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阅读记录

简单记录一下阅读的书籍啦 ~~~

1、《反惰性 50个方法让你具有超强行动力》

  • 清晨起床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洗发水或者沐浴露去冲个热水澡吧。(自己喜欢的。。。很重要)
  • 不要被时间追赶,要追逐时间
  • 细分工作,做到数据可量化(最好头一天晚上进行)
  • 面对正式场合,太紧张。降低要求,说到要点,转换为期待
  • 不知道如何做事时,可以先模仿成功人士
  • 要将学习中需要用到的东西就放在眼前
  • 要制定一些让人感到满足又能够产生行动力的奖励
  • 可以穿戴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在顺利场合,检查一下自己的佩戴或者使用过的物品
  • 关注一些与自己目标一致的社交网络账号(不要掉进了信息茧房了啊)
  • 品尝热乎的东西会让人变积极
  • 可以读一些商业类的书籍,或者自我启发类的书籍
  • 注意说话时的语言措辞要积极向上。如果不小心说了消极的话,可以用但是来挽回一下。

2、《了不起的我》

开启行为的改变

  • 关于改变,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该由我自己负责。花更多的时间接待来访者,这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

所以,选择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很难,要面对很多焦虑,也需要勇气。可是,没有什么比走一条很难的路更能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了。

关于改变,每个人都有选择。这个选择,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自省。

  • 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经验

我们需要用新经验来强化我们的选择效果,正方向

  •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

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这也是一种心理舒适区。

  • 心理免疫的X光片:看清心中的恐惧

案例1:艾米在会议上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她想改变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更自信的表达自己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经常附和别人;说话很小声…
3.潜在的好处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
4.内心重大假设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起冲突

改变是一种支持性的探索,既需要勇敢,也需要安全和可控。

  • 检验人生假设: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觉得一件东西很重要,就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在背后抱怨。哪怕时间很紧张,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东西,别人才会认真对待。在背后抱怨,等于把责任推卸给了别人。

  • 小步子原理: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在往前看和往回看时,看到的东西进程不一样。往前看,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用奇迹提问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让它实现,这个策略就叫小步子原理。

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改变的过程就是这样,我们心里有目的地,可是在行动上,智能看清脚下。也许有一天回过头,我们会发现,走着走着,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

  • 培养“环境场”: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所谓“场”,就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场”其实是:环境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历史。

其实呀,图书馆是我的场,一直都是。

  • 情感触动:改变最重要的动力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能够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所以,你对自己还好吗?你在想起自己的时候,是带着厌恶和憎恨,还是爱和同情呢?如果你还在内疚和自责中自我折磨,也许,你应该放弃和自己之间的战争了,就像一个士兵终究要解甲归田一样。

  • 第二序列改变:改变真的有效吗

接纳自我其实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什么?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推动思维的进化

  • 心智模式

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如果这件事做成了,就会加深“我能应付”的信念——这是一种积极的循环。反之,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可能会拖延、想退路、找借口。最后事情没有完成,会加深“我做不到”的信念——这是一种消极的循环。

防御型心智模式有三种典型表现: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 僵固型思维:强调“我很强”

放下自我,与真实世界互动:
“你来这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是为了学习技能。学习技能,就是要学着把自己放下。”

人总是兜兜转转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好像搞清楚这个就能获得成长。所以我们会很在意自己聪不聪明。
现在我会觉得,聪明不是我们的特性,而是我们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的特性。

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无法接纳自我)

应该思维分为两种: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与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致。

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显示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

人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 绝对化思维:习得性无助(深陷挫折,无法自拔)

因为他们的思维会被另一个问题带走:这件事对我重要吗?
这是人自然分配注意力的原则,人的习惯,是思考一件事重不重要,而不是思考这件事能不能控制。而这种思考方式,会把他们的目光引到对最终结果的担忧上,而不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上。

就算一件事很重要,但那又怎样呢?因为它很重要,我们就能控制它吗?还是因为它很重要,我们就应该担心它呢?如果是前者,就是一种典型的应该思维。如果是后者,我们任由担心引发焦虑,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控制权。

控制的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多使用近的思维。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所以你一直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固守原有的东西,不断重复自己,这样是安全的,可是很无聊。另一种是承认自己所知的是局部知识,对自己的无知保持敏感,给自己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答案。这些问题会逼着你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会经历很多痛苦,因为你会发现原有的东西总是不对的,可你会一直进化,会变得有趣、深刻而复杂。

  •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控制的两分法: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这么说来,知道自己不知道,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