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中国软件困境在软件工程薄弱

  作为“中国软件国家队”的中软公司总裁唐敏说:“我感到如果说二十年前谈,十年前谈,甚至于三年前谈软件工程,可能都没有今天更加重要,确确实实,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要全面走卓越软件工程之路这样一个关键时刻。”

  从七十年代开始,中国的软件产业就开始走软件工程的道路,但直到今天中国的软件产业才真正面临软件工程薄弱的困境。

  唐敏认为这有三个原因,第一点是中国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已经越来越向上提升,软件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二十年前、十年前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规模就已经是很罕见了,但是今天已经有上百人年,几百人年这样的工程在实践。

  第二点,软件产业成长最快的是软件外包和出口,而中国软件现在和世界的差距最大的地方就是软件工程的管理。唐敏认为:“大家都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的软件产业要和国际接轨,再不能走以前这种作坊、手工开发,没有管理的这样一种方式了,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我们的方式,和国际接轨。”

  第三点,中国软件产业整个规模很小,企业规模也很小,但中国软件产业的机会在于走上真正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化这条路。唐敏说,印度软件产业和中国软件产业本质的差别在于规模,中国缺产业化的支撑平台。“中国是作坊,他们是产业化,是产业工人。”

  唐敏认为,过程管理,还不仅仅是说CIM里面所谈到的标准,或者是ISO9000里面所谈到质量管理的一些标准,是真正能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符合我们软件企业实际的开发产品、开发应用系统这样一套过程管理的规范和方法。

  微软副总裁李开复不久前在美国见到唐敏第一句话就是:“我最近刚刚去的印度,印度软件太可怕了,而且中国软件和印度软件差距太大了。”

  唐敏认为在实现软件工程化的过程当中,中国软件产业可能有三个问题是最重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把技术和作品、成果变成一个真正的产品。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也是国家大的产业链当中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国家做产品的软件企业很少,但是做系统、做应用的企业是非常多的。第三个问题,在我们产业化过程当中,不应是现在的一个一个工程、项目去开发,而应该是把它变成一种产业化的方法,像印度那样,去建立一套符合工程管理的产业化的作业平台,这样能够提升我们效率,能够保证我们质量。

  唐敏认为,虽然和微软、IBM等跨国企业有竞争,但中国软件产业提升卓越软件工程能力必须和国外的大企业合作。“我自己觉得我一点不回避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和微软,和IBM等这些公司更多的是合作,更多的是学习。当然,有竞争,但是更多的是合作。”

  她表示,以前对合作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但是通过近两年和微软合作,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中国有很多很好的工程理论,但是,实践和人才的差距非常大。所以她认为,可能最快、最好的捷径,就是一定要和像微软这样的有很成熟的经验,有很先进技术的跨国企业去进行合作。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