通的,这两个程序会立刻崩溃。

操作系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这两个程序都引用了绝对物理地址,而这正是我们最需要避免的。 我们可以把进程所使用的地址「隔离」开来,即让操作系统为每个进程分配独立的一套「虚拟地址」,人人都有,大家自己玩自己的地址就行,互不干涉。但是有个前提每个进程都不能访问物理地址,至于虚拟地址最终怎么落到物理内存里,对进程来说是透明的,操作系统已经把这些都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操作系统会提供一种机制,将不同进程的虚拟地址和不同内存的物理地址映射起来。 如果程序要访问虚拟地址的时候,由操作系统转换成不同的物理地址,这样不同的进程运行的时候,写入的是不同的物理地址,这样就不会冲突了。

于是,这里就引出了两种地址的概念:                                                                                           

 ●我们程序所使用的内存地址叫做虚拟内存地址                                                                               

 ●实际存在硬件里面的空间地址叫物理内存地址                                                                               

●操作系统引入了虚拟内存,进程持有的虚拟地址会通过 CPU 芯片中的内存管理单元(MMU)的  映射关系,来转换变成物理地址,然后再通过物理地址访问内存。                                                                                                   

二 内存分段 

虚拟内存分为若干个分段,其中包括代码段、数据段、栈段和堆段。这些部分通常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被动态分配和管理的,如果想再多分几个分段,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内存管理接口或者其他一些方法。

2.1内存分段原理

分段机制下的虚拟内存由两部分组成,段选择因子和段内偏移量。                                                 

●段选择因子:通常由索引和特权级别组成,索引部分指定了要访问的段在段描述符表中的索引位置。CPU使用段选择因子来定位段描述符表中对应的段描述符。                                                   

●段描述符表:分为全局描述符表和局部描述符表。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局部描述符表,局部描述符表存储在进程的PCB中。局部描述符表存储了进程的段描述符信息,比如段描述符的地址等。全局描述符表存在内存的特定位置,他管理所有进程的局部描述符表。                                             

●段描述符:段描述符包含了关于一个段的重要信息,如段的基地址(起始地址),段的长度,段的访问权限(包括对该段的访问权限(读、写、执行)、段的类型(数据段、代码段)、特权级别等信息)等。                                                                                                                                         

●段内偏移量:段内偏移量是相对于所选段起始地址的偏移量,通常是一个32位的值,用于确定所选段内的具体地址。实际偏移量和程序中引用的偏移量相加,得到段内偏移量,将段选择子中的偏移量字段左移 4 位(乘以 16)得到实际偏移量。段内偏移量应该处于8和段边界区间,段边界区间保存在各个段的段描述符中。 最终的物理地址是段基地址加上段内偏移量。

2.2 内存分段的问题

内存分段机制的问题: 1)内存碎片问题 2)内存交换的效率低下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有 1G 的物理内存,用户执行了多个程序,其中: 游戏占用了 512MB 内存,浏览器占用了 128MB 内存,音乐占用了 256 MB 内存。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关闭了浏览器,则空闲内存还有 1024 - 512 - 256 = 256MB。 如果这个 256MB 不是连续的,被分成了两段 128 MB 内存,这就会导致没有空间再打开一个 200MB 的程序。         

这里的内存碎片的问题共有两处地方:                                                                                           

1)外部内存碎片,也就是产生了多个不连续的小物理内存导致新的程序无法被载。                       

 2)内部内存碎片,程序所有的内存都被装载到了物理内存,但是这个程序有部分的内存可能并不是很常使用,这也会导致内存的浪费。                                                                                           针对上面两种内存碎片的问题,解决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解决外部内存碎片的问题就是内存交换。可以把音乐程序占用的那 256MB 内存写到硬盘上,然后再从硬盘上读回来到内存里。不过再读回的时候,我们不能装载回原来的位置,而是紧紧跟着那已经被占用了的 512MB 内存后面。这样就能空缺出连续的 256MB 空间,于是新的 200MB 程序就可以装载进来。这个内存交换空间,在 Linux 系统里,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 Swap 空间,这块空间是从硬盘划分出来的,用于内存与硬盘的空间交换。                                                                   

●再来看看,分段为什么会导致内存交换效率低的问题? 对于多进程的系统来说,用分段的方式,内存碎片是很容易产生的,产生了内存碎片,那不得不重新 Swap 内存区域,这个过程会产生性能瓶颈。 因为硬盘的访问速度要比内存慢太多了,每一次内存交换,我们都需要把一大段连续的内存数据写到硬盘上。                                                         

所以,如果内存交换的时候,交换的是一个占内存空间很大的程序,这样整个机器都会显得卡顿。 为了解决内存分段的内存碎片和内存交换效率低的问题,就出现了内存分页。

 三 内存分页

3.1 内存分页背景     

解决内存分段的缺陷,分段的好处就是能产生连续的内存空间,但是会出现内存碎片和内存交换的空间太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要想出能少出现一些内存碎片的办法。另外,当需要进行内存交换的时候,让需要交换写入或者从磁盘装载的数据更少一点,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个办法,也就是内存分页。

3.2 内存分页机制

分页是把整个虚拟和物理内存空间切成一段段固定尺寸的大小。这样一个连续并且尺寸固定的内存空间,我们叫页。在 Linux 下,每一页的大小为 4KB。                                                                   

●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之间通过页表来映射。                                                                                   

●页表是存储在内存里的,内存管理单元 (MMU)就做将虚拟内存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的工作。   

分页是怎么解决分段的内存碎片、内存交换效率低的问题?                                                           由于内存空间都是预先划分好的,也就不会像分段会产生间隙非常小的内存,这正是分段会产生内存碎片的原因。而采用了分页,那么释放的内存都是以页为单位释放的,也就不会产生无法给进程使用的小内存。 如果内存空间不够,操作系统会把其他正在运行的进程中的「最近没被使用」的内存页面给释放掉,也就是暂时写在硬盘上,称为换出。一旦需要的时候,再加载进来,称为换入。所以,一次性写入磁盘的也只有少数的一个页或者几个页,不会花太多时间,内存交换的效率就相对比较高。更进一步地,分页的方式使得我们在加载程序的时候,不再需要一次性都把程序加载到物理内存中。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虚拟内存和物理内存的页之间的映射之后,并不真的把页加载到物理内存里,而是只有在程序运行中,需要用到对应虚拟内存页里面的指令和数据时,再加载到物理内存里面去。                       

分页机制下,虚拟地址和物理地址是如何映射的?                                                                         在分页机制下,虚拟地址分为两部分,页号和页内偏移。页号作为页表的索引,页表包含物理页每页所在物理内存的基地址,这个基地址与页内偏移的组合就形成了物理内存地址, 总结一下,对于一个内存地址转换,其实就是这样三个步骤:                                                                           

●把虚拟内存地址,切分成页号和偏移量;                                                                                       

●根据页号,从页表里面,查询对应的物理页号;                                                                             

●直接拿物理页号,加上前面的偏移量,就得到了物理内存地址。

四 段页式内存管理

内存分段和内存分页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可以组合起来在同一个系统中使用的,那么组合起来后,通常称为段页式内存管理。 段页式内存管理实现的方式:                                                       

●先将程序划分为多个有逻辑意义的段,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分段机制;                                           

●接着再把每个段划分为多个页,也就是对分段划分出来的连续空间,再划分固定大小的页这样,地址结构就由段号、段内页号和页内位移三部分组成。                                                                   

●用于段页式地址变换的数据结构是每一个程序一张段表,每个段又建立一张页表,段表中的地址是页表的起始地址,而页表中的地址则为某页的物理页号。                                                             

●段页式地址变换中要得到物理地址须经过三次内存访问:                                                                         第一次访问段表,得到页表起始地址;                                                                                               第二次访问页表,得到物理页号;                                                                                                     第三次将物理页号与页内位移组合,得到物理地址。 可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段页式地址变换,这样虽然增加了硬件成本和系统开销,但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四 Linux内存管理

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虚拟地址空间的内部又被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两部分,不同位数的系统,地址空间的范围也不同。比如最常见的 32 位和 64 位系统。                                                 

●32 位系统的内核空间占用 1G,位于最高处,剩下的 3G 是用户空间。                                     

●64 位系统的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都是 128T。                                       

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的区别:                                                                                                           

●进程在用户态时,只能访问用户空间内存。                                                                                     

●只有进入内核态后,才可以访问内核空间的内存。                                                                         

●虽然每个进程都各自有独立的虚拟内存,但是每个虚拟内存中的内核地址,其实关联的都是相同的物理内存。这样,进程切换到内核态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内核空间内存。虽然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虚拟内存,但是在内核空间中,关联的确实是相同的物理内存。也就是说,在物理内存中,操作系统内核的代码和数据结构通常有固定的位置或范围。这意味着,无论哪个进程切换到内核态,都可以访问相同的内核地址空间。内核空间的内容有操作系统内核的各种功能和服务的实现代码,如进程调度、内存管理。内核空间中还存储了许多数据结构,用于管理系统资源和状态,这些数据结构包括PCB等,还有一些内容

  • 18
    点赞
  • 2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3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