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货币场景带入,深入理解区块链,0开始学习区块链。
我们习惯于银行、平台等中心机构来记录交易。
但如果不再依赖它们,还能安全地交换价值吗?
区块链给出了答案。
它用数学与规则,构建了一本全球共享的“数字记事本”。
这本记事本的基本单元,是“块”。
理解区块链,不妨从理解“块”开始。
一、什么是区块?
“块”可以理解为一个数据容器,它用来记录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交易或操作信息。
区块链的区块提供了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通用记账能力”。但要用于具体场景(如数字货币、食品安全),必须设计专门的协议来定义数据格式、验证规则、参与权限和安全机制。正是这些协议,让自由的区块变得稳定、安全、专业,从而实现真正的价值落地。
二、区块里记录了什么?
1.区块需要存什么?
基于去中心化账本的设计理念:不存结果,只存过程。
通过过程复现结果,过程可信,结果自现。
因此,一个区块的核心任务是:打包一批交易记录。
为此我们初步设计一个协议如下:
- 块结构
| 字段 | 类型 | 说明 |
|---|---|---|
| id | 字符串 | 块的唯一标识(ID) |
| timestamp | 时间戳 | 区块生成的时间 |
| transactions | 集合 | 交易记录列表 |
- 交易记录结构
| 字段 | 类型 | 说明 |
|---|---|---|
| id | 字符串 | 交易的唯一标识(ID) |
| sender | 字符串 | 发送方地址 |
| recipient | 字符串 | 接收方地址 |
| trans_amount | 数字 | 交易金额 |
示例:A 转给 B 1 BTC,表示一条交易记录。
2.区块可靠性如何保证?
我们知道了区块用来存什么,从协议结构来看,这些设计能够保证块的完整性,但是在传输过程中肯能被篡改。怎么保证其安全,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约束。
原始结构存在安全隐患:
- 数据可能被篡改
- 身份可能被伪造
- 交易集合可能被替换
为此,我们引入密码学机制,逐步加固。
安全加固策略:
- 防身份伪造:使用“地址”代替明文身份(基于公钥密码学)
- 防交易伪造:每笔交易由发送方签名
- 防交易集合篡改:为所有交易生成“摘要”(Merkle 根)
- 防块元信息篡改:块ID由块内关键信息计算得出,确保完整性
优化后的数据结构
- 块结构(优化版)
| 字段 | 类型 | 说明 |
|---|---|---|
| id | 字符串 | 块的唯一标识,由块内关键元信息生成 任何修改都会导致ID变化,暴露篡改行为 |
| timestamp | 时间戳 | 区块生成的近似时间,用于记录时序 |
| merkle_root | 字符串 | 所有交易的Merkle根 作为交易集合的“数字指纹”,确保完整性 |
| transactions | 集合 | 交易记录列表 交易按 id 排序后参与 Merkle 根计算 |
- 交易记录结构(优化版)
| 字段 | 类型 | 说明 |
|---|---|---|
| id | 字符串 | 交易的唯一标识,由交易内容生成 确保每笔交易可被唯一追踪 |
| sender | 字符串 | 发送方地址(基于公钥的标识) |
| recipient | 字符串 | 接收方地址 |
| trans_amount | 数字 | 交易金额 |
| signature | 字符串 | 发送方对交易内容的数字签名 用于验证交易合法性,防止伪造 |
总结
“块”是区块链的基本数据单元,它像一个密封的信封,记录了一组交易。
为了确保信封内的内容真实可信,我们:
- 为每笔交易签名:确保“谁发起,谁负责”,防止伪造;
- 为所有交易生成 Merkle 根:确保“交易集合完整”,防止增删改;
- 让块ID依赖元信息:确保“块本身不可篡改”,防止张冠李戴。
这三重机制共同作用,构建了一个自验证、防篡改、可追溯的“安全数据单元”。
一个块安全了,明显会有很多块存在,这些块怎么保证增、删、改的安全?期待下回分解
*** 下一步:一个块安全了,多个块如何协同?***
单个块的安全只是起点。
当多个块存在时,如何保证:
- 块的增、删安全?
- 顺序不会被颠倒?
这需要引入“链”。
敬请期待下回解读
23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