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微波振荡器的“光子革命”
在5G/6G通信、雷达和精密测量领域,低噪声、高稳定性的微波信号是核心需求。传统电子微波振荡器受限于相位噪声和带宽,而基于光学频率梳(微梳)的微波生成技术虽性能优越,却因体积庞大、依赖外置组件难以实用化。如何将激光器、微梳和微波生成功能集成到芯片上,成为学术界与工业界共同挑战。
技术突破:全混合集成方案
来自中国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发表于《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首次实现了“全混合集成芯片级微波振荡器”,三大核心组件全部“上车”:
1. 高功率DFB激光器:通过“自注入锁定(SIL)技术”,激光线宽从7.8 kHz压缩至“6.9 Hz”,稳定性媲美顶级窄线宽激光器;
2. 超高品质氮化硅微谐振器:Q值超“2500万”,基于正常色散(GVD<0)生成“暗脉冲(platicon)微梳”,重复频率10.7 GHz,功率转换效率高达8%(传统DKS仅0.2%);
3. 110 GHz带宽光电探测器:响应度0.3 A/W,支持毫米波信号生成。
性能炸裂:噪声与尺寸双极限
- 超低相位噪声:在1 kHz/10 kHz/100 kHz偏移频率下,相位噪声低至“-75/-105/-130 dBc/Hz”,载波线宽仅“6.3 mHz”;
- 微型化:整体芯片面积仅76 mm²(约指甲盖大小),功耗与成本可控;
- 噪声抑制机制:利用离散态非线性动力学,对激光电流噪声免疫,相位噪声降低超20 dB,功率提升10 dB。
应用前景:从6G到量子传感
该技术为微波光子学提供了“三高”解决方案:高性能、高集成、高量产潜力。
- 6G通信:支持高频段(如毫米波)低噪声信号生成,助力超高速率传输;
- 光子雷达:提升雷达分辨率与抗干扰能力;
- 量子精密测量:为原子钟、量子传感提供稳定参考信号。
总结:芯片光子的新里程碑
这项研究不仅攻克了微梳系统集成化的难题,更通过创新噪声抑制机制,将微波性能推向新高度。论文代码与数据已开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未来,一颗芯片可能就是一整台微波信号源”——光子集成技术的潜力,远超想象。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5-01795-0
欢迎加入球球群,一起学习交流COMSOL——75292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