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详解(4)

11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11.1 引言

    UDP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数据报的运输层协议:进程的每个输出操作都正好产生一个UDP数据报,并组装成一份待发送的IP数据报。这与面向流字符的协议不同,如TCP,应用程序产生的全体数据与真正发送的单个IP数据报可能没有什么联系。

    UDP数据报封装成一份IP数据报的格式如图11.1所示。

 

11.1 UDP封装

 

    RFC 768 [Postel 1980] UDP的正式规约。

    UDP不提供可靠性:它把应用程序传给IP层的数据发送出去,但是并不保证它们能到达目的地。由于缺乏可靠性,我们似乎觉得要避免使用UDP而使用一种可靠协议如TCP。我们在第17章讨论完TCP后将再回到这个话题,看看什么样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UDP

    应用程序必须关心IP数据报的长度。如果它超过网络的MTU2.8节),那么就要对IP数据报进行分片。如果需要,源端到目的端之间的每个网络都要进行分片,并不只是发送端主机连接第一个网络才这样做。(我们在2.9节中已定义了路径MTU的概念。)在11.5节中,我们将讨论IP分片机制。

 

11.2 UDP首部

    UDP首部的各字段如图11.2所示。

 

11.2 UDP首部

 

    端口号表示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在图1.8中,我们画出了TCPUDP用目的端口号来分用来自IP层的数据的过程。由于IP层已经把IP数据报分配给TCPUDP(根据IP首部中协议字段值),因此TCP端口号由TCP来查看,而UDP端口号由UDP来查看。TCP端口号与UDP端口号是相互独立的。

 

(下面是原书p.144①的译文)

    尽管相互独立,如果TCPUDP同时提供某种知名服务,两个协议通常选择相同的端口号。这纯粹是为了使用方便,而不是协议本身的要求。

 

    UDP长度字段指的是UDP首部和UDP数据的字节长度。该字段的最小值为8字节。(发送一份0字节的UDP数据报是OK。)这个UDP长度是有冗余的。IP数据报长度指的是数据报全长(图3.1),因此UDP数据报长度是全长减去IP首部的长度(该值在首部长度字段中指定,如图3.1)。

 

11.3 UDP检验和

    UDP检验和覆盖UDP首部和UDP数据。回想IP首部的检验和,它只覆盖IP的首部----并不覆盖IP数据报中的任何数据。

    UDPTCP在首部中都有覆盖它们首部和数据的检验和。UDP的检验和是可选的,而TCP的检验和是必需的。

    尽管UDP检验和的基本计算方法与我们在3.2节中描述的IP首部检验和计算方法相类似(16 bit字的二进制反码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地方。首先,UDP数据报的长度可以为奇数字节,但是检验和算法是把若干个16 bit字相加。解决方法是必要时在最后增加填充字节0,这只是为了检验和的计算。(也就是说,可能增加的填充字节不被传送。)

    其次,UDP数据报和TCP段都包含一个12字节长的伪首部,它是为了计算检验和而设置的。伪首部包含IP首部一些字段。其目的是让UDP两次检查数据是否已经正确到达目的地(例如,IP没有接受地址不是本主机的数据报,以及IP没有把应传给另一高层的数据报传给UDP)。UDP数据报中的伪首部格式如图11.3所示。

 

11.3 UDP检验和计算过程中使用的各个字段

 

    在该图中,我们特地举了一个奇数长度的数据报例子,因而在计算检验和时需要加上填充字节。注意,UDP数据报的长度在检验和计算过程中出现两次。

    如果检验和的计算结果为0,它存入的值为全165535),相当于它的算术二进制反码。如果传送的检验和为0,说明发送端没有计算检验和。

    如果发送端没有计算检验和而接收端检测到检验和有差错,那么UDP数据报就要被悄悄地丢弃。不产生任何差错报文。(当IP层检测到IP首部检验和有差错时也这样做。)

    UDP检验和是一个端到端的检验和。它由发送端计算,然后由接收端验证。其目的是为了发现UDP首部和数据在发送端到接收端之间发生的任何改动。

    尽管UDP检验和是可选的,但是它们应该始终利用它。在80年代,一些计算机产商在默认条件下关闭UDP检验和的功能,以提高使用UDP协议的NFSNetwork File System)的速度。在单个局域网中这可能是可以接受到,但是在数据报通过路由器时,通过对链路层数据帧进行循环冗余检验(如以太网或令牌环数据帧)可以检测到大多数的差错,导致传输失败。不管相信与否,路由器中也存在软件和硬件差错,以致于修改数据报中的数据。如果关闭端到端的UDP检验和功能,那么这些差错在UDP数据报中就不能被检测出来。另外,一些数据链路层协议(如SLIP)没有任何形式的数据链路检验和。

 

(下面是原书p.146①的译文)

    Host Requirements RFC声明,UDP检验和选项在默认条件下是打开的。它还声明,如果发送端已经计算了检验和,那么接收端必须检验接收到的检验和(如接收到检验和不为0)。但是,许多系统没有遵守这一点,只是在出口检验和选项被打开时才验证接收到的检验和。

 

tcpdump输出

    很难知道某个特定系统是否打开了UDP检验和选项。应用程序通常不可能得到接收到的UDP首部中的检验和。为了得到这一点,作者在tcpdump程序中增加了一个选项,以打印出接收到的UDP检验和。如果打印出的值为0,说明发送端没有计算检验和。

    我们测试网络上三个不同系统的输出如图11.4所示(参见封面二)。运行我们自编的sock程序(附录C),发送一份包含9个字节数据的UDP数据报给标准回显服务器。

 

11.4  tcpdump输出,观察其他主机是否打开UDP检验和选项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三个系统中有两个打开了UDP检验和选项。

    还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简单例子中,送出的数据报与收到的数据报具有相同的检验和值(第3和第4行,第5和第6行)。从图11.3我们可以看出,两个IP地址进行了交换,正如两个端口号一样。伪首部和UDP首部中的其他字段都是相同的,就像数据回显一样。这再次表明UDP检验和(事实上,TCP/IP协议簇中所有的检验和)是简单的16 bit和。它们检测不出交换两上16 bit的差错。

 

(下面是原书p.147①的译文)

    作者在14.2节中在八个域名服务器中各进行了一次DNS查询。DNS主要使用UDP,结果只有两台服务器打开了UDP检验和选项。

 

一些统计结果

    文献[Mogul 1992]提供了在一个繁忙的NFSNetwork File System)服务器上所发生的不同检验和差错的统计结果,时间持续了40天。统计数字结果如图11.5所示。

 

11.5 检测到不同检验和差错的分组统计结果

 

    最后一列是每一行的大概总数,因为以太网和IP层还使用有其他的协议。例如,不是所有的以太网数据帧都是IP数据报,至少以太网还要使用ARP协议。不是所有的IP数据报都是UDPTCP数据,因为ICMP也用IP传送数据。

    注意,TCP发生检验和差错的比例与UDP相比要高得多。这很可能是因为在该系统中的TCP连接经常是“远程”连接(经过许多路由器,网桥等中间设备),而UDP一般为本地通信。

    从最后一行可以看出,不要完全相信数据链路(如以太网,令牌环等)的CRC检验。你应该始终打开端到端的检验和功能。而且,如果你的数据很有价值,也不要完全相信UDPTCP的检验和,因为这些都只是简单的检验和,不能检测出所有可能发生的差错。

 

11.4 一个简单的例子

    用我们自己编写的sock程序生成一些可以通过tcpdump观察的UDP数据报:

 

    bsdi % sock -v -u -i -n4 svr4 discard

    connected on 140.252.13.35.1108 to 140.252.13.34.9

 

    bsdi % sock -v -u -i -n4 -w0 svr4 discard

    connected on 140.252.13.35.1110 to 140.252.13.34.9

 

    第一次执行这个程序时我们指定verbose模式(-v)来观察ephemeral端口号,指定UDP-u)而不是默认的TCP,并且指定源模式(-i)来发送数据,而不是读写标准的输入和输出。-n4选项指明输出4份数据报(默认条件下为1024),目的主机为svr4。我们在1.12节描述了丢弃服务。每次写操作的输出长度取默认值1024

    第二次运行该程序时我们指定-w0,意思是写长度为0数据报。两个命令的tcpdump输出结果如图11.6所示。

 

11.6 向一个方向发送UDP数据报时的tcpdump输出

 

    输出显示有四份1024字节的数据报,接着有四份长度为0的数据报。每份数据报间隔几毫秒。(输入第二个命令花了41秒的时间。)

    在发送第一份数据报之前,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没有任何通信。(在第17章,我们将看到TCP在发送数据的第一个字节之前必须与另一端建立连接。)另外,当收到数据时,接收端没有任何确认。在这个例子中,发送端并不知道另一端是否已经收到这些数据报。

    最后要指出的是,每次运行程序时,源端的UDP端口号都发生变化。第一次是1108,然后是110。在1 .9节我们已经提过,客户程序使用ephemeral端口号一般在10245000之间,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

 

11.5 IP分片

    正如我们在2.8节描述的那样,物理网络层一般要限制每次发送数据帧的最大长度。任何时候IP层接收到一份要发送的IP数据报时,它要判断向本地哪个接口发送数据(路由选择),并查询该接口获得其MTUIPMTU与数据报长度进行比较,如果需要则进行分片。分片可以发生在原始发送端主机上,也可以发生在中间路由器上。

    当把一份IP数据报分片以后,只有到达目的地才进行重新组装。(这里的重新组装与其他网络协议不同,它们要求在下一站就进行进行重新组装,而不是在最终的目的地。)重新组装由目的端的IP层来完成,其目的是使分片和重新组装过程对运输层(TCPUDP)是透明的,除了某些可能的越级操作外。已经分片过的数据报有可能会再次进行分片(可能不止一次)。IP首部中包含的数据为分片和重新组装提供了足够的信息。

    回忆IP首部(图3.1),下面这些字段用于分片过程。对于发送端发送的每份IP数据报来说,其标识字段都包含一个唯一值。该值在数据报片时被复制到每个片中。(我们现在已经看到这个字段的用途。)标志字段用其中一个比特来表示“更多的片”。除了最后一片外,其他每个组成数据报的片都要把该比特置1。片偏移字段指的是该片偏移原始数据报开始处的位置。另外,当数据报被分片后,每个片的总长度值要改为该片的长度值。

    最后,标志字段中有一个比特称作“不分片”位。如果将这一比特置1IP将不对数据报进行分片。相反把数据报丢弃并发送一个ICMP差错报文(“需要进行分片但设置了不分片比特”,图6 .3)给发起端。在下一节我们将看到出现这个差错的例子。

    IP数据报被分片后,每一片都成为一个分组,具有自己的IP首部,并在选择路由时与其他分组独立。这样,当数据报的这些片到达目的端时有可能会失序,但是在IP首部中有足够的信息让接收端能正确组装这些数据报片。

    尽管IP分片过程看起来是透明的,但有一点让人不想使用它:即使只丢失一片数据也要重传整个数据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因为IP层本身没有超时重传的机制——由更高层来负责超时和重传。(TCP有超时和重传机制,但UDP没有。一些UDP应用程序本身也执行超时和重传。)当来自TCP报文段的某一片丢失后,TCP在超时后会重发整个TCP报文段,该报文段对应于一份IP数据报。没有办法只重传数据报中的一个数据报片。事实上,如果对数据报分片的是中间路由器,而不是发起的端系统,那么发起的端系统就无法知道数据报是如何被分片的。就这个原因,经常要避免分片。文献[Kent and Mogul 1987]对避免分片进行了论述。

    使用UDP很容易导致IP分片。(在后面我们将看到,TCP试图避免分片,但对于应用程序来说几乎不可能强迫TCP发送一个需要进行分片的长报文段。)我们可以用sock程序来增加数据报的长度,直到分片发生。在一个以太网上,数据帧的最大长度是1500字节(图2.1),其中1472字节留给数据,假定IP首部为20字节,UDP首部为8字节。我们分别以数据长度为1471, 1472, 14731474字节运行sock程序。最后两次应该发生分片:

 

    bsdi % sock -u -i -nl -w1471 svr4 discard

    bsdi % sock -u -i -nl -w1472 svr4 discard

    bsdi % sock -u -i -nl -w1473 svr4 discard

    bsdi % sock -u -i -nl -w1474 svr4 discard

 

    相应的tcpdump输出如图11.7所示。

 

11.7 观察UDP数据报分片

 

    前两份UDP数据报(第1行和第2行)能装入以太网数据帧,没有被分片。但是对应于写1473字节的IP数据报长度为1501,就必须进行分片(第3行和第4行)。同理,写1474字节产生的数据报长度为1502,它也需要进行分片(第5行和第6行)。

    IP数据报被分片后,tcpdump打印出其他的信息。首先,frag 26304(第3行和第4行)和frag 26313(第5行和第6行)指的是IP首部中标识字段的值。

    分片信息中的下一个数字,即第三行中位于冒号和@号之间的1480,是除IP首部外的片长。两份数据报第一片的长度均为1480UDP首部占8字节,用户数据占1472字节。(加上IP首部的20字节分组长度正好为1500字节。)第一份数据报的第二片(第4行)只包含1字节数据----剩下的用户数据。第二份数据报的第二片(第6行)包含剩下的2字节用户数据。

    在分片时,除最后一片外,其他每一片中的数据部分(除IP首部外的其余部分)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在本例中,14808的整数倍。

    位于@符号后的数字是从数据报开始处计算的片偏移值。两份数据报第一片的偏移值均为0(第3行和第5行),第二片的偏移值为1480(第4行和第6行)。跟在偏移值后面的加号对应于IP首部中3 bit标志字段中的“更多片”比特。设置这一比特的目的是让接收端知道在什么时候完成所有的分片组装。

    最后,注意第4行和第6行(不是第一片)省略了协议名(UDP),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协议名是可以打印出来的,因为它在IP首部并被复制到各个片中。但是,端口号在UDP首部,只能在第一片中被发现。

    发送的第三份数据报(用户数据为1473字节)分片情况如图11.8所示。需要重申的是,任何运输层首部只出现在第一片数据中。

    另外需要解释几个术语:IP数据报是指IP层端到端的传输单元(在分片之前和重新组装之后),分组是指在IP层和链路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元。一个分组可以是一个完整的IP数据报,也可以是IP数据报的一个分片。

 

11.8  UDP分片例子

 

11.6  ICMP不可到达差错(需要分片)

    发生ICMP不可到达差错的另一种情况是,当路由器收到一份需要分片的数据报,而在IP首部又设置了不分片(DF)的标志比特。如果某个程序需要判断到达目的端的路途中最小MTU是多少——称作路径MTU发现机制(2.9节),那么这个差错就可以被该程序使用。

    这种情况下的ICMP不可到达差错报报文格式如图11.9。这里的格式与图6.10不同,因为在第二个32 bit字中,16-31 bit可以提供下一站的MTU,而不再是0

 

11.9 需要分片但又设置不分片标志比特时的ICMP不可到达差错报文格式

 

    如果路由器没有提供这种新的ICMP差错报文格式,那么下一站的MTU就设为0

 

(下面是原书p.151①的译文)

    新版的路由器需求RFC [Almquist 1993]声明,在发生这种ICMP不可到达差错时,路由器必须生成这种新格式的报文。

 

例子

    关于分片作者曾经遇到一个问题,ICMP差错试图判断从路由器netb到主机sun之间的拔号SLIP链路的MTU。我们知道从sunnetb的链路的MTU:当SLIP被安装到主机sun时,这是SLIP配置过程中的一部分,加上我们在3.9节中已经通过netstat命令观察过。现在,我们想从另一个方向来判断它的MTU。(在第25章,我们将讨论如何用SNMP来判断。)在点到点的链路中,不要求两个方向的MTU为相同值。

    所采用的技术是在主机solaris上运行ping程序到主机bsdi,增加数据分组长度,直到看见进入的分组被分片为止。如图11.10所示。

 

11.10 用来判断从netbsunSLIP链路MTU的系统

 

    在主机sun上运行tcpdump观察SLIP链路,看什么时候发生分片。开始没有观察到分片,一切都很正常直到ping分组的数据长度从500增加到600字节。可以看到接收到的回显请求(仍然没有分片),但不见回显回答。

    为了跟踪下去,也在主机bsdi上运行tcpdump,观察它接收和发送的报文。输出如图11.11所示。

 

11.11 IP数据报长度为600字节从solaris主机pingbsdi主机时的tcpdump输出

 

    首先,每行中的标记(DF)说明在IP首部中设置了不分片比特。这意味着Solaris 2.2 一般把不分片比特置1,作为实现路径MTU发现机制的一部分。

    1行显示的是回显请求通过路由器netb到达sun主机,没有进行分片,并设置了DF比特,因此我们知道还没有达到netbSLIP MTU

    接下来,在第2行注意DF标志被复制到回显回答报文中。这就带来了问题。回显回答与回显请求报文长度相同(超过600字节),但是sun外出的SLIP接口MTU552。因此回显回答需要进行分片,但是DF标志比特又被设置了。这样,sun就产生一个ICMP不可到达差错报文返回给bsdi(报文在bsdi处被丢弃)。

    这就是我们在主机solaris上没有看到任何回显回答的原因。这些回答永远不能通过sun。分组的路径如图11.12所示。

 

11.12 例子中的分组交换

 

    最后,在图11.11中的第3行和第6行中,mtu=0表示主机sun没有在ICMP不可到达报文中返回出口MTU值,如图11.9所示。(在25.9节中,我们将重新回到这个问题,用SNMP判断netb上的SLIP接口MTU值为1500。)

 

11.7 Traceroute确定路径MTU

    尽管大多数的系统不支持路径MTU发现功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修改traceroute程序(第8章),用它来确定路径MTU。我们要做的是发送分组,并设置“不分片”标志比特。我们发送的第一个分组的长度正好与出口MTU相等,每次收到ICMP“不能分片”差错时(我们在上一节讨论的)我们减小分组的长度。如果路由器发送的ICMP差错报文是新格式,包含出口的MTU,那么我们就用该MTU值来发送,否则就用下一个最小的MTU值来发送。正如RFC 1191 [Mogul and Deering 1990]声明的那样,MTU值的个数是有限的,因此在我们的程序中有一些由近似值构成的表,取下一个最小MTU值来发送。

    首先,我们尝试判断从主机sun到主机slip的路径MTU,知道SLIP链路的MTU296

   

(见原书p.154的①)

 

    在这个例子中,路由器bsdi没有在ICMP差错报文中返回出口MTU,因此我们选择另一个MTU近似值。TTL2的第1行输出打印的主机名为bsdi,但这是因为它是返回ICMP差错报文的路由器。TTL2的最后一行正是我们所要找的。

    bsdi上修改ICMP代码使它返回出口MTU值并不困难,如果我们那样做并再次运行该程序,得到如下输出结果:

 

(见原书p.154的②)

 

    这时,在找到正确的MTU值之前我们不用逐个尝试8个不同的MTU值——路由器返回了正确的MTU值。

 

全球互连网

    作为一个实验,我们多次运行修改以后的traceroute程序,目的端为世界各地的主机。可以到达十五个国家(包括南极洲),使用了多个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链路。但是,在这样做之前,作者所在子网与路由器netb之间的拔号SLIP链路MTU(图11.12)增加到1500,与以太网相同。

    18次运行当中,只有其中2次发现的路径MTU小于1500。其中一个跨大西洋的链路MTU值为572(其近似值甚至在RFC 1191也没有被列出),而路由器返回的是新格式的ICMP差错报文。另外一条链路,在日本的两个路由器之间,不能处理1500字节的数据帧,并且路由器没有返回新格式的ICMP差错报文。把MTU值设成1006则可以正常工作。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在许多但不是所有的广域网都可以处理大于512字节的分组。利用路径MTU发现机制,应用程序就可以充分利用更大的MTU来发送报文。

 

11.8 采用UDP的路径MTU发现

    下面让我们对使用UDP的应用程序与路径MTU发现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我们看一看如果应用程序写了一个对于一些中间链路来说太长的数据报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例子

    由于我们所使用的支持路径MTU发现机制的唯一系统就是Solaris 2.x,因此,我们将采用它作为源站发送一份650字节数据报经slip。由于我们的slip主机位于MTU296SLIP链路后,因此,任何长于268字节(296-20-8)且“不分片”比特置为1UDP数据都会使bsdi路由器产生ICMP“不能分片”差错报文。图11.13给出了拓扑结构和MTU

 

11.13 使用UDP进行路径MTU发现的系统

 

    可以用下面的命令行来产生650字节UDP数据报,每两个UDP数据报之间的间隔是5秒:

 

    solaris % sock -u -I -n10 -w650 -p5 slip discard

 

    11.14tcpdump的输出结果。在运行这个例子时,将bsdi设置成在ICMP“不能分片”差错中,不返回下一跳MTU信息。

    在发送的第一个数据报中将DF比特置1(第1行),其结果是从bsdi路由器发回的我们可以猜测的结果(第2行)。令不不解的是,发送一个DF比特置1的数据报(第3行),其结果是同样的ICMP差错(第4行)。我们预计这个数据报在发送时应该将DF比特置0

    5行结果显示,IP已经知道了发往该目的地址的数据报不能将DF比特置1,因此,IP进而将数据报在源站主机上进行分片。这与前面的例子中,IP发送经过UDP的数据报,允许具有较小MTU的路由器(在本例中是bsdi)对它进行分片的情况不一样。由于ICMP“不能分片”报文并没有指出下一跳的MTU,因此看来IP猜测MTU576就行了。第一次分片(第5行)包含544字节的UDP数据,8字节UDP首部以及20字节IP首部,因此,总IP数据报长度是572字节。第2次分片(第6行)包含剩余的106字节UDP数据和20字节IP首部。

 

11.14 使用UDP路径MTU发现

 

    不幸的是,第7行的下一个数据报将其DF比特置1,因此bsdi将它丢弃并返回ICMP差错。这时发生了IP定时器超时,通知IP查看是不是因为路径MTU增大了而将DF比特再一次置1。我们可以从第19行和20行看出这个结果。将第7行与19行进行比较,看来IP每过30秒就将DF比特置1,以查看路径MTU是否增大了。

 

(下面是原书p.156①的译文)

    这个30秒的定时器值看来太短。RFC 1191建议其值取10分钟。可以通过修改ip_ire_pathmtu_intervalE.4节)参数来改变该值。同时,Solaris 2.2无法对单个UDP应用或所有UDP应用关闭该路径MTU发现。只能通过修改ip_path_mtu_discovery参数,在系统一级上开放或关闭它。正如我们在这个例子里所能看到的那样,如果允许路径MTU发现,那么当UDP应用程序写入可能被分片数据报时,该数据报将被丢弃。

   

    solarisIP层所假设的最大数据报长度(576字节)是不正确的。在图11.13中,我们看到,实际的MTU值是296字节。这意味着经solaris分片的数据报还将被bsdi分片。图11.15给出了在目的主机(slip)上所收集到的tcpdump对于第一个到达数据报的输出结果(图11.14的第5行和第6行)。

 

11.15 solaris到达slip的第一个数据报

 

    在本例中,solaris不应该对外出数据报分片,它应该将DF比特置0,让具有最小MTU的路由器来完成分片工作。

    现在我们运行同一个例子,只是对路由器bsdi进行修改使其在ICMP“不能分片”差错中返回下一跳MTU。图11.16给出了tcpdump输出结果的前6行。

 

11.16 使用UDP的路径MTU发现

 

    与图11.14一样,前两个数据报同样是将DF比特置1后发送出去的。但是在知道了下一跳MTU后,只产生了3个数据报片,而图11.15中的bsdi路由器则产生了4个数据报片。

 

11.9  UDPARP之间的交互作用

    使用UDP,我们可以看到UDPARP典型实现之间的有趣的(而常常未被人提及)交互作用。

    我们用sock程序来产生一个包含8192字节数据的UDP数据报。我们预测这将会在以太网上产生6个数据报片(见习题11.3)。我们同时也确保在运行该程序前,ARP缓存是清空的,这样,在发送第一个数据报片前必须交换ARP请求和回答。

 

    bsdi % arp -a                                            验证ARP高速缓存是空的

    bsdi % sock -u -i -nl -w8192 svr4 discard

 

    我们预计在发送第一个数据报片前会先发送一个ARP请求。IP还会产生5个数据报片,这样就提出了我们必须用tcpdump来回答的两个问题:在接收到ARP回答前,其余数据报片是否已经做好了发送准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ARP等待回答时,它会如何处理发往给定目的的多个报文?图11.17给出了tcpdump的输出结果。

 

11.17 在以太网上发送8192字节UDP数据报时的报文交换

 

    在这个输出结果中有一些令人吃惊的结果。首先,在第一个ARP回答返回以胶,总共产生了6ARP请求。我们认为其原因是IP很快地产生了6个数据报片,而每个数据报片都引发了一个ARP请求。

    第二,在接收到第一个ARP回答时(第7行),只发送最后一个数据报片(第9行)!看来似乎将前5个数据报片全都丢弃了。实际上,这是ARP的正常操作。在大多数的实现中,在等待一个ARP回答时,只将最后一个报文发送给特定目的主机。

 

(下面是原书p.158①的译文)

    Host Requirements RFC要求实现中必须防止这种类型的ARP洪泛(ARP flooding,即以高速率重复发送到同一个IP地址的ARP请求)。建议最高速率是每秒一次。而这里却在4.3 ms内发出了6ARP请求。

    Host Requirements RFC规定,ARP应该保留至少一个报文,而这个报文必须是最后一个报文。这正是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结果。

 

    另一个无法解释的不正常的现象是,svr4发回7个,而不是6ARP回答。

    最后要指出的是,在最后一个ARP回答返回后,继续运行tcpdump程序5分钟,以看看svr4是否会返回ICMP“组装超时”差错。并没有发送ICMP差错。(我们在图8.2中给出了该消息的格式。code字段为1表示在重新组装数据报时发生了超时。)

    在第一个数据报片出现时,IP层必须启动一个定时器。这里“第一个”表示给定数据报的第一个到达数据报片,而不是第一个数据报片(数据报片偏移为0)。正常的定时器值为3060秒。如果在定时器超时而该数据报的所有数据报片未能全部到达,那么将这些数据报片丢弃。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些永远不会到达的数据报片(正如我们在本例中所看到的那样)迟早会引起接收端缓存满。

    这里我们没看到ICMP消息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大多数从Berkeley衍生的实现从不产生该差错!这些实现会设置定时器,也会在定时器溢出时将数据报片丢弃,但是不生成ICMP差错。第二,并未接收到包含UDP首部的偏移量为0的第一个数据报片。(这是被ARP所丢弃的5个报文的第1个。)除非接收到第一个数据报片,否则并不要求任何实现产生ICMP差错。其原因是因为没有运输层首部的话,ICMP差错的接收者无法区分出是哪个进程所发送的数据报被丢弃。这里假设上层(TCP或使用UDP的应用程序)最终会超时并重传。

    在本节中,我们使用IP数据报片来查看UDPARP之间的交互作用。如果发送端迅速发送多个UDP数据报的话,也可以看到这个交互过程。我们选择采用分片的方法,是因为IP可以生成报文的速度,比一个用户进程生成多个数据报的速度更快。

    尽管本例看来不太可能,但它确实经常发生。NFS发送的UDP数据报长度超过8192字节。在以太网上,这些数据报以我们所指出的方式进行分片,如果适当的ARP缓存入口发生超时,那么你就可以看到我们这里所显示的现象。NFS将超时并重传,但是由于ARP的有限队列,第一个IP数据报仍可能被丢弃。

 

11.10 最大UDP数据报长度

    理论上,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是65535字节,这是由IP首部(图3.1节)16比特总长度字段所限制的。去除20字节的IP首部和8个字节的UDP首部,UDP数据报中用户数据的最长长度为65507字节。但是,大多数实现所提供的长度比这个最大值小。

    我们将遇到两个限制因素。第一,应用程序可能会受到其程序接口的限制。socket API提供了一个可供应用程序调用的函数,以设置接收和发送缓存的长度。对于UDP socket,这个长度与应用程序可以读写的最大UDP数据报的长度直接相关的。现在的大部分系统都默认提供了可读写大于8192字节的UDP数据报。(使用这个默认值是因为8192NFS读写用户数据数的默认值。)

    第二个限制来自于TCP/IP的内核实现。可能存在一些实现特性(或差错),使IP数据报长度小于65535字节。

 

(下面是原书p.159①的译文)

    作者使用sock程序对不同UDP数据报长度进行了试验。在SunOS 1.1.3 下使用环回接口的最大IP数据报长度是32767字节。比它大的值都会发生差错。但是从BSD/386SunOS 4.1.3的情况下,Sun所能接收到最大IP数据报长度为32786字节(即32758字节用户数据)。在Solaris 2.2下使用环回接口,最大可收发IP数据报长度为65535字节。从Solaris 2.2AIX 3.2.2发送的最大IP数据报长度可以是65535字节。很显然,这个限制与源端和目的端的实现有关。

 

    我们在3.2节中提过,要求主机必须能够接收最短为576字节的IP数据报。在许多UDP应用程序的设计中,其应用程序数据被限制成512字节或更小,因此比这个限制值小。例如,我们在10.4节中看到,路径信息协议总是发送每份数据报小于512字节的数据。我们还会在其它UDP应用程序如DNS(第14章),TFTP(第15章),BOOTP(第16章)以及SNMP(第25章)遇到这个限制。

 

数据报截断

    由于IP能够发送或接收特定长度的数据报并不意味着接收应用程序可以读取该长度的数据。因此,UDP编程接口允许应用程序指定每次返回的最大字节数。如果接收到的数据报长度大于应用程序所能处理的长度,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不幸的是,该问题的答案取决于编程接口和实现。

 

(下面是原书p.160①的译文)

    典型的Berkeleysocket API对数据报进行截断,并丢弃任何多余的数据。应用程序何时能够知道则与版本有关。(4.3BSD Reno及其后的版本可以通知应用程序数据报被截断。)

    SVR4下的socket API(包括Solaris 2.x) 并不截断数据报。超出部分数据在后面的读取中返回。它也不通知应用程序从单个UDP数据报中多次进行读取操作。

    TLI API不丢弃数据。相反地,它返回一个标志表明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而应用程序后面的读操作将返回数据报的其余部分。

 

    在我们讨论TCP时,我们发现它为应用程序提供连续的字节流,而没有任何信息边界。TCP以应用程序读操作时所要求的长度来传送数据,因此,在这个接口下,不会发生数据丢失。

 

11.11 ICMP源站抑制差错

    我们同样也可以使用UDP产生ICMP“源站抑制(source quench)”差错。当一个系统(路由器或主机)接收数据报的速度比其处理速度快时,可能产生这个差错。注意限定词“可能”。即使一个系统已经没有缓存并丢弃数据报,也不要求它一定要发送源站抑制报文。

    11.18给出了ICMP源站抑制差错报文的格式。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方案可以在我们的测试网络里产生该差错报文。我们可以从bsdi通过必须经过拨号SLIP链路的以太网,将数据报发送给路由器sun。由于SLIP链路的速度大约只有以太网的千分之一,因此,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使其缓存用完。下面的命令行从主机bsdi通过路由器sun发送1001024字节长数据报给solaris。我们将数据报发送给标准的丢弃服务,这样,这些数据报将被忽略:

 

    bsdi % sock -u -I -w1024 -n100 solaris discard

 

11.18  ICMP源站抑制差错报文格式

 

11.19给出了与此命令行相对应的tcpdump输出结果

 

11.19 来自路由器sunICMP源站抑制

 

    在这个输出结果中,我们删除了很多行,这只是一个模型。接收前26个数据报时未发生差错;我们只给出了第一个数据报的结果。然而,从我们的第27个数据报开始,我们每发送一份数据报,就会接收到一份源站抑制差错报文。总共有26 +74×2=174行输出结果。

    从我们2.10节的并行线吞吐率计算结果可以知道,以9600 b/s速率传送1024字节数据报只需要1秒时间。(由于从sunnetbSLIP链路的MTU552字节,因此在我们的例子中,20 + 8 + 1024字节数据报将进行分片,因此,其时间会稍长一些。)但是我们可以从图11.19的时间中看出,sun路由器在不到1秒时间内就处理完所有的100个数据报,而这时,第一份数据报还未通过SLIP链路。因此我们用完其缓存就不足不奇了。

 

(下面是原书p.161①的译文)

    尽管RFC 1009 [Braden and Postel 1987] 要求路由器在没有缓存时产生源站抑制差错报文,但是新的Router Requirements RFC [Almquist 1993] 对此作了修改,提出路由器不应该产生源站抑制差错报文。由于源站抑制要消耗网络带宽且对于拥塞来说是一种无效而不公平的调整,因此现在人们对于源站抑制差错的态度是不支持的。

 

    在本例中,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sock程序要么没有接收到源站抑制差错报文,或者接收到却将它们忽略了。结果是如果采用UDP协议,那么BSD实现通常忽略其接收到的源站抑制报文。(正如我们在21.10节所讨论的那样,TCP接受源站抑制差错报文,并将放慢在该连接上的数据传输速度。)其部分原因在于,在接收到源站抑制差错报文时,导致源站抑制的进程可能已经中止了。实际上,如果我们使用Unix time程序来测定我们的sock程序所运行的时间,其结果是它只运行了大约0.5秒时间。但是从图11.19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发送第一份数据报过后0.71秒才接收到一些源站抑制,而此时该进程已经中止。其原因是我们的程序写入了100个数据报然后中止了。但是所有的100个数据报都已发送出去——有一些数据报在输出队列中。

    这个例子重申了UDP是一个非可靠的协议,它说明了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尽管我们的sock程序成功地将100个数据报写入其网络,只有26个数据报真正发送到了目的端。其它74个数据报可能被中间路由器所丢弃。除非我们在应用程序中建立一些回答机制,否则发送端并不知道接收端是否收到了这些数据。

 

11.12  UDP服务器的设计

    使用UDP的一些蕴含对于设计和实现服务器产生影响。通常,客户端的设计和实现比服务器端的要容易一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服务器的设计,而不是讨论客户端的设计的原因。典型的服务器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作用,而且大多数需要同时处理多个客户。

    通常一个客户启动后直接与单个服务器通信,然后就结束了。而对于服务器来说,它启动后处于休眠状态,等待客户请求的到来。对于UDP来说,当客户数据报到达时,服务器苏醒过来,数据报中可能包含来自客户的某种形式的请求消息。

    在这里我们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客户和服务器的编程方面([Stevens 1990]对这些方面的细节进行了讨论),而是UDP那些影响使用该协议的服务器的设计和实现方面的协议特性。(我们在 18.11节中对TCP服务器的设计进行了描述。)尽管我们所描述的一些特性取决于所使用UDP的实现,但对于大多数实现来说,这些特性是公共的。

 

客户IP地址及端口号

    来自客户的是UDP数据报。IP首部包含源端和目的端IP地址,UDP首部包含了源端和目的端的UDP端口号。当一个应用程序接收到UDP数据报时,操作系统必须告诉它是谁发送了这份消息,即源IP地址和端口号。

    这个特性允许一个交互UDP服务器对多个客户进行处理。给每个发送请求的客户发回回答。

 

目的IP地址

    一些应用程序需要知道数据报是发送给谁的,即目的IP地址。例如,Host Requirements RFC规定,TFTP服务器必须忽略接收到的发往广播地址的数据报。(我们分别在第12章和第15章对广播和TFTP进行描述。)

    这要求操作系统从接收到的UDP数据报中将目的IP地址交给应用程序。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实现都提供这个功能。

 

(下面是原书p.163①的译文)

    socket APIIP_RECVDSTADDR socket选项提供了这个功能。对于本文中使用的系统,只有BSD/3864.4BSDAIX 3.2.2 支持该选项。SVR4SunOS 4.xSolaris 2.x都不支持该选项。

 

UDP输入队列

    我们在1.8节中说过,大多数UDP服务器是交互服务器。这意味着,单个服务器进程对单个UDP端口上(服务器上的名知端口)的所有客户请求进行处理。

    通常程序所使用的每个UDP端口都与一个有限大小的输入队列相联系。这意味着,来自不同客户的差不多同时到达的请求将由UDP自动排队。接收到的UDP数据报以其接收顺序交给应用程序(在应用程序要求交送下一个数据报时)。

    然而,排队溢出造成内核中的UDP模块丢弃数据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试验。我们在作为UDP服务器的bsdi主机上运行sock程序:

 

    bsdi % sock -s -u -v -E -R256 -P30 6666

    from 140.252.13.33, to 140.252.13.63: 1111111111      sun发送到广播地址

    from 140.252.13.34, to 140.252.13.35: 4444444444444   svr4发送到单目地址

 

    我们指明以下标志:-s表示作为服务器运行,-u表示UDP-v表示打印客户的IP地址,-E表示打印目的IP地址(该系统支持这个功能)。另外,我们将这个端口的UDP接收缓存设置为256字节(-R),其每次应用程序读取的大小也是这个数(-r)。标志 -P30 表示创建UDP端口后,先暂停30秒后再读取第一个数据报。这样,我们就有时间在另两台主机上启动客户程序,发送一些数据报,以查看接收队列是如何工作的。

    服务器一开始工作,处于其30秒的暂停时间内,我们就在sun主机上启动一个客户,并发送三个数据报:

 

    sun % sock -u -v 140.252.13.63 6666  到以太网广播地址

    connected on 140.252.13.33.1252 to 140.252.13.63.6666

    1111111111                                             11字节的数据(新行)

    222222222                                            10字节的数据(新行)

    33333333333                                     12字节的数据(新行)

 

    目的地址是广播地址(140.252.13.63)。我们同时也在主机svr4上启动第2个客户,并发送另外三个数据报:

 

    svr4 % sock -u -v bsdi 6666 

    connected on 0.0.0 .0.1042 to 140.252.13.35.6666

    4444444444444                                                   14字节的数据(新行)

    555555555555555                                             16字节的数据(新行)

    66666666                                                      9字节的数据(新行)

 

    首先,我们早些时候在bsdi上所看到的结果表明,应用程序只接收到2个数据报:来自sun的第一个全1报文,和来自svr4的第一个全4报文。其它4个数据报看来全被丢弃。

11.20给出的tcpdump输出结果表明,所有6个数据报都发送给了目的主机。两个客户的数据报以交替顺序键入:第一个来自sun,然后是来自svr4的,以此类推。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出,全部6个数据报大约在12秒内发送完毕,也就是在服务器休眠的30秒内完成的。

 

11.20 两个客户发送UDP数据报的tcpdump输出结果

 

    我们还可以看到,服务器的-E选项使其可以知道每个数据报的目的IP地址。如果需要的话,它可以选择如何处理其接收到的第一个数据报,这个数据报的地址是广播地址。

    我们可以从本例中看到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应用程序并不知道其输入队列何时溢出。只是由UDP对超出数据报进行丢弃处理。同时,从tcpdump输出结果,我们看到,没有发回任何信息告诉客户其数据报被丢弃。这里不存在象ICMP源站抑制这样发回发送端的消息。最后,看来UDP输出队列是FIFO(先进先出)的,而我们在11.9节中所看到的ARP输入却是LIFO(后进先出)的。

 

限制本地IP地址

    大多数UDP服务器在创建UDP端点时都使其本地IP地址具有通配符(wildcard)的特点。这就表明进入的UDP数据报如果其目的地为服务器端口,那么在任何本地接口均可接收到它。例如,我们以端口号777启动一个UDP服务器:

 

    sun % sock -u -s 7777

 

    然后,我们用netstat命令观察端点的状态:

 

    sun % netstat -a -n -f inet

    Active Internet connections (including servers)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udp         0        0  *.7777             *.*

 

    这里,我们删除了许多行,只保留了其中我们感兴趣的东西。-a选项表示报告所有网络端点的状态。-n选项表示以点数格式打印IP地址而不用DNS把地址转换成名字,打印数字端口号而不是服务名称。-f inet选项表示只报告TCPUDP端点。

    本地地址以*.7777格式打印,星号表示任何本地IP地址。

    当服务器创建端点时,它可以把其中一个主机本地IP地址包括广播地址指定为端点的本地IP地址。只有当目的IP地址与指定的地址相匹配时,进入的UDP数据报才能被送到这个端点。用我们的sock程序,如果我们在端口号之前指定一个IP地址,那么该IP地址就成为该端点的本地IP地址。例如:

 

    sun % sock -u -s 140.252.1.29 7777

 

就限制服务器在SLIP接口(140.252.1.29)处接收数据报。netstat输出结果显示如下: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udp          0       0  140.252.1.29.7777   *.*

 

 

    如果我们试图在以太网上的主机bsdi以地址140.252.13.35向该服务器发送一份数据报,那么将返回一个ICMP端口不可到达差错。服务器永远看不到这份数据报。这种情形如图11.21所示。

 

11.21 服务器本地地址绑定导致拒绝接收UDP数据报

 

    有可能在相同的端口上启动不同的服务器,每个服务器具有不同的本地IP地址。但是,一般必须告诉系统应用程序重用相同的端口号没有问题。

 

(下面是原书p.165①的译文)

    使用sockets API时,必须指定SO_REUSEADDR socket选项。在我们的sock程序中是通过-A选项来完成的。

 

在我们的主机sun上,我们可以在同一个端口号(8888)上启动5个不同的服务器:

 

(见原书p.165的②)

 

    除了第一个以外,其他的服务器都必须以-A选项启动,告诉系统可以重用同一个端口号。5个服务器的netstat输出结果如下所示:

 

(见原书p.165的③)

 

    在这种情况下,到达服务器的数据报中,只有带星号的本地IP地址其目的地址为140.252.1.255,因为其他4个服务器占用了其他所有可能的IP地址。

    如果存在一个含星号的IP地址,那么就隐含了一种优先级关系。如果为端点指定了特定IP地址,那么在匹配目的地址时始终优先匹配该IP地址。只有在匹配不成功时才使用含星号的端点。

 

限制外部IP地址

    在前面所有的netstat结果输出中,外部IP地址和外部端口号都显示为*.* ,其意思是该端点将接受来自任何IP地址和任何端口号的UDP数据报。大多数系统允许UDP端点对外部地址进行限制。

    这说明端点将只能接收特定IP地址和端口号的UDP数据报。我们的sock程序用-f 选项来指定外部IP地址和端口号:

 

sun % sock -u -s -f 140.252.13.35.4444 5555

 

    这样就设置的外部IP地址140.252.13.35(即主机bsdi)和外部端口号4444 。服务器的有名端口号为5555。如果我们运行netstat命令,我们发现本地IP地址也被设置了,尽管我们没有指定。

 

    Proto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        Foreign Address     (state)

    udp          0       0  140.252.13.33.5555  140.252.13.35.4444

 

    这是在伯克利派生系统中指定外部IP地址和端口号带来的副作用:如果在指定外部地址时没有选择本地地址,那么将自动选择本地址址。它的值就成为选择到达外部IP地址路由时将选择的接口IP地址。事实上,在这个例子中,sun在以太网上的IP地址与外部地址140.252.13.33相连。

11.22总结了UDP服务器本身可以创建的三类地址绑定。

 

(以下是图11.22中的部分译文)

本地地址

外部地址

描述

localIP.lport

foreignIP.fport

只限于一个客户

localIP.lport

*.*

限于到达一个本地接口的数据报:localIP

*.lport

*.*

接收发送到lport的所有数据报

11.22 UDP服务器指定本地和外部IP地址及端口号

 

    在所有情况下,lport指的是服务器有名端口号,localIP必须是本地接口的IP地址。表中这三行的排序是UDP模块在判断用哪个端点接收数据报时所采用的顺序。最为确定的地址(第一行)首先被匹配,最不确定的地址(最后一行IP地址带有两个星号)最后进行匹配。

 

每个端口有多个接收者

    尽管在RFC中没有指明,但大多数的系统在某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程序端点与某个本地IP地址及UDP端口号相关联。当目的地为该IP地址及端口号的UDP数据报到达主机时,就复制一份传给该端点。端点的IP地址可以含星号,正如我们前面讨论的那样。

    例如,在SunOS 4.1.3 中,我们启动一个端口号为9999的服务器,本地IP地址含有星号:

 

sun % sock -u -s 9999

 

    接着,如果我们启动另一个具有相同本地地址和端口号的服务器,那么它将不运行,尽管我们指定了-A选项:

 

sun % sock -u -s 9999        我们预计它会失败

can't bind local address: Address already in use

 

sun % sock -u -s -A 9999     因此这次尝试-A参数

can't bind local address: Address already in use

 

    在一个支持多播的系统上(第12章),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多个端点可以使用同一个IP地址和UDP端口号,尽管应用程序通常必须告诉API是可行的(如,用我们的-A标志来指明SO_REUSEADDR socket选项)。

 

(下面是原书p.167①的译文)

    4.4BSD支持多目传送,需要应用程序设置一个不同的socket选项(SO_REUSEPORT)以允许多个端点共享同一个端口。另外,每个端点必须指定这个选项,包括使用该端口的第一个端点。

 

    UDP数据报到达的目的IP地址为广播地址或多播地址,而且在目的IP地址和端口号处有多个端点,那么就向每个端点传送一份数据报复制。(端点的本地IP地址可以含有星号,它可匹配任何目的IP地址。)但是,如果UDP数据报到达的是一个单目地址,那么只向其中一个端点传送一份数据报复制。选择哪个端点传送数据取决于各个不同的系统实现。

 

11.13 小结

    UDP是一个简单协议。它的正式规约是RFC 768 [Postel 1980],只包含三页内容。它向用户进程提供的服务位于IP层之上,包括端口号和可选的检验和。我们用UDP来检查检验和,并观察分片是如何进行的。

    接着,我们的讨论了ICMP不可到达差错,它是新的路径MTU发现功能中的一部分(2.9节)。我们用TracerouteUDP来观察路径MTU发现过程。我们还查看了UDPARP之间的接口,大多数的ARP实现在等待ARP回答时只保留最近传送给目的端的数据报。

    当系统接收IP数据报的速率超过这些数据报被处理的速率时,系统可能发送ICMP源站抑制差错报文。使用UDP时很容易产生这样的ICMP差错。

 

习题

11.1 11.5节中,我们向UDP数据报中写入1473字节用户数据时导致以太网数据报片的发生。在采用以太网IEEE802封装格式时,导致分片的最小用户数据长度为多少?

11.2 阅读RFC 791[Postel 1981a ],理解为什么除最后一片外,其他片中的数据长度均要求为8字节整数倍?

11.3 假定有一个以太网和一份8192字节的UDP数据报,那么需要分成多少个数据报片,每个数据报片的偏移和长度为多少?

11.4 继续前一习题,假定这些数据报片要经过一条MTU552SLIP链路。必须记住每一个数据报片中的数据(除IP首部外)为8字节整数倍。那么又将分成多少个数据报片,每个数据报片的偏移和长度为多少?

11.5 一个用UDP发送数据报的应用程序,它把数据报分成4个数据报片。假定第1片和第2片到达目的端,而第3片和第4片丢失了。应用程序在10秒钟后超时重发该UDP数据报,并且被分成相同的4片(相同的偏移和长度)。假定这一次接收主机重新组装的时间为60秒,那么当重发的第3片和第4片到达目的端时,原先收到的第1片和第2片还没有被丢弃。接收端能否把这4片数据重新组装成一份IP数据报?

11.6 你是如何知道图11.15中的片实际上与图11.14中第5行和第6行相对应?

11.7 主机gemini开机33天后,netstat程序显示48,000,000IP数据报中由于首部检验和差错被丢弃129份,在30,000,000TCP段中由于TCP检验和差错而被丢弃20个。但是,在大约18,000,000UDP数据报中,因为UDP检验和差错而被丢弃的数据报一份也没有。请说明两个方面的原因。(提示:参见图11.4 。)

11.8 我们在讨论分片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IP首部中的选项——它们是否也要被复制到每个数据报片中,或者只留在第一个数据报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下面这些IP选项:记录路由(7.3节),时间戳(7.4节),严格和宽松的源站选路(8.5节)。你希望分片如何处理这些选项?对照RFC 791检查你的答案。

11.9 在图1.8中,我们说UDP数据报是根据目的UDP端口号进行分配的。这正确的吗?

 

111

12

 

广播和多播

 

12.1 引言

 

在第1章中我们提到有三种IP地址:单播地址、广播地址和多播地址。本章将更详细地介绍广播和多播。

广播和多播仅应用于UDP,它们对需将报文同时传往多个接收者的应用来说十分重要。TCP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意味着分别运行于两主机(由IP地址确定)内的两进程(由端口号确定)间存在一条连接。

考虑包含多个主机的共享信道网络如以太网。每个以太网帧包含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以太网地址(48 bit)。通常每个以太网帧仅发往单个目的主机,目的地址指明单个接收接口,因而称为单播(unicast)。在这种方式下,任意两个主机的通信不会干扰网内其他主机(可能引起争夺共享信道的情况除外)。

然而,有时一个主机要向网上的其他主机发送帧,这就是广播。通过ARPRARP可以看到这一过程。多播(multicast) 处于单播和广播之间:帧仅传送给属于多播组的多个主机。

为了弄清广播和多播,需要了解主机对由信道传送过来帧的过滤过程。图12.1说明了这一过程。

首先,网卡查看由信道传送过来的帧,确定是否接收该帧,若接收后就将它传往设备驱动程序。通常网卡仅接收那些目的地址为网卡物理地址或广播地址的帧。另外,多数接口均被设置为混合模式,这种模式能接收每个帧的一个复制。作为一个例子,tcpdump使用这种模式。

 

12.1 协议栈各层对收到帧的过滤过程

 

目前,大多数的网卡经过配置都能接收目的地址为多播地址或某些子网多播地址的帧。对于以太网,当地址中最高字节的最低位设置为1时表示该地址是一个多播地址,用十六进制可表示为01:00:00:00:00:00。(以太网广播地址ff:ff:ff:ff:ff:ff可看作是以太网多播地址的特例。)

如果网卡收到一个帧,这个帧将被传送给设备驱动程序。(如果帧检验和错,网卡将丢弃该帧。)设备驱动程序将进行另外的帧过滤。首先,帧类型中必须指定要使用的协议(IPARP等等)。其次,进行多播过滤来检测该主机是否属于多播地址说明的多播组。

设备驱动程序随后将数据帧传送给下一层,比如,当帧类型指定为IP数据报时,就传往IP层。IP根据IP地址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进行更多的过虑检测,如果正常,将数据报传送给下一层(如TCPUDP)。

每次UDP收到由IP传送来的数据报,就根据目的端口号,有时还有源端口号进行数据报过滤。如果当前没有进程使用该目的端口号,就丢弃该数据报并产生一个ICMP不可达报文。(TCP根据它的端口号作相似的过虑。)如果UDP数据报存在检验和错,将被丢弃。

使用广播的问题在于它增加了对广播数据不感兴趣主机的处理负荷。拿一个使用UDP广播应用作为例子,如果网内有50个主机,但仅有20个参与该应用,每次这20个主机中的一个发送UDP广播数据时,其余30个主机不得不处理这些广播数据报,而直到UDP层,收到的UDP广播数据报才会被丢弃。这30个主机丢弃UDP广播数据报是因为这些主机没有使用这个目的端口。

多播的出现减少了对应用不感兴趣主机的处理负荷。使用多播,主机可加入一个或多个多播组。这样,网卡将获悉该主机属于哪个多播组,然后仅接收主机所在多播组的那些多播帧。

 

12.2 广播

 

在图3.9中,我们知道了四种IP广播地址,下面对它们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受限的广播

受限的广播地址是255.255.255.255。该地址用于主机配置过程中IP数据报中目的地址,此时,主机可能还不知道它所在网络的网络掩码,甚至连它的IP地址也不知道。

在任何情况下,路由器都不转发目的地址为受限的广播地址的数据报,这样的数据报仅出现在本地网络中。

一个未解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主机是多接口的,当一个进程向本网广播地址发送数据报时,为实现广播,是否应该将数据报发送到每个相连的接口上?如果不是这样,想对主机所有接口广播的应用必须确定主机中支持广播的所有接口,然后向每个接口发送一个数据报复制。

大多数BSD系统将255.255.255.255看作是配置后第一个接口的广播地址,并且不提供向所属具备广播能力接口传送数据报的功能。不过,routed(见10.3)和rwhodBSD rwho客户的服务器)是向每个接口发送UDP数据报的两个应用程序。这两个应用程序均有相似的启动过程来确定主机中的所有接口,并了解哪些接口具备广播能力。同时,将对应于那种接口的指向网络的广播地址作为向该接口发送的数据报的目的地址。

 

Host Requirements RFC没有进一步涉及多接口主机是否应当向其所有的接口发送受限的广播。

 

指向网络的广播

指向网络的广播地址是主机号字段均为1的地址。A类网络广播地址为netid.255.255.255,其中netidA类网络的网络号。

一个路由器必须转发指向网络的广播,但它也必须有一个不进行转发的选择。

 

指向子网的广播

指向子网的广播地址为主机号码字段均为1且有特定子网号的地址。作为子网直接广播地址的IP地址需要了解子网的掩码。例如,如果路由器收到发往128.1.2.255的数据报,当B类网络128.1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时,该地址就是指向子网的广播地址;但如果该子网的掩码为255.255.254.0,该地址就不是指向子网的广播地址。

 

指向所有子网的广播

指向所有子网的广播也需要了解目的网络的子网掩码,以便与指向网络的广播地址区分开。指向所有子网的广播地址的子网号字段及主机号字段均为1。例如,如果目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那么IP地址128.1.255.255是一个指向所有子网的广播地址。然而,如果网络没有划分子网,这就是一个指向网络的广播。

当前的看法[Almquist 1993]是这种广播是陈旧过时的,更好的方式是使用多播而不是对所有子网的广播。

 

              [Almquist 1993] 解释了RFC 922需要一个向所有子网的广播来传送给所有子网,但当前的路由器没有这么做。这很幸运,因为一个已经错误配置的主机没有它的主机掩码会把它的本地广播传送到所有子网。例如,如果IP地址为128.1.2.3的主机没有设置子网掩码,它的广播地址在正常情况下的默认值是128.1.255.255。但如果子网掩码被设置为255.255.255.0,那么由错误配置的主机发出的广播将指向所有的子网。

      

       1983年问世的4.2BSD是第一个影响广泛的TCP/IP的实现,它使用主机号全0作为广播地址。一个最早有关广播IP地址参考是IEN 212 [Gurwitz and Hinden 1982],它提出用主机号中的1比特来表示IP广播地址。(IENs 是互联网试验注释,基本上是RFC的前身。)RFC 894 [Hornig 1984]认为4.2BSD使用不标准的广播地址,但RFC 906 [Finlayson 1984] 注意到对广播地址还没有Internet标准。他还在RFC 906加了一个脚注承认缺少标准的广播地址,并强烈推荐将主机号全1作为广播地址。尽管1986年的4.3BSD采用主机号全1表示广播地址,但直到90年代早期操作系统(突出的是SunOS 4.x)还继续使用非标准的广播地址。

 

12.3 广播的例子

 

广播是怎样传送的?路由器及主机又如何处理广播?很遗憾,这是难于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依赖于广播的类型、应用的类型、TCP/IP实现方法以及有关路由器的配置。

首先,应用程序必须支持广播。如果执行

 

sun % ping 255.255.255.255

/usr/etc/ping: unknown host 255.255.255.255

 

打算进行在本地电缆上的广播,但它无法进行,原因在于该应用程序(ping)中存在一个程序设计上的问题。大多数应用程序收到点分十进制的IP地址或主机名后,会调用函数inet_addr(3)来把它们转化为32 bit的二进制IP地址。假定要转化的是一个主机名,如果转化失败,该库函数将返回-1来表明存在某种差错(例如是字符而不是数字或串中有小数点),但本网广播地址(255.255.255.255)也被当作存在差错而返回-1。大多数程序均假定接收到的字符串是主机名,然后查找域名系统DNS(第14章),失败后输出差错信息如“未知主机”。

如果我们修复ping程序中这个欠缺,结果也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在6个不同系统的测试中,仅有一个像预期的那样产生了一个本网广播数据报。大多数则在路由表中查找IP地址255.255.255.255,而该地址被用作默认路由器地址,因此向默认路由器单播一个数据报。最终该数据报被丢弃。

指向子网的广播是我们应该使用的。在6.3节中,我们向测试网络(见封2)中IP地址为   140.252.13.63 的以太网发送数据报,并接收以太网中所有主机的回答。与子网广播地址关联的每个接口是用于命令ifconfig(见3.8节)的值。如果我们ping那个地址,预期的结果是:

 

(见原书p.173①)

 

IP通过目的地址(140.252.13.63)来确定这是指向子网的广播地址,然后向链路层的广播地址发送该数据报。

我们在6.3提及的这种类型广播的接收对象为包括发送主机在内的局域网中的所有主机,因此可以看到除了收到网内其他主机的答复外,还收到了来自发送主机(sun)的答复。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也显示了执行ping广播地址前后ARP缓存的内容。这可以显示广播与ARP之间的相互作用。执行ping命令前ARP缓存是空的,而执行后是满的。(也就是说,对网内其他每个响应回显请求的主机在ARP缓存中均有一个条目。)我们提到的该以太数据帧被传送到链路层的广播地址(0xffffffff)是如何发生的呢?由sun主机发送的数据帧不需要ARP

如果使用tcpdump来观察ping的执行过程,可以看到广播数据帧的接收者在发送它的响应之前,首先产生一个对sun主机的ARP请求,因为它的回答是以单播形式发回的。在4.5节我们介绍了一个ARP请求的接收者(该例中是sun)通常在发送ARP应答外,还将请求主机的IP地址和物理地址加入到ARP缓存中去。这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如果请求者向我们发送一个数据报,我们也很可能想向它发回什么。

我们使用的ping程序有些特殊,原因在于它使用的编程接口(在大多数Unix实现中是“低级插口(raw socket)”)通常允许向一个广播地址发送数据报。如果我们使用不支持广播的应用如TFTP情况如何呢?(TFTP将在第15章详细介绍。)

 

bsdi % tftp                                启动客户程序

tftp> connect 140.252.13.63        说明服务器的IP地址

tftp> get temp.foo                      试图从服务器或获取一个文件

tftp: sendto: Permission denied

tftp> quit                                     终止客户程序

 

在这个例子中,程序立即产生了一个差错,但不向网络发送任何信息。产生这一切的原因在于插口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只有进程明确打算进行广播时才允许它向广播地址发送UDP数据报。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用户错误地采用了广播地址(正如此例)而应用程序却不打算广播。

 

        在广播UDP数据报之前,使用插口中API的应用程序必须设置SO_BROADCAST 插口选项。

        并非所有系统均强制使用这个限制。某些系统中无需进程进行这个说明就能广播UDP数据报。而某些系统则有更多的限制,需要有超级用户权限的进程才能广播。

 

下一个问题是是否转发广播数据。一些系统内核和路由器有一选项来控制允许或禁止这一特性。(见附录E

如果我们让路由器bsdi能够转发广播数据,然后在主机slip上运行ping程序,我们能够观察到由路由器bsdi转发的子网广播数据报。转发广播数据报意味着路由器接收广播数据,确定该目的地址是对哪个接口的广播,然后用链路层广播向对应的网络转发数据报。

 

(见原书p.174①)

 

我们观察到它的确正常工作了,同时也看到了BSD系统中的ping程序检查重复的数据报序列号,如果出现重复的序列号的数据报就显示DUP! ,它意味着一个数据报已经在某处重复了,然而它正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因为我们正向一个广播地址发送数据。

我们还可以从更远离广播所指向的络网上的主机上来进行这个试验。如果在主机angogh.cx.berkeley.edu(和我们的网络距离14跳)上运行ping程序,如果路由器sun被设置为能够转发所指向的广播,它还能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这个IP数据报(传送ICMP回显请求)被路径上的每个路由器像正常的数据报一样转发,它们均不知道它们传送的实际上是广播数据。接着最后一个路由器netb看到主机号为63,就将其转发给路由器sun。路由器sun觉察到该目的IP地址事实上是一个相连子网接口上的广播地址,就以该数据报以链路层广播传往相应网络。

广播是一种应该谨慎使用功能。在许多情况下,IP多播被证明是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12.4 多播

 

IP多播提供两类服务。

1. 向多个目的地址传送数据。有许多向多个接收者传送信息的应用:例如交互式会议系统和向多个接收者分发邮件或新闻。如果不采用多播,目前这些应用大多采用TCP来完成(向每个目的地址传送一个单独的数据复制)。然而,既使使用多播,某些应用可能继续采用TCP来保证它的可靠性。

2. 客户对服务器的请求。例如,无盘工作站需要确定启动引导服务器。目前,这项服务是通过广播来提供的(正如第16章的BOOTP),但是使用多播可降低不提供这项服务主机的负担。

多播组地址

12.2 显示了DIP地址的格式。

 

12.2 DIP地址格式

 

不像图1.5 所示的其他三类IP地址(ABC),分配的28 bit均用作多播组号码而不再表示其他。

多播组地址包括最高4 bit1110的类别比特和多播组号。它们通常可表示为由点分十进制数,范围从224.0.0.0239.255.255.255

能够接收发往一个特定多播组地址数据的主机集合称为主机组(host group)。一个主机组可跨越多个网络。主机组中成员可随时加入或离开主机组。主机组中对主机的数量没有限制,同时不属于某一主机组的主机可以向该组发送信息。

一些多播组地址被IANA确定为熟知地址。它们也被当作永久主机组,这和TCPUDP中的熟知端口相似。同样的,这些熟知多播地址在RFC最新分配数字中列出。注意这些多播地址所代表的组是永久组,而它们的组成员却不是永久的。

例如,224.0.0.1代表“该子网内的所有系统组”,224.0.0.2代表“该子网内的所有路由器组”。多播地址224.0.1.1用作网络时间协议NTP224.0.0.9用作RIP-2(10.5)224.0.1.2用作SGI公司的dogfight应用。

 

多播组地址到以太网地址的转换

IANA拥有一个以太网地址块,即高位24 bit00:00:5e(十六进制表示)的以太网地址,这意味着该地址块所拥有的地址范围从00:00:5e:00:00:0000:00:5e:ff:ff:ffIANA将其中的一半分配为多播地址。为了指明一个多播地址,任何一个以太网地址的首字节必须是01,这意味着与IP多播相对应的以太网地址范围从01:00:5e:00:00:0001:00:5e: 7f :ff:ff

 

              这里对CSMA/CD或令牌网使用的是Internet标准比特顺序,和在内存中出现的比特顺序一样。这也是大多数程序设计者和系统管理者采用的顺序。IEEE文档采用了这种比特的传输顺序。Assigned Numbers RFC给出了这些表示的差别。

 

这个地址分配将使以太网多播地址中的23 bitIP多播组号对应起来,这通过将多播组号中的低位23 bit映射到以太网地址中的低位23 bit实现,这个过程如图12.3

既然多播组号中的最高5 bit在映射过程中被忽略,因此每个以太网多播地址对应的多播组是不唯一的。32个不同的多播组号被映射为一个以太网地址。例如,多播地址224.128.64.32(十六进制e0.80.40.20)和224.0.64.32(十六进制e 0.00.40 .20)都映射为同一以太网地址01:00:5e:00:40:20

既然地址映射是不唯一的,这意味着设备驱动程序或IP层(见图12.1)必须进行数据报过滤,因为网卡可能接收到主机不想接收的多播数据帧。另外,如果网卡不提供足够的多播数据帧过滤功能,设备驱动程序就必须接收所有多播数据帧,然后对它们进行过滤。

 

12.3    DIP地址到以太网多播地址的映射

 

 

局域网网卡趋向两种处理类型,一种是网卡根据对多播地址的散列值实行多播过滤,这意味仍会接收到不想接收的多播数据。另一种网卡是只接收一些固定数目的多播地址,这意味着当主机想接收超过网卡预先支持多播地址以外的多播地址时,必须将网卡设置为“多播混杂(multicast promiscuous)”模式。因此,这两种类型的网卡仍需要设备驱动程序检查收到的帧是否真是主机所需要的。

既使网卡实现了完美的多播过滤(基于48 bit的硬件地址),由于从DIP地址到48 bit的硬件地址的映射不是一对一的,过滤过程仍是必要的。

尽管存在地址映射不完美和需要硬件过滤的不足,多播仍然比广播好。

 

单个物理网络的多播是简单的。多播进程将目的IP地址指明为多播地址,设备驱动程序将它转换为相应的以太网地址,然后把数据发送出去。这些接收进程必须通知它们的IP层它们想接收的发往给定多播地址的数据报,并且设备驱动程序必须能够接收这些多播帧。这个过程就是“加入一个多播组”。(使用“接收进程”复数形式的原因在于对一确定的多播信息,在同一主机或多个主机上存在多个接收者,这也是为什么要首先使用多播的原因。)当一个主机收到多播数据报时,它必须向属于那个多播组的每个进程均传送一个复制。这和单个进程收到单播UDP数据报的UDP不同,使用多播,一个主机上可能存在多个属于同一多播组的进程。

当把多播扩展到单个物理网络以外需要通过路由器转发多播数据时,复杂性就增加了。需要有一个协议让多播路由器了解确定网络中属于确定多播组的任何一个主机。这个协议就是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也是下一章介绍的内容。

 

FDDI和令牌环网络中的多播

FDDI网络使用相同的DIP地址到48 bit FDDI地址的映射过程[Katz 1990]。令牌环网络通常使用不同的地址映射方法,这是因为大多数令牌控制中的限制。

 

12.5 小结

 

广播是将数据报发送到网络中的所有主机(通常是本地相连的网络),而多播是将数据报发送到网络的一个主机组。这两个概念的基本点在于当收到送往上一个协议栈的数据帧时采用不同类型的过滤。每个协议层均可以因为不同的理由丢弃数据报。

目前有四种类型的广播地址:受限的广播、指向网络的广播、指向子网的广播和指向所有子网的广播。最常用的是指向子网的广播。受限的广播通常只在系统初始启动时才会用到。

试图通过路由器进行广播而发生的问题,常常是因为路由器不了解目的网络的子网掩码。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广播地址类型、配置参数等等。

DIP地址被称为多播组地址。通过将其低位23 bit映射到相应以太网地址中便可实现多播组地址到以太网地址的转换。由于地址映射是不唯一的,因此需要其他的协议实现额外的数据报过滤。

 

习题

 

12.1 广播是否增加了网络通信量?

12.2 考虑一个拥有50台主机的以太网:20台运行TCP/IP而其他30台运行其他的协议族。主机如何处理来自运行另一个协议族主机的广播?

12.3 你登录到一个过去从来没有用过的Unix系统,并且打算找出所有支持广播的接口的指向子网的广播地址。你如何做到这点?

12.4 如果我们用ping程序向一个广播地址发送一个长的分组,如

 

(见原书p.178①)

 

它正常工作,但将分组的长度再增加一个字节后出现如下差错:

          sun % ping 140.252.13.63 1473

    PING 140.252.13.63: 1473 data bytes

    sendto: Message too long

 

        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12.5 重做习题10.6,假定8RIP报文是通过多播而不是广播(使用RIP 版本2)。有什么变化?

121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