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多年之后知道的词汇
有一些概念在脑海中存在多年,多年之后才知道这个概念的名称,那种体验很神奇,特此记录。
我第一次思考,有些生理学现象由于难以描述,是不是全人类都没有形成具体的概念词汇去描述它,就是因为既视感。
那时我大概五岁。
当然,后来知道人类对于各种难以描述的生物学现象还是有描述的,而且还有很多研究成果。
1,既视感
既视感: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关于既视感的机制貌似没有统一定论,我个人倾向于是因为大脑的模糊记忆机制。
随着年龄的增大,既视感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小时候了。
单从数据来看,晚上做梦越多的年龄,白天既视感越多?
2,完形崩溃
完形崩溃,也称语义饱和,指的是长时间看一个字会对其形态产生怀疑,进而觉得不像甚至变得不认识了。
对于现象的解释是,在大脑皮层,言语的重复,重复地引发一种特定的神经模式,激活了大脑的抑制机制。
在名侦探柯南中能找到它的应用。
3,共情模仿
共情模仿是指在互动中,一个人不自觉地模仿另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姿势和动作。
我唯二形成具体的长期记忆的,是2个画面。
第一是诛仙青云志,演惊羽的演员眼睛很有特点,触发了我的共情模仿。
(这个截图看不出来,要看视频,他经常两个眼睛睁开程度不一样,说话的时候眼睛还有变化)
第二是仙剑奇侠传三快结局的时候,景天的仰天长啸,“老天!你为什么这么对我!”。
4,内在阅读音
内在阅读音:当我们默读一段文字的时候,在脑海中有一个声音在阅读的同时把这段文字念出来。
对我来说,读一段中文,一般的内在阅读音都是普通话,但是随时可以切换方言。当然,普通话方式的阅读速度更快。
还有一个规律,在速读的时候,是没有内在阅读音的。
5,鼓膜张肌
鼓室内有一块肌肉,叫鼓膜张肌(下图中的G),它的作用是保护内耳,防止过响的声音损伤内耳。
一部分人拥有可自主控制鼓膜张肌的天赋,我从2000年左右就明确意识到自己有这个能力,但是直到2024年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一块肌肉,也是2024年才知道“鼓膜张肌”这个名字。
可自主控制鼓膜张肌是什么感觉呢?
首先,收缩鼓膜张肌时,会耳朵里产生一种低沉的、像雷鸣一样的隆隆声。
其次,如果维持几秒的收缩状态,那么在此期间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是骨传声,而正常状态(鼓膜张肌的放松状态)下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是空气传声。
再其次,据说收缩鼓膜张肌还会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过滤程度不一样,这个我大概有一点感觉,不是很确定。
最后,感冒时经常暂时失去可自主控制鼓膜张肌能力,且此时鼓膜张肌的状态和平常的放松状态并不一样(可能是半收缩状态?),严重时能明显感觉到暂时的听力下降,很神奇。
6,侵入性思维
有时你的脑海中会闪现一些念头,比如“如果我从这么高跳下去,尸体会摔成什么样”,或者“如果我高考前一年确诊的癌症晚期,我会怎么样度过余生”,也有的是关于自己的亲朋好友的。
总之,就是各种偏负面的念头,但是你其实是个三观正确,乐观开朗的人,这些念头根本不是你的真实想法。
或许你会困惑,自己为什么会浮现出这种奇怪的念头,或许你想和人交流,但不知从何说起,同时也担心别人误以为这是你某种程度的真实想法。所以很多人从来没有和别人交流过这个,甚至过了几年不再有这个经历之后就彻底忘了自己的这个经历。而我却一直记得这个现象,甚至还能列出2个我有过的侵入性思维,即上面的那2个。
这个就叫侵入性思维,指的是人有时产生了“正常情况下自己不可能产生的念头”。
网上资料说,出现这种生理性现象的原因,可能和压力有关。
7,临睡肌抽跃症
临睡肌抽跃症是一种无意识的肌肉颤搐,表现为刚入睡时身体猛然一抖,而且通常会伴随着一种跌落或踏空的感觉,或者类似触电一样的感受。这种偶尔的抖动,发生在睡眠周期中的快速动眼期,也是通常所说的做梦时间。
大约有70%的人,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入睡抽动,其中10%的人每天都会经历一次。
产生原因:兴奋或者缺钙。
兴奋包括白天剧烈运动、喝咖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