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数据库日志

 

目录

1.日志介绍

2. 日志作用

3. 日志分类

Mysql数据库日志

4 .日志讲解

一、innodb引擎中的redo/undo log是什么

二、什么是binlog

三、binlog的三种模式

5. 日志原理

事务的原语操作

延迟的数据库修改redo

立即的数据库修改undo + redo

缓冲区管理

日志缓冲

数据库缓冲

操作系统在缓冲区管理的作用

检查点

静态检查点

动态检查点

对比

6 日志应用


1.日志介绍

数据库都具有事务日志,用于记录所有事务以及每个事务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事务日志是数据库的重要组件,如果系统出现故障,则可能需要使用事务日志将数据库恢复到一致状态。删除或移动事务日志以前,必须完全了解此操作带来的后果。
事务日志支持以下操作:

    恢复个别的事务。
    在 SQL Server 启动时恢复所有未完成的事务。
    将还原的数据库、文件、文件组或页前滚至故障点。
    支持事务复制
    支持备份服务器解决方案。

那时有两个痛点:1,某个用户电脑忽然断电,数据写入不完整,导致大家都不能用了;2、多个用户对同一条记录进行写操作,或读与写不致,或ID增量重号。

现在的数据库系统(Oracel、DB2、MS sql、Mysql等)都支持多用户,所有的数据库系统(包括Exchange),都是把数据先写到日志中,等某个时机(比如:确认commit)后再写到数据库记录中,日志是数据库最重要的数据之一,理解日志是相当重要的。为什么要用日志呢?就是要解决Foxfro多用户的痛点一啊。
日志一般分成Undo与Redo:Undo一般用于事务的取消与回滚,记录的是数据被修改前的值,Redo一般用于恢复已确认但未写入数据库的数据,记录的是数据修改后的值,例如:数据库忽然断电重启,数据库启动时一般要做一致性检查,会把已写到Redo的数据但未写入数据库的数据重做一遍。

数据库系统如何来确认哪些数据需要redo或undo呢?那就需要一个检查点(checkpoint),在系统中一般有一个表或一个控制文件来记录检查点,日志是按顺序一直写下去的,检查点设置后,只需要比对检查点之后的数据就可以了。

2. 日志作用

修改数据库时候,客户端发送一个update命令,数据库服务器收到update请求,数据库引擎首先会把表里面的数据先按照8页一个盘区的方式读到缓存里面,读入缓冲区后,就要在硬盘的日志文件中记录数据修改的操作过程以及原始参数,然后根据客户端的要求修改缓冲区中的数据,最后检查点程序向数据库中写入已经提交的事务(一次或者多次数据的修改,也就是批处理数据的修改,这样减少写盘的次数,提高效率)。如果内存里面的数据经过了修改,但是没有写入磁盘,也就是没有和磁盘里面的数据同步,这就是脏数据了。

当你的数据在内存当中但是还没有写入硬盘的数据库中的时候,突然断电了,假如这时候有个银行帐户的转帐,如果发生这种事情的话,银行系统一般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以前是通过填写单子的方式来保证避免这种问题,现在都是通过日志来保证的,因为先是写入日志,然后才在内存中修改数据,日志中有个叫做检查点的东西,这个checkpoint后面的数据为脏数据块,证明没有写入硬盘,下一次启动系统后,会检查日志中的脏数据块记录,然后把他们再重新作一遍。

Oracle中用的是还原模式,不是归档模式,如果执行delete from删除的话,如果是完全还原模式的话,删除的所有数据都必须记录日志,sqlserver中全表的删除是不写日志的,这是简单的还原模式,无法还原了。

3. 日志分类

数据库日志主要分为普通日志、重点日志两种类型

Mysql数据库日志

MySql日志类型解析说明
错误日志(error log)当数据库启动、运行、停止时产生该日志
普通查询日志(general query log)客户端连接数据库执行语句时产生该日志
二进制日志(binary log)当数据库内容发生改变时产生该日志,也被用来实现主从复制功能
中继日志(relay log)从库上收到主库的数据更新时产生该日志
慢查询日志(show query log)SQL语句在数据库查询超过指定时间时产生该日志
DDL日志(metadata log)执行DDL语句操作元数据时产生该日志

4 .日志讲解

一、innodb引擎中的redo/undo log是什么

  • redo
    介绍redo 日志是什么时,需要先回顾一下操作数据库数据的逻辑,一般是这样:首先,从数据库文件中找到记录,文件一般是按照一种特定的格式存放,比如页,然后加载整页数据到内存,在内存中进行数据的操作(脏页)然后将脏页同步回文件,一般不会立即将脏页刷回到磁盘,这样会产生大量的随机IO操作,性能低下,如果不立即刷回磁盘,那么当服务器挂掉后,存放在内存中的数据会丢失,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也就无从持久化。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引入了redo日志。

  • undo
    undo日志是取消操作,用于事务回滚,将数据恢复到修改之前的状态,InnoDB的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就是基于undo来实现的 (原子性)

小结:redo与undo是MySQL存储引擎级别的日志,俗称事务日志,与事务的实现息息相关

二、什么是binlog

数据库的任何变化(创建表,更新数据库,对行数据进行增删改),都以二进制文件的方式记录在主库的Binary Log(即binlog)日志文件中,(对于select操作则不会被记录到binlog里,因为它并没有修改数据库的数据),binlog是在事务最终commit前写入的,在MySQL主从复制中就是依靠binlog来实现。

三、binlog的三种模式

  • row:
    基于行的模式,记录的是行的变化,很安全。但是binlog会比其他两种模式大很多,在一些大表中清除大量数据时在binlog中会生成很多条语句,可能导致从库延迟变大。
  • statement:
    基于SQL语句的模式,某些语句和函数如UUID, LOAD DATA INFILE等在复制过程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甚至出错。
  • mixed:
    混合模式,根据语句来选用是statement还是row模式。

5. 日志原理

事务的原语操作

在事务系统的运行当中,有三个地址空间供元素存储:

  • 磁盘空间
  • 缓冲区
  • 事务的局部地址空间。

一个简单的读、修改X元素操作的流程如:事务到缓冲中读取元素X,如果命中,则读取事务局部地址空间并返回,如果未命中,则先将相关页从磁盘读入缓冲区。事务在它的局部地址空间中修改元素X,然后写入缓冲区,再从缓冲区写入磁盘。当然缓冲区的数据也可能不是立即拷贝入磁盘的,这取决于具体的缓冲区管理策略。
为了便于描述,我们描述了4个操作原语:

  • INPUT(X):将包含数据库元素X的磁盘块拷贝到内存缓冲区
  • READ(X,t):将数据库元素X拷贝到事务的局部变量t。更准确地说,如果包含数据库元素X的块不在内存缓冲区中,则首先执行INPUT(X)。接着将X的值赋给局部变量t。
  • WRITE(X,t):将局部变量t的值拷贝到内存缓冲区中的数据库元素X。更准确地说,如果包含数据库元素X的块不在内存缓冲区中,则首先执行INPUT(X)。将着将t的值拷贝到缓冲区中的X。
  • OUTPUT(X):将包含X的缓冲区拷贝到回磁盘。

日志记录

  • <Ti start>
  • <Ti, Xj, V1, V2>
  • <Ti commit>
  • <Ti abort>

日志必须放在稳定存储器上(99.999%不会丢失)

延迟的数据库修改redo

  • 日志仅需记录数据项的新值

  • 所有日志(包含commit)写到稳定缓存器后,再执行真正的更新write操作缩短日志记录的时间

  • 恢复时redo同时包含 <Ti start><Ti commit> 的事务

立即的数据库修改undo + redo

  • 允许在事务仍处于活跃时,就输出到数据库

  • 日志需记录数据项的原始值与新值

  • Ti执行任何write操作前,先写日志

  • 与数据项B相关的日志写到稳定缓存器后,才执行output(B)操作

  • 恢复时同时采用redo与undo机制
    1.redo同时包含 <Ti start><Ti commit> 的事务(可能已提交事务尚未执行output操作
    2.undo只包含 <Ti start> 的事务

缓冲区管理

日志缓冲

遵循先写日志规则。
日志只允许以附加的方式写入数据。日志块最初在主存中创建,像数据块一样也由缓冲区管理,在确当的时刻,日志块会从缓冲区写入到磁盘。

数据库缓冲

虚拟内存换页的时候,会(由操作系统)输出块B1,在B1输出前,应当先输出与块B1相关的日志记录到稳定存储器

操作系统在缓冲区管理的作用

方法一:数据库保留部分主存为缓冲区,对其管理,而不是让操作系统管理(然而几乎所有操作系统都完全控制主存区)
方法二:在操作系统的虚拟内存中实现缓冲区,会导致输出两次,一是在操作系统换页时,一是在数据库系统进行

检查点

静态检查点

  1. 停止接受新的事务
  2. 等待所有当前的活动事务提交或终止,并且在日志文件中写COMMIT或ABORT记录。
  3. 将日志刷新到磁盘
  4. 写入日志记录<CKRT>,并再次刷新记录。
  5. 重新开始接受新事务。
    当恢复时,扫描到<CKRT>日志时,就不需要继续扫描日志记录了。

动态检查点

静态检查点的缺点在与,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等待活跃事务的完成,在用户系统看来似乎是静止了。非静态检查克服了该缺点,在做检查点时允许新事务进入。步骤如下:
1) 写入日志记录<START CKPT(T1,……,Tk)>.其中T1,……,Tk为活跃事务。
2) 等待T1,……,Tk每一个事务提交或终止,但允许其它事务开始。
3) 当T1,……,Tk都已完成时,写入日志记录<END CKPT>并刷新日志。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从日志尾部开始扫描日志。根据扫描过程中先遇到<END CKPT>记录还是<START CKPT(T1,……,Tk)>记录,有两种情况。

1) 如果先遇到<END CKPT>记录。所有未完成的事务在<START CKPT(T1,……,Tk)>记录后开始,只要扫描到<START CKPT(T1,……,Tk)>就不需要继续扫描了。<START CKPT(T1,……,Tk)>前的记录是可以截断的。

2) 如果先遇到<START CKPT(T1,……,Tk)>,那么崩溃发生在检查点过程中。未完成事务只可能是到达<START CKPT(T1,……,Tk)>前遇到的那些,以及T1,……,Tk在崩溃前未完成的那些。因此只要继续扫描到未完成事务中最早的那个事务的开始就行了。
一个通常的规律是,一旦<END CKPT>记录到了磁盘,我们就可以将上一个<START CKPT>记录前的日志删除了。

对比

都是先output日志再output数据库元素
undo:每write一条日志,write一次数据项更新,日志记录旧值,
redo:write完所有日志,再延迟更新write数据项,日志记录新值

6 日志应用

一:事务系统

  1.事务的工作模型

  事务必须满足原子性,所封装的操作或者全做或者全不做。

  事务管理系统需要做两件事,1)让日志系统产生日志,2)保证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满足ACID特性。

    事务管理管理器控制查询处理器的执行、控制日志系统以及缓冲区。日志在缓冲区生成,日志管理器在一定的时候控制缓冲区的刷盘操作。当系统崩溃的时候,恢复管理器就被激活,检查日志并在必要时利用日志恢复数据。

  2.事务的原语操作

  在事务系统的运行当中,有三个地址空间供元素存储:1)磁盘空间、2)缓冲区、3)事务的局部地址空间。

  一个简单的读、修改X元素操作的流程如:事务到缓冲中读取元素X,如果命中,则读取事务局部地址空间并返回,如果未命中,则先将相关页从磁盘读入缓冲区。事务在它的局部地址空间中修改元素X,然后写入缓冲区,再从缓冲区写入磁盘。当然缓冲区的数据也可能不是立即拷贝入磁盘的,这取决于具体的缓冲区管理策略。

  为了便于描述,我们描述了五个操作原语:

  1) INPUT(X):将包含数据库元素X的磁盘块拷贝到内存缓冲区

  2) READ(X,t):将数据库元素X拷贝到事务的局部变量t。更准确地说,如果包含数据库元素X的块不在内存缓冲区中,则首先执行INPUT(X)。接着将X的值赋给局部变量t。

  3) WRITE(X,t):将局部变量t的值拷贝到内存缓冲区中的数据库元素X。更准确地说,如果包含数据库元素X的块不在内存缓冲区中,则首先执行INPUT(X)。将着将t的值拷贝到缓冲区中的X。

  4) OUTPUT(X):将包含X的缓冲区拷贝到回磁盘。

3.应用

  假设银行系统数据库中有两个元素,元素A(表示用户1的余额,值为1000,单位:RMB)与元素B(表示用户2的余额,值为500,单位:RMB)。这时候用户1需要向用户2转帐50元。相应的过程为:

  A := A – 50;

  B := B + 50;

  执行之前,两个用户的总余额为1500(1000+500),两个操作执行成功之后总余额还是1500(950+550)。处于一致性状态。

  如果只有前一条执行成功,那总额只为1450(950+50)。处于不一致状态。

  为了避免这种不一致状态,我们需要将这两个操作封装成一个事务T。

  我们将这两个操作分解为原语操作。如下:

  READ(A,t); t := t-50; WRITE(A,t);

  READ(B,t); t := t+50; WRITE(B,t);

  OUTPUT(A); OUTPUT(B) //这两个OUTPUT原语操作由缓冲区管理器发出。

  表1给出了这8个原语操作的执行步骤,给出了每一步中A和B的内存值、磁盘拷贝的值以及事务T地址空间中局部变量t的值

表1: 一个事务的步骤及其对内存和磁盘的影响

 

 

步骤

 

动作

 

t

 

内存A

 

内存B

 

磁盘A

 

磁盘B

 

1

 

READ(A,t)

 

1000

 

1000

 

 

 

1000

 

500

 

2

 

t := t-50

 

950

 

1000

 

 

 

1000

 

500

 

3

 

WRITE(A,t)

 

950

 

950

 

 

 

1000

 

500

 

4

 

READ(B,t)

 

500

 

950

 

500

 

1000

 

500

 

5

 

t := t+50

 

550

 

950

 

500

 

1000

 

500

 

6

 

WRITE(B,t)

 

550

 

950

 

550

 

1000

 

500

 

7

 

OUTPUT(A)

 

550

 

950

 

550

 

950

 

500

 

8

 

OUTPUT(B)

 

550

 

950

 

550

 

950

 

550

 

  在表1中不难发现,只要所有的这些步骤都执行成功,数据库的一致性就能得到保持。如果在执行OUTPUT(A)前系统发生了故障,那么磁盘上存储的数据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就好象事务T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如果故障在OUTPUT(A)后而在OUTPUT(B)前发生,那么数据就会处于不一致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磁盘中A为950,B为500)。我们不能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可以安排当这些情况发生时对问题进行修复-----或者A为1000、B为为500,或者A为950,B为550。

  二:undo日志

  1.概述

  日志是日志记录的一个序列。在多事务的数据库系统中,每个事务有若干个操作步骤。每个日志记录记载有关某个事务已做的某些情况。几个事务的行为可以是“交错的”,因此可能是一个事务的某个步骤被执行,并且其效果被记录到日志中,接着执行另外一个事务的某个步骤并记入日志,接着可能接着做第一事务的下一个步骤,也可能执行另外一个事务的某个步骤。依次类推。事务的交错执行使日志更复杂,因为仅在事务结束后记载事务的全过程是不够的。

 如果系统崩溃,恢复管理器就被激活,检查日志以重建数据库的一致性状态。恢复时,有些事务的工作将会重做,它们写到数据库的新值会重写一次。而另外一些事务的工作将被撤消,数据库被恢复,将仿佛这些事务从来没执行过一样。

  Undo日志是日志类型的一种,这类日志仅仅进行第二类修复。对于要被撤消的事务,因为不能肯定它对数据库的修改是否已经写到磁盘中,所以对于该事务的所有更新都将被撤消,数据库恢复到事务发生以前的状态。

  2.日志记录

  日志只允许以附加的方式写入数据。日志块最初在主存中创建,像数据块一样也由缓冲区管理,在确当的时刻,日志块会从缓冲区写入到磁盘。

  关于undo记录形式有四种:

  1) : 这一记录表示事务T开始

  2) : 事务T已经完成。

  3) : 事务T不能成功执行。

  4) : 事务T改变了数据库元素X的值,元素X原来的值为v。

  3.undo日志规则

  要想让undo日志能使我们从系统故障中恢复,事务必须遵循两条规则。

  规则1)如果事务T改变了数据库元素X,那么形如的日志记录必须在X的新值写到磁盘前写到磁盘

  规则 2)如果事务提交,则其COMMIT日志记录必须在事务改变的所有数据库元素已写到磁盘后再写到磁盘,但应尽快。

  简单概括,undo日志系统顺序如下:

  1) 指明所改变数据库元素的日志记录

  2) 改变的数据库元素自身

  3) COMMIT日志记录。

  4.应用

  对于前面所举的例子(A转帐50元给B帐号),如果使用了undo日志系统,则相关的工作流程如表2如下。

表2:undo日志系统的工作原理

 

步骤

 

动作

 

t

 

内存A

 

内存B

 

磁盘A

 

磁盘B

 

undo日志

 

1

 

 

 

 

 

 

 

 

 

 

 

 

 

<START T>

 

2

 

READ(A,t)

 

1000

 

1000

 

 

 

1000

 

500

 

 

 

3

 

t := t-50

 

950

 

1000

 

 

 

1000

 

500

 

 

 

4

 

WRITE(A,t)

 

950

 

950

 

 

 

1000

 

500

 

<T, A, 1000>

 

5

 

READ(B,t)

 

500

 

950

 

500

 

1000

 

500

 

 

 

6

 

t := t+50

 

550

 

950

 

500

 

1000

 

500

 

 

 

7

 

WRITE(B,t)

 

550

 

950

 

550

 

1000

 

500

 

<T, B, 500>

 

8

 

FLUSH LOG

 

 

 

 

 

 

 

 

 

 

 

 

 

9

 

OUTPUT(A)

 

550

 

950

 

550

 

950

 

500

 

 

 

10

 

OUTPUT(B)

 

550

 

950

 

550

 

950

 

550

 

 

 

11

 

 

 

 

 

 

 

 

 

 

 

 

 

<COMMIT T>

 

12

 

FLUSH LOG

 

 

 

 

 

 

 

 

 

 

 

 

 在表2,我们可以看到FLUSH LOG这个命令。该命令的用于强制将还没有刷盘日志记录写到磁盘上。对于步骤8执行之前,三个undo记录(,,)是存储在缓冲区中的(这样描述是为将问题简单化),执行步骤8之后,三条undo记录便写入了磁盘日志文件。在步骤12再次执行FLUSH LOG命令时,只将未刷盘的日志记录写入磁盘。

  步骤9、10,在前面已经描述过,是将数据库元素的修改从缓冲区写入到磁盘文件,因为WRITE操作仅仅是将修改反应到缓冲区中(这样描述也是为了将问题简单化)。 

 关注步骤8,执行完步骤8之后,将满足undo的规则1(如果事务T改变了数据库元素X,那么形如的日志记录必须在X的新值写到磁盘前写到磁盘)。在我们真正将数据库元素A与B的修改反应到磁盘前,我们已经将它们对应的与写入到磁盘日志文件。

  关注步骤11与步骤12,执行它们将满足undo的规则2(如果事务提交,则其COMMIT日志记录必须在事务改变的所有数据库元素已写到磁盘后再写到磁盘,但应尽快)。我们已经将数据库元素A与B的修改反应到磁盘上,接着可以写入来表示事务T的成功执行,但是该日志记录还在缓冲区中,所以我们在步骤12执行FLUSH LOG进行日志刷盘。

  5.使用undo日志进行数据库的恢复

  现在假设系统故障发生了。有可能给定事务的某些数据库更新已经写到磁盘上,而同一事务的另外一些更新尚未到达磁盘。如果这样,事务的执行就不是原子的,数据库状态就可能不一致。这时候,我们就有必要使用日志将数据库恢复到一致的状态。

  比如,在表2中,如果故障发生在步骤9之后、步骤10之前。数据库的状态就是不一致的。

  恢复管理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将事务划分为已经提交事务和未提交事务。如果在日志中,根据undo的规则2,事务T所做的全部改变在此之前已经写到磁盘上,因此当故障发生时,该事务T不可能导致数据库的不一致状态。

  然而,假设在日志中,只有记录,而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记录。那么就有可能在崩溃前,事务的某些修改已经反应到磁盘上,而另外一些修改可能未发生或者还在缓冲区中。这种情况下,T是一个未完成的事务,因为必须被撤消。也就是说,T所做的任何修改都必须恢复为原来的值。Undo的规则1使该想法可以成为可能,因为在修改数据刷盘之前,日志文件中已经保存了修改数据的原先值。对于,只需要将X的值恢复为v就行了(我们不必检查数据库中X现有值是否为v)。

  日志中可能有一些未提交的事务,并且甚至可能有一些未提交的事务修改了X,所以恢复时采用从日志文件尾向前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记住所有有或记录的事务T。同时在随后的扫描中,如果它看见,则:

  1) 如果T的COMMIT记录已被扫描到,则什么也不做。

  2) 否则,将数据库中元素X的值改为v。在做完这些操作后,为以前未中止且未完成的每个事务T写入一个日志记录,然后刷新日志。

  对于表2,作如下分析:

  1)崩溃在第12步后发生。因为日志记录已经写入日志文件。当恢复时,不需要处理T事务。

  2)崩溃发生在11步和12步之间。日志中记录了三条记录:、以及。当恢复管理进行向后扫描时,首先遇到记录,于是它将B在磁盘上的值存为500。接着它遇到记录,于是它将A在磁盘上的值存为1000。最后记录被写到日志中且日志被刷新。

  3)崩溃发生在第8步和第11步之间。情况2一样。

  4)崩溃发生在第8步之前。日志系统中只有一条记录:。记录被写到日志中且日志被刷新。(实际上,在实际系统中,可能其他的事务执行FLUSH LOG操作,而将事务T的日志记录写入磁盘中,如果是这样的话,日志中可能已经写入和,对于这种情况,执行情况2的恢复就行。实际上这些细节不影响undo的恢复效用,为了简单起见,忽视这些情况)。

  6.静态检查点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恢复时需要检查整个日志。当采用undo类型的日志时,一旦日志记录被写入日志文件,事务T的日志记录就可以忽视了。但是此时事务T却不能截断日志,因为事务是交替执行的,如果这时将日志截断,可能丢失活动着的事务的日志记录。

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周期性地对日志做检查点。步骤如下:

  1)停止接受新的事务

  2)等待所有当前的活动事务提交或终止,并且在日志文件中写COMMIT或ABORT记录。

  3)将日志刷新到磁盘

  4)写入日志记录,并再次刷新记录。

  5)重新开始接受新事务。

  当恢复事,扫描到日志时,就不需要继续扫描日志记录了。

  例如:假设日志开始时是这样的:

 

<START T1>

 

<T1, A, 5>

 

<START T2>

 

<T2, B, 10>

  这时候,我们做一个检查点。等待事务T1和事务T2都完成,才在日志文件中写记录。检查点做完后,可以接受新的事务,这里为事务T3,T3执行了一些操作,此时系统崩溃了。日志文件的内容如下:

 

<START T1>

 

<T1, A, 5>

 

<START T2>

 

<T2, B, 10>

 

<T2, C, 15>

 

<T1, D, 20>

 

<COMMIT T1>

 

<COMMIT T2>

 

<CKPT>

 

<START T3>

 

<T3, E, 25>

 

<T3, F, 30>

  恢复时,从文件尾部开始扫描,因为T3是未完成事务,则将磁盘上F的值存为前值30、磁盘上E的值存为前值25。当扫描到日志记录时,我们知道没有必要检查以前的日志记录了,并且数据库状态的恢复已经完成。

  7.非静态检查点

  静态检查点的缺点在与,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等待活跃事务的完成,在用户系统看来似乎是静止了。非静态检查克服了该缺点,在做检查点时允许新事务进入。步骤如下:

  1) 写入日志记录.其中T1,……,Tk为活跃事务。

  2) 等待T1,……,Tk每一个事务提交或终止,但允许其它事务开始。

  3) 当T1,……,Tk都已完成时,写入日志记录并刷新日志。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从日志尾部开始扫描日志。根据扫描过程中先遇到记录还是记录,有两种情况。

  1) 如果先遇到记录。所有未完成的事务在记录后开始,只要扫描到。就不需要继续扫描了。前的记录是可以截断的。

2) 如果先遇到,那么崩溃发生在检查点过程中。未完成事务只可能是到达前遇到的那些,以及T1,……,Tk在崩溃前未完成的那些。因此只要继续扫描到未完成事务中最早的那个事务的开始就行了。

  一个通常的规律是,一旦记录到了磁盘,我们就可以将上一个记录前的日志删除了。

  例如:假设日志开始时是这样的:

 

<START T1>

 

<T1, A, 5>

 

<START T2>

 

<T2, B, 10>

  现在我们决定做一非静态检查点。因为事务T1和T2是活动的,我们写入记录。在等待T1和T2完成时,事务T3开始了。

  执行到崩溃时,日志记录可能如下(对应恢复的第一种情况):

 

<START T1>

 

<T1, A, 5>

 

<START T2>

 

<T2, B, 10>

 

<START CKPT(T1,T2)>

 

<T2, C, 15>

 

<START T3>

 

<T1, D, 20>

 

<COMMIT T1>

 

<T3, E, 25>

 

<COMMIT T2>

 

<END CKPT>

 

<T3, F, 30>

  对于这种情况,恢复时,从尾部开始检查日志。T3是未完成的事务,将磁盘上的F值恢复为值30。发现记录,知道所有未完成的事务从前一个START CKPT开始。继续扫描,将磁盘上E的值恢复为25。继续扫描,发现没有其它已开始但尚未提交的事务。恢复完成。

  当然,崩溃时的日志记录可能是另外一种格式,如下: 

 

<START T1>

 

<T1,  A, 5>

 

<START T2>

 

<T2, B, 10>

 

<START CKPT(T1,T2)>

 

<T2, C, 15>

 

<START T3>

 

<T1, D, 20>

 

<COMMIT T1>

 

<T3, E, 25>

  对于这种情况,崩溃发生在检查点过程中。向后扫描,确定T3然后又确定T2是未完成事务,并撤消它们所做的修改。当到达时,我们知道其它可能未完成的事务只有T1了,但是T1的记录已经发现。我们也发现了。所以我们只要继续扫描到记录,并在此过程中将磁盘B的值恢复成10。

三:redo记录

  1.概述

  Undo是恢复的一种策略,但是不是唯一的策略。

  Undo日志的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在所有修改数据没有写到磁盘前,不允许提交该事务。有时,让修改的数据页暂时缓冲在主存中,是可以节省磁盘IO的;只要在崩溃的时候有日志用来恢复。

  2.redo日志的规则

  Redo日志用新值表示数据元素的更新,而undo日志使用的是旧值。Redo日志的表示:事务T为数据库元素X写入新值v。

  Redo日志系统的规则只有一条:

  规则1:在修改磁盘上任何数据库元素X之前,要保证所有与X这一修改相关的日志记录,包括更新记录以及记录,都必须出现在磁盘上。

  Redo日志顺序如下:

  1) 指出被修改元素的日志记录

  2) COMMIT日志记录

  3) 改变的数据元素自身。

  3.应用

  对于前面所举的例子(A转帐50元给B帐号),如果使用了undo日志系统,则相关的工作流程如表3如下。

表3:redo日志系统的工作原理

 

 

步骤

 

动作

 

t

 

内存A

 

内存B

 

磁盘A

 

磁盘B

 

undo日志

 

1

 

 

 

 

 

 

 

 

 

 

 

 

 

<START T>

 

2

 

READ(A,t)

 

1000

 

1000

 

 

 

1000

 

500

 

 

 

3

 

t := t-50

 

950

 

1000

 

 

 

1000

 

500

 

 

 

4

 

WRITE(A,t)

 

950

 

950

 

 

 

1000

 

500

 

<T, A, 950>

 

5

 

READ(B,t)

 

500

 

950

 

500

 

1000

 

500

 

 

 

6

 

t := t+50

 

550

 

950

 

500

 

1000

 

500

 

 

 

7

 

WRITE(B,t)

 

550

 

950

 

550

 

1000

 

500

 

<T, B, 550>

 

8

 

 

 

 

 

 

 

 

 

 

 

 

 

<COMMIT T>

 

9

 

FLUSH LOG

 

 

 

 

 

 

 

 

 

 

 

 

 

10

 

OUTPUT(A)

 

550

 

950

 

550

 

950

 

500

 

 

 

11

 

OUTPUT(B)

 

550

 

950

 

550

 

950

 

550

 

 

  与记录的是新值。只有所有相关的日志记录被刷盘(步骤9),才允许将A与B的新值写到磁盘。步骤10与11在日志刷盘之后立即将数据修改写到磁盘,而实际中为了提高IO命中率,刷盘的时间可能会晚些。

 4.使用redo日志的恢复

  对于redo日志,根据规则1,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日志没有,则事务T的修改所做的所有的更新都没反映到磁盘上,就像事务T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如果发现记录记录,却不敢保证所有的数据库修改已经反映到磁盘上,这和undo日志是相反的。我们必须将事务T重做一次。

  使用redo日志恢复,过程如下:

  1) 确定提交事务

  2) 从首部开始扫描日志,对遇到的每一记录:

  (a):如果T是未提交的事务,则什么也不做。

  (b):如果T是提交的任务,则为磁盘上数据库元素写入值v

  3)对于每一个未完成的事务T,在日志中写入一个记录并刷新日志。

  例如,对于表3

  1) 如果故障发生在第9步以后,记录已被刷新到磁盘。恢复时,遇到记录,为磁盘上的A写入值950。遇到记录,为磁盘上的B写入值550。

  2) 如果故障发生在第9步之前,如果已经到达磁盘,则恢复过程同情况1。如果未到达磁盘,T被做为未完成事务,磁盘上的A和B不作任何修改,最后将一条写入日志并刷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