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合框架分析Map系列

1、Ma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HashMap概述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此实现假定哈希函数将元素适当地分布在各桶之间,可为基本操作(get 和 put)提供稳定的性能。迭代 collection 视图所需的时间与 HashMap 实例的“容量”(桶的数量)及其大小(键-值映射关系数)成比例。所以,如果迭代性能很重要,则不要将初始容量设置得太高或将加载因子设置得太低。

HashMap的数据结构(重点)

在Java编程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两种,一个是数组,另外一个是指针(引用),HashMap就是通过这两个数据结构进行实现。HashMap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需要注意的是:Hashmap不是同步的,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一个HashMap,而其中至少一个线程从结构上(指添加或者删除一个或多个映射关系的任何操作)修改了,则必须保持外部同步,以防止对映射进行意外的非同步访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HashMap底层就是一个数组结构,数组中的每一项又是一个链表。当新建一个HashMap的时候,就会初始化一个数组。

我们通过JDK中的HashMap源码进行一些学习,首先看一下构造函数: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 Find a power of 2 >= initialCapacity
        int capacity = 1;
        while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capacity <<= 1;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reshold = (int)Math.min(capacity * loadFactor, MAXIMUM_CAPACITY + 1);
        table = new Entry[capacity];
        useAltHashing = sun.misc.VM.isBooted() &&
                (capacity >= Holder.ALTERNATIVE_HASHING_THRESHOLD);
        init();
}

我们着重看一下第18行代码table = new Entry[capacity];。这不就是Java中数组的创建方式吗?也就是说在构造函数中,其创建了一个Entry的数组,其大小为capacity(目前我们还不需要太了解该变量含义),那么Entry又是什么结构呢?看一下源码:

transient Entry<K,V>[] table;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K key;
    V value;
    Entry<K,V> next;
    final int hash;
    ……
}

补充一点内容:HashMap中的是通过transient Entry<K,V>[] table来存储数据,该变量是通过transient进行修饰的,关于对transient 在集合中的理解,在本文的最后给出。

我们目前还是只着重核心的部分,Entry是一个static class,其中包含了key和value,也就是键值对,另外还包含了一个next的Entry指针。我们可以总结出:Entry就是数组中的元素,每个Entry其实就是一个key-value对,它持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元素的引用,这就构成了链表。

在之前的版本中,HashMap采用数组+链表实现,即使用链表处理冲突,同一hash值的链表都存储在一个链表里。但是当链表中的元素较多,即hash值相等的元素较多时,通过key值依次查找的效率较低。而JDK1.8中,HashMap采用数组+链表+红黑树实现,当链表长度超过阈值(8)时,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大大减少了查找时间。

HashMap的核心方法解读

存储

/**
     * Associates the specified value with the specified key in this map.
     * If the map previously contained a mapping for the key, the old
     * value is replaced.
     */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其允许存放null的key和null的value,当其key为null时,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放入到table[0]的这个位置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通过调用hash方法对key进行哈希,得到哈希之后的数值。该方法实现可以通过看源码,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让键值对可以分不到不同的桶中
        int hash = hash(key);
        //根据上一步骤中求出的hash得到在数组中是索引i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如果i处的Entry不为null,则通过其next指针不断遍历e元素的下一个元素。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我们看一下方法的标准注释:在注释中首先提到了,当我们put的时候,如果key存在了,那么新的value会代替旧的value,并且如果key存在的情况下,该方法返回的是旧的value,如果key不存在,那么返回null。

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当我们往HashMap中put元素的时候,先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hash值,根据hash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即下标), 如果数组该位置上已经存放有其他元素了,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链头,最先加入的放在链尾。如果数组该位置上没有元素,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此数组中的该位置上。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方法根据计算出的hash值,将key-value对放在数组table的i索引处。addEntry 是 HashMap 提供的一个包访问权限的方法,代码如下:

/**
     * Adds a new entry with the specified key, value and hash code to
     * the specified bucket.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is
     * method to resize the table if appropriate.
     *
     * Subclass overrides this to alter the behavior of put method.
     */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resize(2 * table.length);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0;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 获取指定 bucketIndex 索引处的 Entry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 将新创建的 Entry 放入 bucketIndex 索引处,并让新的 Entry 指向原来的 Entr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hash, key, value, e);
        size++;
}

当系统决定存储HashMap中的key-value对时,完全没有考虑Entry中的value,仅仅只是根据key来计算并决定每个Entry的存储位置。我们完全可以把 Map 集合中的 value 当成 key 的附属,当系统决定了 key 的存储位置之后,value 随之保存在那里即可。

hash(int h)方法根据key的hashCode重新计算一次散列。此算法加入了高位计算,防止低位不变,高位变化时,造成的hash冲突。

final int hash(Object k) {
        int h = 0;
        if (useAltHashing) {
            if (k instanceof String) {
                return sun.misc.Hashing.stringHash32((String) k);
            }
            h = hashSeed;
        }
        //得到k的hashcode值
        h ^= k.hashCode();
        //进行计算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我们可以看到在HashMap中要找到某个元素,需要根据key的hash值来求得对应数组中的位置。如何计算这个位置就是hash算法。前面说过HashMap的数据结构是数组和链表的结合,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这个HashMap里面的 元素位置尽量的分布均匀些,尽量使得每个位置上的元素数量只有一个,那么当我们用hash算法求得这个位置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就是我们要的,而不用再去遍历链表,这样就大大优化了查询的效率。

对于任意给定的对象,只要它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么程序调用 hash(int h) 方法所计算得到的 hash 码值总是相同的。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hash值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这样一来,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但是,“模”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在HashMap中是这样做的:调用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来计算该对象应该保存在 table 数组的哪个索引处。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的代码如下:

/**
     * Returns index for hash code h.
     */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它通过 h & (table.length -1) 来得到该对象的保存位,而HashMap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 2 的 n 次方,这是HashMap在速度上的优化。在 HashMap 构造器中有如下代码:

// Find a power of 2 >= initialCapacity
int capacity = 1;
    while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capacity <<= 1;

这段代码保证初始化时HashMap的容量总是2的n次方,即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为2的n次方。

当length总是 2 的n次方时,h& (length-1)运算等价于对length取模,也就是h%length,但是&比%具有更高的效率。这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比较有玄机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数组长度分别为15和16,优化后的hash码分别为8和9,那么&运算后的结果如下:

h & (table.length-1)hashtable.length-1
8 & (15-1):0100 & 1110= 0100
9 & (15-1):0100 & 1110= 0100
8 & (16-1):0100 & 1111= 0100
9 & (16-1):0101 & 1111= 0101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它们和15-1(1110)“与”的时候,产生了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们会定位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去,这就产生了碰撞,8和9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那么查询的时候就需要遍历这个链 表,得到8或者9,这样就降低了查询的效率。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数组长度为15的时候,hash值会与15-1(1110)进行“与”,那么最后一位永远是0,而0001,0011,0101,1001,1011,0111,1101这几个位置永远都不能存放元素了,空间浪费相当大,更糟的是这种情况中,数组可以使用的位置比数组长度小了很多,这意味着进一步增加了碰撞的几率,减慢了查询的效率!而当数组长度为16时,即为2的n次方时,2n-1得到的二进制数的每个位上的值都为1,这使得在低位上&时,得到的和原hash的低位相同,加之hash(int h)方法对key的hashCode的进一步优化,加入了高位计算,就使得只有相同的hash值的两个值才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

所以说,当数组长度为2的n次幂的时候,不同的key算得得index相同的几率较小,那么数据在数组上分布就比较均匀,也就是说碰撞的几率小,相对的,查询的时候就不用遍历某个位置上的链表,这样查询效率也就较高了。

根据上面 put 方法的源代码可以看出,当程序试图将一个key-value对放入HashMap中时,程序首先根据该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决定该 Entry 的存储位置:如果两个 Entry 的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它们的存储位置相同。如果这两个 Entry 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true,新添加 Entry 的 value 将覆盖集合中原有 Entry 的 value,但key不会覆盖。如果这两个 Entry 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false,新添加的 Entry 将与集合中原有 Entry 形成 Entry 链,而且新添加的 Entry 位于 Entry 链的头部——具体说明继续看 addEntry() 方法的说明。

读取

/**
     * Returns the value to which the specified key is mapped,
     * @see #put(Object, Object)
     */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if (key == null)
            return getForNullKey();
        Entry<K,V> entry = getEntry(key);

        return null == entry ? null : entry.getValue();
    }
    final Entry<K,V> getEntry(Object key) {
        int hash = (key == null) ? 0 : hash(key);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return null;
    }

有了上面存储时的hash算法作为基础,理解起来这段代码就很容易了。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从HashMap中get元素时,首先计算key的hashCode,找到数组中对应位置的某一元素,然后通过key的equals方法在对应位置的链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

HashMap归纳

简单地说,HashMap 在底层将 key-value 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个整体就是一个 Entry 对象。HashMap 底层采用一个 Entry[] 数组来保存所有的 key-value 对,当需要存储一个 Entry 对象时,会根据hash算法来决定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在根据equals方法决定其在该数组位置上的链表中的存储位置;当需要取出一个Entry时,也会根据hash算法找到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再根据equals方法从该位置上的链表中取出该Entry。

HashMap的resize(rehash)

当HashMap中的元素越来越多的时候,hash冲突的几率也就越来越高,因为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所以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就要对HashMap的数组进行扩容,数组扩容这个操作也会出现在ArrayList中,这是一个常用的操作,而在HashMap数组扩容之后,最消耗性能的点就出现了:原数组中的数据必须重新计算其在新数组中的位置,并放进去,这就是resize。

那么HashMap什么时候进行扩容呢?当HashMap中的元素个数超过数组大小loadFactor时,就会进行数组扩容,loadFactor的默认值为0.75,这是一个折中的取值。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数组大小为16,那么当HashMap中元素个数超过160.75=12的时候,就把数组的大小扩展为 2*16=32,即扩大一倍,然后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而这是一个非常消耗性能的操作,所以如果我们已经预知HashMap中元素的个数,那么预设元素的个数能够有效的提高HashMap的性能。

HashMap的性能参数

HashMap 包含如下几个构造器:

HashMap():构建一个初始容量为 16,负载因子为 0.75 的 HashMap。
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构建一个初始容量为 initialCapacity,负载因子为 0.75 的 HashMap。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以指定初始容量、指定的负载因子创建一个 HashMap。
HashMap的基础构造器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带有两个参数,它们是初始容量initialCapacity和负载因子loadFactor。

负载因子loadFactor衡量的是一个散列表的空间的使用程度,负载因子越大表示散列表的装填程度越高,反之愈小。
对于使用链表法的散列表来说,查找一个元素的平均时间是O(1+a),因此如果负载因子越大,对空间的利用更充分,然而后果是查找效率的降低;如果负载因子太小,那么散列表的数据将过于稀疏,对空间造成严重浪费。

HashMap的实现中,通过threshold字段来判断HashMap的最大容量:

threshold = (int)(capacity * loadFactor);

结合负载因子的定义公式可知,threshold就是在此loadFactor和capacity对应下允许的最大元素数目,超过这个数目就重新resize,以降低实际的负载因子。默认的的负载因子0.75是对空间和时间效率的一个平衡选择。当容量超出此最大容量时, resize后的HashMap容量是容量的两倍。

Fail-Fast机制

原理

我们知道java.util.HashMap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如果在使用迭代器的过程中有其他线程修改了map,那么将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这就是所谓fail-fast策略。
ail-fast 机制是java集合(Collection)中的一种错误机制。 当多个线程对同一个集合的内容进行操作时,就可能会产生 fail-fast 事件。

例如:当某一个线程A通过 iterator去遍历某集合的过程中,若该集合的内容被其他线程所改变了;那么线程A访问集合时,就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产生 fail-fast 事件。

这一策略在源码中的实现是通过modCount域,modCount顾名思义就是修改次数,对HashMap内容(当然不仅仅是HashMap才会有,其他例如ArrayList也会)的修改都将增加这个值(大家可以再回头看一下其源码,在很多操作中都有modCount++这句),那么在迭代器初始化过程中会将这个值赋给迭代器的expectedModCount。

HashIterator() {
    expectedModCount = modCount;
    if (size > 0) { // advance to first entry
    Entry[] t = table;
    while (index < t.length && (next = t[index++]) == null)  
        ;
    }
}

在迭代过程中,判断modCount跟expectedModCount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就表示已经有其他线程修改了Map:

注意到modCount声明为volatile,保证线程之间修改的可见性。

final Entry<K,V> nextEntry() {
    if (modCount != expectedModCount)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在HashMap的API中指出:

由所有HashMap类的“collection 视图方法”所返回的迭代器都是快速失败的:在迭代器创建之后,如果从结构上对映射进行修改,除非通过迭代器本身的 remove 方法,其他任何时间任何方式的修改,迭代器都将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面对并发的修改,迭代器很快就会完全失败,而不冒在将来不确定的时间发生任意不确定行为的风险。

注意,迭代器的快速失败行为不能得到保证,一般来说,存在非同步的并发修改时,不可能作出任何坚决的保证。快速失败迭代器尽最大努力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编写依赖于此异常的程序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做法是:迭代器的快速失败行为应该仅用于检测程序错误。

解决方案

在上文中也提到,fail-fast机制,是一种错误检测机制。它只能被用来检测错误,因为JDK并不保证fail-fast机制一定会发生。若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 fail-fast机制的集合,建议使用“java.util.concurrent包下的类”去取代“java.util包下的类”。

HashMap的两种遍历方式

效率高,以后一定要使用此种方式!

Map map = new HashMap();
  Iterator iter = map.entrySet().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Map.Entry entry = (Map.Entry) iter.next();
  Object key = entry.getKey();
  Object val = entry.getValue();
  }

效率低,以后尽量少使用!

Map map = new HashMap();
  Iterator iter = map.keySet().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Object key = iter.next();
  Object val = map.get(key);
  }

1.2、LinkedHashMap概述

HashMap是无序的,HashMap在put的时候是根据key的hashcode进行hash然后放入对应的地方。所以在按照一定顺序put进HashMap中,然后遍历出HashMap的顺序跟put的顺序不同(除非在put的时候key已经按照hashcode排序号了,这种几率非常小)

JAVA在JDK1.4以后提供了LinkedHashMap来帮助我们实现了有序的HashMap!

LinkedHashMap是HashMap的一个子类,它保留插入的顺序, 如果需要输出的顺序和输入时的相同,那么就选用LinkedHashMap。

LinkedHashMap是Map接口的哈希表和链接列表实现,具有可预知的迭代顺序。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LinkedHashMap实现与HashMap的不同之处在于,LinkedHashMap维护着一个运行于所有条目的双重链接列表。此链接列表定义了迭代顺序,该迭代顺序可以是插入顺序或者是访问顺序。

注意,此实现不是同步的。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访问链接的哈希映射,而其中至少一个线程从结构上修改了该映射,则它必须保持外部同步。

根据链表中元素的顺序可以分为:按插入顺序的链表,和按访问顺序(调用get方法)的链表。默认是按插入顺序排序,如果指定按访问顺序排序,那么调用get方法后,会将这次访问的元素移至链表尾部,不断访问可以形成按访问顺序排序的链表。

小Demo

我在最开始学习LinkedHashMap的时候,看到访问顺序、插入顺序等等,有点晕了,随着后续的学习才慢慢懂得其中原理,所以我会先在进行做几个demo来演示一下LinkedHashMap的使用。看懂了其效果,然后再来研究其原理。

HashMap

看下面这个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put("apple", "苹果");
	map.put("watermelon", "西瓜");
	map.put("banana", "香蕉");
	map.put("peach", "桃子");

	Iterator iter = map.entrySet().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Map.Entry entry = (Map.Entry) iter.next();
		System.out.println(entry.getKey() + "=" + entry.getValue());
	}
}

一个比较简单的测试HashMap的代码,通过控制台的输出,我们可以看到HashMap是没有顺序的。

banana=香蕉
apple=苹果
peach=桃子
watermelon=西瓜

LinkedHashMap

我们现在将map的实现换成LinkedHashMap,其他代码不变: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LinkedHashMap<String, String>();
看一下控制台的输出:

apple=苹果
watermelon=西瓜
banana=香蕉
peach=桃子

我们可以看到,其输出顺序是完成按照插入顺序的!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保留了插入的顺序。我们不是在上面还提到过其可以按照访问顺序进行排序么?好的,我们还是通过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LinkedHashMap<String, String>(16,0.75f,true);
	map.put("apple", "苹果");
	map.put("watermelon", "西瓜");
	map.put("banana", "香蕉");
	map.put("peach", "桃子");

	map.get("banana");
	map.get("apple");

	Iterator iter = map.entrySet().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Map.Entry entry = (Map.Entry) iter.next();
		System.out.println(entry.getKey() + "=" + entry.getValue());
	}
}

代码与之前的都差不多,但我们多了两行代码,并且初始化LinkedHashMap的时候,用的构造函数也不相同,看一下控制台的输出结果:

watermelon=西瓜
peach=桃子
banana=香蕉
apple=苹果

这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LinkedHashMap可以选择按照访问顺序进行排序。

LinkedHashMap的实现

对于LinkedHashMap而言,它继承与HashMap(public class LinkedHashMap<K,V> extends HashMap<K,V> implements Map<K,V>)、底层使用哈希表与双向链表来保存所有元素。其基本操作与父类HashMap相似,它通过重写父类相关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链接列表特性。下面我们来分析LinkedHashMap的源代码:

成员变量

LinkedHashMap采用的hash算法和HashMap相同,但是它重新定义了数组中保存的元素Entry,该Entry除了保存当前对象的引用外,还保存了其上一个元素before和下一个元素after的引用,从而在哈希表的基础上又构成了双向链接列表。看源代码:

/**
* The iteration ordering method for this linked hash map: <tt>true</tt>
* for access-order, <tt>false</tt> for insertion-order.
* 如果为true,则按照访问顺序;如果为false,则按照插入顺序。
*/
private final boolean accessOrder;
/**
* 双向链表的表头元素。
 */
private transient Entry<K,V> header;

/**
* LinkedHashMap的Entry元素。
* 继承HashMap的Entry元素,又保存了其上一个元素before和下一个元素after的引用。
 */
private static class Entry<K,V> extends HashMap.Entry<K,V> {
    Entry<K,V> before, after;
    ……
}

LinkedHashMap中的Entry集成与HashMap的Entry,但是其增加了before和after的引用,指的是上一个元素和下一个元素的引用。

初始化

通过源代码可以看出,在LinkedHashMap的构造方法中,实际调用了父类HashMap的相关构造方法来构造一个底层存放的table数组,但额外可以增加accessOrder这个参数,如果不设置,默认为false,代表按照插入顺序进行迭代;当然可以显式设置为true,代表以访问顺序进行迭代。如:

public Linked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boolean accessOrder) {
    super(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this.accessOrder = accessOrder;
}

我们已经知道LinkedHashMap的Entry元素继承HashMap的Entry,提供了双向链表的功能。在上述HashMap的构造器中,最后会调用init()方法,进行相关的初始化,这个方法在HashMap的实现中并无意义,只是提供给子类实现相关的初始化调用。

但在LinkedHashMap重写了init()方法,在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完成构造后,进一步实现了对其元素Entry的初始化操作。

/**
* Called by superclass constructors and pseudoconstructors (clone,
* readObject) before any entries are inserted into the map.  Initializes
* the chain.
*/
@Override
void init() {
  header = new Entry<>(-1, null, null, null);
  header.before = header.after = header;
}

存储

LinkedHashMap并未重写父类HashMap的put方法,而是重写了父类HashMap的put方法调用的子方法void recordAccess(HashMap m)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和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提供了自己特有的双向链接列表的实现。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讲解了HashMap的put方法,我们在这里重新贴一下HashMap的put方法的源代码:

HashMap.put: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int hash = hash(key);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重写方法:

void recordAccess(HashMap<K,V> m) {
    LinkedHashMap<K,V> lm = (LinkedHashMap<K,V>)m;
    if (lm.accessOrder) {
        lm.modCount++;
        remove();
        addBefore(lm.header);
        }
}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 调用create方法,将新元素以双向链表的的形式加入到映射中。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删除最近最少使用元素的策略定义
    Entry<K,V> eldest = header.after;
    if (removeEldestEntry(eldest)) {
        removeEntryForKey(eldest.key);
    } else {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2 * table.length);
    }
}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HashMap.Entry<K,V> old = table[bucketIndex];
    Entry<K,V> e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old);
    table[bucketIndex] = e;
    // 调用元素的addBrefore方法,将元素加入到哈希、双向链接列表。  
    e.addBefore(header);
    size++;
}

private void addBefore(Entry<K,V> existingEntry) {
    after  = existingEntry;
    before = existingEntry.before;
    before.after = this;
    after.before = this;
}

读取

LinkedHashMap重写了父类HashMap的get方法,实际在调用父类getEntry()方法取得查找的元素后,再判断当排序模式accessOrder为true时,记录访问顺序,将最新访问的元素添加到双向链表的表头,并从原来的位置删除。由于的链表的增加、删除操作是常量级的,故并不会带来性能的损失。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 调用父类HashMap的getEntry()方法,取得要查找的元素。
    Entry<K,V> e = (Entry<K,V>)getEntry(key);
    if (e == null)
        return null;
    // 记录访问顺序。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e.value;
}

void recordAccess(HashMap<K,V> m) {
    LinkedHashMap<K,V> lm = (LinkedHashMap<K,V>)m;
    // 如果定义了LinkedHashMap的迭代顺序为访问顺序,
    // 则删除以前位置上的元素,并将最新访问的元素添加到链表表头。  
    if (lm.accessOrder) {
        lm.modCount++;
        remove();
        addBefore(lm.header);
    }
}


/**
* Removes this entry from the linked list.
*/
private void remove() {
    before.after = after;
    after.before = before;
}

/**clear链表,设置header为初始状态*/
public void clear() {
 super.clear();
 header.before = header.after = header;
}

排序模式

LinkedHashMap定义了排序模式accessOrder,该属性为boolean型变量,对于访问顺序,为true;对于插入顺序,则为false。一般情况下,不必指定排序模式,其迭代顺序即为默认为插入顺序。

这些构造方法都会默认指定排序模式为插入顺序。如果你想构造一个LinkedHashMap,并打算按从近期访问最少到近期访问最多的顺序(即访问顺序)来保存元素,那么请使用下面的构造方法构造LinkedHashMap:public Linked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boolean accessOrder)

该哈希映射的迭代顺序就是最后访问其条目的顺序,这种映射很适合构建LRU缓存。LinkedHashMap提供了removeEldestEntry(Map.Entry eldest)方法。该方法可以提供在每次添加新条目时移除最旧条目的实现程序,默认返回false,这样,此映射的行为将类似于正常映射,即永远不能移除最旧的元素。

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介绍关于如何用LinkedHashMap构建LRU缓存。

LinkedHashMap总结

其实LinkedHashMap几乎和HashMap一样:从技术上来说,不同的是它定义了一个Entry header,这个header不是放在Table里,它是额外独立出来的。LinkedHashMap通过继承hashMap中的Entry,并添加两个属性Entry before,after,和header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双向链表,来实现按插入顺序或访问顺序排序。

在写关于LinkedHashMap的过程中,记起来之前面试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问我Map的哪种实现可以做到按照插入顺序进行迭代?当时脑子是突然短路的,但现在想想,也只能怪自己对这个知识点还是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又从头认真的把代码看了一遍。

不过,我的建议是,大家首先首先需要记住的是:LinkedHashMap能够做到按照插入顺序或者访问顺序进行迭代,这样在我们以后的开发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才能想到用LinkedHashMap来解决,否则就算对其内部结构非常了解,不去使用也是没有什么用的。

HashTable、HashMap和TreeMap总结

Map的顶层接口,该集合存储的是键值对,而且键是唯一的,Map和Set很像,Set集合底层就是使用了Map集合。
Map集合没有迭代器,要取出元素必须先将Map集合转换成Set集合才能遍历元素。

|—>HashTable(JDK1.0):
底层是哈希表数据结构。
不可以使用null键和null值。
用作键的对象必须实现hashCode和equals方法来保证键的唯一性。
线程同步,效率低。

|—>HashMap(JDK1.2):
底层是哈希表数据结构。
允许使用null键和null值。
线程不同步,效率高。
保证元素唯一性。
原理:先判断元素的hashCode值是否相同,再判断两元素的equals方法是否为true。
(往HashSet里面存的自定义元素要复写hashCode和equals方法,以保证元素的唯一性!)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super();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int hashCode(){
	return name.hashCode()+age*34;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if(!(obj instanceof Student))
	return false;
	Student stu = (Student)obj;
	return this.name.equals(stu.name)&&this.age==stu.age;
	}
	public class HashMapDemo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Student , String> hmap = new HashMap<Student , String>();
	hmap.put(new Student("001",20), "beijing");
	hmap.put(new Student("002",25), "hebei");
	hmap.put(new Student("003",50), "hainan");
	hmap.put(new Student("001",20), "beijing");
	
	System.out.println(hmap.size());
	Set<Student> keySet = hmap.keySet();
	Iterator<Student> it = keySe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Student stu = it.next();
	String addr = hmap.get(stu);
	System.out.println(stu.getName()+".."+stu.getAge()+"::"+addr);
	}    
	}    
}  

|—>TreeMap(JDK1.0):
底层是二叉树结构。
允许使用null键和null值。
线程不同步。
可以给Map集合中的键进行排序。

TreeMap排序的第一种方式:让元素自身具备比较性,比如八种基本数据类型或则字符串,实现Compareble接口,覆盖compareTo方法,此方式是元素的自然顺序。

TreeMap排序的第二种方式:当元素自身不具备比较性(比如存储学生对象时)或者具备的比较性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比较性时(比如想字符串的长度排序),此时就需要让集合自身具备自定义的比较性。
那如何让集合自身具备比较性呢?可在集合初始化时,就让集合具备比较方式。即定义一个类,
实现Comparator接口,覆盖compare方法。

class Student implements Comparable<Student>{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super();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To(Student stu) {
int num = new Integer(this.age).compareTo(new Integer(stu.age));
if(num==0)
return this.name.compareTo(stu.name);
return num;
}    
}

public class HashMapDemo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Student , String> tmap = new TreeMap<Student , String>();
tmap.put(new Student("001",20), "beijing");
tmap.put(new Student("002",25), "hebei");
tmap.put(new Student("003",50), "hainan");
tmap.put(new Student("001",20), "beijing");

System.out.println(tmap.size());
Set<Student> keySet1 = tmap.keySet();
Iterator<Student> it1 = keySet1.iterator();
while(it1.hasNext()){
Student stu = it1.next();
String addr = tmap.get(stu);
System.out.println(stu.getName()+".."+stu.getAge()+"::"+addr);    
}
}
}

2、transient关键字

在阅读Java集合源码的过程中,发现在多种集合的背后,其基本上都是一个数组,而该数组也都会用transient关键字进行标识。例如,在HashMap中,transient Entry<K,V>[] table;,又例如在ArrayList中,private transient Object[] elementData;
自己之前对transient关键字有过了解,transient用来表示一个域不是该对象串行化的一部分。当一个对象被串行化的时候,transient型变量的值不包括在串行化的表示中,然而非transient型的变量是被包括进去的。所以一直以为存入集合中的数据在进行序列号和反序列化之后数据就不存在了,虽然有所怀疑,但没有深究。

今天又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就自己做了个小测试,结果发现并不是自己之前理解的那样:存入集合中的数据在序列号和反序列化之后并不会丢失。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FileNotFoundException,
			IOException,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List<Integer> list = new ArrayList<Integer>();
		list.add(1);
		list.add(2);
		list.add(3);
		list.add(4);
		System.out.println(list.size());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
				new File("d:/d.dat")));
		oos.writeObject(list);
		oos.flush();
		oos.close();

		ObjectInputStream ois = new Object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
				new File("d:/d.dat")));
		List listtmp = (List) ois.readObject();
		System.out.println(listtmp.size());
		ois.close();
	}
}

输出结果为

4
4

再去看源码,才发现在集合中,实现了writeObject(ObjectOutputStream)和readObject(ObjectInputStream)这两个方法。

在继续学习下去之前,我们先得补充一点关于序列化的知识点。

序列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其一是实现Serializable接口,调用java.io.ObjectOutputStream的defaultWriteObject方法,将对象序列化。此时transient修饰的字段,不会被序列化。
另一种是实现Serializable接口,但同时实现writeObject方法,在序列化时,会调用该类的writeObject方法。此时transient修饰的字段,是否会被序列化,取决于writeObject方法的实现。

了解了这些,我学习到在HashMap中,自己实现了writeObject方法,在该方法中将数据进行了序列化。这虽然解释通了我之前的测试,但让我联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不是多此一举么?

通过查阅stackoverflow还有segmentfault中的一些回答,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一、HashMap 中的存储数据的数组数据成员中,数组还有很多的空间没有被使用,没有被使用到的空间被序列化没有意义。所以需要手动使用 writeObject() 方法,只序列化实际存储元素的数组。

二、由于不同的虚拟机对于相同 hashCode 产生的 Code 值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使用默认的序列化,那么反序列化后,元素的位置和之前的是保持一致的,可是由于 hashCode 的值不一样了,那么定位函数 indexOf()返回的元素下标就会不同,这样不是我们所想要的结果。

打个比方说, 向HashMap存一个entry, key为 字符串”STRING”, 在第一个java程序里, “STRING”的hashcode()为1, 存入第1号bucket; 在第二个java程序里, “STRING”的hashcode()有可能就是2, 存入第2号bucket。如果用默认的串行化(Entry[] table不用transient), 那么这个HashMap从第一个java程序里通过串行化导入第二个java程序后, 其内存分布是一样的. 这就不对了. HashMap现在的readObject和writeObject是把内容 输出/输入, 把HashMap重新生成出来。

3、序列化

什么是序列化

我们的对象并不只是存在内存中,还需要传输网络,或者保存起来下次再加载出来用,所以需要Java序列化技术。

Java序列化技术正是将对象转变成一串由二进制字节组成的数组,可以通过将二进制数据保存到磁盘或者传输网络,磁盘或者网络接收者可以在对象的属类的模板上来反序列化类的对象,达到对象持久化的目的。

怎么序列化一个对象?

1、类添加序列化接口
要序列化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所在类就必须实现Java序列化的接口:java.io.Serializable。

import java.io.Serializable;
public class User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 8475669200846811112L;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String address;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
 {
	return username;
}

public void set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this.username = username;    
}
    
public String getAddress()
 {
 	return address;    
}
public void setAddress(String address) 
{        
	this.address = address;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return "User{" +"username='"+username +'\''+  ", address='"+address +'\''+ '}'; 
}
}

序列化/反序列化

可以借助commons-lang3工具包里面的类实现对象的序列化及反序列化,你没有必要自己写。

import org.apache.commons.lang3.SerializationUtils;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Username("Java");        
	user.setAddress("China");
	byte[] bytes = SerializationUtils.serialize(user);
	User u =SerializationUtils.deserialize(bytes);
    System.out.println(u);  
}
}

输出

User{username='Java', address='China'}

上例通过序列化对象字节到内存然后反序列化,当然里面也提供了序列化磁盘然后再反序列化的方法,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目标地不一样。

序列化注意事项

  • 序列化对象必须实现序列化接口。
  • 序列化对象里面的属性是对象的话也要实现序列化接口。
  • 类的对象序列化后,类的序列化ID不能轻易修改,不然反序列化会失败。
  • 类的对象序列化后,类的属性有增加或者删除不会影响序列化,只是值会丢失。
  • 如果父类序列化了,子类会继承父类的序列化,子类无需添加序列化接口。
  • 如果父类没有序列化,子类序列化了,子类中的属性能正常序列化,但父类的属性会丢失,不能序列化。
  • 用Java序列化的二进制字节数据只能由Java反序列化,不能被其他语言反序列化。如果要进行前后端或者不同语言之间的交互一般需要将对象转变成Json/Xml通用格式的数据,再恢复原来的对象。
  • 如果某个字段不想序列化,在该字段前加上transient关键字即可。

至此,本章Map和序列化的分析结束,如有错误,欢迎指正,谢谢。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