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知识要点1-概述与体系结构

1.计算机网络概述

1.1概念

计算机网络就是一些互联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2组成

主要有硬件、软件、协议三大部分

硬件主要有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双绞线、光纤等)、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和通信处理机(网卡等)

软件主要包括各种实现资源共享的软件和方便用户使用的各种工具软件(如网络操作系统、邮件收发程序、FTP程序、聊天程序等),软件部分多属于应用层

协议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如同交通规则一般,协议规定了网络传输数据时所遵循的规范

从工作方式看,计算机网络可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到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由大量的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服务

从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通信子网由各种传输介质、通信设备和相应的网络协议组成,它使网络具有数据传输、交换、控制和存储的能力,实现联网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向网络用户提供共享其他计算机上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服务。

1.3功能

数据通信

资源共享(包括软件、数据和硬件)

分布式处理(把负荷过重计算机系统的任务分配给网络中其他计算机)

提高可靠性(互为替代机)

负载均衡

1.4分类

按分布范围

1.广域网WAN:长距离通信,连接各结点交换机的是高速链路,通信容量大,传统上使用交换技术

2.城域网MAN:大多采用以太网技术

3.局域网LAN:一般用微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链路连接,覆盖范围小,传统上使用广播技术

4.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将电子设备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

按传输技术

1.广播式网络:所有联网计算机都共享一个公共通信信道,发送分组时所有计算机都能听到,但计算机将通过检查目的地址决定是否接收该分组。局域网、广域网中的无线、卫星通信网络基本都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

2.点对点网络: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没有直接连接的通过中间节点接收、存储和转发

是否采用分组存储转发与路由选择机制是两种网络的重要区别,广域网基本都属于点对点网络

按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由网中节点(路由器、主机等)与通信链路(网线)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的网络结构,主要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星型、总线型和环型网络多用于局域网,网状结构多用于广域网

1.总线型网络:用单根传输线把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网容易、通信效率不高、故障敏感

2.星型网络:每个终端或计算机都以单独的线路与中央设备(路由器或交换机)相连,便于集中控制和管理,成本高

3.环形网络:所有计算机接口设备连接成一个环,环中信号单向传输

4.网状网络:每个节点至少有两条路径与其他结点相连,多用于广域网,可靠性高、控制复杂、成本高

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可以互联为更复杂的网络

按使用者

1.公用网: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

2.专用网:某个部门专门为本单位建造的网络

按交换技术:交换技术是指各台主机之间、各通信设备之间或主机与通信设备之间为交换信息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和交换装置的方式

1.电路交换网络:在源结点和目的结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通路用于传送数据,包括建立连接、传输数据和断开连接三个阶段,最典型的是传统电话网络

2.报文交换网络(存储-转发网络):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校验码等辅助信息,然后封装成报文,整个报文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后,再转发给下一结点,直到目的结点

3.分组交换网络(包交换网络):将数据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中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组成分组,以存储-转发方式传输

现在的主流网络基本上都可视为分组交换网络

按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和无线,有线网络可分为双绞线网络、同轴电缆网络等,无线网络分为蓝牙、微波、无线电类型等

1.5性能指标

带宽(Bandwidth):原指通信线路中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比特/秒

时延(Delay):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总时间,由四部分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总时延是这四部分的和。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一般可忽略不计,高速链路,提高的仅是数据发送速率而非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结点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传输链路所需的时间
  • 发送时延 = 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信道宽度指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可传送的最大比特数)
  •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电磁波传播速度
  •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一些必要的处理花费的时间,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
  • 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路由器确定转发端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

时延带宽积: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出了多少个比特,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x信道带宽,表示链路可以容纳的比特数量

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吞吐量(Throughput):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速率(Speed):网络中的速率是指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数据传输速率或比特率,b/s,bit/  ,bps

信道利用率:某一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是有数据通过的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2.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把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如何用软件和硬件实现计算机网路的功能。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各层次中,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元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都分为两个部分:

服务数据单元(SDU):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

实际网络中,物理层的PDU称为比特,数据链路层的称为帧,网络层的为分组,传输层的为报文段

在各层间传输数据时,把从第n+1层收到的PDU作为第n层的SDU,加上第n层的PCI,变成了第n层的PDU。两台主机通信时,对等层在逻辑上有一条直接信道,表现为不经过下层就把信息传送到对方。

2.2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

1.协议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Network Protpcol),控制的是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不对等实体间没有协议。协议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部分组成。

语法:规定了传输数据的格式

语义:规定了所要完成的功能,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及做出何种应答

同步:规定了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时序关系等,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完整的协议通常应具有线路管理(建立、释放连接)、差错控制、数据转换等功能

2.接口

接口是同一结点内相邻层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每层只能为紧邻的层次之间定义接口。在典型的接口上,同一结点相邻两层的实体通过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进行交互。服务是通过SAP提供给上层使用的。

3.服务

服务是指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对等实体在协议的控制下,使得本层能为上一层提供服务,但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上层使用下层所供的服务时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OSI参考模型中称为服务原语,分为四类:

请求(Request):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请求完成某项工作

指示(Indication):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指示用户做某件事情

响应(Response):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作为对指示的响应

证实(Confirmation):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作为对请求的证实

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分类: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可以分为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TCP一种面向连接服务的协议。

无连接服务不需要建立连接,直接发送,无法保证通信的可靠性,IP、UDP是无连接服务的协议

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

可靠服务是指网络具有纠错、检错、应答机制,能保证数据正确、可靠地传送到目的地

不可靠服务中网络只是尽量正确、可靠地传送。因此对于提供不可靠服务的网络,其正确性和可靠性要由应用和用户来保障,从而转换为可靠的服务。

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

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向发送方给出相应的应答,应答由传输系统内部自动实现。通常是接收到数据错误时发送否定应答,文件传输服务是一种有应答服务。

接收方收到数据后不自动给出应答,但可由高层实现。WWW服务中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发送的页面文件后不给出应答。

2.3 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1.OSI参考模型

由ISO提出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简称OSI参考模型。共有7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低三层称为通信子网,是为联网而附加的通信设备,完成数据的传输功能;高三层统称为资源子网,相当于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的处理功能。传输层承上启下。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的传输单位是比特,功能是在物理媒体上为数据端设备透明地传输原始比特流。物理层主要定义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的物理与逻辑连接方法,所以物理层协议也称物理层接口标准,有EIA-232C、EIA-TIA RA-449、CCIT的X.21等。

物理层主要研究的内容:

规定通信链路与通信结点连接的电路接口的参数,如机械形状和尺寸、交换电路的数量和排列等

规定通信链路上传输的信号的意义和电气特征,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对应

传输信息所利用的物理媒体,双绞线、光缆和无线信道等,不在物理层协议内,属于更底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任务是将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功能概括为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传输管理等。

差错控制功能:由于外界噪声的干扰,原始的物理连接在传输比特流时可能发生错误。两个结点间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可以检测出这些差错。

流量控制:在两个相邻结点间传送数据时,由于两个结点性能的不同,数据发送速率和接收速率不匹配,会出错,降低传输线路效率。数据链路层可以控制这两个结点传输速率相等。

广播式网络在数据链路层要控制对共享信道的访问,通过特殊的子层---介质访问子层实现。

典型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有SDLC、HDLC、PPP、STP和帧中继等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的传输单位是数据包,关注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关键问题是对分组进行路由选择,并实现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和网际互联等功能。

结点A在向结点B传输一个分组时,有很多条可以选择的路由,网络层的作用就是根据网络的情况,利用相应的路由算法计算出一条合适的路径,使分组可以顺利到达结点B。

流量控制和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含义一样。

差错控制:是通信两结点之间约定的特定检错规则,如奇偶校验码,接收方根据规则检查接收到的分组,有错时,能纠错纠错,不能纠错就丢弃,确保向上层提交的数据都是无误的。

拥塞控制:网络中的结点都处于来不及接收分组而要丢弃大量分组的情况时,网络就处于拥塞状态,是的网络中的结点间无法正常通信。网络层要采取一定措施来缓解拥塞。

因特网有大量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Router)相互连接起来。因特网的主要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和许多路由选择协议,因特网的网络层也称网际层或IP层。

网络层的协议有IP、IPX、ICMP、IGMP、ARP、RARP和OSPF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也称运输层,传输单位是报文段(TCP)或用户数据报(UDP),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功能是为端到端连接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包括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服务质量、数据传输管理等。

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是点到点的通信,传输层提供的是端到端的通信。点到点可以理解为主机到主机之间的通信,一个点是指一个硬件地址或IP, 网络中参与通信的主机是通过硬件地址或IP地址标识的;端到端的通信是指运行在不同主机内的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一个进程由一个端口来标识。

使用传输层的服务,高层用户可以直接进行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从而忽略通信子网的存在。一台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进程,传输层也具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复用是指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传输层的服务,分用是指传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

传输层的协议有TCP、UDP

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允许不同主机上的各个进程之间进行会话。会话层利用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务,翔表示层提供它的增值服务。这种服务称为会话,也称建立同步(SYN),主要为表示层实体或用户进程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

会话层负责管理主机间的会话进程,包括建立、管理及终止进程间的会话,可以使用校验点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主要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数据格式转换)。不同机器采用的编码和表示方法不同,使用的数据结构也不同。为使不同表示方法的数据和信息之间能相互交换,表示层采用抽象的标准方法定义数据结构,并采用标准的编码形式。数据压缩、加密和解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数据表示变换功能。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的界面。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参考模型环境的手段。用户的实际应用多种多样,就要求应用层采用不同的应用协议来解决不同类型的应用要求。

典型的协议有用于文件传送的FTP、用于电子邮件的SMTP、用于万维网的HTTP

2.TCP/IP模型

ARPA在研究ARPAnet时提出了TCP/IP模型,依次为网络接口层(对应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对应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TCP/IP得到广泛应用而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网络接口层的作用是从主机或结点接收IP分组,并把它们发送到指定的物理网络上。主机必须使用某种协议与网络连接,以便在其上传递IP分组。具体的物理网络既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局域网,也可以是电话网、SDH、ATM等公共数据网络。

网际层(主机-主机)是TCP/IP体系结构的关键部分。网际层将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为之独立的选择合适的路由,但不保证各个分组有序地到达,各个分组的有序交付由高层负责。网际层定义了标准的分组格式和协议,即IP。

传输层(应用-应用或进程-进程)的功能是使发送端和目的端主机上的对等实体进行会话。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

  1.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段,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
  2. 用户数据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无连接的,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只尽最大努力交付。

应用层(用户-用户)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如虚拟终端协议(Telnet)、文件传输协议(FTP)、域名解析服务(DNS)、电子邮件协议(SMTP)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IP协议是因特网中的核心协议;TCP/IP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同时TCP/IP也允许IP协议在有各种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

3.两种模型的比较

都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都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都可以解决异构网络的互联。

OSI参考模型的最大贡献就是精确地定义了三个主要概念:服务、协议和接口,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很吻合。OSI参考模型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的通信。而TCP/IP模型认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问题,因此它在网际层仅有一种无连接的通信模式,但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两种模式。

学习计算机网络时,采用只有5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使用通信协议栈进行通信的结点的数据传输过程。每个协议栈的最顶端都是一个面向用户的接口,下面各层是为通信服务的协议。用户传输一个数据报时,通常给出用户能够理解的自然语言,然后通过应用层,自然语言会被转化为用于通信的通信数据。通信数据到达传输层,作为传输层的数据部分(传输层SDU),加上传输层的控制信息(传输层PCI),组成传输层的PDU,然后交到网络层,就这样层层下放,层层包裹,最后形成的数据报通过通信线路传输,到达接收方结点协议栈,接收方再逆向地把包裹拆开,然后把收到的数据提交给用户。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