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话

爬山总是一开始最简单,之后越来越难。

作为一名已混到博二的直博在读生,算起来自己加入实验室的时间,也有两年半了。这两年半的经历简单的用一段话就可以写完。

最初的半年,提前适应环境,每天就是读论文,读论文,读论文,在谁都不认识的新环境里,论文就是我唯一的朋友。后来的一年,我开始写综述,上课,试着做课题。不得不说,作为正式入学的第一年,我的干劲比现在任何时候都要大。996在那时候早成了常态,时间的付出倒是也换来了正比的收获,我的论文阅读能力、整理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基本编程能力在那时候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收获了两篇C类(一个一作,一个合作挂名),自以为在C区的论文里,我目前的水平足够cover了。正式入学的第二年,拒稿的次数多到发指。第一年写的综述零零散散改了4遍才最终被接收(仅是revise and resubmission我就获得了最高次数两次,自以为第三次直接被拒稿,还好给了个major让我挣扎着站了起来)。第二年做的两个课题收获了一个low一点的B类,和另一篇攥在手里,投稿似乎遥遥无期。

当人被打击的次数多了,他就开始怀疑自己了。

我跟父母或者老师讨论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瓶颈”。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都会遇见不止一个瓶颈,打通了,我便进步,打不通,便原地打转痛苦不堪。小的时候,当众表达观点是我最大的瓶颈,我害羞,胆怯,总感觉要出错,总觉得别人要笑话我,三年级国旗下的演讲被班主任赶鸭子上架,第一句自我介绍就出了大错,引起下面一阵哄笑,自那以后每次做公众讲话脸都能烧的红透半边天。这个问题一直到大学才得到解决之法。那时候我脑子一热就被拉进了院辩论队,从课下内部训练到院系比赛和校级比赛,经历了多次“被骂-反思-被虐-总结”的循环后,我也练就了一层堪比城墙的厚脸皮。而现在,我最大的瓶颈就是老生常谈的“创新”。当你的瓶颈和你的人生发展息息相关的时候,你所承受的压力不是简简单单的放弃就能解决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好的文章,也就不能毕业。读博看似光鲜亮丽,倘若不能毕业,便是一无所成。

我选了好多解决的办法,都未见成效:

  1. 我尝试做思维训练。给自己两周,先选定想要研究的大方向,然后读magzine或者survey看可行的research direction,选一两个自己有感觉的方向搜罗state-of-the-art的研究工作,尝试寻找他们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 听起来很不错对吗?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结果我做了两周之后,给了三个idea,全被导师打回,统一回复就是 ”不具有科研价值”。他的评论是,背景问题不错够实际,但解决办法只是拿来现有的方法套用,那么这就是一个工程问题,而不是一个科研问题。
  1. 后来,我觉得时间不能再浪费了,恳求导师指明一条道路。幸运的是,正好有一个课题需要人做。接手以后我兴致勃勃展开研究,然而作为一个我从来没接触过的新课题,我首要任务就是补充基础知识。我尽可能的寻找相关研究,去读去学,从大框架到小细节,不断构筑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架构。
  • 听起来很靠谱是吗?我努力的时候也是这么的充满希望。可是当我构建完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后,问题来了,当我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可永远跳不出 ”组合“ 的圈子。换句话说,我发现一个问题之后,自然而然的去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别人的解决方案里虽然存在问题,但会想用另一个人的解决方案去解决这个新的问题。环环套下来,最终方案就是一个组合方案了。
  1. 导师也在煞费苦心给我引导,用他的话来说,尝试把问题细化再细化。虽然别人的方案给我们提供了思路,但在我们的实际研究场景或者研究问题下,该方案总有不适配的地方,需要针对这样的问题和挑战来做调整和优化。
  • 我想了想,似乎懂了。举个例子,我想做iot设备上的深度学习框架轻量级优化,打算用teacher-student框架。那我要做的就是设计好其中的细节问题,比如,student模型怎么设计?二者之间怎样教与学?实际iot环境下学生之间可否相互帮助?甚至问题可以再细化,那么往往需要靠 “实践出真知” 了,实际编程实现也许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1. 可是有时候懂了不代表解决了。多次的失败堆积了沉重的压力,我企图靠旅游和运动来缓解自身的压力。
  • 好多人都会建议大家这么缓解压力吧?事实告诉我,放松一时爽,事后多负累。我花在放松上的时间占用了科研的时间,三五天旅游回来,手头一堆工作,导师问起来毫无进展,除了被diss丝毫没感觉压力减轻。所以,逃避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又红又专的一句话,却真真切切表达了我现在所剩无几的可行之路。很多人说,博士这条路是自己选的,就是跪着也要读完。话糙理不糙,当初面对所有人都告诫的困难也曾拍着胸脯说不怕,现在切身体会到了困难哪有后退的道理。背起行囊,继续前行,往往有几样东西要提前备好:

  1. 心态。先不说复杂一点的毅力、坚持,最简单也是最难把握的心态就是乐观。有个朋友教过我一个非常zz的方法让自己变得乐观,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不管有没有理由,你就开心的笑,哪怕别人看你像个神经病,自己爽到就好咯。虽然这个方法不是人人适用,但他想告诉我的无非是一句 “放过自己” 。放过自己,不要自己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自己贬低自己,不要自己埋怨自己。有位学长曾经告诫我,他说,我们做科研,是真真想给人类发展贡献些东西,无论在哪个方面。想想也是,如果我们这些学者们都没办法帮忙改变这个世界,其他人又该何去何从。伴随而来的使命感和庄严感也许可以让乐观变得更有意义。
  2. 自信。过分的怀疑自己就是缺乏自信。很多人建议,和优秀的人对比,才有前进的动力。我很赞同这句话,但对比可以,嫉妒却不行。对比和嫉妒的区别在于,对比是客观的,我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的取长补短,以我为中心,自信我可以成为别人那样的人,甚至比他们更好;相反,嫉妒是主观的,以别人为中心,不停的看到别人有多么多么好同时埋怨自己有多么多么差,一味抱怨,不思进取。自信的人可以很好的避开嫉妒的雷区,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的时候,你便将目光更多的放回到自己身上,坚信是金子总能发光的。
  3. 计划。自律的人往往可以将计划定的很细,细到每小时每分钟要做什么。很可惜,经过这么多年的试验,这种计划真的不适合我,往往前两个小时我还在按照计划按部就班,中间稍微休息一下后面的就全都打乱了。对我来说,定准方向和目标要比细致的计划来的靠谱。定好,每天,或者是每一周,甚至是每个月,每个学期,我的目标是什么,希望完成什么工作量,学到什么内容,锻炼到什么技能。其中一些细节的事情,比如做slides、写报告等具有deadline的事件要明确标识出来,具有最高优先级。相应的,每完成一个阶段对自己做一个总结,看看有哪些事做过了,哪些事情没做,哪些事情效率太低,哪些对自己来说太简单,下个阶段就可以针对性的提高了。
  4. 头脑。我把这个对科研看似最重要的因素放在最后一条,是因为大多数读到博士的同学,缺乏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前面三条。当然,前面三条也可以算作头脑,包括理智的头脑和逻辑的头脑,这里的头脑主要是指创新的头脑和学习的头脑。博士在读期间,足够的知识量和知识深度是必备的基础,相应的知识提炼和升华才是成功的标配。

希望接下来的三年,我能始终记住今天写下的话,有所感悟有所提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