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终生的命题
我们自出娘胎以来,无论愿意不愿意,都必须开始我们穷尽一生的学习之旅了。我早已经不记得作为婴幼儿时期的我是怎么学习的了,但儿子让我可以近距离的看到一个婴儿是如何从外界中吸取知识的。他从他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第一天,就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这副全新的身体,学习速度之快,令人惊讶,每个月都可以看到他学习到一些使用这副身体新的方法。每次他看到一些新的事物,漏出那种好奇切清澈的眼神,我就知道,他学习引擎又在全速运作,不停地向外界汲取知识了。
下一阶段就是狭义的学习阶段了,一般可能会被认为是从小学开始的读书时光,但我觉得,上幼儿园开始,应该也能勉强算。这个阶段持续时间很长,一般持续12到25年不等,看一个人能读到什么学历了。这个阶段,我持续了20年,如无意外,这20年已经是我这辈子唯一知识是净流入的时期了。是的,我喜欢把学习知识比喻成知识的流入,把使用知识比喻成知识的流出。这个阶段,核心的任务就是不停地储备知识,我这辈子工作生活用到的知识,也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原始积累”的。尽管日后也能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没有这些知识作为基础,那些知识也无法被吸收。
接下来离开学校的日子里,尽管也在不停地学习,但大部分时间其实知识都是净流出的,偶尔能做到流入流出平衡,但不多。主动学习的时间被打得零碎,学习也逐步变得功利。很多时候还是很怀念在学校时候的自己的,纯粹地为了知识而学习,为了快乐而学习,不用考虑学到的知识能不能用得上。
学习是靠努力的吗?
天赋 VS 努力
我从不怀疑天赋对一个人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天赋面前,其实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举个例子,鸡兔同笼,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小学竞赛题目,等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以后,其实这个问题简单得不值一提,但对于小年级的学生,能通过各种奇思妙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需要创造力的加持了。我一直觉得,创造力才是天赋的体现,如果只是把已有的知识高效地组织和运用,其实普通人掌握了合适的方法,也是能做到的。在我人生的不同时期,我都能遇到一些在某些地方天赋比我高,或者几乎全方位在天赋上碾压我的人,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天赋是不可逾越的,很多时候,我是连他们如何能想出这个点子都不知道的,当然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就是天赋的可怕。不过幸运的是,其实社会上90%的时候,是轮不到拼天赋的,哪怕现在我也算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做到衣食无忧了,但一路走来,支持我的其实是高效的方法,而不是天赋。
方法比努力重要
是的,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可以说,我的天赋真的算是平庸的了,我永远缺少别人的那种灵光一闪的时刻。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什么人呢,每天都只能有24小时,不多不少。当然有些人可能比别人少睡一点,但也不是长远之计。时间的简单堆砌,并不能让人学得更多。人的身体不是机器,机器尚且需要停下来保养,更何况人。人也不是计算机的硬盘,输入的东西基本上都能毫无保留地存储下来,我们的大脑很脆弱的,它可能会忘记任何事情。高三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考试前的一两个小时从不看书,如果有条件,更多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或闭目养神。一来是因为对于考试,我一般有复习计划,把该复习的内容都会安排在前一天复习完,多看一两个小时对我来说意义不大;但更重要的是,其实我知道,能在整个考试过程中保持精力充沛,比考试前多看一两个知识点重要多了,毕竟考试前那一点点时间,刚好能考到考试要考的知识点,概率也有点太低了。哪怕是功利地学习,学习也从来不是一个堆砌时间的过程,它是一个项目化的事情,高效的方法,比简单地堆砌时间有用得多。
所以,做计划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学习的方法。人都是有惰性的,除非能一直持续不断的产生多巴胺,否则正常人都很难把一件事情长期坚持下去。恰恰学习就是一件不怎么产生多巴胺的事情。对于发自兴趣的学习,有效的计划可以减缓对所学之物兴趣消减的速度,更容易让我把学习的任务完成,从而有更大的信心继续下一次的学习人物。对于功利性的学习(比如读书考试),计划就更重要了。上面我提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劳逸结合的重要性,有个完善的计划,就是劳逸结合的基石。计划能够给予我完成复习任务的信心,计划也能赋予我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最后几天的强力冲刺把考试的精力都消磨掉。不临时抱佛脚,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学到的东西不容易变成短时记忆。我的很多知识基础,其实是读书时候的课本教会我的,有些知识点真的是让我终生受益。
我第二个想要分享的方法,是“压缩知识”。我记得高中时候的老师,对我们讲过一句让我获益终生的话:“要懂得把书越读越薄”。这句话对我来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高中之前的知识,难度和密度都不算高,所以很多人其实靠着死记硬背是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的,但到了高中,知识的难度和密度就不是人脑靠死记硬背能完全记住的了,所以在初中时成绩还不错,但到了高中滑铁卢的人并不少见。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把各个知识点做串联以辅助理解的能力就尤其重要了,这也是上文提到的“书越读越薄”的秘诀。具体的方法,在我最近读的一本叫《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的书中,有详细的描述,尽管里面说的具体方法是针对小孩子的,但成人也能有所获益。是的,这是一个能讲得清楚方法论的技能,是一个普通人也能通过训练就能习得的技能,不需要很高的天赋(当然我承认的是,专注力是有一定天生的)。这个技能是一个终生受益的技能,当年虐得我死去活来高考,在上了大学和工作了以后,难度逐渐变得不值一提了。要不是掌握了比较高效的学习方法,可能在过去拿个时间点,我的进步就只能戛然而止了。
当然,方法比努力重要,不是否定努力的重要性,没有努力的兜底,多高深的方法都是亭台楼阁。但掌握高效的方法,在同样努力的前提下,的确可以帮助我走得更远。努力保证了我的下限,天赋决定了我的上限,有效的学习方法,则是把当前的我尽可能地贴近上限。当然,是否能达到天赋的上限,其实很看机缘,正所谓尽人事知天命,我也只能尽可能地把我能把握的事情做到最好,至于结果如何,也是很看缘分的。
学习是靠兴趣的吗?
好奇心是最好的学习原动力
我觉得,人是没有所谓对“学习”的兴趣的,“学习”本身是一个动词,无所谓感不感兴趣的,有些人之所以喜欢学习,其实是对未知的兴趣,对把未知变为已知的渴望。不要对身边的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不要用存在即合理麻痹自己,多问为什么,多探寻为什么背后的故事,才容易养成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好奇心的习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不需要跟父辈一样为了生存被迫掌握很多知识,而对于我的子辈,知识的获取成本已经比我小时候小很多了,这是一个恩赐,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高效地汲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是一个诅咒,知识变得习以为常,不主动学习,可能什么都学不到。
学习是玩出来的
我很庆幸我有一个很会玩的童年,尽管实际擅长的玩意不对,但我涉猎的东西还是很广的,比如动漫、小说、做模型、桌游(广义的桌游,包括象棋、围棋等等,也包括三国杀、UNO等等)、电子游戏等等。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小说和电子游戏了,前者培养了我阅读的习惯,后者让我对计算机感兴趣,走上了现在这条程序员的道路。但其他兴趣就是一无是处的吗?其实也不是,所有的这些兴趣,其实都成为了我走上现在这条路,把我塑造成现在的我重要的基石。
没有一个人生来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的,只有在广泛涉猎后,才能在机缘巧合下找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情。我能走上现在这条以写代码为生的道路,也是在小学时,爸妈为我买的第一台电脑,让我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初别说我自己不会预料到这是我人生事业的开端,就连买给我电脑的爸妈,其实也没有抱着培养我研究计算机的心态,纯粹当买了一台游戏机给我,当然前期我也不负所望,真的只是用这台电脑打游戏。一切的一切,只能归咎于天意了。玩其实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它不仅能满足我的好奇心,也能维持我的好奇心。我很感谢小时候的自己,能在业务时间不停地玩,玩各种不一样的东西,从而找到了一个能让我奋斗终生的事业。
当然,玩物不能丧志,有些事物一旦触碰了,对人负面的影响比正面影响更大,社会上也是有共识的,比如各种违法犯罪的“娱乐”(不细写了,免得出发关键字),也比如当前多如牛毛的氪金手游。所以在小的时候,一般就是父母代替我去甄别,长大了就靠自己去甄别了。这里其实也没有什么秘诀,把阈值提高了,自然就会看不上糟粕了,比如读过四大名著、金庸的武侠小说、《三体》,就不会对各种网络爽文产生兴趣;玩过各种3A大作,就不会对氪金手游感冒。因此,一个会玩的家长,带着小孩玩,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未完待续
正如前文说的,学习是一个终生的命题,所以关于学习的结局,肯定没法在这篇文章里书写了。我很庆幸,在小的时候能培养出来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习惯,会有意识地主动学习,不会被环境推动着被迫接受知识。我也希望这种热情可以保持到我入土的时候,更希望这份热情能被我的儿子继承,甚至能青出于蓝。
最近十几年,我基本处于一个知识净输出的状态,真的希望在退休以后,能自由自在地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就像大学4年的时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