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模型
我们平常使用的程序(或者说软件)一般都是通过应用层来访问网络的,程序产生的数据会一层一层地往下传输,直到最后的网络接口层,就通过网线发送到互联网上去了。数据每往下走一层,就会被这一层的协议增加一层包装,等到发送到互联网上时,已经比原始数据多了四层包装。整个数据封装的过程就像俄罗斯套娃。
当另一台计算机接收到数据包时,会从网络接口层再一层一层往上传输,每传输一层就拆开一层包装,直到最后的应用层,就得到了最原始的数据,这才是程序要使用的数据。
给数据加包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数据的头部增加一个标志(一个数据块),表示数据经过了这一层,我已经处理过了。给数据拆包装的过程正好相反,就是去掉数据头部的标志,让它逐渐现出原形。
你看,在互联网上传输一份数据是多么地复杂啊,而我们却感受不到,这就是网络模型的厉害之处。我们只需要在代码中调用一个函数,就能让下面的所有网络层为我们工作。
我们所说的 socket 编程,是站在传输层的基础上,所以可以使用 TCP/UDP 协议,但是不能干「访问网页」这样的事情,因为访问网页所需要的 http 协议位于应用层。
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 必须是同一层次进行通信,比如,A 计算机的应用层和 B 计算机的传输层就不能通信,因为它们不在一个层次,数据的拆包会遇到问题。
- 每一层的功能都必须相同,也就是拥有完全相同的网络模型。如果网络模型都不同,那不就乱套了,谁都不认识谁。
- 数据只能逐层传输,不能跃层。
双工/单工
TCP: 双工
问题名称 | 概念 | 需要几条线路 |
单工 | 在任何一个时刻,如果数据只能单向发送 | 只需1条 |
半双工 | 在某个时刻数据可以向一个方向传输 也可以向另一个方向反方向传输,而且交替进行 | 至少1条 |
全双工 | 如果任何时刻数据都可以双向收发 | 大于1条 |
可靠性
数据保证无损传输
如果发送方同时要把消息发送给多个接收方,这种情况叫作多播,可靠性要求每个接收方,都无损收到相同的副本