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传送门
这是本项目的第二篇文章,以下为前篇的传送门:
第一篇
前情提要
- 已经划分了指令集
- 已确定了使用Qt来做可视化界面开发
- 明确了汇编代码翻译过程
第三步(续):分支指令的细节
- 分支指令的跳转地址不仅可以是10进制立即数,还可以是16进制立即数,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它可能是一个标号
- 标号一词在汇编代码中是常见的,标号常用于标志一个相对地址,使得分支指令在编写时可以不顾及具体值,跳转到对应的指令位置
- 但这对于汇编器而言并非自动就能转换的,需要我们能动地去改造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为了能实现相对地址的转换,我们需要一个匹配机制,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抛弃之前的设计思想(按行读取一遍即可),改为两次遍历行输入,即第一次遍历仅进行预处理+标号记忆,第二遍才开始正式翻译机器码。
为什么一遍不行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跳转指令是跳向后面的某个地方,然而我们总是顺序读取指令的,那就会出现我们找不到这个标号的存在的情况,那就很尴尬了,你说它有问题吧,人家又不是真的没定义过这个标号,你说它没问题吧,你的汇编器又不能正确翻译……
为了记忆标号,我们使用自定义结构体,辅以向量当容器进行存储,该标号结构体应该要有如下成员:
- 标号名
- 标号出现的位置(或直接PC值)
当第二遍进行指令翻译时,我们就能对存在使用标号跳转的分支指令进行正确的翻译了
第四步:代码段和数据段
一份汇编代码,如果只能支持代码段那未免有些单薄,所以我们

本文深入探讨了汇编器开发中的关键步骤,包括分支指令处理、代码与数据段分离、数据变量管理及基础错误检查机制。通过实例展示了如何解决常见问题。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49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