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索引与存储引擎、主从复制与MVCC


MySQL - 数据类型

字段类型

整型

  • TINYINT, SMALLINT, MEDIUMINT, INT, BIGINT 分别使用 8, 16, 24, 32, 64 位存储空间,一般情况下越小的列越好。
  • INT(11) 中的数字只是规定了交互工具显示字符的个数,对于存储和计算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浮点数

  • FLOATDOUBLE 为浮点类型,DECIMAL 为高精度小数类型。
  • CPU 原生支持浮点运算,但是不支持 DECIMAl 类型的计算,因此 DECIMAL 的计算比浮点类型需要更高的代价。
  • FLOAT、DOUBLE 和 DECIMAL 都可以指定列宽,例如 DECIMAL(18, 9) 表示总共 18 位,取 9 位存储小数部分,剩下 9 位存储整数部分。

字符串

  • 主要有 CHAR 和 VARCHAR 两种类型,一种是定长的,一种是变长的。
  • VARCHAR 这种变长类型能够节省空间,因为只需要存储必要的内容。但是在执行 UPDATE 时可能会使行变得比原来长,当超出一个页所能容纳的大小时,就要执行额外的操作。
  • MyISAM 会将行拆成不同的片段存储,而 InnoDB 则需要分裂页来使行放进页内。
  • VARCHAR 会保留字符串末尾的空格,而 CHAR 会删除。

时间和日期

MySQL 提供了两种相似的日期时间类型: DATETIME 和 TIMESTAMP。

  • DATETIME

    • 能够保存从 1001 年到 9999 年的日期和时间,精度为秒,使用 8 字节的存储空间。
    • 它与时区无关。
    • 默认情况下,MySQL 以一种可排序的、无歧义的格式显示 DATETIME 值,例如“2008-01-16 22:37:08”,这是 ANSI 标准定义的日期和时间表示方法。
  • TIMESTAMP

    • 和 UNIX 时间戳相同,保存从 1970 年 1 月 1 日午夜(格林威治时间)以来的秒数,使用 4 个字节,只能表示从 1970 年 到 2038 年。
    • 它和时区有关,也就是说一个时间戳在不同的时区所代表的具体时间是不同的。
    • MySQL 提供了 FROM_UNIXTIME() 函数把UNIX时间戳转换为日期,并提供了 UNIX_TIMESTAMP()函数把日期转换为UNIX时间戳。
    • 默认情况下,如果插入时没有指定 TIMESTAMP 列的值,会将这个值设置为当前时间。 应该尽量使用 TIMESTAMP,因为它比 DATETIME 空间效率更高。

存储引擎

MySQL中有两个常用的存储引擎,分别是 InnoDBMyISAM

InnoDB

  • 是 MySQL 默认的事务型存储引擎,只有在需要它不支持的特性时,才考虑使用其它存储引擎。
  • 实现了四个标准的隔离级别,默认级别是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
  • 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 间隙锁(Next-Key Locking)防止幻影读。
  • 主索引是聚簇索引,在索引中保存了数据,从而避免直接读取磁盘,因此对查询性能有很大的提升。
  • 内部做了很多优化,包括从磁盘读取数据时采用的可预测性读、能够加快读操作并且自动创建的自适应哈希索引、能够加速插入操作的插入缓冲区等。
  • 支持真正的在线热备份。其它存储引擎不支持在线热备份,要获取一致性视图需要停止对所有表的写入,而在读写混合场景中,停止写入可能也意味着停止读取。

MyISAM

  • 设计简单,数据以紧密格式存储。对于只读数据,或者表比较小、可以容忍修复操作,则依然可以使用它。
  • 提供了大量的特性,包括压缩表、空间数据索引等。
  • 不支持事务
  • 不支持行级锁,只能对整张表加锁,读取时会对需要读到的所有表加共享锁,写入时则对表加排它锁。但在表有读取操作的同时,也可以往表中插入新的记录,这被称为并发插入(CONCURRENT INSERT)。
  • 可以手工或者自动执行检查和修复操作,但是和事务恢复以及崩溃恢复不同,可能导致一些数据丢失,而且修复操作是非常慢的。
  • 如果指定了 DELAY_KEY_WRITE 选项,在每次修改执行完成时,不会立即将修改的索引数据写入磁盘,而是会写到内存中的键缓冲区,只有在清理键缓冲区或者关闭表的时候才会将对应的索引块写入磁盘。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写入性能,但是在数据库或者主机崩溃时会造成索引损坏,需要执行修复操作。

比较

  • 事务: InnoDB 是事务型的,可以使用 Commit 和 Rollback 语句
  • 并发: MyISAM 只支持表级锁,而 InnoDB 还支持行级锁
  • 外键: InnoDB 支持外键
  • 备份: InnoDB 支持在线热备份
  • 崩溃恢复: MyISAM 崩溃后发生损坏的概率比 InnoDB 高很多,而且恢复的速度也更慢。
  • 其它特性: MyISAM 支持压缩表和空间数据索引。

索引

MySQL官方对索引的定义为:索引(Index)是帮助MySQL高效获取数据的数据结构。索引的本质:索引是数据结构。

B-Tree(平衡多路查找树)

  • B-Tree是为磁盘等外存储设备设计的一种平衡查找树。
  • 系统从磁盘读取数据到内存时是以 **磁盘块(block)**为基本单位的,位于同一个磁盘块中的数据会被一次性读取出来,而不是需要什么取什么。
  • InnoDB存储引擎中有页(Page)的概念,页是其磁盘管理的最小单位。InnoDB存储引擎中默认每个页的大小为16KB,可通过参数innodb_page_size将页的大小设置为4K、8K、16K,在MySQL中可通过如下命令查看页的大小: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page_size';

而系统一个磁盘块的存储空间往往没有这么大,因此InnoDB每次申请磁盘空间时都会是若干地址连续磁盘块来达到页的大小16KB。InnoDB在把磁盘数据读入到磁盘时会以页为基本单位,在查询数据时如果一个页中的每条数据都能有助于定位数据记录的位置,这将会减少磁盘I/O次数,提高查询效率

  • B-Tree结构的数据可以让系统高效的找到数据所在的磁盘块。为了描述B-Tree,首先定义一条记录为一个二元组[key, data] ,key为记录的键值,对应表中的主键值,data为一行记录中除主键外的数据。对于不同的记录,key值互不相同。

一棵m阶的B-Tree有如下特性:

  1. 每个节点最多有m个孩子。
  2. 除了根节点和叶子节点外,其它每个节点至少有Ceil(m/2)个孩子。
  3. 若根节点不是叶子节点,则至少有2个孩子。
  4. 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且不包含其它关键字信息。
  5. 每个非终端节点包含n个关键字信息(P0,P1,…Pn, k1,…kn)
  6. 关键字的个数n满足:ceil(m/2)-1 <= n <= m-1
  7. ki(i=1,…n)为关键字,且关键字升序排序。
  8. Pi(i=1,…n)为指向子树根节点的指针。P(i-1)指向的子树的所有节点关键字均小于ki,但都大于k(i-1)。

B-Tree中的每个节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包含大量的关键字信息和分支,如下图所示为一个3阶的B-Tree:

每个节点占用一个盘块的磁盘空间,一个节点上有两个升序排序的关键字和三个指向子树根节点的指针,指针存储的是子节点所在磁盘块的地址。两个关键词划分成的三个范围域对应三个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的范围域。以根节点为例,关键字为17和35,P1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小于17,P2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17~35,P3指针指向的子树的数据范围为大于35。
模拟查找关键字29的过程:

  1. 根据根节点找到磁盘块1,读入内存。【磁盘I/O操作第1次】
  2. 比较关键字29在区间(17,35),找到磁盘块1的指针P2。
  3. 根据P2指针找到磁盘块3,读入内存。【磁盘I/O操作第2次】
  4. 比较关键字29在区间(26,30),找到磁盘块3的指针P2。
  5. 根据P2指针找到磁盘块8,读入内存。【磁盘I/O操作第3次】
  6. 在磁盘块8中的关键字列表中找到关键字29。

分析上面过程,发现需要3次磁盘I/O操作,和3次内存查找操作。由于内存中的关键字是一个有序表结构,可以利用二分法查找提高效率。而3次磁盘I/O操作是影响整个B-Tree查找效率的决定因素。B-Tree相对于AVLTree缩减了节点个数,使每次磁盘I/O取到内存的数据都发挥了作用,从而提高了查询效率。

B+Tree

  • B+Tree是在B-Tree基础上的一种优化,使其更适合实现外存储索引结构,InnoDB存储引擎就是用B+Tree实现其索引结构。
  • B-Tree的每个节点中不仅包含数据的key值,还有data值。而每一个页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如果data数据较大时将会导致每个节点(即一个页)能存储的key的数量很小,当存储的数据量很大时同样会导致B-Tree的深度较大,增大查询时的磁盘I/O次数,进而影响查询效率。在B+Tree中,所有数据记录节点都是按照键值大小顺序存放在同一层的叶子节点上,而非叶子节点上只存储key值信息,这样可以大大加大每个节点存储的key值数量,降低B+Tree的高度。
  • B+Tree相对于B-Tree有几点不同:
  • 非叶子节点只存储键值信息。
  • 所有叶子节点之间都有一个链指针。
  • 数据记录都存放在叶子节点中。

将B-Tree优化,由于B+Tree的非叶子节点只存储键值信息,假设每个磁盘块能存储4个键值及指针信息,则变成B+Tree后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常在B+Tree上有两个头指针,一个指向根节点,另一个指向关键字最小的叶子节点,而且所有叶子节点(即数据节点)之间是一种链式环结构。因此可以对B+Tree进行两种查找运算:一种是对于主键的范围查找和分页查找,另一种是从根节点开始,进行随机查找。

操作

  • 进行查找操作时,首先在根节点进行二分查找,找到一个 key 所在的指针,然后递归地在指针所指向的节点进行查找。直到查找到叶子节点,然后在叶子节点上进行二分查找,找出 key 所对应的 data。
  • 插入删除操作记录会破坏平衡树的平衡性,因此在插入删除操作之后,需要对树进行一个分裂、合并、旋转等操作来维护平衡性。

为什么使用B-Tree(B+Tree)

  • 红黑树等数据结构也可以用来实现索引,但是文件系统及数据库系统普遍采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这一节将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知识讨论B-/+Tree作为索引的理论基础。
  • 一般来说,索引本身也很大,不可能全部存储在内存中,因此索引往往以索引文件的形式存储的磁盘上。这样的话,索引查找过程中就要产生磁盘I/O消耗,相对于内存存取,I/O存取的消耗要高几个数量级,所以评价一个数据结构作为索引的优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查找过程中磁盘I/O操作次数的渐进复杂度。换句话说,索引的结构组织要尽量减少查找过程中磁盘I/O的存取次数。下面先介绍内存和磁盘存取原理,然后再结合这些原理分析B-/+Tree作为索引的效率。

MySQL 索引

索引是在存储引擎层实现的,而不是在服务器层实现的,所以不同存储引擎具有不同的索引类型和实现。

1. B+Tree 索引

  • 是大多数 MySQL 存储引擎的默认索引类型。
  • 因为不再需要进行全表扫描,只需要对树进行搜索即可,因此查找速度快很多。
  • 除了用于查找,还可以用于排序和分组。 可以指定多个列作为索引列,多个索引列共同组成键。 适用于全键值、键值范围和键前缀查找,其中键前缀查找只适用于最左前缀查找。
  • 如果不是按照索引列的顺序进行查找,则无法使用索引。
  • InnoDB 的 B+Tree 索引分为主索引和辅助索引
  • 主索引的叶子节点 data 域记录着完整的数据记录,这种索引方式被称为聚簇索引。因为无法把****数据行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所以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簇索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B+Tree的每个叶子节点增加一个指向相邻叶子节点的指针,就形成了带有顺序访问指针的B+Tree。做这个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区间访问的性能。

辅助索引的叶子节点的 data 域记录着主键的值,因此在使用辅助索引进行查找时,需要先查找到主键值,然后再到主索引中进行查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非聚簇索引就是指B+Tree的叶子节点上的data,并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数据存放的地址。主索引和辅助索引没啥区别,只是主索引中的key一定得是唯一的。主要用在MyISAM存储引擎中,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非聚簇索引比聚簇索引多了一次读取数据的IO操作。

2、哈希索引

哈希索引能以 O(1) 时间进行查找,但是失去了有序性,它具有以下限制:

  • 无法用于排序与分组;
  • 只支持精确查找,无法用于部分查找和范围查找。

InnoDB 存储引擎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叫“自适应哈希索引”,当某个索引值被使用的非常频繁时,会在 B+Tree 索引之上再创建一个哈希索引,这样就让 B+Tree 索引具有哈希索引的一些优点,比如快速的哈希查找。

3、全文索引

  • MyISAM 存储引擎支持全文索引,用于查找文本中的关键词,而不是直接比较是否相等
  • 查找条件使用 MATCH AGAINST,而不是普通的 WHERE
    全文索引一般使用倒排索引实现,它记录着关键词到其所在文档的映射。
  • InnoDB 存储引擎在 MySQL 5.6.4 版本中也开始支持全文索引。

4. 空间数据索引

MyISAM 存储引擎支持空间数据索引(R-Tree),可以用于地理数据存储。空间数据索引会从所有维度来索引数据,可以有效地使用任意维度来进行组合查询。 必须使用 GIS 相关的函数来维护数据。

索引优化

1. 独立的列

在进行查询时,索引列不能是表达式的一部分,也不能是函数的参数,否则无法使用索引。
例如下面的查询不能使用 actor_id 列的索引:

SELECT actor_id FROM sakila.actor WHERE actor_id + 1 = 5;

2. 多列索引

在需要使用多个列作为条件进行查询时,使用多列索引比使用多个单列索引性能更好。例如下面的语句中,最好把 actor_id 和 film_id 设置为多列索引。

SELECT film_id, actor_id FROM sakila.film_actor
WHERE actor_id = 1 AND film_id = 1;

3. 索引列的顺序

让选择性最强的索引列放在前面,索引的选择性是指: 不重复的索引值和记录总数的比值。最大值为 1,此时每个记录都有唯一的索引与其对应。选择性越高,查询效率也越高。 例如下面显示的结果中 customer_id 的选择性比 staff_id 更高,因此最好把 customer_id 列放在多列索引的前面。

SELECT COUNT(DISTINCT staff_id)/COUNT(*) AS staff_id_selectivity, 
COUNT(DISTINCT customer_id)/COUNT(*) AS customer_id_selectivity, 
COUNT(*) FROM payment;
staff_id_selectivity: 0.0001
customer_id_selectivity: 0.0373
               COUNT(*): 16049

4. 前缀索引

对于 BLOB、TEXT 和 VARCHAR 类型的列,必须使用前缀索引,只索引开始的部分字符。

5. 覆盖索引

索引包含所有需要查询的字段的值。
具有以下优点:

  • 索引通常远小于数据行的大小,只读取索引能大大减少数据访问量。
  • 一些存储引擎(例如 MyISAM)在内存中只缓存索引,而数据依赖于操作系统来缓存。因此,只访问索引可以不使用系统调用(通常比较费时)。
  • 对于 InnoDB 引擎,若辅助索引能够覆盖查询,则无需访问主索引。

索引的优点

  • 大大减少了服务器需要扫描的数据行数。
  • 帮助服务器避免进行排序和分组,也就不需要创建临时表(B+Tree 索引是有序的,可以用于 ORDER BY 和 GROUP BY 操作。临时表主要是在排序和分组过程中创建,因为不需要排序和分组,也就不需要创建临时表)。
  • 将随机 I/O 变为顺序 I/O(B+Tree 索引是有序的,也就将相邻的数据都存储在一起)。

索引的使用场景

  • 对于非常小的表、大部分情况下简单的全表扫描比建立索引更高效。
  • 对于中到大型的表,索引就非常有效。
  • 但是对于特大型的表,建立和维护索引的代价将会随之增长。这种情况下,需要用到一种技术可以直接区分出需要查询的一组数据,而不是一条记录一条记录地匹配,例如可以使用分区技术。

索引失效

失效的情况:

1.有or必全有索引;
2.复合索引未用左列字段;
3.like以%开头;
4.需要类型转换;
5.where中索引列有运算;
6.where中索引列使用了函数;
7.如果mysql觉得全表扫描更快时(数据少);

什么时没必要用

1.数据唯一性差(一个字段的取值只有几种时)的字段不要使用索引
2.频繁更新的字段不用(更新索引消耗);
3.字段不在where语句出现时不要添加索引,如果where后含IS NULL /IS NOT NULL/ like ‘%输入符%’等条件,不建议使用索引
4.where 子句里对索引列使用不等于(<>),使用索引效果一般

性能优化

使用 Explain 进行分析

Explain 用来分析 SELECT 查询语句,开发人员可以通过分析 Explain 结果来优化查询语句。 比较重要的字段有:

  • select_type : 查询类型,有简单查询、联合查询、子查询等
  • key: 使用的索引
  • rows : 扫描的行数

优化数据访问

  1. 减少请求的数据量
  • 只返回必要的列: 最好不要使用 SELECT * 语句。
  • 只返回必要的行: 使用 LIMIT 语句来限制返回的数据。
  • 缓存重复查询的数据: 使用缓存可以避免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特别在要查询的数据经常被重复查询时,缓存带来的查询性能提升将会是非常明显的。
  1. 减少服务器端扫描的行数
    最有效的方式是使用索引来覆盖查询。

重构查询方式

1. 切分大查询

一个大查询如果一次性执行的话,可能一次锁住很多数据、占满整个事务日志、耗尽系统资源、阻塞很

多小的但重要的查询。
-- 每月运行一次,清理3个月前的记录
DELEFT FROM messages WHERE create < DATE_SUB(NOW(), INTERVAL 3 MONTH);

--修改
rows_affected = 0
do {
    rows_affected = do_query(
    "DELETE FROM messages WHERE create  < DATE_SUB(NOW(), INTERVAL 3 MONTH) LIMIT 10000")
} while rows_affected > 0

2. 分解大连接查询

将一个大连接查询分解成对每一个表进行一次单表查询,然后将结果在应用程序中进行关联,这样做的好处有:

  • 让缓存更高效。对于连接查询,如果其中一个表发生变化,那么整个查询缓存就无法使用。而分解后的多个查询,即使其中一个表发生变化,对其它表的查询缓存依然可以使用。
  • 分解成多个单表查询,这些单表查询的缓存结果更可能被其它查询使用到,从而减少冗余记录的查询。
  • 减少锁竞争;
  • 在应用层进行连接,可以更容易对数据库进行拆分,从而更容易做到高性能和可伸缩。
  • 查询本身效率也可能会有所提升。

例如下面的例子中,使用 IN() 代替连接查询,可以让 MySQL 按照 ID 顺序进行查询,这可能比随机的连接要更高效。

SELECT * FROM tab
JOIN tag_post ON tag_post.tag_id=tag.id
JOIN post ON tag_post.post_id=post.id
WHERE tag.tag='mysql';

-- 修改
SELECT * FROM tag WHERE tag='mysql';
SELECT * FROM tag_post WHERE tag_id=1234;
SELECT * FROM post WHERE post.id IN (123,456,567,9098,8904);

主从复制与读写分离

主从复制

主要涉及三个线程: binlog 线程、I/O 线程和 SQL 线程

  • binlog 线程 : 负责将主服务器上的数据更改写入二进制日志中。
  • I/O 线程 : 负责从主服务器上读取二进制日志,并写入从服务器的中继日志中。
  • SQL 线程 : 负责读取中继日志并重放其中的 SQL 语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读写分离

主服务器处理写操作以及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读操作,而从服务器处理读操作。
读写分离能提高性能的原因在于:

  • 主从服务器负责各自的读和写,极大程度缓解了锁的争用;
  • 从服务器可以使用 MyISAM,提升查询性能以及节约系统开销;
  • 增加冗余,提高可用性。
  • 读写分离常用代理方式来实现,代理服务器接收应用层传来的读写请求,然后决定转发到哪个服务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ySQL InnoDB的MVCC实现机制

什么是MVCC?

  • MVCC,全称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即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是一种并发控制的方法,一般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实现对数据库的并发访问,在编程语言中实现事务内存。
  • MVCC在MySQL InnoDB中的实现主要是为了提高数据库并发性能,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读-写冲突,做到即使有读写冲突时,也能做到不加锁,非阻塞并发读

什么是当前读和快照读?

当前读

  • select lock in share mode(共享锁), select for update ; update, insert,delete(排他锁)这些操作都是一种当前读,为什么叫当前读?
  • 就是它读取的是记录的最新版本,读取时还要保证其他并发事务不能修改当前记录,会对读取的记录进行加锁

快照读

  • 像不加锁的select操作就是快照读,即不加锁的非阻塞读;
  • 快照读的前提是隔离级别不是串行级别,串行级别下的快照读会退化成当前读;
  • 之所以出现快照读的情况,是基于提高并发性能的考虑,快照读的实现是基于多版本并发控制,即MVCC,可以认为MVCC是行锁的一个变种,但它在很多情况下,避免了加锁操作,降低了开销;既然是基于多版本,即快照读可能读到的并不一定是数据的最新版本,而有可能是之前的历史版本
    说白了MVCC就是为了实现读-写冲突不加锁,而这个读指的就是快照读, 而非当前读,当前读实际上是一种加锁的操作,是悲观锁的实现

当前读,快照读和MVCC的关系

  • 准确的说,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指的是 “维持一个数据的多个版本,使得读写操作没有冲突” 这么一个概念。仅仅是一个理想概念
  • 而在MySQL中,实现这么一个MVCC理想概念,我们就需要MySQL提供具体的功能去实现它,而快照读就是MySQL为我们实现MVCC理想模型的其中一个具体非阻塞读功能。而相对而言,当前读就是悲观锁的具体功能实现
  • 要说的再细致一些,快照读本身也是一个抽象概念,再深入研究。MVCC模型在MySQL中的具体实现则是由 4个隐式字段,undo日志 ,Read View 等去完成的,具体可以看下面的MVCC实现原理

MVCC能解决什么问题?好处是?

数据库并发场景?
有三种, 分别为:

  • 读-读:不存在任何问题,也不需要并发控制
  • 读-写:有线程安全问题,可能会造成事务隔离性问题,可能遇到脏读,幻读,不可重复读
  • 写-写:有线程安全问题,可能会存在更新丢失问题,比如第一类更新丢失,第二类更新丢失

MVCC带来的好处是?

  • 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是一种用来解决读-写冲突无锁并发控制,也就是为事务分配单向增长的时间戳,为每个修改保存一个版本,版本与事务时间戳关联,读操作只读该事务开始前的数据库的快照。 所以MVCC可以为数据库解决以下问题
  • 在并发读写数据库时,可以做到在读操作时不用阻塞写操作,写操作也不用阻塞读操作,提高了数据库并发读写的性能
  • 同时还可以解决脏读,幻读,不可重复读等事务隔离问题,但不能解决更新丢失问题

总之,MVCC就是因为大牛们,不满意只让数据库采用悲观锁这样性能不佳的形式去解决读-写冲突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所以在数据库中,因为有了MVCC,所以我们可以形成两个组合:

  • MVCC + 悲观锁 MVCC解决读写冲突,悲观锁解决写写冲突
  • MVCC + 乐观锁 MVCC解决读写冲突,乐观锁解决写写冲突
    这种组合的方式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数据库并发性能,并解决读写冲突,和写写冲突导致的问题

MVCC的实现原理

MVCC的目的就是多版本并发控制,在数据库中的实现,就是为了解决读写冲突,它的实现原理主要是依赖记录中的 3个隐式字段,undo日志 ,Read View 来实现的。

隐式字段

每行记录除了我们自定义的字段外,还有数据库隐式定义的DB_TRX_ID,DB_ROLL_PTR,DB_ROW_ID等字段

  • DB_ROW_ID 6byte, 隐含的自增ID(隐藏主键),如果数据表没有主键,InnoDB会自动以DB_ROW_ID产生一个聚簇索引
  • DB_TRX_ID 6byte, 最近修改(修改/插入)事务ID:记录创建这条记录/最后一次修改该记录的事务ID
  • DB_ROLL_PTR 7byte, 回滚指针,指向这条记录的上一个版本存储于rollback segment里
  • DELETED_BIT 1byte, 记录被更新或删除并不代表真的删除,而是删除flag变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DB_ROW_ID数据库默认为该行记录生成的唯一隐式主键DB_TRX_ID当前操作该记录的事务ID; 而DB_ROLL_PTR是一个回滚指针,用于配合undo日志,指向上一个旧版本delete flag没有展示出来

undo日志

InnoDB把这些为了回滚而记录的这些东西称之为undo log。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查询操作(SELECT)并不会修改任何用户记录,所以在查询操作执行时,并不需要记录相应的undo log。undo log主要分为3种:

  • Insert undo log :插入一条记录时,至少要把这条记录的主键值记下来,之后回滚的时候只需要把这个主键值对应的记录删掉就好了。
  • Update undo log:修改一条记录时,至少要把修改这条记录前的旧值都记录下来,这样之后回滚时再把这条记录更新为旧值就好了。
  • Delete undo log:删除一条记录时,至少要把这条记录中的内容都记下来,这样之后回滚时再把由这些内容组成的记录插入到表中就好了。
    • 删除操作都只是设置一下老记录的DELETED_BIT,并不真正将过时的记录删除。
    • 为了节省磁盘空间,InnoDB有专门的purge线程来清理DELETED_BIT为true的记录。为了不影响MVCC的正常工作,purge线程自己也维护了一个read view(这个read view相当于系统中最老活跃事务的read view);如果某个记录的DELETED_BIT为true,并且DB_TRX_ID相对于purge线程的read view可见,那么这条记录一定是可以被安全清除的。

对MVCC有帮助的实质是update undo log ,undo log实际上就是存在rollback segment中旧记录链,它的执行流程如下:
比如一个有个事务插入persion表插入了一条新记录,记录如下,name为Jerry, age为24岁,隐式主键

  1. 事务ID和回滚指针,我们假设为NULL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现在来了一个事务1对该记录的name做出了修改,改为Tom
    a. 在事务1修改该行(记录)数据时,数据库会先对该行加排他锁
    b. 然后把该行数据拷贝到undo log中,作为旧记录,既在undo log中有当前行的拷贝副本
    c. 拷贝完毕后,修改该行name为Tom,并且修改隐藏字段的事务ID为当前事务1的ID, 我们默认从1开始,之后递增,回滚指针指向拷贝到undo log的副本记录,既表示我的上一个版本就是它
    d. 事务提交后,释放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又来了个事务2修改person表的同一个记录,将age修改为30岁
    a. 在事务2修改该行数据时,数据库也先为该行加锁
    b. 然后把该行数据拷贝到undo log中,作为旧记录,发现该行记录已经有undo log了,那么最新的旧数据作为链表的表头,插在该行记录的undo log最前面
    c. 修改该行age为30岁,并且修改隐藏字段的事务ID为当前事务2的ID, 那就是2,回滚指针指向刚刚拷贝到undo log的副本记录
    d. 事务提交,释放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不同事务或者相同事务的对同一记录的修改,会导致该记录的undo log成为一条记录版本线性表,既链表,undo log的链首就是最新的旧记录,链尾就是最早的旧记录。

Read View(读视图)

  • 什么是Read View,说白了Read View就是事务进行快照读操作的时候生产的读视图(Read View),在该事务执行的快照读的那一刻,会生成数据库系统当前的一个快照,记录并维护系统当前活跃事务的ID(当每个事务开启时,都会被分配一个ID, 这个ID是递增的,所以最新的事务,ID值越大)
  • 所以我们知道 Read View主要是用来做可见性判断的, 即当我们某个事务执行快照读的时候,对该记录创建一个Read View读视图,把它比作条件用来判断当前事务能够看到哪个版本的数据,既可能是当前最新的数据,也有可能是该行记录的undo log里面的某个版本的数据。
  • Read View遵循一个可见性算法,主要是将要被修改的数据的最新记录中的DB_TRX_ID(即当前事务ID)取出来,与系统当前其他活跃事务的ID去对比(由Read View维护),如果DB_TRX_ID跟Read View的属性做了某些比较,不符合可见性,那就通过DB_ROLL_PTR回滚指针去取出Undo Log中的DB_TRX_ID再比较,即遍历链表的DB_TRX_ID(从链首到链尾,即从最近的一次修改查起),直到找到满足特定条件的DB_TRX_ID, 那么这个DB_TRX_ID所在的旧记录就是当前事务能看见的最新老版本

那么这个判断条件是什么呢?

Read View简单的理解成有三个全局属性

  • trx_list 未提交事务ID列表,用来维护Read View生成时刻系统正活跃的事务ID

  • up_limit_id 记录trx_list列表中事务ID最小的ID

  • low_limit_id ReadView生成时刻系统尚未分配的下一个事务ID,也就是目前已出现过的事务ID的最大值+1

  • 首先比较DB_TRX_ID < up_limit_id, 如果小于,则当前事务能看到DB_TRX_ID 所在的记录,如果大于等于进入下一个判断

  • 接下来判断 DB_TRX_ID 大于等于 low_limit_id , 如果大于等于则代表DB_TRX_ID 所在的记录在Read View生成后才出现的,那对当前事务肯定不可见,如果小于则进入下一个判断

  • 判断DB_TRX_ID 是否在活跃事务之中,trx_list.contains(DB_TRX_ID),如果在,则代表我Read View生成时刻,你这个事务还在活跃,还没有Commit,你修改的数据,我当前事务也是看不见的;如果不在,则说明,你这个事务在Read View生成之前就已经Commit了,你修改的结果,我当前事务是能看见的

整体流程

当事务2对某行数据执行了快照读,数据库为该行数据生成一个Read View读视图,假设当前事务ID为2,此时还有事务1和事务3在活跃中,事务4在事务2快照读前一刻提交更新了,所以Read View记录了系统当前活跃事务1,3的ID,维护在一个列表上,假设我们称为trx_lis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ead View不仅仅会通过一个列表trx_list来维护事务2执行快照读那刻系统正活跃的事务ID,还会有两个属性up_limit_id记录trx_list列表中事务ID最小的ID),low_limit_id(记录trx_list列表中下一个事务ID,也就是目前已出现过的事务ID的最大值+1);所以在这里例子中up_limit_id就是1,low_limit_id就是4 + 1 = 5,trx_list集合的值是1,3,Read View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的例子中,只有事务4修改过该行记录,并在事务2执行快照读前,就提交了事务,所以当前该行当前数据的undo log如下图所示;我们的事务2在快照读该行记录的时候,就会拿该行记录的DB_TRX_ID去跟up_limit_id,low_limit_id和活跃事务ID列表(trx_list)进行比较,判断当前事务2能看到该记录的版本是哪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先拿该记录DB_TRX_ID字段记录的事务ID 4去跟Read View的的up_limit_id比较,看4是否小于up_limit_id(1),所以不符合条件,继续判断 4 是否大于等于 low_limit_id(5),也不符合条件,最后判断4是否处于trx_list中的活跃事务, 最后发现事务ID为4的事务不在当前活跃事务列表中, 符合可见性条件,所以事务4修改后提交的最新结果对事务2快照读时是可见的,所以事务2能读到的最新数据记录是事务4所提交的版本,而事务4提交的版本也是全局角度上最新的版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正是Read View生成时机的不同,从而造成RC,RR级别下快照读的结果的不同

MVCC相关问题

RR是如何在RC级的基础上解决不可重复读的?

  • 事务中快照读的结果是非常依赖该事务首次出现快照读的地方,即某个事务中首次出现快照读的地方非常关键,它有决定该事务后续快照读结果的能力
  • 我们这里测试的是更新,同时删除和更新也是一样的,如果事务B的快照读是在事务A操作之后进行的,事务B的快照读也是能读取到最新的数据的

RC,RR级别下的InnoDB快照读有什么不同?

  • 总之在RC隔离级别下,是每个快照读都会生成并获取最新的Read View;而在RR隔离级别下,则是同一个事务中的第一个快照读才会创建Read View, 之后的快照读获取的都是同一个Read View。

一条 SQL 的执行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