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杨过”、“杨康”了吧?还是你已经“王重阳”了?
休假在家从不出门,我在2022年12月中下旬躲过了这一波“急速放开”的疫情,全程核酸检测阴性,安全度过元旦。
但是1月3日,我返回单位开始上班。
大家都知道,医院是一线战场。有资料显示,医院医护人员“杨过”率80%以上,返岗率70%。特别值得一题的是,我身边的工作人员有“阳”20余天仍然“阳”的,让我身处羊圈,瑟瑟发抖。
朋友圈也是绝大多数“杨过”了,少数没有“阳”朋友说,挺进决赛圈。我说:这就没有决赛,只有循环赛……
这一轮“杨过”、“杨康”,只是这一轮的病毒感染,下一轮病毒“换脸”了,XBB毒株,俗称“狮头鹰”,具有更强的传染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再感染的概率也很高。
疫情已经持续三年,很长了,但是对于做流行病学研究(并非流行病学调查)时间还算短,无法判断长期的影响。感染后遗症到底会有多少?再感染到底会怎样?轻症还是加重?目前都不能准确判断。
“狮头鹰”之后,还会有什么?
大家还是继续注意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