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发过十篇内容之后,“印象判断”还凑合能用;
但当你发到三十篇、五十篇、甚至一百篇时,靠回忆去判断什么内容表现好、什么内容值得复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我经历过这样的混乱期:
- 有的内容点进去一看,发现居然是去年写过的;
- 有的明明互动很强,却一直没加推;
- 有的写了三遍还反响平平,白白浪费时间。
直到我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内容数据看板,才算真正摆脱了“靠感觉做内容”的状态。
今天这篇文章,就想和你讲讲我这块内容表现看板是怎么搭起来的,包含哪些字段,又是如何帮我做出“保哪篇、弃哪篇”的判断。
一、内容越写越多,你一定需要一块“全局视图”
在内容运营早期,确实没必要搞太复杂。每天写一篇、发出去,回头看浏览量就够了。
但当内容累计多了之后,很多问题就开始浮现:
- 平台分散:你可能同时在CSDN、公众号、小红书发内容,但不同平台数据格式不同、发布时间不同,很难横向对比。
- 判断靠主观:你觉得“这篇应该不错”,但收藏却很低;你以为“这篇写得很一般”,结果却成了爆款。
- 产出失控:明明内容已经很多了,却不知道该接着写哪条主线、扩哪类内容。
我当时踩到这些坑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表。
用一个统一的内容数据看板,把内容资产全部“可视化”。
二、我的内容数据看板都包含哪些内容?
你完全不需要搞什么复杂系统,一个普通表格工具就能搞定。
下面这张表格是我实际在用的数据看板结构:
这张表格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解决你的核心问题:内容太多、判断靠猜、时间浪费。
三、我最常用的字段是这三个
如果你刚开始搭建,我建议只选下面三项字段也能起步:
我现在每次选题前,都会先打开看板,筛一遍“完读率>60%、收藏比>1.5”的文章,找有没有值得做延展、复写、图卡、视频的内容。
四、我怎么用这块看板做决策?
内容越多,决策就越容易拖延。
但自从我有了这块看板,很多判断都变得异常高效:
- 该不该再发这篇?
→ 收藏高但当时平台没推起来,说明内容有价值但没被看到 = 可以复发 or 投次平台 - 该不该做系列?
→ 同类型内容完读率都在70%以上,说明结构和节奏适配用户,可以延展做系列主线 - 哪篇最该剪成视频?
→ 评论区有用户提问、反馈的内容,尤其适合用短视频做补充回答 - 哪些内容要放弃?
→ 阅读量OK但完读率低、无评论、无收藏,这类内容就要归档冷处理,不再浪费资源
五、如果你现在想搭一块内容数据看板,建议从这几步开始
我用的表格不复杂,但执行逻辑很清晰。你也可以用这个思路搭建第一版:
- 1. 导出你近30篇内容的标题+数据(不同平台可以建不同 sheet)
- 2. 统一字段结构:建议最少要有平台、时间、阅读、收藏、评论、完读率
- 3. 设置标记字段:“是否适合复用/再写/图卡/视频”
- 4. 每周更新一次:不必天天维护,但每周看一次趋势和表现,有利于规划下周内容安排
哪怕你暂时只做一个平台(比如 CSDN),这套方法也能直接用。
六、写在最后
运营内容不是堆数字,而是管理资产。
我曾经花很多时间“从0写内容”,但真正帮助我提效的,是这块“内容看板”——它让我知道该扩哪篇、弃哪篇、该怎么优化节奏。
写内容是创作,做看板是经营。
你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张可以发热的卡片。看板,就是帮你找到那些真正还在发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