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散列表
散列表(hash table),我们平时叫它哈希表或者Hash 表,你肯定经常听到它。
散列表是根据关键码值(Key value)而直接进行访问的数据结构。也就是说,它通过把关键码值映射到表中一个位置来访问记录,以加快查找的速度。这个映射函数叫做散列函数,存放记录的数组叫做散列表。
由定义我们可以知道,散列表用的是数组支持下标访问数据的特性,所以散列表是数组的一种扩展,有数组演化而来。
举个例子
假如我们一共有 50 人参加学校的数学竞赛,然后我们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个编号,依次是 1 到 50.
如果我们想要快速知道编号对应学生的信息,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数组来存放学生的信息,编号为 1 的放到数组下标为 1 的位置,编号为 2 的放到数组下标为 2 的位置,依次类推。
现在如果我们想知道编号为 20 的学生的信息,我们只需要把数组下标为 20 的元素取出来就可以了,时间复杂度为 O(1),是不是效率非常高呢。
但是这些学生肯定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为了包含更详细的信息,我们在原来编号前边加上年级和班级的信息,比如 030211 ,03 表示年级,02 表示班级,11 原来的编号,这样我们该怎么存储学生的信息,才能够像原来一样使用下标快速查找学生的信息呢?
思路还是和原来一样,我们通过编号作为下标来储存,但是现在编号多出了年级和班级的信息怎么办呢,我们只需要截取编号的后两位作为数组下标来储存就可以了。
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散列思想。其中,参赛学生的编号我们称之为键(key),我们用它来标识一个学生。然后我们通过一个方法(比如上边的截取编号最后两位数字)把编号转变为数组下标,这个方法叫做散列函数(哈希函数),通过散列函数得到的值叫做散列值(哈希值)。
散列函数
通过上边的例子,我们知道了散列函数的用途,散列函数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它本质就是一个函数,我们把它定义为 hash(key),key 就是元素的键值,通过 hash 函数得到的值就是散列值。
在上边的例子中,散列函数就是截取编号后两位作为数组的下标,我们通过代码一块来看一下:
public int hash(String key)
{
String lastTowNum = key.substring(key.length()-2,key.length());
int index = Integer.parseInt(lastTowNum);
return index;
}
那我们自己在设计散列函数的函数时应该遵循什么规则呢?
- 得到的散列值是一个非负整数
- 两个相同的键,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的散列值也相同
- 两个不同的键,计算出的散列值不同
虽然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求满足以上三条要求,但是对于第三条来说,想要找到不同的 key 对应的散列值都不一样的散列函数是不可能的。即使现在非常著名的 MD5、SHA、CRC 哈希算法,也没办法避免这用哈希冲突。而且因为数组的存储空间有限,也会加大这种哈希冲突。
哈希冲突
既然我们无法避免哈希冲突,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它呢?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开放寻址法和链表法。
开放寻址法
开发寻址法就是但我们遇到了哈希冲突,我们就重新探索一个空闲位置,然后插入。
我们探索空闲位置有以下几种方法。
- 线性探测
当我们往散列表中插入数据时,经过散列函数发现位置已经被占用了,我们就从当前位置开始,依次往后查找,直到找到空闲位置为止。
比如一个散列表的大小为 10,一个数据经过散列函数之后,到了下标为 8 的位置,但是发现这个位置已经有数据了,那么就依次往后遍历,如果到了尾部,还是没有找到空闲位置,那么就再从头开始找,直到找到空闲位置。
查找元素和插入类似,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哈希值,然后找到对应位置数据,然后与查找的元素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它就是我们要找的数据,如果不相等,就依次往后遍历,如果遍历到空闲位置还没找到,就说明元素不在散列表中。
但是删除的时候稍微有点特别,我们不能直接删除数据,因为我们在查找的时候,如果找到一个空闲位置,就说元素不在散列表中,如果我们直接删除了之后可能会导致某些元素找不到。所以我们将要删除的元素,标记为 deleted,当我们查找的时候,遇到标记为 deleted 的元素,继续往下遍历。
线性探测法存在很大的问题,当散列表中插入的元素越来越多时,发生散列冲突的概率就越来越大,空闲的位置就越来越少,先行探索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我们需要遍历整个散列表。
- 二次探索
二次探索,和线性探索原理一样,先行探索每次的步长为 1 ,探索的下标依次为 hash(key)+0,hash(key)+1,hash(key)+2…,二次探索每次的步长变为原来的二次方,所以每次探索的下边为 hash(key)+0,hash(key)+12,hash(key)+22。
- 双重散列
原来我们使用一个散列函数,双重散列,我们使用多个散列函数,我们先用第一个散列函数,如果计算得到的位置已经被占用,就使用第二个散列函数,以此类推,直到找到空闲时的位置。
不管用哪个探索方法,当空闲位置变少的时候,散列冲突的概率会变得很高。为了尽可能保证散列表的操作效率,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尽可能保证散列表中有一定比例的空闲槽位。我们用装载因子来表示空位的多少。
装载因子 = 填入散列表的元素个数 / 散列表的长度
链表法
链表法是一种更为常用的解决散列冲突的方法,比开放寻址法更加简单。在散列表中每个下标位置对应一个链表,所有经过散列函数得到的散列值相同的元素,我们都放到对应下标位置的链表中。
插入元素时,经过散列函数得到散列值,然后插入到对应下标位置的链表中即可,时间复杂度为 O(1)。查找和删除同样的对对应位置的链表进行操作,对应的时间复杂度和链表的长度有关系,也就是 O(n)。
怎样设计散列函数
通过上边介绍,我们知道散列函数在散列表中占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散列冲突的概率的大小,从而影响散列表的性能。那么怎么来判断一个散列函数的好坏呢?
首先散列函数不能太复杂,太复杂肯定会消耗更多的时间,从而影响散列表的性能。
散列函数得到的散列值尽可能随机且均匀分布,这样才能减少散列冲突,即使有冲突,每个位置对应的元素也会比较平均,不会有的特别多,而有的特别少的情况。
散列表动态扩容
前边我们提到过,当散列表的装载因子过大的时候,散列表的空闲位置变得很少,散列冲突的概率就变得很大,而且插入和查找数据的效率也会变得很低。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散列表动态扩容,重新申请一个更大的散列表,然后把原有的数据移到新的散列表中。
如果扩容的时候我们重新申请一个原来散列表两倍大的新散列表,原来的转载因子如果为 0.8,那么重新申请的散列表的装载因子即为 0.4。前边我们讲过数组的动态扩容,数据的迁移比较简单,而散列表数据的迁移就相对比较复杂了,因为散列表的大小变了,那么数据存储的位置也就变了,我们需要通过散列函数重新计算数据的存储的位置。
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阈值,当装载因子大于阈值的时候,就需要对散列表动态扩容。
如果我们内存空间比较紧张,也可以设定另外一个阈值,当散列表的装载因子小于阈值的时候,对散列表进行动态缩容,但这样做散列表的执行效率就会降低。
所以装载因子的阈值我们要选择得当,根据实际情况来权衡时间、空间复杂度的平衡。如果更在意性能,可以适当的牺牲一些内存空间;如果内存空间紧张,可以牺牲一些性能来换取内存空间。
当我们插入数据的时候,如果装载因子大于阈值,就需要先扩容,再执行插入操作,如果散列表很大,我们扩容搬迁数据的就会非常慢,所以就导致插入数据变得非常慢。
为了解决一次性扩容的耗时问题,我们把数据的迁移分批完成,每次插入操作迁移一部分数据。当达到阈值的时候我们只申请新的散列表,然后把新数据放到新的散列表中,当再有新数据插入的时候,我们将新数据插入到新的散列表,并把一部分数据从老的散列表迁移到新的散列表中。然后重复这样的操作,直到所有数据迁移完成。这样就解决了一次性迁移耗时过长的情况。
数据迁移期间,如果有查询操作,我们首先在新的散列表中进行查找,如果没有,再去老的散列表中查找。
欢迎关注公众号:「努力给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