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TCP通信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

滑动窗口算法(Sliding window algorithm)

Sliding window algorithm is used to perform required operation on specific window size of given large buffer or array.

滑动窗口算法是在给定特定窗口大小的数组或字符串上执行要求的操作。

This technique shows how a nested for loop in few problems can be converted to single for loop and hence reducing the time complexity.

该技术可以将一部分问题中的嵌套循环转变为一个单循环,因此它可以减少时间复杂度。

简而言之,滑动窗口算法在一个特定大小的字符串或数组上进行操作,而不在整个字符串和数组上操作,这样就降低了问题的复杂度,从而也达到降低了循环的嵌套深度。其实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滑动窗口主要应用在数组和字符串上。

如下图所示,设定滑动窗口(window)大小为 3,当滑动窗口每次划过数组时,计算当前滑动窗口中元素的和,得到结果 res。

滑动窗口算法基本
可以用来解决一些查找满足一定条件的连续区间的性质(长度等)的问题。由于区间连续,因此当区间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旧有的计算结果对搜索空间进行剪枝,这样便减少了重复计算,降低了时间复杂度。往往类似于“ 请找到满足 xx 的最 x 的区间(子串、子数组)的 xx ”这类问题都可以使用该方法进行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滑动窗口算法更多的是一种思想,而非某种数据结构的使用。

滑动窗口大体框架

在介绍滑动窗口的框架时候,大家先从字面理解下:

  • **滑动:**说明这个窗口是移动的,也就是移动是按照一定方向来的。
  • **窗口:**窗口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不断扩容直到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以不断缩小,直到找到一个满足条件的最小窗口;当然也可以是固定大小。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字符串来讲解。但是对于数组其实也是一样的。滑动窗口算法的思路是这样:

  1. 我们在字符串 S 中使用双指针中的左右指针技巧,初始化 left = right = 0,把索引闭区间 [left, right] 称为一个「窗口」。
  2. 我们先不断地增加 right 指针扩大窗口 [left, right],直到窗口中的字符串符合要求(包含了 T 中的所有字符)。
  3. 此时,我们停止增加 right,转而不断增加 left 指针缩小窗口 [left, right],直到窗口中的字符串不再符合要求(不包含 T 中的所有字符了)。同时,每次增加 left,我们都要更新一轮结果。
  4. 重复第 2 和第 3 步,直到 right 到达字符串 S 的尽头。

这个思路其实也不难,第 2 步相当于在寻找一个「可行解」,然后第 3 步在优化这个「可行解」,最终找到最优解。左右指针轮流前进,窗口大小增增减减,窗口不断向右滑动。

下面画图理解一下,needs 和 window 相当于计数器,分别记录 T 中字符出现次数和窗口中的相应字符的出现次数。

初始状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增加 right,直到窗口 [left, right] 包含了 T 中所有字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开始增加 left,缩小窗口 [left, righ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直到窗口中的字符串不再符合要求,left 不再继续移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之后重复上述过程,先移动 right,再移动 left…… 直到 right 指针到达字符串 S 的末端,算法结束。

如果你能够理解上述过程,恭喜,你已经完全掌握了滑动窗口算法思想。至于如何具体到问题,如何得出此题的答案,都是编程问题,等会提供一套模板,理解一下就会了。

上述过程对于非固定大小的滑动窗口,可以简单地写出如下伪码框架:

string s, t;
    // 在 s 中寻找 t 的「最小覆盖子串」
    int left = 0, right = 0;
    string res = s;
    
    while(right < s.size()) {
        window.add(s[right]);
        right++;
        // 如果符合要求,说明窗口构造完成,移动 left 缩小窗口
        while (window 符合要求) {
            // 如果这个窗口的子串更短,则更新 res
            res = minLen(res, window);
            window.remove(s[left]);
            left++;
        }
    }
    return res;

但是,对于固定窗口大小,可以总结如下:

       // 固定窗口大小为 k
        string s;
        // 在 s 中寻找窗口大小为 k 时的所包含最大元音字母个数
        int  right = 0;
	while(right < s.size()) {
        window.add(s[right]);
        right++;
        // 如果符合要求,说明窗口构造完成,
        if (right>=k) {
            // 这是已经是一个窗口了,根据条件做一些事情
           // ... 可以计算窗口最大值等 
            // 最后不要忘记把 right -k 位置元素从窗口里面移除
        }
    }
    return res;

可以发现此时不需要依赖 left 指针了。因为窗口固定所以其实就没必要使用left,right 双指针来控制窗口的大小。

其次是对于窗口是固定的,可以轻易获取到 left 的位置,此处 left = right-k;

TCP滑动窗口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Qd385k4V-1616945442281)(https://i.loli.net/2021/03/05/g8XdxqjWYI13AoB.png)]

滑动窗口协议(Sliding Window Protocol),属于TCP协议的一种应用,用于网络数据传输时的流量控制,以避免拥塞的发生。该协议允许发送方在停止并等待确认前发送多个数据分组。由于发送方不必每发一个分组就停下来等待确认,因此该协议可以加速数据的传输,提高网络吞吐量。

TCP通过滑动窗口的概念来进行流量控制。设想在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度很快而接收端接收速度却很慢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数据不丢失,显然需要进行流量控制, 协调好通信双方的工作节奏**。所谓滑动窗口,可以理解成接收端所能提供的缓冲区大小。**TCP利用一个滑动的窗口来告诉发送端对它所发送的数据能提供多大的缓 冲区。由于窗口由16位bit所定义,所以接收端TCP 能最大提供65535个字节的缓冲。由此,可以利用窗口大小和第一个数据的序列号计算出最大可接收的数据序列号。

滑动窗口本质上是描述接受方的TCP数据报缓冲区大小的数据,发送方根据这个数据来计算自己最多能发送多长的数据。如果发送方收到接受方的窗口大小为0的TCP数据报,那么发送方将停止发送数据,等到接受方发送窗口大小不为0的数据报的到来。

窗口合拢:当窗口从左边向右边靠近的时候,这种现象发生在数据被发送和确认的时候。
窗口张开:当窗口的右边沿向右边移动的时候,这种现象发生在接受端处理了数据以后。
窗口收缩:当窗口的右边沿向左边移动的时候,这种现象不常发生。
​ TCP就是用这个窗口,慢慢的从数据的左边移动到右边,把处于窗口范围内的数据发送出去(但不用发送所有,只是处于窗口内的数据可以发送。)。这就是窗口的意义。窗口的大小是可以通过socket来制定的,4096并不是最理想的窗口大小,而16384则可以使吞吐量大大的增加。

A————C————B

如上图,A与B之间建立TCP连接,滑动窗口实现有两个作用:

由于对称性,只考虑A端发送窗口和B端接收窗口,有如下两个作用

1、B端来不及处理接收数据(控制不同速率主机间的同步),这时,A通过B端通知的接收窗口而减缓数据的发送。
2、B端来得及处理接收数据,但是在A与B之间某处如C,使得AB之间的整体带宽性能较差,此时,A端根据拥塞处理策略(慢启动,加倍递减和缓慢增加)来更新窗口,以决定数据的发送。

与固定大小的滑窗协议相比,TCP采用可变大小的滑窗协议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性能。

TCP是一个广域网协议,而广域网环境下的路由器和主机,各自有着不同的性能和处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固定窗口大小的滑窗协议会引起性能上的损失。TCP规定窗口的大小是由接收方通告的,通过采取慢启动和拥塞避免算法等机制来使带宽和性能取得最佳。

  1. “窗口”对应的是一段可以被发送者发送的字节序列,其连续的范围称之为“窗口”;

  2. “滑动”则是指这段“允许发送的范围”是可以随着发送的过程而变化的,方式就是按顺序“滑动”。

    1.TCP协议的两端分别为发送者A和接收者B,由于是全双工协议,因此A和B应该分别维护着一个独立的发送缓冲区和接收缓冲区,由于对等性(A发B收和B发A收),我们以A发送B接收的情况作为例子;

    2.发送窗口是发送缓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被TCP协议发送的那部分,其实应用层需要发送的所有数据都被放进了发送者的发送缓冲区;

    3.发送窗口中相关的有四个概念:已发送并收到确认的数据(不再发送窗口和发送缓冲区之内)、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的数据(位于发送窗口之中)、允许发送但尚未发送的数据以及发送窗口外发送缓冲区内暂时不允许发送的数据

    1. 每次成功发送数据之后,发送窗口就会在发送缓冲区中按顺序移动,将 新的数据包含到窗口中准备发送;

TCP建立连接的初始,B会告诉A自己的接收窗口大小,比如为‘20’:字节31-50为发送窗口。

img

根据B给出窗口值,A构造自己的窗口

A发送11个字节后,发送窗口位置不变,B接收到了乱序的数据分组:

img

A发了11个字节数据

只有当A成功发送了数据,即发送的数据得到了B的确认之后,才会移动滑动窗口离开已发送的数据;同时B则确认连续的数据分组,对于乱序的分组则先接收下来,避免网络重复传递:

img

A收到新的确认号,窗口向前滑动

img

发送窗口内的序号都属于已发送但未被确认

所谓流量控制,主要是接收方传递信息给发送方,使其不要发送数据太快,是一种端到端的控制。主要的方式就是返回的ACK中会包含自己的接收窗口的大小,并且利用大小来控制发送方的数据发送:

img

这里面涉及到一种情况,如果B已经告诉A自己的缓冲区已满,于是A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时间后,B的缓冲区出现了富余,于是给A发送报文告诉A我的rwnd大小为400,但是这个报文不幸丢失了,于是就出现A等待B的通知||B等待A发送数据的死锁状态。为了处理这种问题,TCP引入了持续计时器(Persistence timer),当A收到对方的零窗口通知时,就启用该计时器,时间到则发送一个1字节的探测报文,对方会在此时回应自身的接收窗口大小,如果结果仍未0,则重设持续计时器,继续等待。

Zero Window

如果Window变成0了,TCP会怎么样?是不是发送端就不发数据了?是的,发送端就不发数据了,你可以想像成“Window Closed”,那你一定还会问,如果发送端不发数据了,接收方一会儿Window size 可用了,怎么通知发送端呢?

解决这个问题,TCP使用了Zero Window Probe技术,缩写为ZWP,也就是说,发送端在窗口变成0后,会发ZWP的包给接收方,让接收方来ack他的Window尺寸,一般这个值会设置成3次,第次大约30-60秒(不同的实现可能会不一样)。如果3次过后还是0的话,有的TCP实现就会发RST把链接断了。

注意:只要有等待的地方都可能出现DDoS攻击,Zero Window也不例外,一些攻击者会在和HTTP建好链发完GET请求后,就把Window设置为0,然后服务端就只能等待进行ZWP,于是攻击者会并发大量的这样的请求,把服务器端的资源耗尽。(关于这方面的攻击,大家可以移步看一下Wikipedia的SockStress词条

另外,Wireshark中,你可以使用tcp.analysis.zero_window来过滤包,然后使用右键菜单里的follow TCP stream,你可以看到ZeroWindowProbe及ZeroWindowProbeAck的包。

参考

1.滑动窗口算法基本原理与实践(https://www.cnblogs.com/huansky/p/13488234.html)

2.leetcode

3.TCP滑动窗口

[4.TCP协议的滑动窗口具体是怎样控制流量的?](

  • 0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