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音高的古代确定法-三分损益法

我国古代音乐成就简述:

我国古代的音律是非常发达的,我国学者徐寿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第一篇自然科学文章是在清朝,就是音律方面的。有国外学者甚至形象地说“中国是声学的国家"。只是近现代我国在自然科学上的落后,致使很多文化科学传播式微,言必称希腊,都去欧美找祖先去了。听觉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技能,而对声音的敏感也造就了人类追求音乐的目标,和谐音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支撑,我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其本质就是发现了听觉的和谐音是跟基音的频率指数成函数关系的,而这个数理推导在明代有朱元璋的后代朱载堉通过制定平均十二律而完成。朱载堉生于1536年,卒于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清世子” ,河南沁阳人  ,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一生刻苦求真,呕心沥血,共完成《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其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更早的时候甚至在上古时期皇帝时。黄帝曾命伶伦制作十二律,关于伶伦所制定的十二律应该是合律 (即合三分损益律 )的。《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此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吕氏春秋·古乐》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的一段记载,说泠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着“雄鸣为六”,是6个阳律,“雌鸣亦六”,是6个阴吕。

三分损益法的原理非常简单,而这个却也是现代乐理的基础,做简要示意图如下: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