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 c/C++ 编译的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栈区( stack )—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 、堆区( heap )—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 OS 回收。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呵呵。
3 、全局区(静态区)( static )— 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程序结束后由有系统释放。
4 、文字常量区 — 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 、程序代码区 — 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例子程序: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栈:在 Windows 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 WINDOWS 下,栈的大小是 2M (也有的说是 1M ,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 overflow 。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申请效率的比较:
栈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堆是由 new 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另外,在 WINDOWS 下,最好的方式是用 VirtualAlloc 分配内存,他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是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快内存,虽然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灵活。
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栈: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 C 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
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堆: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有程序员安排。
char* mallocChar()
{
char a[] = "demonstrate the malloc!";
int len = strlen(a);
char *b = (char *)malloc(sizeof(a));
strcpy_s(b,len+1,a);
//return a;此时返回一个栈指针,栈自己控制不了,退出函数后释放掉,因此会造成错误!但编译不会提示错误。
return b;
}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char* pa = mallocChar();
wcout<<pa<<endl;
if(pa != NULL)
{
delete[] pa;
pa = NULL;
}
system("PAUSE");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