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遇见IT(极客之车专刊)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6143.html

作者: | 发表时间:四月 - 22 - 2012  | 分类:特别策划

汽车制造一直是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并且一直保持着自我创新,然而发展到今天汽车的创新将会与IT发生必然联系,当汽车遇见IT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或许会是颠覆产业链的。

汽车是交通工具,相信以往不会有人质疑这个判断,但是当IT与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并且将会对汽车工业造成深远的影响时,或许汽车就不再单纯是个交通工具,而是具备运算与通信能力的终端。

为什么汽车工业遇见的一定是IT?看看科幻电影吧:里面的主人公总会拥有一台独特的座驾,而这个座驾的功能早就已经超出一部车的范畴,而是一个最大号的智能终端,一台可以交流的拥有人工智能的半机器人,抑或是一部人体的多媒体外设。

科幻电影的刻画多少反映了人类对于汽车的渴求与想象早就超越了“交通工具”这一范畴,如果汽车厂商不关心如何把车制造的更为智能,那么机会或许只能留给谷歌、苹果,甚至是Facebook了。

事实上,他们已经在蠢蠢欲动了:2010年初谷歌开始着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个噱头罢了,但到了2012年3月这部车居然拿到牌照获准上路了,并测试行驶了16万公里,虽然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内华达州,但是应该引起全球汽车厂商注意的是,尽管发动机也很重要,可消费者的眼球已经不会仅仅被发动机吸引了。

无独有偶,在今年2月美国大名鼎鼎的科技期刊《wired》也把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搬上了封面。只不过这一次出现了汽车厂商的身影,或许是嗅到了来自IT公司的威胁,德国大众与斯坦福大学(注意,这是一所位于硅谷并且与现代IT技术有着深厚渊源的大学)合作开发了这款名为“Junior”无人驾驶汽车。

这是一件足以触动产业链上所有人神经的事情。

首先是老搭档wintel(微软和英特尔)代表的芯片厂商和操作系统厂商,在PC出货不断萎缩的今天,他们终于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安装进汽车了;紧接着是诸如IBM这类IT解决方案供应商也会不遗余力地打造专属于汽车厂商的方案;而最贴近消费者的一层无非是对无人驾驶汽车极为积极的谷歌,作为应用提供商,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不仅仅让消费者在PC和其他计算终端上依赖他们的服务,这种依赖还要延伸到汽车上。当然,如果你愿意想远一点的话,在社交无孔不入的今天,facebook也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无人驾驶并不遥远

如果看过航空题材的影视作品大家应该对“自动驾驶”并不陌生,在飞机上似乎无人驾驶技术先行一步,但事实上这里所说的自动驾驶仍然需要人,只不过是自动驾驶仪操作飞机,而飞行员操作自动驾驶仪。

而回到汽车上“自动巡航”功能也曾出现在高端车上,让驾驶员无需操作油门踏板就能保证汽车以某一固定的预选车速行驶的控制系统。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行驶时,一打开巡航控制开关,系统就能够根据道路行驶阻力的变化,自动地增减发动机油门的开度,使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一定,给驾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可以得到较好的燃油经济性。

其实,与上述例证类似,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并不遥远。其原理就是通过将汽车每个零部件装上传感器,通过自动控制装置实现自动操控,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汽车具备数据运算与通信功能,可以用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思路来进一步了解这一点:对谷歌而言,公路以及交通信息都是数据,它所要做的就是收集包括这些数据在内的所有与汽车行驶相关的数据进入其数据库,它并不需要叫汽车如何去自动驾驶,而是在庞大的数据收集工作完成后利用算法计算出规则控制汽车行驶。因此,并非汽车自己学会了开车,而是谷歌的这些规则控制所有自动装置令汽车可以实现自动驾驶。

设计一台会跑的电脑,这是IT公司们的想法,而与谷歌略有不同的是,汽车厂商所期望的一直以来是延续了“自动巡航”的思路,就是让汽车像电脑一样运算,通过实现自动泊车、自动换挡等方式解放司机,而这些需要依赖IT技术来解决。

无论谷歌还是大众他们正在走到一条路径上来,IT与汽车必将发生联系。

为什么需要无人驾驶汽车

只顾着看手机或者打瞌睡结果追尾了,到了岔路口不知道究竟该怎么走,因为违反了交通规则被警察拦住……

这些驾驶经历总让人尴尬。还不仅仅如此,有研究表明93%的车祸都是由人为错误造成的,因此通过研发更为智能的汽车不仅可以避免上述不愉快,很有可能可以挽救驾驶员性命。

事实上,谷歌与大众设计无人驾驶汽车的初衷也并不是真的不要人坐在车上了,而是希望将人从驾驶中解放。具体实现方式就是使汽车可以感测周围环境并自动行驶,但是目的地仍然是由人来设置,只是不必进行机械操作。虽然摄像头和传感器是无人驾驶汽车以及目前智能汽车所采用的主要技术,但一项更为前瞻的叫做光达(LIDAR)的遥测技术正应用于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上。

谷歌这款无人驾驶汽车采用丰田普锐斯为原型车,配备了Velodyne LIDAR公司生产的光达传感器,使用64个每分钟旋转900周的激光头,在汽车周围形成360度的视角。此外,这款车前方还有3个雷达传感器,后方和前挡风玻璃上分别有一个高分辨率摄像头,用以即时反映汽车周围的情况。谷歌表示,这套系统可以生成汽车周围物体和区域的全面图像,加以分析并预测其未来动向,每秒进行20次分析。

如果这些技术名词太过晦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让你更为清楚的了解智能汽车到底怎么去工作:这些摄像头就像给车装上了眼睛,而传感器则是比人类触觉更为灵敏的感应器官,将传感器连在一起形成的车内物联网则是车的血管和神经系统,还需要与“大脑”也就是运算设备相连,同时通过网络与背后庞大的数据库交换数据,就相当于一位菜鸟司机向一位老手求教的过程,总之通过IT技术使得汽车早就成为了与人类似的半机器人。

汽车厂商沦为给IT公司打工?

此前有人提出,未来汽车厂商会给英特尔、微软和IBM这些IT巨头打工。事实上,他们是担心此前在手机制造业领域所发生的苹果颠覆产业链的事件再一次发生在汽车产业里。由于苹果iPhone的出现,手机产业的核心价值不再是手机制造,而是基于硬件的应用,要实现这些应用就需要借助苹果的平台以及硬件。

能否抵挡住由于IT介入所改变和所带来的冲击?这是汽车厂商们的担忧。然而事实上,无论汽车厂商是否担忧,IT厂商们已经开始瞄准这一市场了。除了谷歌以外,其他几家IT巨头也并没闲着。

在2010年英特尔的IDF(信息技术峰会)上提出未来将着重发展嵌入式领域,而汽车信息娱乐系统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在汽车中嵌入芯片使其具备运算功能,同时利用开发平台丰富该平台上适合于汽车的各类应用,其目的是实现“每车一芯”,使汽车成为真正实现运算功能的终端。

IBM也不再仅仅限于通过IT技术帮助汽车厂商提升管理和生产效率,而是将触角直接伸向了他们的产品——汽车。据IBM介绍,在美国已经有了类似的应用:分析驾驶者的驾驶行为来决定你的车险金额是多少,通过车内电子元器件实现长期跟踪,然后利用采集回的信息来分析驾驶行为,判断你可能出意外的百分比,概率有多高,通过这种方式来决定车险金额。IBM大中华区工业事业部汽车钢铁及电子行业总经理毛维东说:“这只是车联网的一部分,我们看到车联网更强调信息的共享、及时,它可能会对整个IT产业带来很大的变革。”

当然,这也将给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变革:传统方式是通过销售汽车赚钱,但是随着信息量逐渐增多,车主上路时将会产生巨大的新需求:开车的同时要拨电话、看微博,但是又不安全?我的车上要是有Siri(苹果公司语音控制功能)就好了!一定有人会这样想,而这正是未来变革的契机所在。更远一步想,在SNS横扫一切的时候,汽车这一伴随性如此之强的应用场景岂可错过,更何况GPS几乎成为标配的汽车天然就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应用的最佳载体。

因此,在这一新的产业链中,玩家不再仅有汽车厂商、IT厂商、网络和通信运营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都希望从中获得商业价值。因此这一市场将从纯产品销售市场转变成为服务导向的市场,而谁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谁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就更强。这与智能手机的思路如出一辙,消费者不再惦记着究竟是谁提供了网络、谁生产了产品,而是在乎谁提供了服务。

由此来看,汽车厂商沦为给IT公司打工也并非完全的杞人忧天,不然大众也不会如此积极地与斯坦福大学合作拿出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或许有一点他们已经注意到,那就是人类关于车的一切想象,早就与车本身交通工具的属性相去甚远,也许最优秀的发动机工程师永远无法造出一辆让人们满意的未来座驾,想象力的留白很可能属于IT厂商,谷歌、苹果、甚至Facebook再次映入脑海。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