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系统分析师分散知识点(持续更新中)

一致性哈希算法

一致性哈希算法(Consistent Hashing)是一种用来解决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分布问题的算法。一般情况下,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会被分散到多台机器上进行存储和处理。而如何保证数据的平衡负载,让数据在各个机器上尽量均匀地分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传统的哈希算法中,当需要增删服务器节点时,所有数据都需要重新计算哈希值,然后重新分配数据节点。这个过程是非常耗费资源和时间的,而且在分布式系统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高。一致性哈希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一致性哈希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哈希值的环形结构来尽可能地减少数据的迁移,从而降低计算资源和网络带宽的消耗。具体实现方式是将整个哈希值的范围映射到一个圆环上,然后将服务器节点映射到圆环上的位置。当有一个请求需要处理时,算法先对请求进行哈希计算得到一个哈希值,在圆环上查找比这个哈希值大的下一个节点作为请求处理的目标节点。

一致性哈希算法的优点是增删节点不需要大规模的数据迁移,所以在高并发、大数据的分布式环境中应用非常广泛。

一致性哈希算法在分布式缓存上的应用

一致性哈希算法在分布式缓存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 Memcached、Redis 等分布式缓存系统都采用了一致性哈希算法。

一致性哈希算法在分布式缓存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服务的可用性和性能。在传统的分布式缓存系统中,当节点数发生变化时,所有的缓存数据都需要重新分配,会导致缓存的瞬时失效和大量的数据迁移。而一致性哈希算法则可以将数据的迁移量降到最小,从而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具体来说,一致性哈希算法在分布式缓存中的应用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将所有的缓存节点通过哈希算法映射到一个环形空间中,得到一个节点列表。

  2. 将缓存数据通过同样的哈希算法映射到环形空间中的某个位置。

  3. 当需要获取某个数据时,通过哈希算法计算出这个数据所在的位置,并选择离这个位置最近的节点来处理请求。

  4. 当有新节点加入或离开系统时,只需要重新计算这个节点及其附近的缓存数据在环形空间中的位置,并将这些缓存数据迁移到新的位置,不需要迁移所有数据。

这样,一致性哈希算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分布式缓存系统中节点增减导致的缓存失效和数据迁移问题,同时提高了查询的效率。

除了在分布式缓存中的应用,一致性哈希算法还有很多其他实际应用,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负载均衡:一致性哈希算法可以用来解决负载均衡的问题。将服务器节点映射到环形空间中,请求被映射到离其最近的服务器节点来处理。

  2. 分布式文件系统:一致性哈希算法可以用来解决分布式文件系统中数据的分布问题。将文件映射到环形空间中,将每个节点映射到离其最近的数据节点上来存储数据。

  3. 分布式哈希表:一致性哈希算法可以用来实现分布式哈希表,将键值对映射到环形空间中,并将每个节点映射到其应该保存的哈希键值的位置上来存储数据。

  4. 路由器选择协议:一致性哈希算法可以用来选择路由器,将路由器节点映射到环形空间中,选择离请求距离最近的路由器来处理请求。

总之,一致性哈希算法可以解决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分布、负载均衡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布隆过滤器

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是一种概率型数据结构,用来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存在于一个集合中。布隆过滤器使用一个存储空间较小的位数组以及多个哈希函数,可以在接近于O(1)的时间内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以下是布隆过滤器的主要特点:

  1. 高效。布隆过滤器的查询时间是O(k),其中k是哈希函数的个数。由于哈希函数通常都是较快的计算过程,因此查询速度相比于其他数据结构是非常快的。

  2. 空间占用小。布隆过滤器使用位数组存储元素信息,不需要存储元素本身,因此可以使用非常少的存储空间来存储非常大的数据集。

  3. 可能存在误判。由于位数组会发生冲突,所以有可能会发生误判;也就是说,有可能会判断一个不存在于集合中的元素为存在于集合中。但是误判的概率可以被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4. 不能删除元素。由于布隆过滤器的设计原理,布隆过滤器只能添加元素,不能删除元素。如果删除元素的话,会影响其他元素的查询结果。

布隆过滤器由于其高效、节省空间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缓存系统、路由器设备、广告、垃圾邮件过滤等等。

布隆过滤器在分布式缓存中的应用

布隆过滤器在分布式缓存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例如 Redis 分布式缓存系统就可以使用布隆过滤器来提高缓存的效率。

在分布式缓存系统中,布隆过滤器主要用来解决缓存穿透的问题。当请求查询一个不存在于缓存中的数据时,如果该请求频繁发生,会导致缓存穿透的问题,从而占用很大的计算和内存资源,降低查询效率。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在布隆过滤器中查询到存在于集合中的元素时才会进行后续的查询操作,否则直接返回不存在,避免了对后端存储资源的占用。

具体来说,布隆过滤器在分布式缓存中的应用流程如下:

  1. 当缓存中没有某个数据时,使用布隆过滤器判断该数据是否存在于缓存中。

  2. 如果布隆过滤器判断该数据不存在,则直接返回不存在,不进行后续的查询操作。

  3. 如果布隆过滤器判断该数据存在于缓存中,则执行后续的查询操作,并将查询结果存储到缓存中。

另外,在分布式缓存系统中使用布隆过滤器时,应该注意哈希函数的选取问题。需要根据数据分布情况选择适当的哈希函数,使得布隆过滤器的查询效率最优。

除了在分布式缓存中的应用,布隆过滤器还有很多其他实际应用,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防止缓存穿透: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避免缓存穿透问题,提高缓存数据的查询效率。

  2. 防止网络爬虫: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避免重复爬取已经爬取过的网页,减少网络爬虫的带宽和资源占用。

  3. 提高搜索引擎的效率: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过滤掉已经处理过的文档,提高搜索引擎的效率。

  4. 数据库的查询优化:对于一些常用查询的结果,可以使用布隆过滤器缓存查询结果,避免数据库反复查询。

  5. 消息过滤: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避免重复处理已经处理过的消息,提高消息处理效率。

  6. 垃圾邮件过滤:布隆过滤器在垃圾邮件过滤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之,布隆过滤器具有高效、节省存储空间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防止缓存穿透、防止网络爬虫等等。

垃圾邮件过滤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识别和屏蔽那些未经请求,且包含大量广告或被认为是不必要的邮件信息。垃圾邮件过滤器通常使用的是黑白名单或者规则过滤,但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大量手动配置和维护,而且容易出现误判率过高或漏检率过高的问题。

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很好地解决垃圾邮件过滤中的问题。布隆过滤器可以将垃圾邮件的特征进行哈希处理并存储到一个 bit 数组中。当新的邮件到达时,检查邮件特征是否存在于 bit 数组中。如果不存在,则可以认为这封邮件不是垃圾邮件;如果存在,则可以将其放入垃圾邮件列表中。这样,一旦有新的垃圾邮件出现,布隆过滤器可以快速判断出其是否已经被识别为垃圾邮件,并及时加入垃圾邮件列表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减少误判率,还能减少漏检率,提高垃圾邮件过滤的效率和准确度。

分布式缓存中的数据同步方案

分布式缓存中的数据同步方案可以分为两种:主动推送和被动更新。

1. 主动推送

主动推送是指缓存节点之间通过某种机制,周期性地向其他节点发送更新消息,以达到实时同步数据的目的。主动推送方式的优点是实时性好,任何节点上的数据更新都能够立即被全局感知,但缺点是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较大,可能会影响网络负载和缓存查询的响应速度。

常见的主动推送方式包括:

  • 基于时间戳的版本控制:每个缓存节点都维护一个时间戳,记录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当某个节点更新了数据后,会向其他节点发送更新时间戳的消息。其他节点接收到更新消息后,会再次向更新源节点请求最新的数据。

  • 基于发布-订阅的消息队列:每个节点都订阅某个主题,当某些数据发生变化时,就会往该主题上发布消息。其他节点会根据订阅关系,自动接收并更新数据。

  • 基于哈希环的节点广播:每个节点在哈希环上分配一个哈希码,并记录下自己的位置。当某个节点更新了数据后,会向位于自己周围的节点广播更新消息。

2. 被动更新

被动更新是指缓存节点在查询数据时,如果发现本地缓存的数据已经过期或不存在,就会向其他节点发起更新请求,以获取最新的数据。被动更新方式的优点是数据传输量小,但缺点是可能会延迟数据的同步。

常见的被动更新方式包括:

  • 基于 TTL 的失效机制:每条缓存数据都会设置一个 TTL,当数据过期时,就会被自动清除。当其他节点查询某条已经过期的数据时,就会向数据创建节点请求最新数据。

  • 基于一致性哈希的路由转发:将所有的缓存数据通过一致性哈希算法映射到一组缓存节点上。当节点需要查询某条数据时,会先计算其哈希值,并选择位于哈希环上最接近该值的节点进行查询。如果该节点上不存在该数据,就会再向其他节点请求最新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哪种方案需要考虑具体的应用场景、数据量和网络环境等因素。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实时性、数据传输量、查询效率和容错能力等因素,并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配置。

主从数据库同步方案

在主从数据库数据同步中,主数据库是负责处理事务的,而从数据库负责数据备份和读取。而数据同步则是确保从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和主数据库数据保持一致,以保证数据的高可用性和完整性。常见的主从数据库数据同步方案包括以下三种:

1. 基于 SQL 语句的同步

基于 SQL 语句的同步,也叫做逻辑复制,是指主数据库在执行更改操作时,将生成的 SQL 语句记录到一个二进制日志中,然后将该日志传输到从数据库,从数据库读取 SQL 语句并执行来实现数据同步。这种同步方案可以解决主从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问题,并且能够对 SQL 语句做一些特定的优化处理,但是这样会带来额外的网络延迟和计算开销。

2. 基于日志传输的同步

基于日志传输的同步,也叫做物理复制,是指主数据库在执行更改操作时,将生成的二进制日志传输到从数据库,从数据库读取该二进制日志并将其应用到自身数据库中,从而实现数据同步。这种同步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延迟和计算开销,并且同步效率高,但是需要严格控制日志格式,以保证日志在从数据库能够正确地被解析和应用。

3. 基于全同步的数据复制

基于全同步的数据复制,也叫做基于数据库复制,是指在将一个数据库的所有数据完整地复制到另一个数据库上。这种同步方式可以一次性将数据从主数据库复制到从数据库,一旦同步完成,从数据库就和主数据库保持完全一致,但是在同步期间需要暂停应用程序的访问,会对应用程序造成影响。

4. 基于数据库中间件同步

数据库中间件通常采用代理模式,将主从数据库的读写请求都由中间件代理处理,同时在中间件中实现数据同步和加载均衡等功能。

常见的数据库中间件包括 MySQL Fabric、MHA、MaxScale 等,这些中间件都提供了简单易用的主从数据同步方案。以 MySQL Fabric 为例,它提供了基于 GTID(Global Transaction ID) 的主从数据同步,当主从数据库数据出现偏差时,MySQL Fabric 会自动修复数据并保持高可用性,同时还支持故障转移、读写分离、自动负载均衡等功能。

相比于传统的基于 SQL 或者日志传输的主从数据同步方案,采用数据库中间件进行同步具有更好的易用性和可扩展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方案相比,数据库中间件具有更多的依赖和复杂度,并且有些中间件可能会限制数据源的种类和版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部署。

5. 基于数据库触发器同步

触发器也可以用来同步主从数据库的数据。

在 MySQL 数据库中,触发器(Trigger)可以在某个表上定义一个动作,当表上发生相关事件时(如 INSERT、UPDATE 或 DELETE 操作),会触发相应的动作。由于触发器是在数据库内部执行,因此可以提供快速、实时的数据同步方案。

在使用触发器进行主从数据库数据同步时,可以在主数据库上定义一系列触发器,当主数据库中对应的表发生更新时,触发器会自动将更新操作记录到一个特定的历史记录表中,然后将该历史记录表上的数据同步至从数据库。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触发器实现主从数据库同步时,需要仔细考虑触发器的设计和使用,以避免触发器的性能问题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应该避免在触发器内执行复杂的逻辑或者跨表关联的操作,以减少触发器对性能的影响;同时需要特别注意触发器的执行顺序和是否存在“冲突”等问题。

总之,触发器是一种可以用来实现主从数据库数据同步的技术手段,可以提供快速、实时的数据同步方案,但需要特别注意触发器的设计和使用,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高可用性。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根据需求来选择不同的主从同步方案。对于要求高可用性和一致性的生产环境,建议采用基于日志传输或者 SQL 语句的同步方案;而对于数据量较小、要求严格一致性的环境,可以选择基于全同步的数据复制方案。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五个经典阶段

可以概括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演进过程和转型目标,以指导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计划。

具体而言,这五个经典阶段可以描述如下:

1. 初始发展

初始发展阶段是指企业在数字化化转型的起点,企业需要开始构建数字化能力,并将流程数字化以改进内部流程和数据处理功能。

2. 单元级发展

在单元级阶段,企业需要将数字化能力扩展到整个企业范围内的单元和业务部门。它包括将单元的数据、进程、功能和支持结构更新到数字级别,以加速和优化业务流程和客户体验,提高效率。

3. 流程级发展

流程级阶段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流程自动化和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的阶段。企业需要实现数据分析技术、自动化流程、预测性分析、实时记录和动态更新等功能,以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和提高业务效率。

4. 网络级发展

在网络级阶段,企业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和开放的网络,与其他企业、机构和个人建立联系。通过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建立数字化供应链和智能化物流,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5. 生态级发展

生态级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高阶段。在生态级阶段,企业需要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数字化技术、开放数据、一体化流程和协作网络。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和个人协作,共同开发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并为全部客户提供全面的数字化体验。

总之,这五个经典阶段描述了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路径和目标。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方式,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云数据库的特点

云数据库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架构,提供高可用、高性能、可扩展、安全等特点的数据库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1. 可靠性

云数据库采用分布式架构,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备份和容错,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在大规模的数据库应用场景下,它比传统数据库自带的HA (High Availability, 高可用) 方案更加可靠,并能够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和数据安全性。

2. 高性能

云数据库利用了云计算的优势,采用分布式架构和高效的数据缓存技术,能够并行处理大量的请求和处理复杂的查询操作,提供更高的读写能力和更快的查询响应速度。

3. 可扩展性

云数据库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上,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可以根据需要动态扩展和缩减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提供高灵活性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扩展能力,使得企业的数据库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4. 经济性

云数据库较传统数据库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计费方式,企业只需要支付其使用的服务费用,无需关注硬件维护、设备更新、软件更新等问题,也无需考虑成本和风险管理问题。

5. 安全性

云数据库采用了多重防护技术,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入侵检测等,以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较传统的数据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总之,云数据库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可扩展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优势,适用于大规模、高可用、高需求级的企业数据库应用,成为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云数据库有许多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1. 可用性

云数据库服务的可用性取决于云提供商的可用性保证。如果云提供商的机房遭到灾难等影响,可能会造成数据库不可用的情况,这对企业的业务实现和数据安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2. 性能问题

尽管云数据库优化了性能问题,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出现性能问题,比如云数据库切换时会影响性能,而且云数据库中的资源使用是分享的,在高峰期可能会出现竞争,导致一些用户的查询速度变慢。

3. 数据安全

云数据库会存储在云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对于企业来说数据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云提供商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数据泄漏,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 依赖网络连接

云数据库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的,因此云平台必须具备稳定、高速的网络连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相应地进行网络优化和投资以保证网络连接质量与速度。

5. 数据移植性

当企业需要更改云提供商或者将云数据库系统迁移到本地化数据库系统时,数据的迁移和转换可能会是非常困难且耗时的。

综上所述,云数据库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还存在一些弊端。企业在选择是否采用云数据库时,需要认真权衡其优缺点,并充分考虑自己的业务需求和资源情况来做出决策。

AIGC的原理

下面是关于 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原理:

AI Generated Content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结合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自动生成文章、音频、视频、图像和其他类型的内容。具体而言,它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训练神经网络

AI Generated Content 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学习语言的规则和结构。这些数据可以是新闻、文章、音视频、图片、文本等任何语言形式的数据。在训练过程中,神经网络逐渐学会了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从而具备了生成新的、类似于训练数据的语言形式的能力。

2. 自动化内容生成

在训练之后,AI Generated Content 可以自动分析文本、音频和图像等数据,生成新的内容。在文本生成方面,它可以根据输入的主题、模板和关键字,自动生成文章和新闻等。在音视频和图像方面,它可以通过自动合成和深度生成模型,生成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各种类型的内容。

3. 优化内容质量

AI Generated Content 不是完全自主地生成内容,也需要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和模板来生成内容。为了确保生成的内容具有良好的质量和可读性,AI Generated Content 会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自动评估和调整生成内容。这可以通过比较生成内容和预定的标准内容之间的相似度、关联性和可读性来实现。

总之,AI Generated Content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自动地生成各种形式的内容。它使得文章、音频、视频、图像等各种类型的内容的自动生成成为可能,并在新闻传媒、广告推广、电子商务和其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但同时,由于这些生成的内容缺乏人类的创造性和判断力,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和争议。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交易信息记录和验证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用于分布式共识、数据交易、安全性、透明度等多种应用。它可以在没有中心控制机构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交换和验证,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点:

1. 分布式

区块链技术将所有交易信息记录在分布式的节点中,而非集中于一个中心控制机构。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机构的故障或恶意行为,保证数据不会丢失或篡改,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去中心化

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没有中央机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与其他参与者直接交互,进行信息交换、交易确认等。这种去中心化的特征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度,防止了欺诈行为和数据篡改。

3. 不可篡改

区块链技术采用不可篡改的密码学技术记录交易,将交易记录解释为在有限时间内的公共账本,前一区块的值是由比特币之间的多个分布式节点组成的哈希链映射到下一个区块上,这样任何人都不能修改特定的区块,以保证交易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4. 高度安全

区块链技术采用密码学技术和多个节点的验证机制,确保防止任何人篡改数字信息,平台的数据无法被窃取或篡改,可保护参与者的交易信息和隐私,提高系统的数据安全性。

5. 可追溯性

区块链技术记录了分布式的交易历史,可以追溯所有交易的来源和去向,并且交易记录都是公开可见的,可以通过区块链网络进行确认和验证,这保证系统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总之,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包括分布式、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度安全、可追溯等。它适用于数字货币交易、智能合约、供应链管理、物流跟踪等应用领域,并且可扩展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动执行合约,以程序代码的形式编写,定义了各方在发生特定事件时自动执行的规则和条件。智能合约将合约条款编码到区块链网络中,去除了传统合约所需的中央控制机构,实现了自动、分散、去中心化等特性,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

智能合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自动化执行

智能合约代码具有自动化执行的能力。当用户满足智能合约中的条件时,程序代码将自动执行定义的操作,例如,当客户支付货款时,程序会自动触发货物的发送。

2. 去中心化

智能合约不需要中央控制机构,交易直接在区块链网络上进行,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机构介入的情况下,完成合约的执行。这种去中心化特征,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透明性

智能合约的执行结果记录在区块链网络中,供所有链上节点共同维护,并且所有的交易记录和代码都是公开可见,保证了系统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4. 可编程性

智能合约以程序代码的形式编写,程序员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编程语言进行编写,实现在各种情况下的不同的规则和条件。

5. 安全性

智能合约采用先进的密钥密码学技术实现数字签名,每个用户都有通过数字钱包和私钥,控制其资产的所有权和保护智能合约的安全。此外,由于智能合约编码规则固定且不能被改变,因此能够防止合约条款的篡改和欺诈行为。

总之,智能合约是一种自动、去中心化、安全的自动执行合约,无需中央控制机构,透过自动化合约执行,大幅度降低合约执行成本及时间,可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如数字货币、供应链管理和金融交易等,有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哈希桶

哈希桶(Hash Table)是一种基于哈希(Hash)技术实现的数据结构,可以用于快速的数据查找和索引。哈希桶的核心原理是哈希函数,它将任意大小的输入数据映射到固定大小的输出,这个输出被称为哈希值,作为目标桶的索引,将数据存储到目标桶中。

具体来说,哈希桶的实现过程可以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哈希函数的设计

哈希函数接受输入数据,并将其转换为一个固定大小的哈希值,这个哈希值通常是一个唯一的整数,用于作为哈希表中目标桶的索引。哈希函数的设计要保证将数据均匀分配到所有桶中,避免冲突和哈希值的重复。

2. 创建哈希表

哈希表是一个桶的数组,每个桶存储一个或多个元素的链表。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和存储要求,创建一个大小适当的哈希表,初始化每个桶为空。

3. 插入元素

当需要插入一个元素时,将元素的值和哈希函数计算得到的哈希值作为参数,计算得到目标桶的索引。如果桶为空,则将元素插入到该桶中,否则在桶中搜索键值是否已存在,避免相同元素的出现。

4. 删除元素

当需要删除一个元素时,将该元素的值和哈希函数计算得到的哈希值作为参数,计算得到目标桶的索引。如果桶为空,则该元素不存在,否则在桶中搜索该元素并删除。

5. 查找元素

当需要查找一个元素时,将所需元素的值和哈希函数计算得到的哈希值作为参数,计算得到目标桶的索引。在目标桶中搜索键值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该元素不存在,否则返回相应的值。

总之,哈希桶的原理就是通过哈希函数实现将输入数据哈希为唯一的整数,并将数据存储到目标桶中。使用哈希表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查找和索引,具有高效、快速、易扩容、缩容等优点。哈希函数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哈希表性能,因此哈希函数的设计是哈希桶实现的关键。

2023.5.8日更新

主题数据库

主题数据库的设计要求:

  • 应设计得尽可能的稳定,使能在较长时间内为企业的信息资源提供稳定的服务。
  • 要求主题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独立于当前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物理实现过程,这样能保持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主题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仍然有效。

主题数据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 面向业务主题。主题数据库是面向业务主题的数据组织存储。
  • 信息共享。主题数据库是对各个应用系统“自建自用”的数据库的否定,强调建 立各个应用系统“共建共用”的共享数据库。不同的应用系统统一调用主题数据库。
  • 一次一处输入系统。主题数据库要求调研分析企业各经营管理层次上的数据源, 强调数据的就地采集,就地处理、使用和存储,以及必要的传输、汇总和集中存储。同一数据必须一次、一处进入系统,保证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但可以多次、多处使用。
  • 由基本表组成。主题数据库是由多个达到基本表规范(满足 3NF)要求的数据实体构成的。

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架构,它将计算资源和应用程序卸载到接近数据生成源头的边缘设备或边缘节点,通过在智能设备和设施中直接处理和分析数据来满足实时性要求。它是云计算的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式,可以提供更快速、更节能、更安全、更可靠的处理和传输数据的能力。

在边缘计算架构中,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不再是集中在云端,而是分布在网络边缘的物理或虚拟设备中。这些设备通常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智能控制器、传感器和移动设备等。边缘设备可以直接处理、分析和存储数据,也可以将数据传输到云端和其他边缘节点进行协同处理,最终完成数据分析和应用部署等任务。

边缘计算的特点包括:

  1. 实时性:由于将计算资源和数据处理功能放置在接近数据源的位置,可以实现低延迟和实时性的数据处理和响应。

  2. 高效性:边缘计算可以减少云计算网络传输的成本和带宽占用,使数据能够更快速地进行处理和传输。

  3. 安全性:边缘计算可以将敏感数据安全地存储在本地,避免了将数据上传到云端时的安全风险和隐私泄露等问题。

  4. 灵活性:边缘计算能够实现在本地、云端和边缘节点之间灵活的数据处理和协作,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快速部署和调整。

应用领域方面,边缘计算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制造、交通运输、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边缘计算在实际中已经有很多应用,以下是几个边缘计算的应用示例:

  1. 工业制造:在工业制造领域,边缘计算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种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在生产线上安装传感器并将数据传输到边缘设备中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可以帮助工厂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参数,提前预警设备故障,并通过分析生产数据来改善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交通运输:在交通运输领域,边缘计算可以实现对车辆、道路和行人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控制,从而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例如,通过在车辆上安装边缘设备和传感器来检测车辆的状态,包括速度、位置和机械状况等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或者其他边缘节点,进行实时分析和控制,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3. 医疗健康:在医疗健康领域,边缘计算可以实现对病人的监测和管理,从而提高医疗水平和效率。例如,通过在医疗设备、病人床铺、医疗器具上安装传感器和边缘设备,进行病人身体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传输,帮助医疗人员更好地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4. 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领域,边缘计算可以实现对城市设施和行人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效率。例如,通过边缘设备和相机进行城市各种设施、行人、车辆等的实时监控,进行数据集中处理和分析,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对城市发展进行更精准的规划和决策。

5.11日更新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产业化升级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制造模式。智能制造的目标是通过集成先进的工程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智能化生产控制。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优化,包括智能化产品设计、智能化生产计划、智能化制造和智能化物流和服务等方面。同时,智能制造强调在制造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和创造力,实现人和机器的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的主要特点包括:

  1. 自动化:智能制造能够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减少人为干预和错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智能化:智能制造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使得制造系统能够根据生产需求快速地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度。

  3. 数字化:智能制造利用数字技术,将现实世界建模成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仿真和测试,以提高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和效率。

  4. 网络化:智能制造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信息化和连接化,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控。

  5. 柔性化:智能制造能够快速地调整生产过程,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能够实现批量生产和定制化生产。

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的方向和趋势,可以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转型,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一种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对应关系。它是将物理实体的数据表示和模型与实时数据连接在一起,以便于实时监测和优化操作,提高其效率和生产力的一种技术手段。简单来说,数字孪生是一种通过仿真和模拟,将实体物体的数据表示成为虚拟的对象,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对实体物体进行监测和控制的技术。

数字孪生将物理实体和虚拟模型进行了绑定,虚拟模型的建立可以由物理实体的数据和参数构建而成,而监测和控制可以由虚拟模型实现与物理实体的联系。数字孪生可以用来实时监测物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和行为,并提供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数字孪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制造、交通、医疗、航空航天、能源和城市管理等领域中。

数字孪生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实时监测:数字孪生可以实时监测物理实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和行为,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建模。

  2. 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可以通过虚拟建模来进行物理实体的仿真和预测,优化其设计和操作参数,在提前预测系统反馈效果的同时,确保系统运行安全性和高效性。

  3. 动态调整:数字孪生可以实现对物理实体的动态调整,使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能够适应需求和演变。

  4. 目标优化:数字孪生可以优化物理实体的目标,进行性能评估和效果预测,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无缝融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行业应用中,可帮助企业促进基础设施和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使其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快速地响应市场机遇。

2023.5.13日更新

Serverless

通常意义上来讲,Serverless 可以看作是一种云计算服务模型,它允许开发者在不需要管理服务器的情况下通过事件驱动的方式运行代码。与传统应用服务开发模式不同,开发者只需编写并上传他们的应用代码到云服务商提供的平台上,云平台会自动为应用分配资源,并处理应用的部署、扩缩容。这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需求和应用逻辑,而不需要考虑服务资源的申请、创建、管理和维护等。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认为 Serverless 是一个计算范式,它解决资源托管、调度、运维管理等一系列平台型问题,可以看作是 DevOps 的进一步延伸。

从应用开发视角来看,Serverless 包括 FaaS (Function as a Service) 和 BaaS (Backend as a Service) 两部分。

  • 在 FaaS 中,开发者编写的代码会被封装成一个或多个函数,运行在云平台上。当请求到达时,云平台自动为函数分配计算资源,拉起函数并执行。执行完成后,平台根据一定的保活策略决定资源的复用或者释放。FaaS 模型不仅可以提高应用的可伸缩性和弹性,还可以大幅降低应用运维的成本。
  • BaaS 则致力于更广泛意义下的 Serverless 化,包括对象存储、缓存、数据库、消息等全栈后端服务的按需弹性、按用付费等。

谈到 Serverless 发展历程,从 2008 年 Google 推出 App Engine 算起,至今已有 15 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多次迭代,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Innovators(2008 年~2014 年):Google App Engine 的发布,使得开发者无须再关心资源分配,也无需关心底层操作系统、硬件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对传统应用开发方式具有变革性意义,但 App Engine 并没有使 Serverless 理念流行起来,Serverless 概念本身是在 2012 年由 Iron.io 公司率先提。2014 年 AWS 发布 Lambda 之后,真正使 Serverless 流行起来。

Early Adoptors(2016 年~ 2018 年):这期间,主流云计算平台陆续推出了 Serverless 系列产品,如 Microsoft Azure 发布 Azure Functions、Google Cloud Platform 发布 Cloud Functions 和 Firebase、华为云发布 FunctionGraph 等。2018 年 Gartner 将 Serverless 列为“十大未来将影响基础设施和运维的技术趋势之一”。

Early Majority(2019 年~ 今):2019 年 UC Berkeley 发表论文《Cloud Programming Simplified:A Berkeley View on Serverless Computing》,预言 Serverless 将成为云计算下一代的编程范式,提出 Serverless = FaaS + BaaS 的定义框架, 并提出存储等后端的 BaaS 化、异构硬件支持、资源细粒度隔离等 Serverless 的核心问题。同期,华为云提出通用 Serverless(General-purpose Serverless)的理念,支持有状态应用、程序自动并行、大规模异构资源管理等,帮助企业解决更广泛的计算、运行与交付问题。

2023.5.14 更新

RISC-V

RISC-V(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V)是一种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架构,并且是开放标准。以下是 RISC-V 架构的主要特点:

  1. 精简指令集:RISC-V 架构采用精简指令集,它仅包括 47 条基本指令,以及一些扩展指令。相较于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架构,RISC-V 的指令集更为简单、规范和易于扩展。

  2. 可配置和可扩展:RISC-V 架构允许用户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指令扩展,从而对处理器的功能进行定制。并且,由于它是开放的架构,用户可以自行设计和实现 RISC-V 处理器核心,扩展其功能。

  3. 明确定义的规范:RISC-V 架构的指令集和架构规范都是公开、开放的,用户可以根据规范进行开发和创新,这使得 RISC-V 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和社区的推动者。它的设计风格非常规范、一致、清晰和易于理解,这样开发者和用户可以方便地学习、实现和维护。

  4. 低功耗:RISC-V 架构的指令集本身非常精简,相应的处理器也比较简单,并且可以进行可选的特定任务扩展,从而使得 RISC-V 处理器的功耗非常低,非常适合用于物联网、移动设备、嵌入式系统等领域。

  5. 高性能:RISC-V 架构的比较简单的指令集和规范,使得 RISC-V 处理器具有更快的执行速度。同时,由于其可扩展性,它也可以添加一些特定任务的扩展,从而扩展处理器核心的功能,满足更高的性能需求。

总的来说,RISC-V 架构的特点包括精简指令集、可扩展性、明确定义的规范、低功耗以及高性能。这使得 RISC-V 架构成为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开源处理器架构,并且在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机器学习等领域日益受到关注和应用。

RISC-V(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V)和 ARM 是两种不同的 CPU 架构,二者有以下不同之处:

  1. 开放源代码:RISC-V 是一种开放、免费的 CPU 架构,它的指令集和架构规范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修改和分发。而 ARM 架构则是专有架构,ARM 公司通过授权的方式来让其他公司使用 ARM 架构。

  2. 可扩展性:RISC-V 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允许用户根据需求选择和扩展指令集,从而对 CPU 功能进行定制。而 ARM 发展的历史比 RISC-V 更加悠久,指令集的扩展和更改需要经过 ARM 公司的授权。

  3. 指令集:RISC-V 指令集比 ARM 指令集要简单,这样可以使得 CPU 设计更加精简,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功耗效率。另外,RISC-V 架构允许用户通过对指令集的扩展来支持一些专门的应用。 ARM 指令集则更为复杂,在某些场景中更为适用。

  4. 应用领域:ARM 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领域的应用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 RISC-V 则更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等领域。

总体而言,RISC-V 和 ARM 的设计理念有所不同,RISC-V 给用户更多的自由度和便利性,而 ARM 则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等领域更为广泛。同时,由于 RISC-V 开放源代码的特性,与 ARM 相比它在一些学术和研究领域内更加流行。选择两者中哪一个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系统需求和用户需求等方面的考虑。

输入图片说明

鸿蒙

鸿蒙是华为公司推出的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采用了宏内核(Microkernel)和微内核(Monolithic Kernel)两种不同的内核机制。

宏内核是一种将操作系统内核拆分为多个模块的架构,各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模块化设计有利于系统扩展和维护,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宏内核的缺点是,系统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 IPC 等用于进程间通信的机制,增加了通信过程的开销,影响了系统性能。

微内核则是一种将操作系统内核划分为少量几个部分,且保留在内核中的代码极少的架构,各个部分之间可以通过直接的函数调用相互通信,这样能够减少通信延迟和系统开销,提高系统的性能。微内核系统提供了更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并且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和安全性。微内核的缺点是,内核数量减少,导致部分系统功能需要移至用户态,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在鸿蒙操作系统中,华为选择了宏内核和微内核相结合的方案,以便于平衡性能和安全性、扩展性和健壮性。同时,鸿蒙搭载了各种新技术,例如多核调度、分布式能力、业务逻辑能力和设备能力,能够满足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

总结来说,鸿蒙采用宏内核和微内核两种不同的内核机制,以平衡性能和安全性、扩展性和健壮性。该系统搭载了各种新技术,能够满足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并且在物联网、智能家居、汽车、工业设备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Android 操作系统采用的是微内核的内核机制,其底层内核是 Linux 内核。Linux 内核是一种微内核,其有较强的通用性、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Android 利用了这些特性来提供一个稳定、高效的移动操作系统。

虽然 Android 操作系统底层内核是微内核,但它却提供了许多基于宏内核的特性。Android 操作系统中的各个组件如 Activity、Service、BroadcastReceiver 等都是在同一个进程中启动和运行的,它们之间通过 Binder 机制进行进程间通信,这种机制就具有一定的宏内核的特性。

在 Android 中,虚拟机层、开发框架、系统服务等都是基于 Linux 内核的,而具体的应用则是在 Dalvik 虚拟机或 ART 虚拟机中运行的。这样 Android 操作系统可以保持一定的性能和安全,同时能够支持一些高级的开发功能,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因此,Android 操作系统是基于 Linux 微内核的操作系统,并利用了 Linux 微内核的优越性能,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基于宏内核的特性。

2023.5.16 更新

3PC

数据库三阶段提交协议(3PC)是一种用于在分布式事务中保持原子性和一致性的协议。它是在两阶段提交协议(2PC)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3PC协议由三个阶段组成:

1. CanCommit阶段

在CanCommit阶段,协调器(coordinator)向所有参与者(participant)请求投票,询问是否可以执行提交操作。如果参与者可以提交,则它们会向协调器发送“Yes”响应,否则它们会发送“No”响应,并撤销该事务的所有操作。

和2PC不同,CanCommit阶段并不直接发送提交请求。而是让所有参与者先检查它们自己的资源状态,确保它们可以完成提交。

2. PreCommit阶段

在PreCommit阶段,协调器会根据CanCommit阶段的反馈来判断是否可以执行提交操作。如果所有参与者都发送了“Yes”响应,则协调器会向它们发送“PreCommit”请求,并等待它们的响应。如果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发送“No”响应,则协调器将发送“Abort”请求,撤销该事务的所有操作。

在PreCommit阶段,如果协调器崩溃了,那么参与者们会一直等待“PreCommit”请求,这就出现了分布式死锁问题。解决方法是使用超时机制,如果超过一定时间仍然没有收到协调器的响应,则参与者可以自行撤销该事务的所有操作。

3. Commit阶段

在Commit阶段,如果所有参与者都确认可以提交,协调器会向它们发送“Commit”请求,并等待它们的响应。如果有任何一个参与者发送“No”响应,则协调器将发送“Abort”请求,撤销该事务的所有操作。

在3PC协议中,相比2PC,增加了一个CanCommit阶段,使得参与者能够在实际提交之前检查它们自己的资源状态,降低了提交失败的风险。

但是相较于2PC,3PC的代价更高,因为增加了一个阶段,使得事务处理变得更加复杂。

MES 的定义

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制造执行系统。是面向车间生产的管理系统。MESA 对 MES 的定义为:在产品从工单发出到成品完工的过程中,制造执行系统起到传递信息以优化生产活动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借助实时精确的信息、MES引导、发起、响应,报告生产活动。作出快速的响应以应对变化, 减少无附加价值的生产活动,提高操作及流程的效率。MES提升投资回报、净利润水平、改善现金流和库存周转速度、保证按时出货。MES保证了整个企业内部及供应商间生产活动关键任务信息的双向流动。

MESA 提出了 MES 的功能组件和集成模型,定义了11个模块,包括:资源管理、工序管理、单元管理、生产跟踪、性能分析、文档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维护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和数据采集。

MES是位于上层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工业控制之间、 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为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提供计划的执行、跟踪以及所有资源(人、设备、物料、客户需求等)的当前状态信息

  • MES 的产生背景

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做了很多信息化项目,包括 CRM , ERP, PLM, SCM, OA等。这些系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不少收益。但是这些系统都未能支持到车间生产层面。企业上游管理与车间生产之间没有数据的传递。多数企业车间执行过程是依靠纸质的报表、手工操作实现上下游的沟通。这种方式非常低效,并且产生的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使企业在生产方面无法准确进行各项分析,做到精细化管理。为企业的效益打了折扣。

同时,在 ERP 应用过程中,无法将计划实时,准确下达到车间,也无法实时准确获得车间生产的反馈,缺失了对生产的监控。要把 ERP 的计划与生产实时关联起来。MES 作为一个桥梁就应运而生,弥补了企业信息化架构断层的问题。

2023.5.17 更新

CDN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的特点包括:

  1. 分布式部署:CDN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式部署,将网站的内容存储在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上,从而加速访问速度。

  2. 大规模数据存储:CDN服务提供商可以存储大量数据,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使其可以快速地传输给用户。

  3. 高速传输:由于CDN的服务器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加上具备优秀的网络传输设备和技术,因此用户可以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4. 负载均衡:CDN系统可将流量在不同的服务器之间分配,避免了单点故障和服务器负载不均等问题。

  5. 防护安全:CDN服务提供商通常会提供安全防护和DDoS攻击防护服务,保证网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 成本节约:CDN系统可利用网络中已有的设施和资源,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的架构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 源服务器:位于网站数据存储的服务器,提供最基本的静态资源供CDN网络使用。

  2. 缓存服务器:位于CDN节点上的服务器,其储存了从源站上获取的各种静态内容,提供快速、高效和稳定的访问服务。

  3. 分发节点:是CDN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数据分发到缓存服务器中,提供最佳的缓存效果,根据用户IP和地理位置决定哪个缓存服务器提供服务。

  4. 访问网络:即用户在Web浏览器或移动设备上输入的URL地址。

  5. 全局负载均衡(GSLB):用于解决CDN系统中分布式环境下的流量负载问题,通过DNS服务器将用户的访问请求分配到最近的CDN节点。

通过上述组成部分的协同工作,CDN应用可以显著加速网站访问速度,并且提高网站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CAP

分布式系统中的CAP原则是指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忍性(Partition tolerance)这三个特性无法同时满足。分布式CAP协议是根据这个原则,按照不同场景的需求,选择权衡其中两个属性以满足业务需求。以下是三种主要的分布式CAP协议:

  1. CA(一致性和可用性)协议:CA协议放弃了分区容错性,它要求在分布式系统中所有节点之间保持强一致性,即每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数据副本,在任何时间点对该数据进行读取时都可以得到一致的结果。这种协议适合数据一致性要求非常高的场景,如金融行业。

  2. CP(一致性和分区容忍性)协议:CP协议放弃了可用性,它保证了在发生分区时,系统会维持一致性,但会缺少一部分节点的服务。系统会暂停响应请求,直到数据一致性问题得到解决。这种协议适合数据强一致性要求非常高的场景,如互联网支付。

  3. AP(可用性和分区容忍性)协议:AP协议放弃了一致性,它允许一部分节点在数据同步时存在延迟,使数据在某个时间点上呈现不一致状态。但在分区时,该子系统还是可以独立工作,提供服务。这种协议适合对数据一致性要求较低,但能够快速提供服务的场景,如社交网络。

不同的分布式CAP协议,侧重点不同,在实现中,需要根据业务需求进行选择。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yodQEEcZ-1684331533059)(https://ts1.cn.mm.bing.net/th/id/R-C.32e05fdc261f22e8e30fab1c1a775031?rik=7Dk%2fwHR0D2NyFg&riu=http%3a%2f%2fwww.uml.org.cn%2fwfw%2fimages%2f2019030538.png&ehk=hp9zP8ijiIkDDTxtOHO63TrMHgKtwstcx%2fs4vJRkO1M%3d&risl=&pid=ImgRaw&r=0)]

幂等性

幂等操作是指多次执行该操作所产生的效果均与执行一次相同,不会因为多次执行而产生额外的影响。换句话说,幂等操作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其对系统的状态产生的影响只有一次。例如,向银行账户转账是一个幂等操作,因为无论进行转账操作多少次,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

在分布式系统中,幂等操作对于确保系统在故障、网络延迟、重复请求时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例如,对于一个电商网站,用户下单操作应当是幂等的,保证没有任何特殊情况下重复的下单请求只会产生一次有效订单,而不会产生多个相同的订单。

实现幂等操作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原子性:操作必须是原子性的,即如果多个操作同时执行,结果应该与每个操作单独执行的结果相同。

  2. 可逆性:可以在任何时间撤销或回滚操作,保证系统状态与操作之前一样。

  3. 独立性:操作之间互相独立,即两个操作之间不能互相影响或依赖。

因此,为了实现幂等操作,需要在设计系统时特别关注数据完整性和并发性,结合具体业务场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如唯一索引、锁机制、分布式事务等。

向量数据库

向量数据库是一种针对高维向量数据进行优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专门设计用于存储和处理大规模高维度向量数据,通常用于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相似性搜索等领域。以下是向量数据库与传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比较:

  1. 数据模型:

    • 传统DBMS:传统数据库通常基于关系模型(如SQL数据库),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存储,每行代表一个记录,每列代表一个属性。
    • 向量数据库:向量数据库以向量的形式存储数据,每个向量代表一个数据点,适用于存储高维度的向量数据。
  2. 查询处理:

    • 传统DBMS:传统数据库主要支持结构化查询语言(如SQL),用于复杂的关系型查询和数据操作。
    • 向量数据库:向量数据库通常支持向量相似性搜索等特定查询操作,针对高维向量数据的特性进行了优化。
  3. 索引结构:

    • 传统DBMS:传统数据库通常使用B树、哈希索引等数据结构来加速数据的检索和查询。
    • 向量数据库:向量数据库通常使用特定的向量索引结构(如倒排列表、LSH等)来加速高维向量数据的相似性搜索。
  4. 存储优化:

    • 传统DBMS:传统数据库通常优化存储和查询结构以支持事务处理和复杂查询。
    • 向量数据库:向量数据库针对高维向量数据的特点进行存储优化,通常采用压缩算法和向量化存储来提高性能。
  5. 适用场景:

    • 传统DBMS:传统数据库适用于处理结构化数据、支持复杂的事务处理和关系查询。
    • 向量数据库:向量数据库适用于存储和查询大规模高维度的向量数据,如人脸识别、相似图片搜索等场景。
  6. 性能:

    • 传统DBMS:传统数据库在处理结构化数据和复杂查询时性能较好。
    • 向量数据库:向量数据库在高维向量数据的相似性搜索等特定场景下性能更优。

总的来说,向量数据库和传统DBMS在数据模型、查询处理、索引结构、存储优化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场景和应用需求。选择使用哪种数据库取决于数据特点、查询需求以及性能要求。

2024.3.18 更新

数据脱敏

数据脱敏是指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或者转换处理,以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的一种技术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据脱敏技术方案:

  1. 替换: 将原始数据替换为虚拟数据,例如用特定的字符、数字或者符号替代真实数据,保留数据的格式和结构,但隐藏真实内容。

  2. 加密: 使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只有授权用户能够解密获取原始数据。

  3. 掩码: 部分隐藏数据的一部分内容,例如只显示部分身份证号、信用卡号等,以减少敏感信息的泄露风险。

  4. 随机化: 对数据进行随机化处理,使得原始数据与脱敏后的数据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保护数据的隐私性。

  5. 数据扰动: 对数据进行微小的扰动或者添加噪音,以保护数据的隐私同时尽量保持数据的分布特征。

  6. 数据切分: 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切分,分散存储在不同的位置,确保没有单个数据集包含完整的敏感信息。

  7. 数据删除: 删除或者屏蔽数据中的敏感信息,只保留非敏感信息。

  8. 数据加盐: 在加密过程中引入随机的盐值,增加破解的难度,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9. 数据混淆: 对数据进行混淆处理,打乱数据的顺序或者结构,使得原始数据难以被还原。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数据脱敏技术方案,具体选择何种方案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数据特点来确定。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结合多种技术手段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

容器和镜像(Docker/Image)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应用容器引擎,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发布到任何流行的Linux机器或Windows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容器是完全使用沙箱机制,相互之间不会有任何接口。

Docker的主要原理包括:

  1. 容器技术:Docker使用了Linux内核的特性如cgroups,namespaces等来隔离运行的进程,从而实现容器。容器之间共享同一个操作系统内核,但每个容器都在内核中运行在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使得容器比传统的虚拟机更加轻量和快速。

  2. 镜像技术:Docker使用镜像(image)来实现容器的可移植性。镜像包含了运行容器所需的所有内容,包括代码,运行时,库,环境变量和配置文件。Docker镜像是分层的,并且每一层都可以单独更新,这使得镜像的分发和版本控制更加高效。

  3. Docker Engine:Docker Engine是运行在主机上的程序,负责构建和运行Docker容器。它提供了一个命令行界面,允许用户与Docker交互。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Docker命令:

  • docker run:运行一个Docker容器。例如:docker run -it ubuntu bash,这将运行一个Ubuntu容器,并启动bash shell。

  • docker ps:列出当前运行的Docker容器。

  • docker images:列出本地的Docker镜像。

  • docker pull:从Docker Hub或其他Docker镜像库下载镜像。例如:docker pull ubuntu

  • docker build:根据Dockerfile构建Docker镜像。

  • docker push:将Docker镜像推送到Docker Hub或其他Docker镜像库。

  • docker rm:删除一个或多个Docker容器。

  • docker rmi:删除一个或多个Docker镜像。

  • docker stop:停止一个或多个正在运行的Docker容器。

  • docker start:启动一个或多个已经停止的Docker容器。

这只是Docker命令的一部分,Docker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命令行工具来管理和操作容器和镜像。

  • 3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