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的精神变异 -----回忆我的“愤青”岁月

2006-06-05 16:12:59

字体变小 字体变大
  “愤青”的精神变异 -----回忆我的“愤青”岁月
  
   于仲达
  
  
  
   两年以前,经常在在某论坛玩耍。一个网友曾在《第一才子于仲达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戏说笔者,文章中调侃到:
  
  
   仲达少年好学,背负大志,博涉文史,每伫立廊檐,吟咏《离骚》,歌呼呜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残菊之落英” 。 长成颇慕文学,吾国吾民肉身之沉重,灵魂之轻佻,常存乎其心。三十乃成文章。好于真名论坛月旦余杰摩罗诸时贤,以之自矜。间或流连休闲论坛同二三MM共乐乐。
  
  
   我非什么“才子”,想不到一句玩笑话竟被推举到“才子”的位子上了,网络就是这样有趣。后来,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博导张荣翼先生,竟然将这写成了散文《笑话是怎样炼成的》,流传于网络。这本是一个笑话,我差不多已经忘记了。现在又一次看到这两则文章,仍然能感受到当时的精神状态,只是那种茫然 、愤激和 高亢已经走远。那时候我的笔下经常出现“集权”、“专制”、“腐败”、“虚伪”、“堕落”、“残酷”、“黑暗”、“下流”、“无耻”、“扼杀”、“罪恶”、“伪善”、“阴暗”、“罪性”和“流氓”等等词汇,还有诸如“文人是最卑鄙下流的”和“缺钙的软体动物”一类的说法;蓦然回首那段“愤青”岁月真有一些恍若隔世,不堪回首,也许真是着了魔道,然而,今日回首反思,实在是因为我中了这两千年“传统”的毒!”“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自己也是有着“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从鲁迅先生的发现中惊醒,发觉到自己与传统文化无法割断的联系。于是,一场精神上的地震发生了。
  
  
  
   处在一个激变时代,象许多人一样,刚涉尘世的幼稚而又单纯的我,曾几何时,鲁迅、李敖、余杰和摩罗为我所激赏,一度引以为导师。也常常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悲哀,为官僚体制的落后而痛心,为农民的生存处境所焦虑,为知识分子的道德堕而愤怒,为小日本的嚣张而愤概,常常在网上骂娘的行为去聊以自慰,那段日子,血脉贲张,情绪激荡,我常为一种愤激的情绪所裹挟,对于批判对象缺乏深刻的把握,失去精神自控。几年时间过去了,等到愤怒和宣泄的情绪消失以后,我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应该说,我与那种开口就骂的“愤青”还是有所区别的,那样的“愤青”对一切“崇洋媚外”者开骂,无论是“亲美”的,还是“亲日”的,无论是“亲台”的,还是“亲欧”的,一个字:骂!这种低级的“愤青”乃是纯粹的开骂,骂爹骂娘,骂到“汉奸”不敢露面为止。这是一种严重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维,其实不过中了这两千年“传统”的毒!中国文化表面宣传什么儒家的是中庸和仁义道德,其实骨子里却是法家的刻毒与凶残。
  
  
   “愤青”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是现实环境限制,也有“文明古国”的精神痼疾,教育体制的熏染,左倾文化酱缸所浸渍的产物,等等。表面上惟我独尊、朕即真理、正气十足,实则奴性十足懦弱自卑。在中国普遍个体意识普遍缺乏,中国的知识人远没有成为个体。近来对愤青的滥用、错用导致“愤青”意义的错误的倒置,不得不为其立文正名。国人本来擅长精微和复杂的思维,可是,由于近代以来社会和民族危机的持续刺激,更由于五十年代以后国家对人的精神生活的严密整理,还由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鄙弃精神爱好、偏重物质利益的风气愈演愈烈,九十年代国人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化了。这种精神粗鄙化的一个严重症状,就是简单机械、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性,在这种思维定势下,糟踏、曲解、肢解利用鲁迅精神资源在所难免,相互伤害、相互攻评在所难免,我们右挑战这种为祸深远的思维定式,从浑浑噩噩的生存方式跳出来进入存在的状态中。由于存在的闭抑和生存处境的恶劣,我的愤激更多是对苦痛现实的一种夸张反映,这种反映从对具体生存处境的不满出发,上升到对民族文化和政治传统以及精神文化的诸多层面批判,这种批判受一元论和“五四”激进文化的影响,充满了激进的倾向。必须承认,国人受这种不良思维的影响,思想中充斥着“假、恶、斗”的亢奋和残酷,为了个人私利,所有理论和原则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扭曲了善恶标准。而今天呢,彻底摆脱这几十年变异文化的毒害,彻底洗清自己,回归一个人应有的先天善良的本性,成了摆在面前迫切的任务。
  
  
  
   当今社会,是一个正在走向开放社会,文化多元已经成了一种共识。在肃杀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敢于批判现实也勇于自我批判的精神,这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但是,以什么样的名义进行批判,用什么方式批判、将自身置于什么样的位置等等,都需要思考。但是,“愤青”一旦被滥用贻害无穷。鲁迅当年是把自己的批判锋芒最终引向奴役者与奴役制度本身的,我们在检讨本世纪历史中的许多弊端时,不能忽略基本的历史事实,盲目地把批判的方向引向弱者,而忘记黑暗的主力是背道而驰的。 要把探求真理保持在一种谦卑里,不要圈地为牢,须知“开口便错”四个字的深奥含义。
  
  
   这些确实需要思考。我觉得知识人在面对社会丑恶现象时候,不发一言,甚至冷嘲热讽,这样的心灵是可疑的可鄙的,从这点来讲,我对“愤青”是尊敬的,“愤青”是一种精神资源,要引导好,怎样才能利用好这种资源,需要认真思考。要做“愤青”是需要精神底气的,尤其是哲学和历史修养。同时我呼唤真正建立在现实疼痛感基础上的所谓“愤青”,面对不公和非正义,敢于亮剑的姿态,永远值得我敬重。在一个心灵普遍冷漠和粗鄙化的时代,这样的“愤青”太少太少了,这与勇气有关而与才气无关。
  
  
   从农村学生上不起大学,到城市工人下岗,到美国炮轰我驻南使馆和小日本疯狂叫嚣张,以及我们所置身的体制等等,都不是简单的愤怒和抗议所能解决了的。所以我不再愤怒,因为愤怒无济于事,严重的还会把人变的更加狭隘,仅仅选择做一个“愤青”是悲哀的不够的,它放弃了个人的责任,甚至还不如抽时间来多想想怎怎么做事和挣钱,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爱并培养爱的能力。在我看来,“愤青”应该是一种朴素,直接,主动,无畏,自由,无拘束,发展,运动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理念,成熟的“愤青”应以“愤”为“奋”,转化愤怒为实现理想抱负的力量,换来的是正义感、善恶分明、敢做敢为的实践。“狂人”(鲁迅)最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与他不同的是,我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作为一个不愿意放弃思考的, 我从先前的“愤青主义”渐渐转向自由主义,最近以来,开始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资源有了浓厚兴趣。从愤激于这个时代人心的冷漠,到反思制度建构的不足,到现在致力于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调和,再到当前的“反求诸己”和寻求信仰,我仿佛一只在原地打圈的苍蝇。如果说我与从前有什么不同,我把“愤青”看成是一种思想状态和生活理念,我再不关心救赎别人,只进行自身的生命探索和思考,着重关注自身的精神需要。在我看来,拯救了自己的同时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特别到了现在,经历了至尊宝到孙悟空的精神蜕变,我认识到了人作为个体意义上的有限性,决心从个体开始,承担最为一个个体的责任,放弃任何外在虚妄的寻求,实在地融入群体,脚踏坚实的大地,寻找并创造本该属于个体的快乐。
  
  
  
  
  
  
  ( yuzhongda81@sohu.com 2005-12-17 13:30 安徽界首 )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