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物理方法与实践练习题

光学发展史的五大阶段

时期阶段实验理论代表人物
萌芽远古-16世纪(简单)光学元件反射定律欧几里德(前33-前275)
几何17-18世纪望远镜和显微镜(合)折射定律开普勒/笛卡儿,斯涅耳/牛顿
波动19世纪杨氏/马吕斯波长/声速光的电磁理论
量子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黑体/光电,康普顿效应波粒二象性,物质波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普朗克
现代20世纪中叶-现代激光/传递函数/全息,光的受激辐射肖洛等

动量守恒定律

表述

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

表达式

m 1 v 1 + m 2 v 2 = m 1 v 2 ′ + m 2 v 2 ′ Δ p 1 = Δ p 2 Δ p = 0 m_1v_1+m_2v_2=m_1v'_2+m_2v'_2\\ \Delta p_1=\Delta p_2\\ \Delta p =0 m1v1+m2v2=m1v2+m2v2Δp1=Δp2Δp=0

能量守恒定律

表述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角动量守恒定律

表述

角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是指系统所受合外力矩为零时系统的角动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

M ⃗ = d L ⃗ d t \vec{M}=\frac{\mathrm{d} \vec{L}}{\mathrm{d} t} M =dtdL

光电效应

描述

光电效应是指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吸收能量后逸出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它由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由爱因斯坦所提出。

矛盾

在光电效应中,要释放光电子显然需要有足够的能量。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能量决定于它的强度,即只与电磁波的振幅有关,而与电磁波的频率无关。而实验规律中的第一、第二两点显然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第三条也不能解释,因为根据经典理论,对很弱的光要想使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逸出,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而不可能瞬时产生光电子。光电效应里,电子的射出方向不是完全定向的,只是大部分都垂直于金属表面射出,与光照方向无关,光是电磁波,但是光是高频震荡的正交电磁场,振幅很小,不会对电子射出方向产生影响。所有这些实际上已经曝露出了经典理论的缺陷,要想解释光电效应必须突破经典理论。

不确定性原理

表述

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早期也译作测不准原理,由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不确定性原理表明,对于一个微观粒子,其位置与动量不能同时具有确定值,两者标准差的乘积必然大于一个常数。更一般的,如果两个观测量的算符是不对易的,则其不能同时取确定值。

表达式

Δ p Δ x ≥ h 4 π \Delta p\Delta x\ge\frac{h}{4\pi} ΔpΔx4πh

相干光

条件

这两束光在相遇区域:

  1. 振动方向相同
  2. 振动频率相同
  3. 相位相同或相位差保持恒定

获得方法

分割波阵面,例如杨氏双缝干涉。分割振幅,例如薄膜干涉。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的表述

热量可以自发地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较冷的物体传递到较热的物体。

开尔文表述

不可能制成一种循环动作的热机,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功

波尔理论的三个假设有

  1. 原子系统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E1、E2、E3…) ,在这些状态中,电子绕核作加速运动而不辐射能量,这种状态称这为原子系统的稳定状态(定态)
  2. 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发出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足:只有当原子从一个较大的能量的稳定状态距迁到另一较低能量的稳定状态时,才发射单色光,反之,当原子在较低能量的稳定状态时,吸收了一定光子能量就可跃迁到较大能量的稳定状态。
  3. 处于稳定态中,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满足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狭义相对论

基本原理

  1. 狭义相对性原理: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均有效;或者说,一切物理定律的方程式在洛伦兹变换下保持形式不变。不同时间进行的实验给出了同样的物理定律,这正是相对性原理的实验基础。
  2. 光速不变原理:光在真空中总是以确定的速度c传播,速度的大小同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在真空中的各个方向上,光信号传播速度的大小均相同;光速同光源的运动状态和观察者所处的惯性系无关。这个原理同经典力学不相容。有了这个原理,才能够准确地定义不同地点的同时性。

洛伦兹变换

{ x ′ = x − v t 1 − v 2 c 2 y ′ = y z ′ = z t ′ = t − v c 2 x 1 − v 2 c 2 \begin{cases} x'=\frac{x-vt}{\sqrt{1-\frac{v^2}{c^2}}} \\ y'=y \\ z'=z \\ t'=\frac{t-\frac{v}{c^2}x}{\sqrt{1-\frac{v^2}{c^2}}} \end{cases} x=1c2v2 xvty=yz=zt=1c2v2 tc2vx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由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

布儒斯特角

当自然光在两种各向同性介电质的分界面上反射和折射时,光的偏振状态会改变。通常情况下,反射光和折射光不再是自然光,而是部分偏振光,而且在反射光中垂直于入射面的光振动要多于平行振动,而折射光则相反。反射光的偏振化程度与入射角有关,当入射角度等于布儒斯特角时,反射光就成为只有垂直于入射面的线偏振光。布儒斯特角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的反正切。
θ B = tan ⁡ − 1 ( n 2 n 1 ) \theta_B=\tan^{-1} \left(\frac{n_2}{n_1}\right) θB=tan1(n1n2)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又称薛定谔波动方程(Schrodinger wave equation),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方程,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定。
它是将物质波的概念和波动方程相结合建立的二阶偏微分方程,可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每个微观系统都有一个相应的薛定谔方程式,通过解方程可得到波函数的具体形式以及对应的能量,从而了解微观系统的性质。薛定谔方程表明量子力学中,粒子以概率的方式出现,具有不确定性,宏观尺度下失效可忽略不计。
i ℏ ∂ ψ ∂ t = ( − ℏ 2 2 m ∇ 2 + V ) ψ i\hbar\frac{\partial \psi}{\partial t}=\left(-\frac{\hbar^2}{2m}\nabla^2+V\right)\psi itψ=(2m22+V)ψ

定态薛定谔方程

( − ℏ 2 2 m ∇ 2 + V ) ψ = E ψ \left(-\frac{\hbar^2}{2m}\nabla^2+V\right)\psi=E\psi (2m22+V)ψ=Eψ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lcy_Knight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