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星地融合

在6G技术演进中,星地融合被视作突破地面网络覆盖限制、实现“全球无死角通信”的核心路径。该技术通过整合天基网络的高覆盖能力与地面网络的高容量优势,满足万物智联时代对广域接入、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需求,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全球无缝覆盖体系。

一、概述  

星地融合指通过统一的网络架构、协议和终端设计,将卫星通信(天基网络)与地面通信网络(如蜂窝网络、Wi-Fi、LoRa等)深度协同,以动态频谱共享和智能路由管理为基础,确保用户在卫星与地面网络间无缝切换,形成多维立体的通信系统,还支持语音、数据、物联网等多业务场景。随着6G技术的发展,星地融合被视为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和高速通信的重要手段。

(一)核心目标

全域覆盖:利用低轨(LEO)、中轨(MEO)、高轨(GEO)卫星弥补地面网络在海洋、沙漠等偏远地区的覆盖盲区。

资源协同:动态调配星地频谱、计算和存储资源,提升系统整体效率。

业务融合:支持宽带通信、物联网、应急通信等多样化场景,实现“一网多用”。

区别于传统的“星地互补”,6G时代的融合强调系统级整合,包括空口协议统一、网络切片跨域协同、终端多模接入等。

(二)核心优势

高可靠性: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下,卫星通信可以作为地面网络的备份,确保通信畅通。

高带宽:结合卫星通信的大范围覆盖和地面网络的高带宽优势,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

低延迟:通过优化网络架构和路由算法,实现低延迟通信,满足实时应用需求。

二、发展背景

(一)需求拉动

1.通信网络全域无缝覆盖

地面蜂窝网络虽能提供高质量通信服务,但在海洋、偏远山区、沙漠等地区覆盖有限。而卫星通信凭借其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优势,能够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两者融合可满足人们对全域、全天候通信的需求。

2.多领域应用

在航空航海、应急通信、物联网、智能交通等领域,对通信网络的广域覆盖、高可靠性、实时性等要求越来越高。星地融合通信系统能够为这些领域提供更加优质的通信服务,满足其特殊的应用需求,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技术驱动

1.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

高通量卫星(HTS)、低轨卫星星座的兴起,如SpaceX的星链计划等,使得卫星通信的性能和可靠性大幅提升。同时,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星地之间高速、高带宽、高安全性的数据传输提供了可能,为星地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地面通信技术的发展

地面5G技术的普及和6G技术的研发,使得地面通信网络在数据传输、网络架构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创新。5G NTN系统已实现星地网络在标准体制层面的融合,为星地融合奠定了基础。

3.6G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6G时代对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强的连接能力等。星地融合能够有效整合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的优势资源,为6G网络提供更强大的性能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是6G关键技术之一。

(三)标准与政策

1.国际标准组织的推动

国际电信联盟(ITU)、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启动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融合组网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星地融合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要求,为星地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标准化指导,涵盖空口协议、组网方式、频率管理。

2.政策支持

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星地融合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以我国为例,国务院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大力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商业航天”作为新兴科技产业受到高度关注,并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星地融合相关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生态培育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发展机遇,极大地推动了星地融合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原理

(一)网络架构设计

星地融合架构分为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环境实现网络功能和网络服务在天基和地基之间的按需部署。

空间段:包括同步轨道卫星(GEO)和非对地静止轨道卫星(NGSO),卫星上搭载轻量级云化平台以满足星上资源有限的特点。GEO卫星提供广域覆盖,LEO卫星群实现低时延传输,星间链路采用激光或太赫兹通信,实现动态拓扑覆盖。

地面段:基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构建云化平台,并在平台上部署完备的连接功能、AI功能、感知功能、计算功能和数据功能等连接+网络能力。此外,5G基站、信关站、核心网及边缘计算节点,负责高密度区域的数据处理与业务分发。

用户段:多模终端兼容卫星与地面信号,通过统一认证接入异构网络。

星地融合网络架构设计

(二)功能部署

NGSO可以部署接入网设备支持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核心网部署连接功能、计算功能和感知功能分别用于支持终端通信、边缘就近计算、中低轨卫星的星上资源状态感知以及卫星周围环境感知等功能。

GEO在NGSO的功能基础上,进一步支持接入网的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支持数据的存储转发(即对无法通过卫星接入地面核心网的用户,在卫星上缓存用户的数据,等待卫星能够连接地面网络时,接收或转发用户数据)和数据预处理等数据功能。

(三)弹性可重构架构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通过智能网络管控平台实现跨域资源调度,支持网络切片动态重构。部署于GEO的天基智能管控功能和部署于地面的地基智能管控功能,通过星地协同的智能管控技术实现星地融合网络的弹性可重构和动态调整,秉承以用户需求和位置为中心的理念和目标,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网络服务需求以及同一用户的网络服务一致性需求。例如,中信科移动提出的架构支持高低轨卫星联合组网,并已验证多业务切片共存。

四、星地融合方式概述

根据融合程度的不同,将星地融合方式划分为5种情况

(一)覆盖融合

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独立组网,卫星网络仅用于地面网络的补充和扩展,二者采用的技术大部分不甚相同,支持的业务也有所区别。

(二)业务融合

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仍然相互独立,但能够提供相同的或相似的业务质量,在部分服务QoS指标上达到一致水平。通过互通网关方式,实现2张网络互通,终端从各自网络接入。

(三)用户融合

在地面和卫星网络中,用户使用同一个身份,用户身份唯一、统一计费,用户按需选择卫星或者地面网络提供服务。

(四)体制融合

采用相同的架构、传输和交换技术,用户终端、关口站或者卫星载荷可大量采用地面网技术成果。允许不同类型单模/多模终端分别或者同时通过天基/地基接入网接入,从用户角度实现2张网络体制上的融合。

(五)系统融合

统一天基和地基网络协议,完成系统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星地构成一个整体,提供用户无感的一致服务,采用协同的资源调度、一致的服务质量、星地无缝的漫游。

对比以上各种融合方式,考虑各种技术在两种网络中的适用问题,一些技术需要适当做出调整和改进。

覆盖融合实现起来最为简单,业务融合、用户融合和体制融合都只是部分融合,难程度有所增加。系统融合的实现最为困难。

目前研究的热点是星地一体的系统融合。星地一体的融合设计有利于实现频谱等无线资源的统一规划,提高频率利用率;有利于实现用户在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的无缝切换,获得更好的通信体验;有利于打破天网与地网的分立局面,构建全球通信的无缝覆盖,为全球用户提供无差别的通信服务。

五、关键技术

(一)星间激光链路技术

传统卫星依赖微波通信,存在带宽受限、易受干扰等问题。星间激光链路利用激光束作为载波,在卫星间建立高速通信链路。其核心系统包括激光收发系统、捕获跟踪瞄准(ATP)系统和光学系统。激光收发系统负责调制与解调信号,ATP系统确保光束精准对准,光学系统则优化光束传输。激光通信在真空环境中具有极窄波束、高指向性,但在大气环境中会受到衰减和湍流影响。星间激光链路技术通过其高速率、强抗干扰和低延迟特性,已成为星地融合网络的核心支撑。

(二)波形与多址技术

对于星地融合网络,波形技术需要针对地面蜂窝通信和卫星通信一体化设计,以满足差异化的信道环境同时确保统一的设备实现,降低系统建设成本。

1.波形设计

需适应不同信道环境,卫星通信需采用低峰均比(PAPR)波形以提升功放效率。DFT-S-OFDM波形单载波特性可有效降低PAPR,适用于卫星系统下行和上行信道。当多卫星波束共用一个功率放大器(PA)时,可直接应用CP-OFDM波形或采用削峰和数字预失真等技术降低信号的峰均比。

2.空口设计

为支持统一的波形设计,空口设计需要采用可变参数集以自适应配置不同应用场景,包括CP长度、子载波间隔、带宽和DFT变换等参数的动态配置。在卫星信道中,视距传输为主,CP长度配置可差异化设计,下行链路采用较短CP,上行链路采用较长CP以容忍同步偏差。低轨卫星信道多普勒偏移大,子载波间隔配置需克服预补偿后的多普勒残差影响。

3.多址技术

面向未来星地融合场景,系统需支持较多用户同时接入并降低终端接入时延,可采用非正交多址技术简化接入流程。UE以非正交多址方式发送接入请求,携带数据包承载简化传输流程,卫星基站检测到数据后发送确认信息,若无持续数据发送,UE可终止发送过程,实现极简接入。

(三)灵活双工技术

1.双工模式

地面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频分双工(FDD)模式和时分双工(TDD)模式。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多采用FDD模式,目前3GPP NTN主要研究的双工模式也是FDD模式。对于星地融合通信,未来双工方式是FDD和TDD融合部署,频段受限时采用TDD模式,具备成对频谱且需和地面手机共存时采用FDD模式。

2.TDD模式优势与不足

TDD模式是星地融合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优势包括频率资源相对丰富、便于实现收发共阵;不足在于对时间同步要求高、上下行链路干扰问题复杂、物理帧长度更长。

3.半双工FDD模式

半双工FDD也是星地融合通信的重要双工方式,优点是便于实现单端收发共阵且能解决收发隔离问题;不足是对时间同步要求高、传输效率较低。

4.TDD间隔优化

对于TDD系统,需考虑小区内用户上行和下行的相互干扰,不能直接采用地面帧结构设计,需对TDD间隔进行优化设计。基于用户位置进行时序建立,不同区域用户信号可重叠发送,通过对用户归属区域划分,同一区域用户严格对齐,不同区域用户信号可重叠,减少保护间隔。优化设计后的新GAP可明显降低,提升系统效率。

(四)波束管理技术

在卫星通信中,通过点波束/窄波束方式提高天线增益,采用捷变跳波束方式分时覆盖不同区域,跳波束的驻留时间在毫秒级、回跳周期在十毫秒级,不会对通常业务的服务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应对波束资源有限、覆盖不足的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预规划覆盖,事先规划好波束覆盖区域,只对规划区域内的服务;二是使用信令波束为随通接入服务,信令波束周期性地扫描各个波位,发现有用户需要接入的波位,调用能提供业务的波束覆盖该波位,服务其中的用户。

一般情况下,由于用户分布的非均匀性,业务波束为点波束/窄波束,工作模式是跳波束模式和凝视模式;当信令波束的宽度与业务波束宽度相当时,可以工作在轮询或者凝视模式;当信令波束的宽度远远大于业务波束宽度时,可以工作在推扫模式。

在星地融合通信网络中,用户链路和馈电链路上均可使用多波束协同传输和星地协同传输技术,以获取分集增益或复用增益。

(五)星间星地协同传输技术

1.星间协同传输

为提高卫星通信的系统容量,在未来的海量星座系统中,应利用多颗卫星协作构成协同传输模式,不仅支持星间波束协作降低星间相互干扰,还支持多颗卫星为单个终端服务进行多流传输。

多星协同传输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是星间同步问题。可采用星间同步预补偿技术,以其中一颗卫星为锚点,其他卫星和锚点卫星对齐,在发送端进行信号的同步补偿,从而实现在终端接收侧的信号同步到达。当信号的时延误差在OFDM符号的CP范围之内,则不会影响系统性能。

2.星地协同传输

星地协同传输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覆盖协同,当卫星信号和地面基站信号覆盖在不同区域时,终端在不同区域的移动可基于信号强度的差异进行动态切换;第二种是传输协同,终端可以同时连接两种接入点,形成双连接,此时地面基站和卫星基站可以采用资源协同和业务协同。比如:卫星基站供广域覆盖,地面基站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或者地面基站与卫星基站进行负载均衡,基于不同接入点的资源配置情况,动态协同数据传输。

在星地协同传输研究中,有两个首要问题需要解决:

(1)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的协同需要高度紧密,最好是同一个运营商,否则协同将退化为异系统漫游;

(2)不同协同方式对终端和网络的能力要求不同,需要准确定义接口要求、协议机制和实现约束。

(六)网络技术

1.网络功能的柔性部署技术

星地融合通信系统需具备灵活适变的网络架构,以切片技术和虚拟化技术为基础,实现网络功能的可重构能力。针对星上资源有限的情况,可采用以下措施实现网络功能的柔性部署:利用星上虚拟化技术提高资源通用性和功能可重构化;通过容器等形式在星上部署定制化网络功能,降低资源开销;按需灵活柔性分割网络功能,提供定制化服务能力,提升全场景适应能力;轻量化处理网元功能,根据多种因素在卫星和地面节点间合理部署网元功能,实现定制和按需重构。

2.切片技术

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网络差异大,给星地融合通信网络中的端到端切片管理和服务质量保障带来挑战,需采用智能端到端网络切片管理架构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网络切片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包括部署、选择、调度、删除、故障定位智能化,并实时监控切片状态保障安全健康运行。

3.网络虚拟化技术

考虑到空间环境恶劣、星上硬件资源有限、天基设备维修困难等因素,以及容器技术的优势,星地融合通信系统中天基网络的虚拟化技术以容器为基础。通过云原生技术构建虚拟网络功能(VNF),采用容器封装VNF成虚拟化组件,以微服务方式独立部署,采用集中式编排调度系统动态管理和调度虚拟化资源,提高VNF和系统弹性,简化维护,提升服务敏捷性。

(七)星地频谱共享及干扰规避

随着用户和业务的增长,频率资源特别是用于卫星通信的频率资源,变得越发匮乏。星地融合通信网络需要突破传统的频率硬性分割模式,利用空间隔离、时间隔离、空分复用和精细化频谱管理实现星地频谱共享与频率复用。需要研究频谱感知技术,实现快速的干扰检测和信号识别,有效对频率干扰进行管控,动态地分配和调度频率资源。

在星地融合通信中,可以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机制来协作实现星地频谱共享。例如:终端可以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更好地区分卫星通信信号和地面通信信号;利用空间多层网络中波束和覆盖的差异性,实现星地通信的软频率复用;通过引入机器学习预测频率态势,制定星地动态频率共享策略。

(八)相控天线

由于星地无线传输距离远、衰减大,一般情况下,用户终端与星载天线为高增益定向天线,通过波束对准提高传输速率。由于低轨卫星高速运动,地面终端也可能非静止,对终端和星载天线的波束指向捷变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相控阵天线可实现波束快速扫描,与机械伺服结构控制波束指向的反射面天线相比,极大降低波束扫描时延,同时具有剖面低,重量轻,易维护,便于共形安装等特点,大型星载相控阵天线能提供较大的发射功率与较高的增益,可满足窄波束传输、波束指向灵活调整以及多点波束传输等需求,广泛应用于星地融合网络中。

六、面临的挑战

(一)星地信息传输长时延挑战

通信延迟是保证用户进行无线通信质量基本的性能指标。星地信息传输距离长,导致路径损耗大、传输延迟大,而除了距离的因素外,还存在用户终端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导致的数据量猛增,也存在着信息排队和处理的延迟。

对于中、低轨卫星的多跳传输,传输延迟决定于源卫星通过寻找最优的多跳路径最后到达地面网关的路径长度,因此,合理放置网关可有效降低传输延迟。此外,MEC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进一步降低信息传输延迟。

(二)卫星高速移动带来的挑战

卫星的高速移动对于星地信号传输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如多普勒效应、频率同步跟踪、接入信号随着卫星的移动频繁切换等问题。低轨卫星的移动速度每秒能够达到几千米,多普勒频移相对较大,例如,在距离地面600km的低轨卫星,信号传输载波频率为30GHz的情况下,多普勒频移可以达到±720KHz。卫星的快速移动还存在着接入信号频繁切换的问题,将接入信号切换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平切换,即地面通信网络之间或卫星通信网络之间进行信号切换;另一种是垂直切换,即星地网络之间进行传输连接时进行切换。对于水平切换可通过常规切换技术进行实现,而对于垂直切换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星地协同管理带来的挑战

星地融合网络包括高轨卫星网络、中低轨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等多层网络集中形成的一个三维立体广域覆盖的通信网络。此外,还要融入多层统一的通信技术,对各层进行统一管理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此外,网络管理还会受到不同层之间的切换和负载平衡的问题挑战,地面网络的协调可通过光纤进行实现,但对于卫星网络的协调则需要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进行实现,进一步增加了多层网络管理的复杂性。

七、典型应用

(一)应急救援

1.通信保障

在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或事故灾难现场,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往往遭到严重破坏,传统通信手段失效。星地多网融合指挥调度系统集成了多种通信技术,融合了公网4G/5G、北斗短报文卫星、天通卫星、宽带卫星、宽、窄带自主网、宽带PDT集群、宽带LTE集群等多种通信系统,可快速建立现场与外界的通信链路,通过卫星通信将现场的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救援指挥中心,确保救援队伍与外界的通信畅通。

2.实时定位与跟踪

利用卫星通信,救援人员可以对受灾人员和救援队伍进行实时定位与跟踪。这有助于快速确定受灾人员的位置,合理调配救援资源,提高救援效率,同时也能保障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

3.资源协调与指挥调度

星地多网融合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实现多部门、多区域之间的协同作战,救援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掌握各救援力量的位置、状态和任务执行情况,进行高效的资源协调和指挥调度。例如,协调不同地区的救援队伍、调配物资和设备等,确保救援行动的有序进行。

(二)作战指挥

1.情报获取与共享

在现代作战中,情报的及时获取和准确共享至关重要。星地融合通信系统能够整合多种情报来源,将情报数据实时传输到作战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可以通过星地融合网络快速处理、分析和共享情报信息,为作战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指挥控制与通信保障

作战指挥需要高效、可靠的通信系统来实现指挥官与作战部队之间的指令下达和信息反馈。星地融合通信系统具有广覆盖、高容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满足作战指挥对通信的高要求。即使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也能确保指挥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输,实现对作战部队的有效指挥控制。

(三)行业内远距离通信业务场景

对于跨国金融、国际教育、远程医疗等分支机构较多、地理位置较分散的企业来说,由于地理限制,通信距离较远,企业难以实现安全、高效的业务运营。星地融合网络的部署可为这些企业建立专属的行业专网系统。该方案有效突破了地理限制,可保证业务的全面统筹和数据的即时同步,同时满足部分企业业务提出的低时延、高可靠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哲铭,吴云飞,魏肖,等.6G星地融合网络应用场景、架构与关键技术挑战[J].无线电通信技术,2022,48(06):1058-1064.

[2]缪德山,邓凌越,孙建成,等.6G星地融合无线网络及关键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2024,30(04):42-49.

[3]康绍莉,缪德山,索士强,等.面向6G的空天地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2,(09):18-26

[4]俞志斌,侯登峰,吕游,等.基于5G的星地融合通信技术研究[C]//中国通信学会卫星通信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32039部队;,2023:201-205.DOI:10.26914/c.cnkihy.2023.034447.

[5]周颖,施倩,李瑞瑜,等.天地一体化网络发展及关键技术概述[J].空间电子技术,2025,22(01):28-39.

[6]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星地融合通信白皮书[R/OL].   

[7]朱斌,何建炜,王光全,等.星地融合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22,(07):56-60.

[8]李侠宇,刘硕.5G星地融合标准的发展与展望[J].保密科学技术,2022,(10):4-11.

[9]张世杰,赵祥天,赵亚飞,等.星地融合网络:一体化模式、用频与应用展望[J].无线电通信技术,2023,49(05):775-787.

[10]张剑寅,尼凌飞,王汉白,等.面向星地融合的5G网络增强及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24,40(06):38-48.

[11]黄曜明,黄松涛,王靖.天地一体通信网络的定位和星地融合模式探析[J].电信科学,2020,36(S2):166-171.

[12]王爱玲,潘成康.星地融合的3GPP标准化进展与6G展望[J].卫星与网络,2020,(09):58-61.

[13]刘越,黄印,林玉洁,等.星地融合网络相控阵天线应用研究进展[J].空间电子技术,2023,20(06):52-6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