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发作时心率可高达 150 - 250 次 / 分钟,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PSVT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可能患病,且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不定。发作时,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PSVT 发作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绞痛、晕厥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PSVT 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虽能控制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不良反应,且无法根治。非药物治疗中的射频消融术(RFCA)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方法,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心脏穿孔、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还可能出现术后复发的情况。因此,如何精准评估 PSVT 患者的手术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是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大模型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够整合多源医疗数据,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精准的支持。在 PSVT 的治疗中,利用大模型预测术前、术中、术后及并发症风险,有助于医生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优化手术方案和麻醉方案,加强术后护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1.2 研究目的与目标
本研究旨在利用大模型技术,实现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并发症风险的精准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麻醉方案和术后护理方案,同时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具体目标如下:
风险预测:收集和整理 PSVT 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构建多源数据集。利用大模型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建立 PSVT 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实现对患者风险的精准评估。
方案制定:根据风险预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包括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消融靶点的选择等;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舒适;制定个性化的术后护理方案,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康复指导等。
技术验证:通过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验证大模型预测技术在 PSVT 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比较使用大模型预测技术前后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评估该技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既往 PSVT 患者的临床资料,用于模型的训练和初步验证;前瞻性研究则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模型,对新收治的 PSVT 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和治疗方案制定,并跟踪随访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医院病例库:收集医院心内科、急诊科等科室收治的 PSVT 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心脏超声、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术后护理记录等。
监测设备数据:收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和术后监护期间的生命体征数据,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这些数据通过监护设备实时记录并存储在医院信息系统中。
随访数据:通过电话随访、门诊复诊等方式收集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情况等随访数据,以评估患者的远期预后。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概述
2.1 定义与分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类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特点为突发突止,发作时心率通常在 150 - 250 次 / 分钟之间 ,且发作起始与终止较为突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PSVT 的发生主要源于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异常,导致心脏冲动形成或传导异常,进而引发快速性心律失常。
根据发病机制和解剖学基础,PSVT 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AVNRT 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基于房室结内存在两条不同电生理特性的传导径路,即快径和慢径。正常情况下,心脏冲动沿快径下传,当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冲动在快径遇到不应期而受阻,转而沿慢径下传,由于慢径传导缓慢,使得冲动在慢径传导的过程中,快径有足够时间恢复兴奋性,从而冲动又从快径逆传至心房,形成折返激动,持续的折返激动便导致了 AVNRT 的发作。临床上,AVNRT 最为常见的类型是慢 - 快型,即冲动由慢径路前传、快径路逆传形成折返型心动过速,此型在 PSVT 各类中最为多见,患者发作时心率多在 160 - 200 次 / 分之间,多数患者心脏无器质性病变。较少见的类型为快 - 慢型。
AVRT 则是由于心脏存在房室旁路(Kent 束),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与房室旁路共同构成折返环路。当心脏冲动下传时,一部分冲动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至心室,另一部分冲动则沿房室旁路下传,由于房室旁路传导速度快,使得心室提前激动,同时,冲动又从房室旁路逆传至心房,再次激动心房,形成折返激动,引发 AVRT。AVRT 又可分为顺向型和逆向型,顺向型 AVRT 最为常见,其折返路径为心房→房室结→心室→房室旁路→心房,心电图表现为 QRS 波群形态正常;逆向型 AVRT 相对少见,折返路径为心房→房室旁路→心室→房室结→心房,心电图表现为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除了 AVNRT 和 AVRT 外,PSVT 还包括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等其他类型,但这些类型相对较为少见 。
2.2 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
PSVT 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折返机制、自律性增加和触发活动等。折返机制是 PSVT 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如上述 AVNRT 和 AVRT 的发生均与折返机制密切相关。折返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条件:一是存在解剖或功能上的环路,如房室结内的快径和慢径、房室旁路与正常房室传导系统构成的环路等;二是传导途径存在单向阻滞,使得冲动只能沿一个方向传导;三是环路内存在缓慢传导,保证冲动在传导过程中,先前阻滞的部位有足够时间恢复兴奋性,从而使冲动能够再次折返,形成持续的心动过速。
自律性增加也是 PSVT 的发病机制之一。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其自律性最高,能够控制心脏的节律。然而,当心脏的某些部位,如心房肌、房室结等,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自律性异常增高时,这些部位就可能成为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引发心动过速。常见导致自律性增加的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洋地黄中毒等疾病,这些病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自律性异常升高。
触发活动同样可引发 PSVT。触发活动是指在动作电位的后电位中,由于 Ca²⁺内流或 Na⁺内流增加,导致细胞内 Ca²⁺或 Na⁺浓度升高,从而引起的心律失常。当细胞内离子浓度异常升高时,可使心肌细胞产生异常的电活动,触发额外的冲动发放,进而导致心动过速的发生。触发活动常见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疾病状态下。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SVT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中青年人群居多。根据美国 Marshfield 流行病调查区的资料,PSVT 的年发病率约为 35/10 万,患病率约为 2.25‰ 。在性别分布方面,PSVT 的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近。PSVT 的发病还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预激综合征等)、非心脏疾病(发热、贫血、甲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电解质紊乱等),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饮酒、喝咖啡或浓茶、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和药物因素(使用洋地黄等药物)。这些因素均可通过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 PSVT 的发病风险。
2.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PSVT 发作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主要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基础心脏状况。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患者可明显感觉到心脏快速而强烈的跳动,常伴有心慌、不安的感觉;胸闷,胸部出现压迫感或不适感;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刺痛或压榨样疼痛;头晕,由于心率过快,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症状;乏力,身体感到疲倦、无力,活动耐力下降。严重者可能出现晕厥,突然意识丧失,摔倒在地,这是由于严重的脑部供血不足所致;休克,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出现休克症状,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意识模糊等;甚至猝死,在极少数情况下,PSVT 发作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PSVT 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ECG)检查,发作时的心电图是确诊 PSVT 的重要依据。典型的 PSVT 心电图表现为:心率通常在 150 - 250 次 / 分钟之间,节律规则;QRS 波群形态大多正常,时限一般小于 0.12 秒,但当存在束支传导阻滞或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 波群可增宽变形;P 波形态常与窦性 P 波不同,且 P 波与 QRS 波群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在不同类型的 PSVT 中,P 波的位置和形态有所差异 。例如,在 AVNRT 中,P 波常埋藏于 QRS 波群内或紧随 QRS 波群之后,不易辨认;在 AVRT 中,顺向型 AVRT 的 P 波位于 QRS 波群之后,逆向型 AVRT 的 P 波则位于 QRS 波群之前。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对于诊断 PSVT 也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Holter 可以连续记录患者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 PSVT 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此外,对于一些难以确诊的病例,还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检查,通过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插入心脏,记录心脏各部位的电活动,诱发心动过速发作,从而明确心动过速的类型、发病机制和折返路径,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除了心电图相关检查外,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心脏标志物、超声心动图、胸部 X 线及 CT 检查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明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例如,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查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胸部 X 线和 CT 检查有助于了解肺部情况,排除肺部疾病对心脏的影响 。
三、大模型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测中的应用
3.1 大模型技术原理与特点
本研究采用的大模型基于深度学习中的神经网络架构,特别是 Transformer 架构。Transformer 架构摒弃了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一些局限性,通过自注意力机制(Self - Attention Mechanism),使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时,能够关注输入序列中的任意位置,而无需像 RNN 那样按顺序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模型处理长序列数据的能力和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捕捉数据中的上下文依赖关系。
在训练方式上,大模型通常采用无监督预训练和有监督微调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在大规模的无标签医疗数据上进行预训练,让模型学习到通用的医学知识和特征表示。这些无标签数据来源广泛,包括大量的临床病历、医学影像、医学文献等。通过预训练,模型能够自动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丰富的特征,例如疾病的症状特征、影像特征、病理特征等。然后,利用收集到的 PSVT 患者的有标签数据,对预训练模型进行微调。在微调过程中,模型针对 PSVT 这一特定疾病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学习,进一步优化模型参数,使其更准确地适应 PSVT 的预测任务。
大模型具有强大的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能够整合多源异质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半结构化数据(如病历中的文本描述)和非结构化数据(如心电图图像、心脏超声图像等)。它可以自动从这些复杂数据中提取出关键特征,无需人工进行繁琐的特征工程。例如,在处理心电图图像时,大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出心电图中的各种波形特征、节律特征等,这些特征对于判断 PSVT 的类型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病历文本时,大模型可以提取出患者的症状描述、诊断信息、治疗过程等关键信息,并将其与其他数据进行融合分析 。
此外,大模型还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数据集和临床场景中表现出较好的性能。这是因为在大规模数据上的预训练使模型学习到了广泛的医学知识和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未知的情况。同时,大模型还具备可扩展性,随着新的医疗数据不断产生,可以通过持续学习的方式对模型进行更新和优化,使其不断提升预测性能。
3.2 模型构建与训练
数据收集与筛选是模型构建的基础。我们从多家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中收集了大量 PSVT 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病史(既往心脏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症状(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体征(心率、血压、心脏听诊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等)、心电图数据(包括发作时和发作间期的心电图)、心脏超声数据等。为了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排除了数据缺失严重、诊断不明确或存在错误的数据记录。
数据预处理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模型输入的格式。对于结构化数据,如年龄、性别等,我们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其取值范围在一定区间内,便于模型学习。对于文本数据,如病历中的症状描述和诊断信息,我们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首先进行分词处理,将文本分割成一个个单词或词语,然后使用词嵌入(Word Embedding)技术,如 Word2Vec 或 GloVe,将每个单词转换为低维的向量表示,使文本数据能够被模型理解和处理。对于图像数据,如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图像,我们进行了图像增强处理,包括旋转、缩放、裁剪、归一化等操作,以增加数据的多样性,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时,将图像数据转换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