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下归因偏误

目录

什么是归因偏误

三维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 (情境)特殊性(distinctiveness)

• (他人)一致性(consensus)

• (个体)一贯性(consistency)

常见的归因偏误现象

自利偏误

正面效应与负面效

群体归因偏误

终极归因偏误

基本归因偏误


在生活和工作上,我们常常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根据特定的思考、行为倾向。从而导致理性或者判断产生偏误。

什么是归因偏误

归因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是高频行为,但人们常常有归因偏误。如评价自己时,把良好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把不良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而在评价他人时则相反,归因良好行为或成功时高估外因,归因不良行为或失败时高估内因。
足够简化的理论才能被思考模式的系统1经常使用,三维归因理论就足够简化。遇事需要归因时,从以下三个维度快速评估一下行为主体(人或组织)、关联方(如果有,也进行一遍三维归因)、行为情境对结果的影响,往往能减少错误归因。

三维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

• (情境)特殊性(distinctiveness)

行为人在不同情境中是否表现不同。

• (他人)一致性(consensus)

其他行为人在相同情境下是否表现相同。

• (个体)一贯性(consistency)

行为人在不同时间是否表现相同。

 

常见的归因偏误现象

自利偏误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环境。把集体行动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多过其他人会归因的程度。

正面效应与负面效

评价喜欢的人的行为时,把他们做好事归因于内在本质,而把他们做坏事归因于环境因素。

评价不喜欢的人的行为时,把他们做好事归因于环境因素,而把他们做坏事归因于内在本质。

群体归因偏误

把个体的特质当作其所属群体的特质,或把个体的行为当作其所属群体的偏好。

终极归因偏误

把问题归因于整个群体,而非群体中的个体。

基本归因偏误

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归因于内在特质(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非外在情境(也许是情势所迫,或这个场所有特殊的潜规则)。

 

如果你对认知偏误想了解的更多的话,你可以查询下百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沛哥儿

您的鼓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