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协作机制
协作机制总结为5步:定目标、扛目标、盯过程、守底线、奖结果
定目标
定目标,是为了形成一个基本的分布式协作网络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更高层面的协作
扛目标
必须得完成
一旦你扛下了目标,就只有两种场合可以来表达困难
第一种场合,就是接下目标的时候
完不成可以不接,但是接下了,就必须竭尽全力完成
第二种可以表达困难的场合,是完成目标的时候
最早意识到这些困难,然后主动去找资源,想办法解决。这叫作扛目标
盯过程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这就叫盯过程
如果一件事情交代下去,没有人问就渐渐消失了,那么你的协作机制就是失效的。盯过程的本质,就是给任何事情扣上闭环,有开始就必须有结束,避免石沉大海
守底线
奖结果
只有当结果不可撼动的时候,才能保证大家对目标真正地重视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谁和我抢人才,我还很难对付,谁就是我最头疼的对手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甚至是唯一的资产
优秀的公司,不仅关注业务,其实更关注人
只有多谈,才能在少部分被打动的人里面,找到最优秀和最厉害的人加入
别只让HR招聘,要亲自招人,亲自下场
总经理在做总监的事,总监在做经理的事,经理在做员工的事,而员工,都在讨论国家大事
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胜任力模型,测评工具,这样招聘才不是凭感觉
(1)你最想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如果再给我推荐3个你认为最优秀的人,你会选谁?
目的:这个问题,能看出他的文化和价值观
(2)你和别人起过最大的冲突是什么?
目的:在什么情况下,他忍无可忍
(3)上班第一个月,你准备做什么?
目的:候选人对工作能不能进行必要的学习,以及设定自己的工作节奏
(4)在你这个岗位上,你认为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才干?你认为普通人和顶尖高手的区别在哪里?
目的:有没有对行业和职位的洞察,对自己有没有不偏不倚的认知
(5)你主动修改过年度计划和指标吗?为什么?结果怎么样?
目的:在变化的世界,需要识别风险和机遇
(6)你的决定,导致过公司受到了重大损失吗?怎么处理的?
目的:工作中总会犯错。但这是技术错误,还是原则错误?是不可容忍的低级错误,还是应该鼓励的创新错误?
(7)项目结束后,有一笔丰厚的奖金,你准备怎么分配?
目的: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谁更重要?
(8)做项目的时候,你的客户、老板、同事对项目分别有什么期待?
目的:每个人想要的都不一样。能不能洞察需求,做出平衡,还要让事情能够顺利发生和完成。
(9)你曾经在哪件事情上,想过要逾越规则,不说真话?
目的:一个人的原则和底线,到底在哪里?
(10)你能教我一件我不会的事情吗?
目的:优秀的人应该有好奇心,还要有很好的逻辑表达能力,能让人听懂你说的话。
找人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找错人的代价会很痛苦
优秀管理者要具备的七条素养
低位的安全感、中位的公平感和高位的目标感
作为管理者,低位员工,你要给安全感;中位员工,你要给公平感;高位员工,你要给目标感
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最佳状态
你必须要想办法去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去经历痛苦,去感受焦虑
在给自己的评估结果上打7折,在给别人的评估结果上翻一倍。这样,你可能会获得一个更客观的评估
每个管理者其实每天都在管理着一些没有正确答案的事。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达成共识的。有共识的,有唯一答案的,都是简单问题
自燃、可燃、阻燃、助燃
(1)自燃型员工
他们无须激励,自己就可以燃烧,自己就想着要把事情做好。自我驱动,自我燃烧
(2)可燃型员工
自己没有办法发光发热,没有很强的进取心,但是在适当的激励之下也可以燃烧,需要别人在后面推他一把
(3)阻燃型员工
完全燃烧不起来,怎么点都点不着。
管理者,你应该合理分辨你的员工是什么类型的,然后更多地发掘自燃型员工,推一把可燃型员工
看谁都不顺眼是极度不成熟的表现,看一部分人不顺眼是中间成熟的表现
看谁都顺眼的人,才是真正成熟的人
菲茨杰拉德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管理者的沟通心法
英国行为学家波特说:“当遭受批评时,下属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话,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在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当下属做错了某件事情的时候,管理者的指责可能是必要的。目的是唤起下属的责任心,让他改正,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一种警示,以后不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
首先,修炼同理心,做到“对事不对人”
你只能说,在某一件事情上,他表现得——或者说至少在你看来,团队合作精神还不够,做事方法还不够成熟
在向员工传递负面反馈的时候,“对事不对人”。永远不要进行“人品降维攻击”,永远假设人是对的,只不过是事错了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让对方感到舒服,顺应人性,这就是同理心
你所能交流、接触人群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你能在这个社会中获得的高度和深度。而同理心是这一切的基础
杰克·韦尔奇曾说:“当人们犯错误的时候,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惩罚。这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和信心的建立。首要的工作就是恢复自信心。”
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
懂得用制度抑制恶、惩罚没有抑制住的恶的,才是伤痕累累的成熟的管理者
绝对不能攻击对方的动机。一旦攻击了对方的动机,即便你大获全胜,可能随后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同样出于认知协调的原因,他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做的事情符合善意这个动机
通过认知协调的沟通心法,来激发员工的善意
人对事业的热爱,发自内心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激情和驱动力,对人的同理心,是根
一定要谨慎使用批评。不仅是对下属,对所有人都是这样。因为批评是个“强大到弱小”的工具
真正强大的,是建议
这个想法很棒,如果能在××方面再完善一下,估计可行性会大大提高
批评专注于缺陷,建议专注于如何弥补缺陷。建议比批评,高级整整一个段位
员工心流是可以被管理的
心流,通常用来描述当一个人投入某一项任务时,感受到的愉悦状态
精神熵是指人的意识也会自发变得无序和混乱,一旦意识变得无序,也就意味着,人的内心失去了秩序,会变得焦躁不安
米哈里通过实验发现,当一个人没有目标、无事可做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空虚、焦虑、无聊的情绪里,也就是前面说的精神熵。相反,当一个人有清晰的目标的时候,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他的行为也会更有指向性,这时候反而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给自己定一个看书或锻炼的目标,无法控制外部环境变化,那就重新建立自己的内在秩序
光有目标还不够,进入心流状态的另一个特征是,你所做的事情要难度适中
因为即时反馈,让你及时看到了自己的进步。然后“进步—表扬—进步”,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增强回路
当难度略高于技能5%~10%的时候,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员工的心流是可以被管理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员工的心流,来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管理者的实践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只让员工承担更多责任,没有相应多出来利益,“让员工以做老板的心态打工”,是管理者的自我麻醉剂
管理最后就五个字:责、权、利、对、等
工资发给责任,奖金发给超额业绩,股权发给潜力
情怀、愿景、战略、理想、梦想,对于绝大部分员工来说,太过遥远。负债、生存,却近在咫尺。给钱,给超出他们预期的钱,让员工创造的价值得到丰厚的回报,才是对员工最大的尊重
好的管理者,不断了解自己,发现盲点,突破思维局限,开启潜能,并帮助别人了解他们的盲点
再小的公司,也有江湖
一步一步拆解成动作,让下级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标,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OKR就是年初你结合公司、老板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定好“O”以及与之对应的“KR”。然后努力干一年。年底,用“KR”来评估这个“O”做到了没有
好的管理者,是“造钟人”。造钟人造的,是一只基于目标的管理的“钟”
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没有用制度统一起来,就会导致员工为了个人利益,说服客户损害公司利益
管理,就是一群人共同去完成一件任何个人都无法完成的使命
你能扛多大的责任,承受多大的委屈,就能带多大的团队,做多大的事情
这是企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生死是自然规律。他们的“死”,能让被占据的资源重新有效分配。又或者是,他们要用一场战役的失败,换取一场战争的胜利。这是用“死”,寻求“生”。默默祝福吧
真的理解“周期”,你就会看淡生死,只是默默经历四季,穿越周期,不再害怕了
当你们能理解和接受“生死”时,在每一段旅途的终点,每一段关系结束时,便能更坦然地接受离开和告别
如果想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会经历许许多多的周期,只“死”一回是不够的,你可能要“死”八百遍,才能走到心中那个遥远的彼岸
用结构模块搭建商业模型
对创业时的我而言,最关键的因果链,就是通向收入的因果链
是什么在推动“声誉”这个核心存量的提升
作品
是什么在推动作品的出现
学识
是什么在推动学识的积累
声誉
未来抑制增长的最低的那块天花板是什么
我决定,用公众号、微博以及后来的抖音这三个“因”,共同推动“声誉”这个飞轮;用商业咨询、企业家社群、企业家私董会这三个“因”,共同推动“学识”这个飞轮;用线下大课、《5分钟商学院》线上课程、图书出版这三个“因”,共同推动“作品”这个飞轮
①找到核心存量:声誉;
②找到关键因果链:声誉-(+)>收入;
③找到增强回路(声誉、学识、作品),推动增长的飞轮;
④找到调节回路(时间限制),打破增长的天花板;
⑤承认滞后效应,进行饱和式创业。
只要留在牌桌上,就有赢的机会
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可累积性,结果的赢家通吃性
风险是非线性的,收益也是不对称的。赢的人,会拿走很多很多,甚至所有
冗余,意味着选择权
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赚真正你想赚的且属于你的钱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2要素模型
这种交易结构首先一定是让顾客获得价值,其次企业也要获得价值
3要素模型
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人提供什么价值?
第二个问题,凭什么是你?
第三个问题,你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你的利润从哪里来?
4要素模型
你的客户是谁?
你给客户提供什么价值?
你是怎么盈利的?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你不应该只关注你的客户,还应该关注你的供应商、渠道、门店,你必须让所有的这些利益相关者,加在一起都能获得价值,才能叫总价值创造
6要素模型
6要素模型第一要素是定位
9要素模型
一切的商业模式,都必须有全局性增量
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交易结构的创新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模式的本质,是结构。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改变他们之间的交易结构,创造效率空间,就是你唯一要思考的事情,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新的交易结构里,是不是每个人都比之前赚到了更多的钱
第一,先把自己和客户摆在交易结构里面
先找到你的客户,找对你的客户
第二,拉入更多的利益相关者
第三,思考这些利益相关者都要什么,把他们连起来
处理信息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赚钱方式的不同
在连接交易过程中,每个商人处理信息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赚钱方式的不同
精明的商人总是在靠信息不对称赚钱,而伟大的商人是靠消灭信息不对称赚钱
没有中间商,你花的钱只会更多
消灭信息不对称,让更多人去做创造价值的事
“十大战略”模型
战略,是目标与能力的匹配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设计学派
战略决定组织,组织紧随战略
SWOT分析。分析内部的强项和弱项,分析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发现优势与劣势,找到战略
PEST分析。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找到位置和打法
所有伟大的生意,都是源自顶层设计
计划学派
战略是程序化的过程,我是一步一步被计算计划出来的
收集数据;做出决策;监督执行
计划学派的特点,是战略应该由受过良好教育的计划人员来制定,CEO批准和决策
定位学派
定位学派,就是把无限的战略简化为有限的选择
根据波特的说法,产品一般有三种基本的打法:注重功能、注重体验、注重个性化,与其相对应的,就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战略
定位学派的聚焦竞争限制了视野,也束缚了战略的创造性
企业家学派
这个学派的人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
必须有能力让大家都认同那个目标,感召大家一路向前
企业家,是有着“轻度躁狂症”的人,带领众人实现愿景
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认为,战略是一个心智过程,是由企业家的认知水平决定的。认知水平又受限于人和环境的不确定性
理性的创业者,是微笑接受死亡,然后好好准备,再来一遍
很多决策是很难基于完全信息做出来的,不用做完美的决策,满意的就行
一个企业家的视野,决定了一家企业的格局
学习学派
学习学派认为,战略不过是那些已经成功的人对过去路径的总结和美化而已
关键不是预想战略,而是识别战略。然后不断反思,拔除有害的种子,让好的种子涌现、繁衍、蔓延
乱七八糟的生机勃勃,也好过井井有条的死气沉沉
权力学派
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协商过程
这个世界上没有甲方乙方,掌握稀缺资源的一方,就是优势的一方
谁在竞争格局里面占据核心位置,谁就有战略主动权
对于微观权力,权力学派把战略看作政治博弈;对于宏观权力,权力学派把战略看作合作联盟
文化学派
战略的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只要企业有一个好的文化,战略会自然而然生发出来
“敬天爱人”的意思是说,员工创造的价值和贡献是为集体贡献的
文化学派认为,很多战略和制度,是以文化和价值观为背景的
一种无法被复制和难以被理解的组织文化,恰恰是该组织战略优势的最佳保护者
环境学派
环境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适应性的过程
环境学派的观点,是把环境看作一类外在的模糊力量。看不清怎么决策,就自生自灭,物竞天择
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变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