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 理论五:接口vs抽象类的区别?如何用普通的类模拟抽象类和接口?
抽象类和接口能解决什么编程问题?
抽象类不允许被实例化,只能被继承,
抽象类: 代码复用,多态性的优雅实现;
为什么需要接口?它能够解决什么编程问题?
接口:不允许实例化,只能被实现;不包含属性和普通方法,包含抽象方法、静态方法、default 方法;类实现接口时,必须实现抽象方法。
抽象类更多的是为了代码复用,而接口就更侧重于解耦,
如果要表示一种 is-a 的关系,并且是为了解决代码复用问题,我们就用抽象类;如果要表示一种 has-a 关系,并且是为了解决抽象而非代码复用问题,那我们就用接口。
09 | 理论六:为什么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有必要为每个类都定义接口吗?
“接口”就是一组“协议”或者“约定”,
“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这条原则的另一个表述方式,是“基于抽象而非实现编程”。后者的表述方式其实更能体现这条原则的设计初衷。在软件开发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需求的不断变化,这也是考验代码设计好坏的一个标准。越抽象、越顶层、越脱离具体某一实现的设计,越能提高代码的灵活性,越能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好的代码设计,不仅能应对当下的需求,而且在将来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仍然能够在不破坏原有代码设计的情况下灵活应对。而抽象就是提高代码扩展性、灵活性、可维护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这条原则的另一个表述方式,是“基于抽象而非实现编程”。后者的表述方式其实更能体现这条原则的设计初衷。我们在做软件开发的时候,一定要有抽象意识、封装意识、接口意识。越抽象、越顶层、越脱离具体某一实现的设计,越能提高代码的灵活性、扩展性、可维护性。
2. 我们在定义接口的时候,一方面,命名要足够通用,不能包含跟具体实现相关的字眼;另一方面,与特定实现有关的方法不要定义在接口中。
3.“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这条原则,不仅仅可以指导非常细节的编程开发,还能指导更加上层的架构设计、系统设计等。比如,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的“接口”设计、类库的“接口”设计。
10 | 理论七:为何说要多用组合少用继承?如何决定该用组合还是继承?
为什么不推荐使用继承?
一方面,徒增了编码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违背了我们之后要讲的最小知识原则(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也叫最少知识原则或者迪米特法则),暴露不该暴露的接口给外部,增加了类使用过程中被误用的概率。
继承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继承层次过深、继承关系过于复杂会影响到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组合相比继承有哪些优势?
我们可以利用组合(composition)、接口、委托(delegation)三个技术手段,一块儿来解决刚刚继承存在的问题。
表示 is-a 关系,支持多态特性,代码复用。而这三个作用都可以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来达成。比如 is-a 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组合和接口的 has-a 关系来替代;多态特性我们可以利用接口来实现;代码复用我们可以通过组合和委托来实现。所以,从理论上讲,通过组合、接口、委托三个技术手段,我们完全可以替换掉继承,在项目中不用或者少用继承关系,特别是一些复杂的继承关系。
装饰者模式(decorator pattern)、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等都使用了组合关系,而模板模式(template pattern)使用了继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