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转载的很有意思的文章

创业这个词,往往让人立即联想到车库、彻夜不眠、震惊世界的新产品、一夜暴富⋯⋯其实对于我这种风险厌恶的人来说,这些会让很多人心跳加速趋之若鹜的东西,恰好是让我多年来避之惟恐不及的原因:我喜欢靠两手两脚靠头脑做事,不喜欢靠肾上腺素做事。 但创业真的是肾上腺素驱动吗?企业家精神就等价于灵感加赌性吗?当麦罗说我具有“entrepreneurship”的时候,我感到很困惑。 Eric Ries这本《 Lean Startup 》给这些关于创业、关于企业家、关于企业家精神的都市神话画上了句号。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扎实的工作,是一项可以学习和练习的技术,而不是灵光一闪和孤注一掷。这个基调,就让这本书很对我的胃口。 首先一个问题:什么是创业?很多人提到这个词,用的都是一个联合词组:辞职创业。这本书首先告诉我们:成熟的大企业未必缺乏企业家精神;创业也不一定非要辞职。Ries认为,所谓创业,指的是(1)一个社会组织(2)在极端不确定的情况下(3)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成熟的企业具有更多的经验、更高的视角和更丰富的资源,以及对于创新的迫切需求。在一个成熟企业内部的一个小环境中创业,至少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关于“如何创业”的问题,Ries的关键词是“Build-Measure-Learn”。所有的创业者都关注“Build”,但缺少了创新度量(Innovation Accounting)和经过验证的学习(Validated Learning),就没有办法知道一个猜想是否正确,更没有办法知道基于这个猜想正在build的东西是否正确,于是创业就会退化成“运气+肾上腺素”。缩短交付周期,尽快获得反馈,再加上 Measure Anything 的技术,这些都是创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Ries的创业技术有一组源自丰田的精益方法作为指导。在我看来最要紧的还是几件根本的东西:(1)缩小批量;(2)需求拉动生产;(3)自働化;(4)现场管理;(5)5个Why。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用5个Why解决问题的过程: 1.问5个Why,找到问题的根因; 2.针对每个Why所在层面的原因,分别找到解决方案; 3.根据问题的严重性,对解决方案进行部分投资。 和丰田讲“针对根因”不同,这里的解决方案不仅针对根因,也针对表象,而且在由表及里的各个层面都有措施。所谓“部分投资”,说白了就是:大问题多花精力,小问题少花精力。于是5个Why就成了创业团队天然的限速阀,帮助团队保持可持续的速度。 其他有趣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对成长阶段各种成长引擎的分析就很精彩。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创业团队的结构属性:(1)紧张但可靠的资源;(2)独立发展的授权;(3)对结果的个人承诺。在成熟企业的体系中创业,这几点是必须多加留意的。 和最近读的几本书一脉相通,这本书也是一个典型的实干者作品:放下想当然,做实验,快速反馈,度量,学习。读到这样的实干者作品会让我感到心里舒服:一方面它会告诉你,前面的路很艰辛;另一方面它会告诉你,这里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神秘配方或者不可复制的人格特质,你需要的就是动手动脚动脑筋,专心踏实去做事。这个调调,确实很对我这个土象星座的胃口。 Posted by gigix Filed in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跑偏的 February 13th, 2012 这三年听了很多很多关于 认识偏差 的东西,似乎很多由认知偏差理论嫁接出来的跨学科研究都很热门。于是看得越多就越觉得迷惑:究竟认知偏差是什么,为什么?本着读书要从根子上读的精神,找来了 Kahneman 的两篇论文: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引起偏差的一个原因是懒惰的大脑太容易被启发(heuristic):大脑喜欢抽象出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认为一眼看上去具有相似性的两个东西更有可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却会对明显的概率视而不见。(记得在某个科幻小说里看到,说人的大脑先天就是不善于考虑概率的。)即使在尝试思考概率的时候,大脑又会偷懒地认为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最具可得性(availability)的例子是概率较高的。由于人脑是如此不善于用数字来思考,随便一个数字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大脑的估算锚定(anchoring)在一个偏高或者偏低的范围。 不过我觉得第二篇文章更有趣。它讲的是,不光由于大脑偷懒会造成偏差,完全合理的思维也会造成认知偏差。首先,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效用曲线是凹曲线,这很容易理解。而且,人类倾向于厌恶损失,因此第三象限(损失)的斜率大于第一象限(收益)。我认为对损失的厌恶也是从生存竞争中进化来的:人能损失的东西有限,太大胆的赌徒有更大的几率把命输掉,所以剩下来的我们通常都认为少赚一点没关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这两个合理的思维特征正是很多认知偏差的根源。因为“损失”和“收益”首先就不是严格定义的:你必须基于一个初始状态,才能谈论在此基础上的损失或者收益。通过设定不同的初始状态,大脑就会对“损失”和“收益”有不同的认知,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打破效用的不变性(invariance)。效用的不变性在心理学意义上是如此脆弱,以至于很多经济学意义上的推论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根本就是幻想。例如这么一个问题: 请在以下两个选项之间做选择: (1)25%机会赢240元,75%机会输760元 (2)25%机会赢250元,75%机会输750元 很容易,对吧?那么再来个复杂点的: 以下有两个选择。请先看完全题,然后再做选择。 选择一:请在以下两个选项之间做选择: A. 不用赌,马上得到240元 B. 25%机会赢1000元,75%机会什么都赢不到 选择二:请在以下两个选项之间做选择: C. 一定会输掉750元 D. 25%机会不输钱,75%机会输掉1000元 而且(再一次)我们的大脑确实不善于思考概率。当概率进入很小或者很大的区间时,大脑的判断就会明显跑偏。简单说来,我们倾向于把小概率事件看得比它实际发生的可能性要大,从而为之付出额外的成本(俗话说“落袋为安”或者“蚀财免灾”都有这个意思)。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你参加一个游戏节目,有75%的机会在第一轮被淘汰,进入第二轮则可以选择奖金。如果进入第二轮,你会选择以下的哪个: A. 不用赌,马上得到3000元 B. 80%机会得到4500元 再来个简单的问题: 你会选择以下的哪个? (1)25%机会得到3000元 (2)20%机会得到4500元 通过调整对初始状态的描述,可以故意地让概率进入很小或者很大的区间,从而使大脑产生对概率的明显错估。彩票和保险就是基于这个原理的。调整初始状态来改变对损失和收益的认知、改变对概率的认知,都是对问题的框定(frame)。 最后想感叹一下:果然读书就要从根子上读,两篇文章就把两三年来脑子里模模糊糊的一些东西理清了。先找到根子再开始读书,会节省很多时间。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还没发现的话,文中的两组问题,分别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呈现方式。你对同一件事做出了前后一致的选择吗?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