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Compustat、WRDS等国际知名数据库及FT50期刊专业标准,打造中国特色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研究型数据库。涵盖上市公司、省份、地级市、专精特新等研究对象,涵盖经济、法律、金融、政策、科技、文化、健康、环保、人口等各类热点数据。顶刊标准数据,好数据,助力发顶刊,领数据上ppmandata.cn
1882
中国上市公司技术采用(1993-2024)
数据简介
企业外部技术采用是指一种衡量企业发明专利中引用外部专利程度的指标。通过在企业发明专利中的引文信息,可以统计引用了其他专利,并从中剔除自身引用的专利,便就是外部专利了,然后就可以去刻画一家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所采用多少外部技术。
《经济研究》2025年第1期公开的一项研究“企业数字化与技术采用:中国整体技术升级路径的探讨”认为,中国具技术基础的企业接近世界技术前沿时,会对外部技术进行适宜性改造或创新来吸收消化以满足自身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该过程记录于发明专利引文信息,故查看其引用外部技术数量可较好刻画企业技术采用。
因此本数据参考高远东,陆子顺和项后军(2025)的做法,构建企业技术采用指标。
首先,我们基于谷歌中国全量专利数据,获得所需的所有专利的信息:“专利公开编号”,“专利申请日期”, “专利申请种类”,“专利受让人”, “专利引用”;接着我们从中筛选出发明专利,基于“专利申请种类”为A的观测值,因为在谷歌专利中,A表示发明专利。
接下来,我们利用全国上市公司名单,基于上市公司全称与“专利受让人”进行匹配,以筛选出上市公司发明专利数据。
然后,因为谷歌专利中“专利引用”为嵌套形式,我们便拉平,且只提取出“所引用专利公开编号”。
下一步,我们把该数据进行备份,基于“专利公开编号”与“所引用专利公开编号”相匹配得到“所引用专利公开编号”对应的“所引用专利受让人”,而当中会有一部分为原名单范围内的上市公司,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判断出企业在该发明专利中自引的专利,并将其剔除以提纯,最终得到全国上市公司引用的非自身专利技术引用数据。
最后,按照“申请年份”-“上市公司全称”,加总得到“引用外部专利数量”, 并加1取对数,作为企业技术采用(PCites)变量。
数据来源
原始数据来源于谷歌中国全量专利数据,由数据皮皮侠团队人工整理,全部内容真实有效。
时间跨度
1993-2024
数据范围
中国所有上市公司
数据格式
Excel形式
数据指标
申请年份 | 证券代码 | 引用外部专利数量 |
上市公司全称 | PCites |
数据展示
相关研究
基于现有研究框架,可将技术采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归纳为三个核心维度:
(1)成本调节机制研究:聚焦数字化对技术转换过程中调整成本的消减作用。《经济研究》2025年第1期论文“企业数字化与技术采用:中国整体技术升级路径的探讨”,基于调整成本理论,强调企业技术采用的核心障碍在于技术转换过程中的调整成本(如组织重组、学习成本等)。该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通过降低这类成本(如信息处理效率提升、技术适配性增强)显著加速外部技术的采用,且这种效应具有通用目的性(不限于数字技术本身)。该研究还指出,数字化通过强化内生动力(而非知识产权侵占)促进技术升级,尤其帮助落后企业实现生产率追赶。
(2)收益权衡机制研究:解析研发投入中私人收益与竞争外部性的动态平衡。《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21年第3期论文“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从企业研发投入的微观经济逻辑出发,揭示技术采用的决策受私人收益与竞争外部性的双重影响。企业需权衡内部研发成果的应用价值与竞争对手技术溢出的成本:当自身发明能有效利用科研产出时,研发投入增加;但当溢出效应显著时,企业可能减少研发比例以规避竞争风险。这表明技术采用不仅依赖自身能力,还受制于行业内的知识流动动态。
(3)组织适配机制研究:量化技术突破与生产结构协同演化的时滞效应。《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24年第10期论文“Technology Adop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Industrialization in France”以工业革命时期法国棉纺机械化为例,提出重大技术突破往往伴随生产组织的长期试错过程。研究发现,初期技术采用者的生产率呈现高度分散性,随着组织经验积累(如知识扩散、新进入者优化生产方法),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升。这一历史案例印证了技术采用的非线性特征,即技术落地需要配套的组织创新,且时间滞后性显著。
未来研究价值
选题1:数字化赋能与企业技术采用效率的异质性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调节效应分析
价值:现有文献强调数字化对调整成本的普适性降低,但未探讨不同政策工具(如税收优惠、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如何影响赋能路径。
思路:构建“政策工具-数字化渗透深度-技术适配性”三维分析框架,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验证产业政策在缓解技术锁定效应中的非线性作用,揭示“通用技术赋能+定向政策激励”的最优组合模式。
选题2:知识溢出悖论下的企业研发联盟博弈模型构建
价值:传统溢出理论忽视企业在合作研发中的动态策略互动,难以解释中国产业集群中“竞合共生”现象。
思路:引入演化博弈论,模拟企业技术联盟中知识共享与防御行为的均衡条件,结合长三角生物医药企业数据,揭示“强溢出-弱侵占”环境下联盟稳定性的阈值效应,为政府设计反搭便车机制提供依据。
选题3:组织韧性视角下的颠覆性技术采用路径研究——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案例分析
价值:现有组织重组理论侧重效率提升,忽略技术突变期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构建。
思路:选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通过事件研究法追踪其应对固态电池技术冲击时的组织重构策略,提出“技术冗余度-模块化架构-生态协同”三维韧性模型,填补技术代际跃迁管理理论空白。
选题4:ESG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采纳的双刃剑效应:基于工具变量法的实证检验
价值:环境政策对技术采纳的影响存在“合规成本抑制”与“创新补偿激励”的争论。
思路: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自然实验,构建三重差分模型,分离ESG信息披露压力与绿色技术补贴的政策净效应,揭示规制强度与企业碳中和技术采纳率的倒U型关系。
选题5:技术采用中的文化摩擦系数测度——基于东西方制造业跨国并购的比较研究
价值:现有研究聚焦技术经济因素,忽视文化差异对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深层制约。
思路:开发“技术-文化适配指数”(TCAI),通过海尔收购GE家电、吉利并购沃尔沃等案例,量化分析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维度对智能制造技术转移效率的调节作用,提出跨文化技术整合的动态匹配模型。
选题6:数字平台生态中的技术扩散“虹吸效应”研究——基于专利引用网络的证据
价值:平台经济重塑技术扩散路径,但学界对其引发的资源集聚失衡缺乏关注。
思路:利用全球云计算专利引用数据,构建复杂网络模型,揭示亚马逊AWS、阿里云等超级平台如何通过API开放策略形成技术扩散的“核心-边缘”结构,探讨反垄断规制与创新生态平衡的政策启示。
选题7:员工数字技能缺口对企业AI技术采纳的抑制机制——基于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的视角
价值:现有文献侧重资本投入,忽视人力资本结构与技术需求的适配性问题。
思路:将企业AI专利数据与招聘岗位技能要求数据库匹配,构建“技术复杂度-技能缺口指数”,验证数字技能培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提出“技能重塑优先于设备更新”的政策建议。
选题8:地缘政治风险下的技术替代决策模型——以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为例
价值:传统技术采纳理论难以解释中美科技战中企业的“安全优先”逻辑。
思路:建立包含技术成熟度、供应链中断概率、政策补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结合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的设备替代路径,量化分析国产替代技术采纳的临界条件,提出风险对冲型技术组合策略。
选题9:元宇宙技术采纳中的用户认知偏差实验研究——基于神经经济学方法
价值:行为经济学尚未深入解析XR技术普及中的认知障碍。
思路:设计脑电实验(EEG)测量用户接触AR/VR技术时的神经兴奋度与认知负荷,揭示“技术新奇感-使用焦虑感”的神经表征差异,为企业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提供神经科学依据。
选题10:农业无人机技术采纳的金融约束破解机制——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田野实验
价值:农村技术扩散研究多关注信息渠道,忽视融资约束的结构性障碍。
思路:在粮食主产区开展对照实验,比较传统信贷、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助农贷三种模式对小型农户无人机技术采纳率的影响,验证去中心化金融在降低抵押门槛、提升技术渗透率中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远东,陆子顺,项后军.企业数字化与技术采用:中国整体技术升级路径的探讨[J].经济研究,2025,60(01):143-159.
更多数据上ppmandata.cn
声明:本数据由数据皮皮侠团队整理,仅用于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