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空间距离数据!已发多篇顶刊!

1878

中国上市公司空间距离数据集(2023)

数据简介

中国上市公司空间距离数据集,该数据包含在2023年底统计的中国所有上市公司的空间距离数据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球面几何学公式计算两企业间的地理距离distij(单位:公里)

图片

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取值为[0,1]),标准化处理方法为

图片

将上市公司空间距离数据与标准化后的结果整理成矩阵面板数据,方便大家研究使用。

中国上市公司空间距离数据集能够提供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有助于分析企业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和市场竞争力。可应用于商业决策,如企业选址、市场扩张和竞争对手分析;也可用于学术研究,如分析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此外,它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帮助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

数据来源

数据由数据皮皮侠团队人工整理,全部内容真实有效。

数据范围

中国A股上市公司

时间跨度

2023年

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为Excel形式

数据指标

上市公司名称

公司间空间地理距离

公司间空间地理距离标准化

数据展示

图片

图片

相关研究

现与上市公司空间距离研究可总结为以下四大方向:

1. 地理分散度的经济效应-监管约束与市场风险:研究聚焦上市公司地理分散度(如总部与注册地分离、供应链距离)对企业财务风险与市场行为的影响:

监管距离与股价崩盘风险:Choi等(2012)发现当地审计师的地理邻近优势可提高审计质量,而地理分散度增加会削弱这一作用,导致审计失败概率上升。Shi等(2015)进一步指出,地理分散度高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真实盈余管理隐藏坏消息,最终加剧股价崩盘风险

供应链协同效应:孙兰兰等(2022)提出,区块链技术通过增强供应链透明度,缓解长鞭效应并优化库存周转率,从而抵消长距离带来的信息摩擦

2. 数字化转型与空间重构-分散与集聚的双重逻辑:数字化转型对上市公司地理格局的影响呈现矛盾性:

分散化驱动: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信息壁垒,推动企业异地投资数量与距离增加。例如,马为彪等(2023)发现企业数字化水平每提升1个标准差,异地投资概率提高18%,且投资距离呈现倒“U”型关系(峰值约1500公里)

本地化集聚:数字基础设施(如5G网络、工业互联网)发展反而强化地理邻近效应。Ji & Wang(2024)指出,企业更倾向于就近选择供应商或客户,减少对前五大供应链伙伴的依赖,实现多元化与短链化布局。这种矛盾源于数字技术既能突破地理限制,又能通过数据透明化强化本地信任。

3. 总部空间格局演化-政策驱动与区域分化:上市公司总部选址与迁移行为受政策、经济与战略因素驱动:

政策套利与地方博弈: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产业扶持吸引企业迁址。例如,ST安控(2021年)迁至四川宜宾以获取政府注资,但实际经营仍依赖原办公地,暴露注册地与经济活动脱节的统计偏差。

区域集聚特征: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集中全国55%的上市公司,形成“弓箭状”空间格局。北京、上海、深圳因政策与资本优势成为核心枢纽,而中西部城市(如成都、西安)通过技术密集型产业吸引总部迁移。

4. 技术治理与空间交互-区块链与复杂网络建模:新兴技术对供应链空间结构的重塑效应:

区块链赋能路径:区块链技术通过增强供应链透明度,使库存周转率提升18.6%,碳排放强度降低15.2%,同时缓解长鞭效应。例如,孙兰兰等(2022)构建“企业数字化投入-信息共享-供需协同”链条,验证技术对地理分散的补偿作用。

复杂网络建模:基于投入产出表与GIS技术构建“企业-城市-区域”多层级空间交互模型,量化地理距离与经济关联的耦合效应。例如,Anand等(2012)利用行业消耗系数衡量股票间经济距离,揭示地理邻近与产业协同的双重驱动。

未来研究价值

1.绿色金融政策强度与供应链地理距离重构

研究设计:以"绿色信贷指引"政策作为外生冲击(自变量),分析企业供应链地理距离(因变量)的收敛或扩散效应,引入区域交通基建水平(调节变量)构建三重差分模型。

创新点:揭示政策驱动下企业供应链地理布局的绿色化重组规律,回应"双碳"目标下产业转移路径争议。

2.数字化转型对地理距离溢价效应的非线性调节

研究设计:构建企业数字化指数(文本挖掘区块链/物联网关键词频),检验其对"总部-子公司地理距离-运营效率"关系的阈值效应,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识别最优数字化渗透率。

创新点:破解传统地理经济学中"距离衰减效应"的数字化修正机制,为智能经济时代区位理论提供新证据。

3.人工智能技术渗透与跨区域创新联盟地理半径

研究设计:以企业AI专利数量衡量技术能力(自变量),匹配联合研发机构地理坐标数据库(因变量),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技术势差对创新网络空间拓展的驱动作用。

创新点:量化AI技术如何突破地理边界约束,重塑开放式创新地理格局。

4.供应链地理分散化与ESG评级动态响应

研究设计:将全球供应商经纬度坐标熵值(自变量)与上市公司ESG评级变化(因变量)关联,引入地缘政治风险指数(调节变量)构建动态面板模型。

创新点:揭示ESG治理中地理风险敞口的传导路径,完善供应链韧性评估框架。

5.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与高耗能企业区位再配置

研究设计:以碳市场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自变量),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追踪高耗能企业迁移轨迹(因变量),运用空间断点回归识别政策辐射半径。

创新点:破解环境规制引致产业空间重构的"碳泄漏"效应,优化区域协同减排政策。

6.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与跨国并购地理偏好演变

研究设计:基于年报披露数字孪生系统建设情况(自变量),匹配跨境并购标的国别数据(因变量),构建 Heckman 选择模型控制样本选择偏差。

创新点:验证虚拟空间技术对实体地理决策的替代效应,拓展国际投资理论边界。

7.社会信任水平对监管距离-违规行为的缓冲效应

研究设计:以证监会分支机构与上市公司地理距离(自变量)解释违规频次(因变量),引入城市社会信用指数(调节变量)进行多层线性建模。

创新点:发现非正式制度对正式监管效能的补充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理论体系。

8.极端气候冲击下供应链地理冗余与企业价值波动

研究设计:计算供应商地理分布离散度指数(自变量),关联台风/洪水灾害期间股价异常收益率(因变量),采用事件研究法量化风险抵御价值。

创新点:构建气候物理风险向财务风险转化的地理中介模型。

9.元宇宙技术应用与远程办公地理半径扩展

研究设计:以VR/AR设备投资强度(自变量)衡量元宇宙渗透率,通过员工通勤半径变化(GPS数据)观测组织地理边界突破效应,设计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

创新点:实证检验虚拟空间技术对传统区位理论的颠覆性影响。

10.数据要素跨境流动限制与数字服务企业区位锁定

研究设计:构建各国数据本地化立法强度指数(自变量),匹配数字服务企业海外分支机构选址(因变量),运用条件Logit模型揭示制度距离的抑制作用。

创新点:量化数字时代新型贸易壁垒对全球生产网络的重构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婉红,薛青廉,王帆.数字化转型、多维空间邻近与企业绿色低碳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空间距离的经验证据[J/OL].管理工程学报,1-16[2025-04-17].

声明:本数据由数据皮皮侠团队整理,仅用于学术研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