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容量、起始地址或结束地址的计算方法


学习目标:


内存容量、起始地址或结束地址的计算方法



学习内容:

内存是按字节编址的,所以单位是字节(byte、bytes),1字节可是等于8位(bit)的。

因为计算的范围一般比较小,所以就记住两个就够了。

记住几个常用的2的10次方为1024即1KB
12bit-->2^12=4096byte、

G代表2^10 x 2^10 x2^10 = 2^30。

公式:
    内存容量=末地址-首地址+1



如何用计算器算:

(1)打开电脑上的计算器

(2)以图片展示

 点击左上角的“三”找到程序员(programer)



学习产出:

以例子为证:

(1)

容量为4K

4K*8bit = 4KB即2的平方乘以2的10次方,2的12次方,12/4=3(转为16进制)即1000H

01000H=末地址-6800H+1H

末地址=01000H+6800H-1H

 末地址=077FFH

(2)SRAM起始于20000000H,容量为20kBytes,计算结束地址

20*1024=20480————=5000H

5000H=?-20000000+1

?=20004FFF

<think>好的,用户现在问的是怎么知道内存环形缓冲区的容量。我需要先回顾之前的对话,之前用户问了一个关于peekiovec函数的问题,我详细解释了那个函数的实现应用场景。现在用户的问题是关于环形缓冲区容量的获取方法,这应该之前的上下文有关。 首先,我需要确定用户的问题具体是什么。他们可能在使用环形缓冲区时,想要知道如何获取其容量。可能他们在编程中遇到了需要知道缓冲区大小的情况,比如调试优化性能的时候。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环形缓冲区的实现方式。通常环形缓冲区有两种实现方式:预分配固定大小动态调整大小。如果是固定大小的,容量通常是初始化时设置的,可以通过一个成员变量直接获取。如果是动态调整的,可能容量会变化,但一般来说,环形缓冲区容量是固定的,动态调整的情况较少。 在之前的代码示例中,用户提供的ByteBuffer类有一个peekiovec函数,里面提到了buf,可能是指向缓冲区头部的指针。但是那个函数里并没有直接涉及容量的获取,所以用户可能需要查看其他成员函数变量。 可能的获取方法包括: 1. 直接访问成员变量,比如capacity。 2. 通过计end - start指针的位置,但需要考虑环形结构。 3. 使用特定的成员函数,比如getCapacity()。 然后,我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代码结构。比如,如果ByteBuffer类有一个成员变量uint32_t capacity,那么用户可以直接访问它。者可能有getCapacity()这样的方法。此外,环形缓冲区的容量通常是在构造函数中设置的,所以用户可能需要检查创建缓冲区时的参数。 另外,用户可能对环形缓冲区的容量当前可用数据量有混淆。之前提到的available()函数返回的是可读数据量,而不是总容量。所以需要明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用户可能需要知道如何获取总容量,而不是可用空间。这时候需要指导他们如何找到存储容量的变量函数。如果用户没有访问权限,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推断,比如在构造函数中查找初始化参数,者通过调试查看对象的内存布局。 还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动态扩容的缓冲区,但这种情况较少见,因为环形缓冲区通常是固定大小的。不过,如果有动态调整,容量可能会变化,这时候需要相应的函数来获取当前容量。 最后,总结几种常见的方法,并建议用户查看他们使用的库类的文档,者检查相关成员变量函数。如果用户无法直接访问,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推断,比如总容量等于缓冲区末尾地址减去起始地址加一,但需要考虑具体实现。</think>--- 要获取内存环形缓冲区的容量,通常需要根据其实现方式选择对应方法。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判断方式: --- ### **方法1:直接访问容量变量** 大多数环形缓冲区实现会显式存储容量值: ```cpp class ByteBuffer { private: uint8_t* buf; // 缓冲区起始地址 uint32_t capacity; // 显式存储容量值 ★关键变量 public: uint32_t getCapacity() const { return capacity; } // 访问接口 }; ``` **操作**:调用`getCapacity()`直接访问`capacity`成员(若权限允许) --- ### **方法2:通过内存布局计** 若实现未显式存储容量,可通过内存区间计: ```cpp // 假设缓冲区结构如下: struct { uint8_t* start; // 缓冲区起始地址 uint8_t* end; // 缓冲区结束地址的下一个字节 }; // 计容量公式: uint32_t capacity = end - start; // end与start指针差值 ``` **验证条件**:要求缓冲区内存连续且`end > start` --- ### **方法3:通过构造函数推断** 从初始化代码反推容量: ```cpp ByteBuffer buffer(1024); // 构造时指定容量 ``` **操作**:查找类构造函数的参数内部初始化代码 --- ### **方法4:运行时调试观察** 使用调试工具查看内存布局(以GDB为例): ```bash (gdb) p sizeof(ByteBuffer::buf) # 查看缓冲区指针跨度 (gdb) x/16wx buffer_object # 检查对象内存中的疑似容量值 ``` --- ### **容量 vs 可用空间** 需区分两个关键概念: | 指标 | 典型获取方式 | 计公式 | |---------------|-------------------------|-----------------------------| | **总容量** | `capacity`成员值 | 固定值,初始化时确定 | | **可用空间** | `available()`函数 | `capacity - 已用空间` ★动态变化 | --- ### **典型实现参考** 观察环形缓冲区的读写指针运: ```cpp // 伪代码示例:通过读写指针计最大容量 uint32_t ByteBuffer::capacity() const { // 缓冲区物理容量固定为分配的内存大小 return (write_ptr >= read_ptr) ? (buffer_end - buffer_start) : (buffer_end - read_ptr) + (write_ptr - buffer_start); } ``` --- ### **实践建议** 1. **查阅文档**:优先查看库/框架的API文档 2. **代码溯源**:查找类中与`capacity`相关的成员变量 3. **测试验证**:写入数据至缓冲区满,观察`available()`返回值 --- ### **不同实现的容量特征** | 类型 | 容量特性 | 典型应用场景 | |---------------------|-----------------------------|--------------------| | **静态环形缓冲区** | 固定不可变 | 嵌入式系统、内核 | | **动态环形缓冲区** | 可自动扩容(较少见) | 高吞吐量数据流 | --- 例如在Linux内核的`kfifo`实现中,容量可通过`kfifo_size()`宏获取,其底层通过位掩码保证容量为2的幂次方以提高性能。这种设计细节进一步说明:准确获取容量需要结合具体实现机制分析。
评论 5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初尘屿风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