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冒泡排序的原理**
冒泡排序就是从序列中的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对相邻的两个元素进行比较,如果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则交换它们的位置。如果前一个元素小于或等于后一个元素,则不交换它们;这一比较和交换的操作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还未排好序的元素为止。
当这样的一趟操作完成时,序列中最大的未排序元素就被放置到了所有未排序的元素中最后的位置上,它就像水中的石块一样沉到了水底。而其它较小的元素则被移动到了序列的前面,就像水中的气泡冒到了水面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该算法被叫做冒泡排序的原因。
以下是Python实现冒泡排序的代码示例:
def bubble_sort(arr):
n = len(arr)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0, n-i-1):
if arr[j] > arr[j+1]:
arr[j], arr[j+1] = arr[j+1], arr[j]
return arr
# 使用示例
array = [64, 34, 25, 12, 22, 11, 90]
sorted_array = bubble_sort(array)
print("Sorted array is:", sorted_array)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bubble_sort
的函数,它接收一个列表arr
作为参数,并返回排序后的列表。外层循环确定需要遍历的次数,内层循环用于比较和交换元素。当内层循环执行完毕后,最大的元素会被"冒泡"到其正确的位置上,下一次外层循环时,将不再包含这个元素,因此需要比较的次数减少,这就是冒泡排序算法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