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 北京自助游第一站——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门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这九座山峰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条巨龙拱卫着中间的宝珠峰,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是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解放初期将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捧月的众星,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形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潭柘寺在晋代时名叫嘉福寺,唐代时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

    千百年以来,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从金代熙宗皇帝之后,各个朝代都有皇帝到潭柘寺来进香礼佛,游山玩水,并且拨出款项,整修和扩建寺院。王公大臣、后妃公主们也纷纷捐出己资,大加布施,民间的善男信女与潭柘寺结有

善缘的更是成千上万,他们长年向潭柘寺布施、斋僧,并且自发地组织了数十个民间香会,集资购买土地田产,捐献给寺院,成为潭柘寺维持日常巨大开支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到了清代,潭柘寺在寺院规模、土地财产、宗教地位、政治影响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代,特别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敕建”,使其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潭柘寺在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金代开始,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乘佛教禅宗中临济宗的领袖,并且名僧辈出,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为了研究佛学宗诣,为了弘扬佛法,为了潭柘寺的扩建和修茸,为了繁盛寺院的香火,作出了呕心沥血的贡献,而在《高僧传》上标名,名传千古。由于潭柘寺在政治上具有强大的势力,在经济上拥有庞大的庙产,在佛门有着崇高的地位,再加上寺院庞大的规模,故而享“京都第一寺”的美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把潭柘寺开辟为森林古迹公园,成为了一处游览胜地,1957年10月28日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整修,于1980年8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并于1997年初经有关部门批准,僧团进驻,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

    2001年6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潭柘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齐,庄严宏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今天的潭柘寺不仅以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而且还修建有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实行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的一条龙服务,是京郊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一)华严建寺,老龙让宅

    话说唐代武则天时,北京城一带幽州。幽州城有位都督叫张仁愿。有一天深更半夜里,张仁愿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就静耳听着窗外的动静。他忽然听到一位僧人高声诵经的声音打城外方向传来,朗朗上韵,铿锵悦耳。第二天,张仁愿问手下人:夜里可曾听到有位和尚高声诵经?手下人都摇头说没听到。张仁愿心中疑惑,百思不解。第二天半夜时分,他静坐在床上,突然又听到那宏亮的诵经声,而且更为铿锵悦耳。第三天早上,张仁愿赶紧派人到城北寻访。手下人果然在城门外的小破庙里,见到一位老态龙钟的僧人端坐在拜垫上,微闭双目在那儿轻声诵经。城外百姓说,这位高僧叫华严禅师,已经端坐在那儿念了好几天经了。差役忙把老僧请到了都监府。张仁愿见过了老僧,问他有什么企愿。老僧说:"愿在京西罗候岭下立寺敬佛。"张仁愿知道华严和尚道法非凡,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给他开立了占地文书。

    次日,华严和尚来到宝珠峰下,在一座名叫嘉福寺的小破店里安下身。嘉福寺前,是一片水波浩荡的水潭,名叫青龙潭。百姓还说这儿是个海眼,潭底能直通东海。这个青龙潭里又住着一条老龙。华严和尚天天到青龙潭边讲经布道,听众真是人山人海。青龙潭里的老龙每天也是潜游到潭岸边上,恭听华严和尚

讲经。天长日久,老龙为佛义所感化,很想面见华严,拜师称徒。老龙就去求教山神,询问他怎样能做到"人龙相见"。山神说:"你要想法使老和尚发怒脸变色,那样一来咱们这些天龙鬼神就能和他面对面谈话了。"第二天,当华严和尚坐在青龙潭边向众人讲经进,老龙在潭里激起几个浪头,那水波漫上岸来,冲倒了华严和尚膝盖前的饭钵。听经的人一见这种情况都吓跑了,华严和尚跟着也是满脸怒色。老龙见时机已到,就借着水势上得岸来,在华严和尚面前,叩头行礼。华严见老龙如此真诚,知道它是"良心发现",就讲明自己打算在青龙潭潭基上建一座大庙,请老龙"让让宅",搬到别的地方去住。老龙听得是连连点头。

    这天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青龙潭里浊浪滔天。雷光电闪之下,但见那条老龙借着连天的雨脚,腾上云空,昂头扬爪飞走了。到天亮的时候,风停了,雨住了,昨天还是黑水千丈的青龙潭,这会儿变成了一块平地。太阳光照耀之下,那平地上还慢慢拱出一对鸱吻-----这鸱吻古来传说就是龙子啊!华严和尚当下大兴土木,在这块儿平地上建成了大雄宝殿,又将两个鸱吻安装在大雄殿的殿脊两端。远近闻名的潭柘寺,就这样建成了。

(二)"大青""二青",神通广大

    明朝的时候,潭柘寺里有位道行高超的达观方丈。有一天,达观想去四川峨嵋朝山。但担心由高路远,途遇不测,就潭柘寺西北角的龙王殿烧香跪拜,祈求神龙保佑,果然,当天半夜时分,从大雄宝殿的屋顶上下来两位"龙子",腰身如茶碗口一般粗细,浑身铁青,看去象黑蛇一样,寺中僧人当下赶忙跪拜,称呼它们叫"大青爷"、"二青爷"。大青二青第二天保护送达观方丈上了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往返三年,保佑达观方丈一路平安无事。

    达观回到潭柘寺后,命匠人打造了两个红木方笼,将大青二青放养在里边;还将两位"龙子"供奉在大雄宝殿内西侧的一个神龛上,让人们烧香求拜见。

    话说到了清朝,乾隆皇上到潭柘寺游玩。这一天,乾隆坐在流杯亭北面的宝座上,寺中僧人都陆

陆续续到皇上面前讨封。"龙子"二青听得此事,也从大雄宝殿的后门爬出来,曲曲折折来到乾隆皇帝的宝座下。二青使出神法,现出本相,整个身躯变得水桶一般粗大,口呼"万岁",向乾隆帝讨封领赏。乾隆一见大惊失色,,手哆哩哆嗦地指着眼前的大长虫喊道:"这条蠢虫,供众之物!"金口玉言,谁能不听,!当下二青又变小了,低着头顺着流杯亭下的水槽向南爬去----

    第二天中午,众僧人和附近百姓领到从大铜锅里盛出的舍粥,放到嘴边一喝,觉得是又粘又香。大伙儿你一碗我一碗,越吃越爱吃。吃到后来,粥锅见底,大家伙儿朝锅底一看,见锅里盘着一堆象罗圈一样的蛇骨头。----原来二青遵从乾隆的"圣旨",自己爬到铜锅里当了"供众之物"。

(三)方丈施法,葛针成僧

    乾隆皇帝在潭柘寺里留住,与寺里的住持静观老方丈探讨佛义,谈得很是投机。乾隆想起自己来寺这两天,眼见老幼僧徒来来往往,估计为数不少,就问老方丈:"请问贵寺上上下下有多少和尚?"老方丈说:"潭柘寺的和尚数不清。"

乾隆心想:你数不清,难道我身为皇上想数还数不清吗?于是对老方丈说:"朕给每个和尚发一个铜钱作赏钱,在领赏时点点人数,这么一来不就数清了吗?"老方丈面含微笑,点头同意了。

    护卫马弁把乾隆宝座移到山门旁边,让皇上端坐上面,看着手下大臣给潭柘寺的和尚发赏钱,顺便清点人数。老少僧人在寺门里排成长队,每人伸手领得一枚铜钱,然后从山门走出去。发呀,发呀,从大青早发到晌午头,又从晌午头发到太阳落山,乾隆

带来的几十口袋铜钱都发光了,寺院山门里还是缕缕不断有没见过面的和尚排着队来领赏。乾隆发完最后一枚铜钱,叹口气,对静观方丈说:"高僧之言,朕是深信不疑了。"

    静观老方丈看着乾隆那为难的脸色,走上前来,拉着乾隆的手说:"皇上,请随贫僧到后山一游。"乾隆当下随着老方丈出了山门,踏着石铺小路来到后山坡。"皇上,请抬眼四处观看。"老方丈得意地说。乾隆朝山坡上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但见四处金光闪闪,一簇族和酸枣棵子上,挂满了铜钱,山风吹来叮咚作响。乾隆低头细细观看,见是自己这一天发的铜钱,都持在了溜尖的葛针尖上。

    说来这事也奇了:原来老方丈让满山的葛针尖变了和尚,让他们从乾隆手里领完赏钱,又回到山坡上来了。

(四)"活佛"布道,老虎从善

    清朝光绪年间,朝廷里有位王爷骑马来潭柘寺游山玩水,他走到庙前不远的不木桥上,见一位僧衣破破烂烂的傻和尚拦住了他的马头,还冲他连喊带叫。六王爷当下大怒,命手下护从将这个和尚推到大桥下的山涧里摔死。谁知过了半个时辰,那个疯疯癫癫的傻和尚又从深山涧里爬到桥上,还冲他连喊带叫。六王爷当下大怒,命手下护从将这个和尚推到大桥下的山涧里摔死。谁知过了半个时辰,那个疯疯癫癫的傻和尚又从深涧里爬到桥上,还冲六王爷笑嘿嘿直笑。六王爷大为惊讶,忙说:"瞧你这个样子,倒象个活佛。""阿弥陀佛!"疯和尚恭身合十答谢,向东山坡走去。

    不久,这位自称"活佛"的疯和尚就住到下塔院东面的一个山洞里。这个洞阴森森的,原来里面有很多蝎子,附近百姓都叫它蝎子洞。活佛住进来后,伸手抓起蝎子就吃,把满洞的蝎子都吃光了。他还养了一只鸡、一只狗,让这两个活物在洞里跟他同吃同住。

    远近百姓听说潭柘寺出了"活佛",想开开眼,就成群结伙地来到东山坡,挤在蝎子洞口观看。大家伙见他很象古来传说的济公,一定道法高超,就象他施钱讨药。疯和尚随手抓起身边的鸡屎狗粪,树叶青草,吹口"仙气",递给舍钱求药的信男善女。说来也怪,有的人本来有个头疼脑热的,病不大,吃了他

的"仙药"真好了。一传十,十传百"活佛"的名胜越来越大,人们施舍给他的银元铜钱,在洞里的地上铺了厚厚一层。活佛还常常坐在洞口讲经传道,听讲的人黑鸦鸦挤满了半山坡。

    有一天,一只打潭柘寺后山涧里来的老虎,也颠儿颠地来到活佛洞口,听讲的人一见老虎来了,都吓得撒腿跑了。活佛却不怕老虎,他还接着讲他的经。他看着眼前的老虎,神不慌脸不变,口念"阿弥陀佛",还劝老虎改恶从善,往后不要再杀生,不要再吃荤腥。老虎听了活佛讲的教义,果然良心发现,它立时伏在活佛的脚下,拜活佛为师,愿意进洞修行,说来也邪了,这只老虎从此再不上山扑杀生灵了,只是每天跟着活佛到寺里的大铜锅旁边去喝粥。 寺里的和尚见活佛每天上午带了只老虎到山门里喝粥,吓得是哭儿呐喊,四处奔跑。老方丈见此情景,就对老虎说:"过午再来。"这老虎也奇了,听了方丈的话,真的"扑嗒扑嗒"回到山洞等着去了。谁知老虎把老方丈说的"过午再来"听成"过五再来"了,乖乖地在洞里等了五天,到后来精疲力竭,饿死在山洞里。 老虎死后,老方丈命匠人给老虎塑了个彩像,立在活佛洞里。后来活佛也"归天"了,这洞里就留下活佛和老虎的两个泥像。 民国的时候,有个叫田树藩的人写了首诗,讲的就是这个"活佛"的故事:"神话离奇虎听经,佛心感应兽心灵。永留色相传千古,香火人间拜道星。"

(五)石鱼

    在潭柘寺最高处的西北角,还有一座不大的殿堂――龙王殿,在殿前的廊檐下悬挂着一条黑青石雕刻成的大鱼,这就是潭柘寺有名的古迹之一的"石鱼"。

    这石鱼长约三尺,宽近一尺,用小木锤敲击石鱼的不同部委,就会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而且音阶上也有明显的变化,如同敲击乐器。

    据说石鱼是南海龙王的心爱之物,每逢庆典时候,龙母都敲击它奏乐,这种美妙的乐声传到天宫中去了,王母娘娘听见了,非常喜欢这种乐声。龙王知道后,就将石鱼献给了玉皇大帝,可当王母娘娘敲击它时,却发不出声音来,王母娘娘很不高兴,就问太上老君:"这是何等宝物,怎么我敲击它就不出声音呢?"太上老君回答道:"这是下界之物,怎么能供到天上来呢?还是还回去吧。"

 

    正好,这时北方大旱,瘟疫流行,玉皇大帝体恤民间疾苦,就委派石鱼到凡界来,并吩咐它到下界之后要解救疫民,祛灾除难。

    在一天夜里,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突然一道闪电,"刷",一道白光从天而降,落在了潭柘寺大雄宝殿前的台基上,打更守夜的僧人,听到院中"咕咚"一声响,心中一惊,赶忙举灯前去查看,发现是一条大石鱼。忙向老方丈禀报情况,老方丈取手合十,闭目说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此物乃天上玉皇所赐,天下有望啊。它定会为民除灾解难啊。"于是就命人将石鱼悬挂于龙王殿前廊檐下,供游人香客们观瞻祈福。

    石鱼身上共分为十三个部位,代表着中国过去南七北六,十三个州,也就是十三个省,哪个省遭遇了干旱,就敲击鱼身上的相应部位,同时焚香礼拜,祈求消灾,当地就能降雨消灾。

潭柘寺十景

平原红叶 
    秋天是潭柘寺最美的季节,古刹所处的平原村,山上长满了柿子、红果、山楂、秋梨等果木树以及黄栌、丹枫。金风过后,这里"霜草萦浅碧,霜梨落半红",可谓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如火似霞,宛如丹桂涂朱。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一,"平原红叶"。"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现今人们只知道香山的红叶美,又有谁知道潭柘山的红叶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名冠京城了呢?

九龙戏珠
    潭柘山背靠一座浑圆的小山,此山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名曰"宝珠峰",当地人则称其为"蜘蛛峰"。在小山的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拱卫环护,从东边数起,依次为"回龙峰、虎踞峰、捧日峰、紫翠峰、集云峰、璎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莲花峰"。"一峰当心,九峰环立",九座高大的山峰围成了一个半圆形的马蹄形,而潭柘寺所在的宝珠峰位于中心,恰似九条巨龙围绕着一颗宝珠,在争抢、玩耍、嬉戏。由于有这九座高大的山峰作为屏障,从而挡住了从西北袭来的寒流和风沙,宝珠峰才能松柏苍翠,花繁草盛。古人黄叔琳有诗赞曰:"九峰环簇互争雄,万古潭龙从旧宫。磷爪尚余拿攫势,一珠圆影正当中?quot;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二,"九龙戏珠"。

千峰拱翠
    潭柘山值被繁茂,春游潭柘寺最有情趣。站在寺前,环顾四周,但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满目青绿,赏心悦目。近在眼前的宝珠峰松柏苍翠,蒿草新绿。清代诗人王嗣槐有诗赞曰:"山足岗低夕杳冥,树蓝坐隐九峰青。含桃红点祗园树,修竹苍浮曲水亭。"就连那位遍游全国青山绿水的乾隆皇帝见到了此处的美景,也不禁吟出了:"青山绿如洗,四面作佳邻"的诗句。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三,"千峰拱翠"。

万壑堆云
    夏日天气变化无常,山区尤甚。炎炎烈日西斜,凉风骤起,抬头远望西北天际,但只见乌云翻卷而来,"西山爽气朝来歇, 倏忽玄阴满四陲。"如钱塘潮涌,如天兵布阵,滚过山坡,溢满山谷,风穿林吼,空谷传音,"汹涌屡欲崩,与山相吞吐"。这时候若登上寺内的毗卢阁,你才会真正体会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韵味。这就是潭柘十景之四,"万壑堆云"。

殿阁南薰
    登上高大的毗卢阁,但只见眼前殿宇嵯峨,烟云氤氲,整座寺院香烟缭绕,每座殿堂前的铁焚炉、铜香炉内,成炷成把的高香燃尽一层又一层,烟雾升腾,弥漫全寺。透过青烟,钟馨声悠,幡幢微荡。游人至此,仿佛置身于西天佛国的祥云慈雾之中,颇有一种出凡入圣之感。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五,"殿阁南薰"。

御亭流杯
    猗玕亭俗称流杯亭,位于行宫院内,是当年清代乾隆皇帝为得"曲水流觞"之趣而建。这种建筑仅在中南海、故宫乾隆花园等少数几座皇家御园以及恭王府才可以见到,潭柘寺的流杯亭可算是在民间稀有的一座了。这里旁有竹林,伴以古松,环境清幽,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流杯亭的地面用巨大的汉白玉铺砌而成,上面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泉水从亭东北角的石雕龙口中吐出,顺石槽水道流入亭内,前后回旋,左盘右转,缓缓流过。游人闲坐亭边,效仿古?quot;曲水流觞"的雅俗,饮酒赋诗,你唱我和,悠哉乐哉。乾隆皇帝曾作有题为《猗玕亭》的七言绝句一首:"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不过这种美景在百年以前,一般的游人是享受不到的,因为这里是皇帝的行宫,无人敢越雷池。辛亥革命以后,流杯亭才准许游人赏玩,得到"曲水流觞"的乐趣。民国时期的著名旅行家田树藩有诗赞曰:"猗玕亭畔景殊出,修竹风清送晚秋。隔院钟声传耳底,石间泉水入亭留。"这就是潭柘寺十景之六,"御亭流杯"。如今的流杯亭是最吸引游人的地方之一。

雄峰捧日
    我国的许多旅游胜地都有观日出的景致,但在潭柘寺观日出更令人陶醉。清晨登上观音殿前的月台,举目望去,但只见雄伟的捧日峰的身影在晨光白霭中逐渐清晰。须叟,东方渐明,一轮红日从山桠处冉冉而起,仿佛是捧日峰用合拢的巨手将红红的太阳缓缓地托起,这种雄浑壮丽的景观,你只有在潭柘寺才能一饱眼福。诗人黄叔琳赞曰:"晓钟声度白云层,霞气冥蒙冷翠凝。扶杖独来峰顶望,四山浮黛日初升。"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七,"雄峰捧日"。

层峦架月
    夜静观景,在潭柘寺,令你神驰心醉。夜幕降临,群山沉寂,只有殿堂内佛像前的香火烛光透过窗门,在星星点点地闪烁。这时候你登上延清阁,遥望天际,只见宛如波涛起伏,高低错落的峰峦映在星光点点的天幕上。一轮明月漂浮在由峰峦组成的波涛之上,秀美的架月峰托着宛如银盆的明月,不愿让她坠落下去。"珠斗横斜碧汉低,夜凉风露正凄凄。冥蒙淡月谁留得?影在苍松翠岭西。"这就是潭柘寺十景之八,"层峦架月"。


锦屏雪浪
    "天然一架锦屏开,不费人间智巧排。"冬季的潭柘山景色别具一格。瑞雪初霁,层峦重岭,茫茫一片,"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尤其是南面的锦屏山更是秀美,抬头望去,恰如一幅锦绣玉雕的美丽图画。起伏的山峦宛如玉龙盘绕,又像蜡雕银铸。皑皑的白雪好似满山梨花,又像海上银波,若身处此情此景之中,你一定会由内心里呼喊出来,"好一派北国风光!"这就是潭柘十景之九,"锦屏雪浪"。

飞泉夜雨
    夏季夜晚,月影朦胧,可享受仙宇神宫之妙趣。从东侧门走出寺院,顺着寺院墙边的小路漫步北行,闲步山谷,静听着淙淙流水和声声虫鸣,惬意非常。忽然星星点点的细碎的雨滴飞落到脸上,格外清凉。晴空万里,何来细雨?抬头望去,你会看见面前出现了一道断崖,一股涓细的飞瀑直泄而下,雪白如练,如抛絮扯绢。走上前去,你会听到飞瀑流泉的哗哗声。来到了断崖前,水雾弥漫,使人仿佛置身于春风细雨的沐浴之中。"岩峦幛开豁耳目,岚雾翠低濡衣襟。"这就是明初名臣姚广孝对这种景色的描述,当年他隐居在潭柘寺时,所居住的少师静室就在寺院的东北侧,离这道断崖很近,他经常到此来散步。正因为他亲身领略了这番意境,才会吟出如此美妙的诗句。这就是潭柘十景之十,"飞泉夜雨"。

寺院园林—古树、花卉

    此树为银杏树,别名公孙树,又叫白果树。其高达40多米,干周长达9米,遮荫面积600平方米。相传植于唐贞观年间。清乾隆皇帝封此树为"帝王树"。据《西山名胜记》一书记述:帝王树……言在清代,每一皇帝继位,即自根间生一新干,久之与老干渐合。北方高僧皆以此树代表菩提树,视为佛门圣树。

    与帝王树相对的一棵银杏树,略小,高约30余米,直径约3米,是后来补种的,与帝王树相配的,故而其称为"配王树"。不过这个名号却不是皇帝御封的,帝王树是树中的皇帝,有皇帝就要有娘娘,因而此树才有了"配王树"的名号,可惜这两棵银杏树被错配了鸳鸯,两棵树都是雄性,因而不能结果。

    柘树是潭柘寺赖以成名的宝贵树木,叶可养蚕,木可做高级家具,全身是宝,均可入药。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潭柘寺”寺名由此而来。

    娑罗树又叫七叶树,原生于印度,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成佛,宏扬佛法和涅槃均与此树有关,是佛门圣树。公元566年,印度高僧智约将此树移植到潭柘寺

塔林奇观

    古刹潭柘寺历经了十多个朝代,曾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这里修行,并终老于此,因此在寺院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僧人墓塔。潭柘寺前面的上下塔院,共有塔75座,是现今北京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处塔林。

妙严大师塔

    最有名的墓塔是"妙严大师塔"。妙严大师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人称妙严公主,(见《京都第一寺.历史悠久 几度辉煌》)后终老于寺中。妙严大师塔在下塔院的西南侧,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共有五层,高约5丈5尺,在其两侧各有一座小塔相伴。妙严大师塔为六面六角,其造形与广慧通理禅师塔相仿,只是规模小了一些

海云禅师塔

    修建最早的塔是下塔院的海云禅师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此塔为六面六角密檐式实心砖塔,共有七层,塔的下面为砖砌的须弥座,上面是砖雕的莲台,三层莲瓣向外开放。塔身的第一层比较高大,用砖雕出棂门和花棂窗,上面斗拱为磨砖仿木结构。墓塔坐北朝南,正面镶有塔额,上写"佛日圆明海云禅师塔"。上部为七层密檐,塔顶为莲花托宝珠的造形。

底哇答思大师塔

    最有特色的墓塔是明代的底哇答思大师塔。(见《京都第一寺.历史悠久 风度辉煌》)90岁圆寂后,葬于下塔院。其墓塔是一座覆钵形藏式实心石塔,整座墓塔全部用汉白玉、大青石和花岗石雕刻而成,在青灰色之中,间有红色和白色,与其它青灰色的砖砌墓塔截然不同,十分醒目,显得坚固、亮丽。这座墓塔上没有塔铭,而是在塔前立有一块不大的石碑,上面有清秀工整的楷体字,记述了底哇答思大师的生平和迹行。

广慧通理禅师塔

    最高大的墓塔要数金代的广慧通理禅师塔,此塔位于下塔院的中心,塔高九层,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前设有宽大的石供桌,塔前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株千年娑罗树。通过此塔的位置、塔的层数、墓塔周围的环境布置,充分显示出了广慧通理禅师生前在佛门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故了公长老塔
    石经幢式墓塔以建于金代泰和四年的"故了公长老塔"为代表。此塔全部由汉白玉雕砌而成,塔高约1丈,下部为六面形石雕须弥座,中部一根六棱形的石柱作为塔身,上部是伞状的塔顶。塔身正面刻有阴文篆字塔额:"故了公长老塔铭",两侧各有一幅细线条浅雕白描的壁画,其中左侧一幅是一位身穿僧衣,持着一根竹杖的蓄发僧人,右侧一幅是一位光头,身披袈裟的僧人,二人相对,均呈行礼状,恭敬地侍立在塔铭的两侧,生动传神,形象自然。雕像中的两位僧人都有一只脚的后跟微微翘起,仿佛在缓慢地向前行走着,给人以一种动感。整幅壁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塔身的其它三面刻有铭文,记述了故了公长老的生平迹行。

餐饮住宿

    嘉福饭店位于潭柘寺风景区正门东西两侧。东侧安东堂为两 进四合院,院内有高大的苍松翠柏、娑罗树遮荫。宴会厅宽敞明亮,面积100m2,可容纳100人同时进餐,零点餐厅可容纳80人同时进餐。后院有客房标准间11间。西侧饭店仿古建筑,雕梁画栋,金壁辉煌,与安乐堂相隔百米,东西相照,内有大厅200m2,可容纳200人同时进餐,2个会议室各可容纳50人,卡拉OK厅1个,有客房25间,其中4个套间,共50个床位。

    另外,潭柘寺还有三个独具特色的古典四合院式客房分布在古刹之中。行宫院15个床位,两个豪华会议室;大悲坛20个床位;梨树院22个床位;寺外东南院4个床位,内设会议室,卡拉OK厅。

 

    寺院中大雄宝殿东侧明清代阁楼为茶院,与行宫院连为一体,内设茶座,茶院内古朴素雅,在此品茶,可聆听古刹钟声,观看寺院香火。

大悲坛客厅

行宫院会议室

饮食文化

百事如意

潭柘素排骨

香菇面筋

四季平安

潭柘神石鱼

文物碑匾

    古刹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的历史,古树名花繁多,自然环境优美,倍受历代皇帝的恩宠,因而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


阿弥陀佛


稀迦佛


香炉


铜香炉


狮头盒


舍利罐


蜡钎




香桶


碑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