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浪潮之巅》、《文明之光》、《数学之美》以朴实无华的文风吸引了我。看到得到上开设了吴军.阅读与写作 50 讲,我毫不犹豫就订阅了。在第二讲《理解他人:如何读懂作者的内心?》,吴军写到,高明的阅读者,还应该有能力理解作者的本意,或者说他的内心。在这里,我就来解读一下最近读的一本书:《月亮和六便士》。
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文学家毛姆。在这本书中,毛姆讲了一个故事。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平凡的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结婚十七年,有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家庭幸福。主人公也一直脚踏实地地赚钱养家,过着英国那种中产生活。在四十多岁的某一天,查尔斯忽然离开伦敦,去了巴黎,只给妻子留下一封信,他不会再回来了。所有人都认为这个男人一定是和漂亮女人私奔了。作者(书中的我)受妻子的委托,去巴黎找这个人。却发现根本没什么女人,也不是在巴黎花天酒地,查尔斯抛妻弃子,只不过是想画画。
这可出乎作者的意料,这个年龄开始画画,可能成功吗?难道他不觉得对不起家人么?带着这样的疑问,作者和查尔斯有了如下的对话。
你有没有想过你太太伤心得要命?
她会没事的。
她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你要这样对待她?
没有。
你对她是不是有什么不满?
也没有。
那么你们结婚十七年,她又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这样离开她不是不合情理吗?
是不合情理。
该死,你怎么可以一分钱都不留给你太太呢?
为什么不可以?
那她要怎么活下去?
我已经赚钱养她十七年了,为什么她不能改变一下,自己养活自己呢?
你还在乎她吗?
一点儿也不在乎。
真是混蛋,想想你的孩子吧。他们从没伤害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也不是出于他们的要求。如果像你这样什么都不要了,他们早晚要流落街头。
他们已经过了很多年舒服日子,比大部分小孩都要幸福得多。
但是,你不喜欢他们吗?他们是那么乖巧的孩子,你的意思难道是,你不想再和他们有任何关系了吗?
他们还小的时候,我蛮喜欢他们的,不过现在都大了,就没什么特别感觉了。
这样实在太没人性了。
在我看来就是这样。
任何人都会认为你是个彻彻底底的卑鄙坏蛋。
随他们怎么想。
人们都看不起你、厌恶你,这对你来说都没关系吗?
没关系。
这并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接下来的五年,查尔斯真的一直在画画。但是,他的画从来不卖,也不参加展览,甚至都不给人看。显然,这样的日子会过的很艰苦,从伦敦带来的钱很早就花光了,一度穷到连画布和颜料都买不起。没钱的时候,他就去干点活,等攒了一点钱后,就立即放弃工作,专心画画。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画画的目的是什么?一次,作者碰到这位画家,于是又有了下面的一番对话。
为什么你不把画送去展览呢?我想你会愿意听听大家的看法。
是你的话,你会听?
你不想成名吗?大部分艺术家还是在意这件事的。
幼稚的家伙。如果一个人的看法你都不当回事,一群人的看法干嘛在乎?
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理性的。
名气这种东西,是谁搞出来的?评论家、作家、证券经纪人,还有女人。
但是,想到那些你不认识、没见过的陌生人,从你笔下的作品接收到你想传达的感情,为此有时低回有时激昂,难道你不觉得高兴吗?每个人都喜欢权力,能让人们的灵魂随自己的意思悲悯或恐慌,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方式比这个更神奇的。
根本就是闹剧。
那你为什么还在乎自己画得好坏?
我一点儿都不在乎。我只是想把我看见的画下来。
回想这五年,你觉得值得吗?你放弃了一个舒服的家,以及一般人都会觉得幸福的生活。以前你事业那么成功,现在你在巴黎的生活糟到极点。如果可以重新来过,你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会。
你知道你完全没问你妻子儿女的近况吗?你从来没想过他们吗?
没。
给他们造成这么大的痛苦,难道你从来没后悔过?
他绽开嘴角笑了,摇摇头。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查尔斯不知羞耻,毫无人性,然而接下来的故事更加毁三观。
在贫困交加中,查尔斯病了,病得奄奄一息。这时一个名叫斯图佛的画商救了他。这位画商坚持认为查尔斯是一名绝世天才,欣赏他的才华,时不时救助一下他,但查尔斯却非常看不起斯图佛。斯图佛把他接到家里,和老婆一起照顾他,帮他养病恢复。后来这个人身体好了,却经常把斯图佛赶出家门,原因是他画画时不想有人打扰。接着最狗血的剧情发生了,他和斯图佛的老婆好上,然后又抛弃了她。
再后来,画家来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潜心创作。现实依然残酷,他仍然籍籍无名,更可怕的是,他染上了麻风病,最后在痛苦中死去。
难道作者写这本书是打算刻画一个自私、冷漠、无情的艺术家形象,然后遭到报应吗?
其实,细读这本书,里面几个平凡的小人物,其实和本书的主人公有着共同的特点。
我们先看看斯图佛,画家一点看不起他,嘲讽起来丝毫不留情面,但斯图佛却一直在帮助他,因为斯图佛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天才!斯图佛很爱他的老婆,当他的老婆要和画家在一起的时候,担心她受苦,把自己的房子留给他们。离开以后,仍然一直关注着他们,因为担心他老婆在需要他的时候找不到他。即使他老婆因为画家自杀,他也没对画家产生一丝怨恨,反而还邀请画家一起回荷兰的老家住。斯图佛的人生目标非常简单,不想世界少了一位天才画家。
再来看看斯图佛的老婆,一样也是一根筋。她爱上了画家,坚持和画家一起过苦日子。当然她也明白画家并不爱她,当画家不再喜欢她时,选择了自杀,也不愿意回到斯图佛身边。
再看看一个似乎完全独立于故事之外的人物 - 医生亚伯拉罕。这位医生自求学时起,表现便已出类拔萃,拿遍所有的奖励和奖学金。眼看着要升任医院管理层时,却因为一次前往埃及亚历山大港的经历,认定了自己的最终归宿,即刻辞职远离,和当地人结婚,日子过得平凡而艰苦。
有没有发觉,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态度非常明确,苦难,甚至死亡也不能阻止他们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
这也许与毛姆的人生经历有关。毛姆在早年的时候,小说创作不算成功,不得已,毛姆转而创作戏剧,并成为伦敦红极一时的剧作家。然而,像是《杜特太太》《弗雷德里克夫人》这类描绘上流社会风情的喜剧,却令年轻的毛姆备受煎熬,因为他明白,那不是他内心追求的东西。
我想,作者借助亚伯拉罕医生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内心话:
我才不管别人怎么想。下这个决定的人并不是我,而是我身体里某种更强大的东西。我边走边看,心里想着,我要去一间小小的希腊旅馆,而且感觉得到可以在哪儿找到它。然后你知道吗?我就直直的往前走,等到看见那家旅馆,我立刻认出那是我要找的地方。
故事里,亚力克得到了本属于亚伯拉罕的职位,从此平步青云。阿莱克嘲笑亚伯拉罕的选择:
我猜亚伯拉罕应该是脑袋有什么毛病。可怜的家伙,他整个人都完蛋了。他在亚历山大的医院找了个收入低微的工作,好像是卫生官之类的。有人告诉我,他娶了个很丑的希腊女人,生了一群满身是病的小孩。在我看来,光有聪明的脑袋是不够的,真正有关系的是个性,亚伯拉罕就是少了个性。
我想,书名中的六便士,代表的是现实,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安宁,生活富裕。月亮则代表梦想,追寻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让自己快乐的生活,并从中得到平静。
高晓松曾创作一首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其中有两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有很多网友表示呵呵,批评高晓松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而不知人间疾苦,普通人生活就已经够累了,哪还有精力去追寻诗和远方。在我看来,这些网友是不是对远方有什么误会?诗和远方并不会唾手可得,同样是一条铺满荆棘之路,也许比苟且之路更难走。
说一句做自己,很简单,问题是,当碰到各种艰难困苦之后,你还能坚守内心的选择吗?
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字内心,可以获得吴军.阅读与写作 50 讲第二讲《理解他人:如何读懂作者的内心?》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