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主体性的哲学反思与技术治理

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主体性的哲学解构与重构

1.1 传统教育主体性的哲学根基

教育主体性的探讨由来已久,其哲学根源可追溯至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将 “我思” 作为不可怀疑的阿基米德点 ,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理性认知能力是知识的可靠来源。这一思想为传统教育中对人的理性、自由与创造性的重视奠定了基础。在教育领域,学生被视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认知主体,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构建认知体系。

随着哲学的发展,现象学提出 “具身认知” 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主体性的理解。具身认知强调认知并非是脱离身体的抽象活动,而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育中,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还涉及身体的体验、感知与实践。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的知识和理解远比单纯从书本上学习更为深刻和全面。这种具身认知的观点,使教育主体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情感和身体参与,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掌握着知识的传授权,学生则作为认知主体,处于知识的接受端。二者通过 “主 - 客” 关系模式构建教学过程,教师将知识以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讲、阅读、练习等方式吸收知识。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传递的效率,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能动性,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1.2 技术冲击下的主体性危机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如 ChatGPT 的出现,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主体性也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机器的 “人化” 趋势模糊了人与技术的边界。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大规模预训练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具备了强大的语言生成和交互能力,能够模拟人类的语言行为和思维方式,与用户进行看似自然的对话,并生成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文本。这种拟人化交互和知识生产能力,使得机器在教育场景中逐渐扮演起类似 “教师” 或 “学习伙伴” 的角色,导致教育主体从传统的 “自然人” 向融合了人与机器特征的 “赛博格” 转变。学生在与这些智能机器的交互过程中,可能会逐渐依赖机器提供的答案和指导,降低自身的思考和探索能力,甚至在认知上混淆人与机器的界限,影响其对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

人的 “机器化” 现象也日益凸显。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推荐、数据画像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如学习时间、答题准确率、浏览内容等,算法能够为每个学生构建个性化的数据画像,并根据这些画像进行学习资源推荐和学习路径规划。然而,这种技术应用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它将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过程标准化、数据化,用固定的算法和模型来衡量和预测学生的学习表现,抑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学生可能会被局限在算法推荐的学习框架内,缺乏自主选择和探索的空间,逐渐陷入 “技术规训” 的困境,成为被技术塑造和控制的对象。

1.3 人机协同的主体性重构路径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主体性的危机,需要重构教育主体性,提出 “主体间性” 教育观。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在人机交互的教育场景中,就是要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赋能。

人工智能可以作为 “认知伙伴” 扩展人类认知边界。例如,在科学研究中,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处理和分析海量的数据,发现人类难以察觉的规律和模式,为科学探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教育领域,智能辅导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实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辅助学生解决学习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燕鹏0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